玉和人品散文

时间:2021-06-16 14:05:42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玉和人品散文

  我有一块玉器收藏,是块白玉,晶莹剔透,我也说不出它的产地在哪里,但从手感和成色上觉得不错,琢玉人正是看中它质地细腻,就打算把它雕琢成笔筒。

玉和人品散文

  说它是好东西,这话没错,因为都知道玉是宝贝,论它值多少钱,可能一文不值,因为它是被玉人抛弃的。

  这件玉笔筒,茶杯子那样大,外部设计的是一朵怒放的鲜花,细微之处雕刻得巧夺天工,由此可见雕琢者匠心独运的构思和技艺超群的功底。空洞无物的是它的内脏,也正因为空洞无物,才最难弄,因为笔筒里面的东西要一点一点往外掏,而且眼力、手力和功力都必须到位。但这一艰巨的程序也在玉人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努力下大功告成,薄厚均匀,棱角分明,光泽剔透,让人咂舌,凹下去和凸起来的空间恰到其妙,椭圆形的口径以及椭圆形的底部都给人以美感。这一工序在现在看来似乎不太复杂,但这件转交了好几个人的玉器,到我手里时已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了,由此推断这件玉器最早应该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雕琢的。那时生产玉器的雕具是什么样子,大概我们都能想像得到,看着这件玉器不能不让人佩服雕工师傅的智慧和毅力。

  我见过很多玉器,也欣赏过现代网络上的玉器图片,但很多都是在外部结构上下功夫,真正在内部做文章的不多。我的笔筒藏品从外到内,浑然一体,究竟花费了雕琢者多少个日夜,现在谁也说不准,但可以肯定,通过手工把玉器加工到这个程度,绝非一朝一夕、十天半月所能办到的。

  然而,这件玉器却只能算作半成品,因为有几个细微处的修饰与打磨还未到位,这是雕工师傅留下的遗憾,如果他要不半途而废,也许这件玉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藏品,如果他要不半途而废,这件玉器也绝对不会到我手里。让人感到困惑不解的是,眼看就要画龙点睛,功成名就的`时候,这位玉人为何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呢?

  仔细把玩这件藏品,才使人了解到玉人把这件苦心经营的玉器抛弃的真正原因:在玉器底部的棱角处有一个不起眼的沙眼,装上水,往外渗水。大概正是玉人看到了这一点,才不得不狠心扔掉了这块不成器的玉。我在想,粗心人断然是不会看出那个躲在阴暗角落里的暗痕,明眼人不用水去试验,也不会洞察到它的端倪。如果是现在,也许会有先进胶水来填补这块玉器的缺憾,让玉疯子在炒作中使它身价百倍,让它在富贵人家扎根落户。

  上世纪80年代初,一批乡下人的工程队承包了一个建筑农科所大楼的工程,他们用比原始社会先进一点的镢头、镐、铁锨挖地基时,挖出了一部分玉器加工的下脚料,里面就有这个玉笔筒。据说这个地方原来是一个村子,大部分人把加工玉器当成副业,后来由于全国上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公社为了集中土地搞试验田,借丹江水库蓄水之风,动员这个村子搬到了湖北大柴胡。他们搬走了,这里也没搞成实验题,就荒置了若干年,这块耗尽了玉人心血的玉笔筒也在地下沉睡了若干年。

  当时,我表兄的岳父就在这个工程队里,他捡了这个玩意儿,给了他儿子,他儿子考上大学后,把这个玉笔筒送给了他姐姐,他姐姐嫁给我表兄后,回娘家要菜籽,拿回了这个玉器。当我表兄搬家时,他把玉笔筒送给了我,至今这个玉笔筒在我这里安居乐业了,送我玉笔筒时还很年轻的表兄却去了另一个世界。

  我不知道这位玉人是否还健在,他如果在,一定是高龄了,我不知道这位玉人为了这块玉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心血,我也不知道这位玉人现在的生活状况如何,这些似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佩服这位玉人的品质,他的品质在于他宁愿让自己的劳动付之东流,也决不让这块外表美观的玉走向玉器市场,他的品质在于他宁愿含辛茹苦背乡离井,走在了国家南水北调的前列!

  在我眼里,这个玉笔筒就是一块宝贝,它的宝贵之处不在于它自身的价值,而在于它背后所隐藏的故事,谁发现了这块玉,玉人怎样得到这块玉,玉人千辛万苦劳作之后又怎样抛弃了这块玉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谜,正因为是谜,它才在我眼里无价。

  玉笔筒装的是笔,能够写下玉人诚实的人品,执着的人格和奉献的精神!

  看着玉,默默地祝福为它打扮的玉人,看着玉,默默地祝福那些舍家为国的移民兄弟!

  玉再贵,价值也有限度,人品贵,无价!

【玉和人品散文】相关文章:

玉的散文06-19

文如人品散文10-28

我与玉散文10-27

玉韵的散文02-12

玉魂散文11-27

厚德载玉的散文10-24

香玉走了散文10-23

玉湖幽幽散文07-07

邂逅玉的情缘散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