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时间:2022-12-29 17:19:3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通用29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通用2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通用29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1

  初次听到这个电影的名字,我展开了想象:“放牛班”,这是一个怎样的班级呢?是一个孩子们自由散漫,无心学习、调皮捣蛋、让许多老师头疼的班级?“春天”总是给人带来新的希望,有生气、有活力,有新的面貌。是怎样一位老师给“放牛班”带来了“春天”了呢?带着想象与疑问,我观看了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中的马修老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在1949年,最终成为了法国乡村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名为“池塘畔底辅育院”。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皮的儿童甚至是问题少年。到任后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秉承“犯错—受罚”的原则,恶作剧—受罚在这里司空见惯,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专门为孩子们谱写的歌曲,他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抚平了他们受伤的心。神圣而纯净的音乐不但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仁爱、友善、宽容的情绪让我们感受颇深。

  作为一名老师,我关注着马修老师对待孩子们的细节:

  盖贺克,因为他的恶作剧,麦神父一只眼睛严重受伤,一开始他没有承认,连累另外一个孩子受罚;在前任老师的提醒下,马修知道了恶作剧的始作俑者是谁—,他没有将这个孩子交给院长,而是和这个孩子达成协议:照顾麦神父直至他康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能感觉到孩子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有了悔意贝比诺,一个孤儿,在班级里显得弱小,因为老师告诉他,爸爸周六会来看他,所以每周六他都会在大门口等着爸爸的`到来,他等不到爸爸,可他等到了马修老师,这个像“爸爸”一样照顾他的老师。还记得那个镜头:院长在问贝比诺一个历史问题,贝比诺答不上来,马修在后面打手势提醒他,尽管后来他答错了,引起孩子们的一阵笑声,也让观看影片的人为之一笑。当马修知道贝比诺是孤儿后,对他格外照顾,让贝比诺年幼的心灵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当马修因为失火事件离开时,贝比诺选择了跟马修走。

  莫翰奇,一个喜爱偷窃、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他很孤傲,也很自卑,然而,马修却没有因为他打架斗殴而反复惩罚纠缠,相反,却敦促他回到合唱团。莫翰奇异乎寻常的音乐天分,在马修的精心保护和培育下,常常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美梦化为奇迹。然而,因为犯错误,马修还是适时而果断地惩罚了他——去掉莫翰奇的独唱部分。美丽的东西,在即将失去时方觉它的珍贵。当合唱团在表演时,马修又宽容而智慧地将手伸向他,这时我们看到莫翰奇完美地契合着指挥的节拍。在他的眼神里,马修读到了自豪,被谅解后的快乐,还有,对于他是第一次,懂得了感激。

  我想,有一个镜头大家印象深刻,当马修老师拎着皮箱离开时,他期待着孩子们能前来和他告别,可没有看到,有些失落,但当他走到围墙边时,看到了一地的纸飞机,当他捡起看时,上面都是孩子和他告别的话语,这时,还有纸飞机从孩子们教室的窗户飞出来,接着孩子们伸出自己的小手和马修老师再见,马修老师的心里充满了喜悦与乐观。那一刻,马修是成功的,也是幸福的。

  看完影片才知道:原来这个“放牛班”比我想象的情况还要糟糕,但马修老师确实给孩子们带来了“春天”,马修的教育魅力让我折服。同时从这部影片中我也得到了一些启示:

  1、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要有一颗仁爱、宽容之心,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得到孩子们的认可。

  2、应该看到: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

  3、要多掌握一些教育技巧和教育方法,使自己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2

  推荐在校长布置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真的不以为然,在我潜意识里,这一定是一部“老八股”电影。我甚至在想,到网上看一些这部电影的影评,凭我的水平写一个观后感,相信不会太离谱。

  因此,在校长布置了四天后,我依然没有看那部《放牛班的春天》。在办公室里,我甚至调侃道:你今天放牛了吗?

  一直到星期三的上午。

  说实话,那天的课我上得很郁闷,一是因为自己的U盘丢了,二是上课的时候学友在讲题目,唐亚庆居然和李晓文传乒乓球拍,我让他下课和李晓文去我办公室,他居然在课堂跟我理论起来。我没有过多的计较他,掐断了他的话。课后在我办公室,我要唐亚庆给我个交代(实际我想让他自己有所认识)。冷静思考,唐亚庆是个有故事的孩子,我想请出校长帮帮我,于是我找借口说要找校长评评理,我也想以此治治他。校长很爽快地答应了,而在办公室答应得好好的唐亚庆却想反悔,我拒绝了他。

  就在校长和唐亚庆交谈的时候,我心情很不平静。如果校长认为我不对,我是否真的向唐亚庆道歉呢?唐亚庆又会和校长说出什么样的话来?校长又怎样看待我呢?不经意间我就走进了三楼教室机房,坐在电脑旁,不由自主地打开了《放牛班的春天》。一开始实在是没看懂,当看到马修老师走进那所学校,面对那么一群孩子时,我一方面在为马修老师担心,一方面也为自己庆幸。从影片的第十分钟一直到第55分钟,我的心情都沉闷,为马修,也为自己,我甚至觉得,我们做教育的,付出再多不见得有回报,反思再多不见得看到成功。

  56分34秒,在这个时间,在影片中的那个考试场面中,两个可爱孩子的对话让我由衷地笑了。那个片段是:

  (考试时)

  贝比诺:我们是朋友吗?

  勒克和:是啊!

  贝比诺:那你告诉我,5+3=?

  勒克和:应该是53。

  贝比诺:你确定?

  勒克和:确定!

  贝比诺:好,谢谢

  此时我才觉得,再坏的孩子说到底也坏不到哪儿去,是我们做教育的人把他们想坏了。

  不知不觉中看完了整部电影,或许你让我说出其中某个人物的姓名我依然无法做到,因为我觉得这样的电影就像教育一样,一次、两次是读不出他的味道的。时间的关系,我不可能再重头看一遍,至少在当时我不会这样做,但我还是回过头把自己认为需要多加深印象的地方重看了一遍,马修老师的很多做法,让人回味。

  镜头一:在刚组建合唱团的时候,他让小不点贝比诺作为他合唱团的团长助理,每次排练的时候,贝比诺都是看着其他孩子唱,但慢慢的,我发现不爱吭声的他也跟着动起来,尽管是很细微的表现。还有那个当乐谱架的孩子,也许他一开始觉得尴尬,但如果让他唱歌,他或许会更加尴尬。给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马修老师做得真棒。

  镜头二:在莫翰奇用墨水泼向马修以后,马修老师在随后的排练中取消了他的独唱部分,这对一个很有唱歌天赋而且已经被赋予重要角色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打击。但没有这样的打击不足以让这个孩子自省。莫翰奇的情绪显得异常的低落。特别是全体合唱队员为公爵妇人心献歌的时候,他一个人呆在一边,我们能够体会到孩子很后悔,很渴望自己也有这样的机会,甚至他对马修老师还有恨意。但没有想到的是,到了莫翰奇的独唱部分时,马修老师忽然转向他,用指挥的.手势告诉他独唱开始了,此时我又一次被折服了。

  孩子们犯了错误,我们需要包容,但不应该是一味的包容,适当的反省是非常重要的。但反省之后我们给孩子机会去改正,去证明自己。就像我班的唐亚庆这样的一个孩子,适时的打压会促其自省,但在你把他打压到他毫无气力的时候,你的搀扶或许能让其感动。

  我渴望成为马修那样的老师,但我知道电影永远是电影,而我们面对的现实教育将更为复杂。《放牛班的春天》改变的也许仅仅是我们的想法,教育的做法还得靠我们在不断的摸索和反思中获得。

  当马修老师被迫离开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他教育的巨大成功,此时,我回到现实,我们的教育呢?我的教育呢?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3

  看过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的一幕幕,一股热流在眼中涌动,一番共鸣在心底引发,一种感触在脑海里翻腾!再一次被马修先生一次又一次地原谅他的学生的不尊不敬、恶作剧、甚至羞辱的宽容大度所感动,再一次被马修先生对他所有的学生的不离不弃,善待每一位学生的巨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从这位值得敬重的教育者身上,我深深地感悟到“宽容”一词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我不懂法语,不知道“放牛班”是法文的直译还是综合了中文的意译,但是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常把对学生不加区分、放任自流的教育和管理称作“放羊”,并且当我们这么说时,可能同时也意味着教育者的不负责任和被教育者的不可救药。我想“放牛”当与此相类。

  的确,“池塘底学校”虽然名为学校,实际却是“教养院”,这里聚集了众多的问题少年,偷盗、说谎、抽烟、搞恶作剧对他们而言都是家常便饭;同时,这里还有一个浅薄、势利而冷酷的“铁血”校长,一个把“犯规——处罚”奉为圭臬的教师。在这里你看不到教育、教化的.影子,那厚重的大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会客安排、关禁闭罚劳役的处罚等近乎军事化的管理使这里更像是一座监狱而不是学校。

  但这一切,都因为一个“失败”的音乐家,“小小”的带课老师克莱门特马修的到来而改变。马修是这样的其貌不扬,他没有魁梧的身材,没有英俊的面容,再加上秃顶的脑袋让他看起来甚至有些滑稽,但正是他创造了奇迹。他从这些让所有人都失望的孩子中培养出来世界著名的指挥家“皮埃尔”,并让受他教化的学生在几十年后满怀着敬慕和热爱的心情来怀恋他,这本身就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无上光荣和莫大成就。

  平凡的小人物马修之所以如此令我们感动,恰恰正在于马修的平凡和普通。他给予我们学习的可能性,而并不简单是当作一个偶像或榜样而远远的膜拜敬仰。“池塘底”在“铁血”校长的统治下仿佛罩上了一面密不透风的铁幕,任何的变革和尝试仿佛都是不被允许的,而马修在这种“制度下”进行了自己的探索。当他发现这群孩子有唱“歪歌”的爱好后因势利导,成立了合唱团,并在被发现后冒着丢掉饭碗的危险进行了“制度内”的抗争,而成效是显著的:当皮埃尔内心深处对音乐的爱好被唤起,而独自在角落里唱歌;当那一群散漫不羁的孩子被音乐俘虏,而驯服的听从了马修的指挥,并大大减少了捣乱和恶作剧;当皮埃尔平生第一次懂得了感激,并因为获得原谅而窃喜……这时候,在我们感慨音乐的神奇力量的同时,也不能不想到,无论多么叛逆、任性、看起来无药可救的孩子,其实都有一把可以打开他们内心之门的钥匙,关键是教育者有没有这种愿望、有没有这种耐心来寻找这把钥匙。

  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固然需要技术上的探索和创新,但我想同时应该还更需要博大的胸怀、宽广的爱心和对任何一个受教育者永不放弃的耐心。马修用他博大的胸怀包容所有的孩子,包容他们所有的过错并给他们改过的机会;马修用他宽广的爱心熔化了孩子内心如冰雪般的冷漠;马修永远对每一个孩子都深怀信心,给他们最基本的信任。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必然是一个宽容而富于爱心的人,十恶不赦的孩子是没有的,即便堕落固执如蒙丹的孩子,他也自有其坦率和可爱的一面。而鄙视疏远他们、对他们以暴制暴只能换来他们对社会的更猛烈疯狂的报复,这不能不令教育者引以为戒。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作为教师,担负着救治灵魂的重任。如果那些不谙世事的幼童都是纯洁而无知的羔羊,老师我们应该就是他们的守护者和牧羊人。“我们是否都是被放逐的羔羊慈爱的牧羊人啊请你指引我抵达上帝的牧场……牧羊人啊,一定要慎用手中的牧鞭:把迷途的羔羊唤回,更不要把他们赶入歧途……“

  雪莱的《西风颂》中有这样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放牛班因为克莱门特马修的到来而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我相信,如果中国的“放羊班”上也多一些马修式的人物,他们也将能迎来自己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4

  早就听说《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不错的教育影片,这个暑假,我终于拔空认真观看了两遍。影片以马修老师和哈善院长不同教育理念的鲜明对比为主线,围绕着几个典型少年的教育问题,以倒叙的手段再现了在那所年青少年行为偏差辅育院——“池塘畔底”辅育院中曾经发生的一些感人肺腑的故事。看完这部电影,不禁被影片中那一首首听来激动人心的音乐所感染,也被影片中一个个平常又细小的情节所感动——

  感动一:给学生一个合适的台阶,他们才有可能顺阶而下。

  那个打伤了麦神父的盖贺克,他是幸运的,在他犯下大错的时候正好马修老师来到了这所学院,使这个孩子的命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聪明的马修老师没有听从院长的指示将他关禁闭,在他得知了是他打伤麦神父的同时,马修老师在哈院长面前要求保留孩子的姓名。接着马修老师改用另一种惩罚的方式,让盖贺克去照顾受伤的神父。

  不知内情的神父夸盖贺克是个好孩子,能主动要求去照顾他,不断地感谢他。这样的方式让他深深地感到自责,孩子从心底里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想,这远远比粗野的关禁闭惩罚更能震撼一个人的心。试想,如果马修老师没有采取这样的方式,而是将他关禁闭,结果会是怎样的呢,就像那位之后被收容的问题学生孟丹一样,在院长极端地对待下,被冤枉的他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了这所学院,而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

  由此不难看出转变就是从下一个错误的台阶开始,马修老师为犯错的盖贺克铺设了认错的台阶,盖贺克在老师的帮助下正视了自身的错误,最终得到了转变,同时也再次说明了宽容与爱永远是教育的主旋律。

  感动二:你只看到在这里邪恶的一面。

  马修老师说的对,如果看到的只是邪恶的一面,那一切美好的东西也只能被掩盖。我们是教育者,承担的责任永远是培育一个人,转变一个人,我们不是法官,不是一个宣判者。哈善院长那一套粗暴的教育方式:行为——反应,犯错——惩罚,为学院里的每一个问题学生写下了不可救药的判决书,他所做的一切只能是毁灭一个人。

  就像他判定孩子如果能学会唱歌那他就是王八那样,在他说那句话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学会唱一些简单的歌曲了。就像我们有时会给人戴一顶高帽子来鼓励人向上一样,同时,如果在任何一件事开始前就将人一棍子打死,那么就等于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马修老师总能不断的发掘出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事实上,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看到: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那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

  感动三:寻找教育的契机,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影片中,马修老师总是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将学生的错误一笔带过。那位后来成为指挥家的莫翰奇,当他对着马修老师表示反抗,不愿意唱歌的时候,马修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粗野无礼不符合你的个性,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莫翰奇。

  他用对这些孩子的爱唤醒了孩子们心底最美好的一面,同时他能抓住适当的契机去引领孩子:当孩子们编了一首讽刺老师的歌,无意中被老师听到,机智的马修非但没有生气,而是从中发掘了孩子想唱的心理,这对于一个过气的作曲家来说,仿佛看到了春天的气息,他重新开始作曲,那些孩子也不断地给予他灵感,最终孩子们唱出了生命中的春天,也让马修老师体会到了从来没有过的成功,心灵上的满足,这应该就是教学相长的妙处。

  从这部影片中可以看出一位老师可以让一个孩子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对人生的期待,真的很伟大!每一位孩子都渴望着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见这样一位老师,我想,我们都应该不断地努力,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伯乐,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5

  寒假即将来到,我们全体教师观看了电影《放牛般的春天》,寒冷的冬季,一学期的疲劳,随着电影里天籁般的音乐,我们深深的被主人公马修的爱心所感动。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温馨而感人的电影。它用细腻温婉的笔触,向人们讲述了马修老师来到少管所后,用自己充满阳光的心灵和至爱的音乐打动着曾经受过伤害,曾经在懵懂中犯过错误,曾经将自己的心灵紧紧封存的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并且带领他们打开心扉,迎接阳光照射心灵的故事。

  马修是这样一个老师,他至爱音乐,他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生命的赞美,对人性的赞美,对自己的执著。他好似一个善良的牧人,用爱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爱照亮了前往之路,用爱为他们指引方向。我想说:这不是奇迹,而是爱的奇效。

  让我感触很深的是皮埃尔·莫杭治,这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而马修试着把他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并让他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为他心中埋下了音乐的'种子,更教给了他学会宽容和感激。有个镜头,让我感动了很久——莫杭治站在柱子旁边为伯爵夫人演唱《黑夜》,瞬间的感动让人无言以表。马修与他的眼神交汇,"完美地契合着我的节拍,在莫杭治的眼睛里,我突然读到了很多东西。自豪,被谅解后的快乐。还有,对于他是第一次,懂得去感激。"马修的春风化雨,令我震撼。当那天籁般的歌声回荡在"池塘之底"时,马修、孩子们共同接受着灵魂的洗礼,当然,也包括观看影片的我。

  来自圣菲亚少管所的蒙丹处处与马修作对时,马修不但没有厌恶、疏远他,反而让他成为合唱团里唯一的"男中音",并且不时教育、开导他,当蒙丹最后因为校长哈珊的诽谤而被警察带走时,马修还因为合唱团失去了唯一的"男中音"而惋惜…

  马修以他宽广的胸怀包容着这些渴望关爱的孩子们,他以一颗博爱的心将温暖和希望播种在孩子们的心间。他让五音不全的孩子担任合唱团的"乐谱架子",让年龄尚小的孩子担任"指挥助理",因此,在合唱时每个人都那么专注,每个人的脸上都散发着圣洁的光芒,合唱团成了这些自暴自弃孩子的心灵避难所。与其说是马修在感动学生,不如说是音乐担当起了心灵"救赎"的重任。这些孩子,在他的宽容与尊重下,渐渐有了改变,音乐使孩子们沉迷其中,那不一样的滋味带给了孩子们全新的感受。这些体验,是何等的宝贵,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他们也能创造奇迹。

  影片中的一切看似平淡无奇,但却处处让人感到爱的力量。现在想起那一架架纸飞机,我的心依然会有一股暖流经过。说来还真让人发笑,一个冷酷、自私的校长竟也会折纸飞机玩,这也不得不让我相信爱的力量。原来再无情的人也有他纯真的一面。还有影片的结尾处,在马图要离开时,他以为没有人会在乎他。可是当那一架架飞机从窗口飘落下来的时候,我知道那带给他无尽的回报,带给我们是无尽的爱。

  结尾处,影片的话外音:"马修终其一生都默默无闻。他始终没有成为音乐家,也没有人知道他的生命中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但是,确实有人的生命,因他而改变。"

  每个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见像马修一样的老师,每位老师都不可能期望自己改变所有学生。我也是一名教师,我相信即使没有人知道我们生命中曾经发生过的事,但只要我们善良而执着,总有人的生命,会因我们而不同。

  这是一部所有教师和孩子们都应该看一看的影片,这更是一部适合每个人静静品味的好片,就像片中的一曲天籁。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6

  假期里玩得多想的也多,究竟想的什么也理不清一个具体思路。想起还要看电影于是就放下一切去书房,打开电脑搜出《放牛班的春天》才知道是一部法国片,刚开始毫不起眼就是音乐家皮耶和助理的对话,以及皮耶在知道母亲病危依然坚持认真的对待自己的音乐会。随着指挥棒的高高低低我的思绪也起起伏伏,这电影究竟要说些什么带着些许的焦急与不耐继续看下去这是皮耶回到家乡参加母亲的葬礼。就在当天的夜里故事开始了,当那个总等待周六的孩子捧着马图老师的日记来找皮耶时我的兴趣开始点燃。

  马图老师的来到那个叫“塘底”的特殊学校,他觉得那是他人生的低谷,是的看到“塘底”我们也会想到是堕落、腐朽一些不好的,尤其是当马图老师走进学校第一天遇到的校长是自负的,遇到的学生是顽劣的,我想他的心里更会觉得灰暗到底。可接下来事情又微微又了变化,当那个好心的大叔被学生伤的几乎眼瞎,当那个离开的老师展示被学生伤的缝了几十针的胳膊,我想这样的事实面前马图会怎样处理,带着好奇就坚定的随马图老师一块去接触这个让人沮丧的地方。

  校长这个人在面对受伤大叔不想着怎么去治疗,而是选择粗暴的找凶手这点让人无奈,更可恨的当找不到凶手让马图老师从名单里任意选一个来惩罚,他认为是一个杀鸡儆猴的方法,还得意地向马图说“行动”。此时我看到了马图眼中流露出的'无奈、不忍、还有失望,他试图想给校长说些什么却被无情粗暴的打断。

  这个学校不负塘底之称学生与街头混混无样,给老师起绰号课堂上搞恶作剧着实令人头疼,此时我不再好奇而是兴致勃勃的看马图行动,对就是“马图行动”。

  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他的漫画肖像来讽刺他,他以其人之道还之让这个孩子知道此种做法带来的是什么。学生犯下的错误很多毕竟是一群被称为是问题的孩子,可是马图老师都一一化解了,最后我发现化解这些的主要方法是爱和耐心。再想我们自己班上的孩子比这些孩子可爱多了我们为什么总抱怨学生这个那个我们缺少了马图老师的什么。

  最震撼的是蒙丹,一个几乎被所有人放弃的人,当学校丢了一大笔钱校长在严刑逼问下没有问清实情就丢给他一顶小偷的帽子,并找警察来抓他,蒙丹没有反抗,校长不听吗图的解释,在警察带走蒙丹的一刹他突然望着马图老师笑了。这个笑太意味深长,日后校工找到了那笔钱证明蒙丹不是贼,马图想让校长给蒙丹平凡,可校长又是什么态度,又是怎么说的,这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这样一群问题孩子马图老师没有放弃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孩子们分类,什么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之类创立了自己的合唱团,这在别人眼中是不可能的,校长更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当合唱团得到伯爵夫人的好评时校长又不知耻的把功劳捞到自己身上,此时的校长不知有没有想过当他阻止时老师和学生是怎么偷偷去练习的,在这样的环境下马图老师却像顽石下的杂草一般,坚强的伸长着

  蒙丹回来了带着报复回来了,在校长即将授勋章时回来了,这个镜头好有讽刺,爱学生的老师领着学生亲近自然去了,校长领荣耀去了,学校着火了校长的荣耀没了,学校没了,当人们为这60多个孩子伤心时,峰回路转老师领着孩子们快快乐乐的出现了,每个孩子的脸上都带着满足,可校长愤怒了,他不感激马图挽救了孩子还埋怨马图没有看好学校还因此解雇了他。

  马兔拿着行李走了,学生却被校长束缚着没人来送,此时我又很又难过这些孩子好无情,当纸飞机像雪花一样飘落下来时,当马图念出学生的名字时我的泪流出来了再也止不住了,脑中就两个字“值了”。

  当影片结束时,我又看了看这个可敬的名字基望舒马图,那个胖胖的有点秃顶的老师。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7

  “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马修老师离开的时候,同学们被院长关了起来,同学们把纸飞机上写下对马修老师的感谢。就再那一刻我感到,马修老师刚来的时候学校里乱哄哄的。但从马修老师来了之后同学们像变了个人似的。这就证明马修老师的音乐教育方法是对的。不想院长一样,犯了错误就关进“禁闭室”里。院长的这种教育方式是教不出好学生的。

  我喜欢“放牛班的春天”因为它给了我们最好的教育方式!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马修老师来到了一个放牛班,这个放牛班很调皮,刚来到就有一个学生犯错。这个学校很严格,动不动就关禁闭。后来,马修老师组成了一支合唱团,他还发现了有音乐天赋的.皮埃尔,让他做主唱。渐渐地,院长有一些变化,比如说:他折纸飞机,玩球等。但好景不长,马修老师离开了校园,院长也离开了。

  这部电影很好看,我还想看。今天,我们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个叫马修的失业音乐教师在一所管教不良儿童的寄宿学校找到了一份的工作。他把一群反叛的寄宿学校的孩子们被召集在一个合唱团里,谱写出他们动人的乐章。他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管教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抚平了他们易受伤的心灵。结果他让那些孩子脱离苦海了。

  这部电影没有男孩喜欢的刺激,也没有女孩喜欢的浪漫。但他却用音乐启发了一群孩子们!就算全世界都放弃了你,就算没有人看好你的未来。

  只要你的心还在跳动,只要你的血还在流动。

  就请为自己造一个梦,执着的活下去吧。

  青春里无论荒唐,时光里无畏选择;

  每一个梦都会有一片天堂;

  每一个孩子都会是一个天使;

  你的起点或是云层之巅,或是池塘之底;

  总会有一个人给你前进的动力;

  总会有一个梦在岁月尽头等你;

  上帝不会让一个有梦的人一辈子活在地狱里的。《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是讲一位叫马修的老师,来到了一间小学,他把那间小学学习部好的学生通过用音乐来陶冶他们的情操,最后把学生教好了。其他老师也很佩服马修老师能把这个放牛班的孩子教好。

  那群孩子很喜欢马修老师。他们知道马修老师对他们很好,什么事情都能帮他们解决。我喜欢马修老师,更喜欢我的老师,因为他们也和马修老师一样和学生做朋友的。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明白了,我们从小就要认真学习,长大以后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8

  “黑夜,任然笼罩着大地,你那神奇隐秘的宁静的魔力,簇拥着的影子多么温柔甜蜜……”

  哈杉,塘底的校长。而塘底学校,正如它的名字“塘底”——即池塘底部包含的黑暗、污泥般肮脏——潜伏着人性的丑陋。

  哈杉也是个自私自利之人,在故事的开始,马修老师刚来到学校时,一位教师因为学生的恶作剧而受伤,当即这位校长的反应是:你知道去诊所有多贵吗?快去敲钟,让大家集合!

  呵,在教师受伤后,他不担心老师的安危,让大家集合,找出元凶。可若找出元凶又如何?惩罚学生吗?可只要惩罚了学生,教师所受的伤就会自动愈合吗?学生们就不会再次“恶作剧”了吗?自然是否定的。

  “你给与别人什么,别人都会还回来的。”无论是善还是恶。显然“犯错—惩罚”这一规矩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还会使学生内心产生阴影,变得黑暗,有报复心。所以从这点看来,哈杉很可笑。

  但他也是可怜之人,在马修老师被开除的.时候,马修说你疯了,哈杉说“我累了”。看到这里,很感慨,在故事开始时,提到哈杉是吹喇叭的好手,中间他与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游戏,这至少说明了他心中还有善良与纯真。也许是为生活所迫,为社会所迫,也许是因为面对那些数不尽的挫折,一腔热血残温褪尽后,他失去所有耐心与信心,发现犯错—惩罚才是最好的办法,最后变成了一个堕落的疯子。

  在这电影中,只有一个哈杉校长,一个塘底学校,可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哈杉校长和塘底学校吧,很悲哀很无奈。或许他也曾意气风发,热血澎湃,到后来却心灰意冷。人心有三重,热—冷—热,幸运的是马修老师成功地再次用自己的善良与热心,感化了那群顽皮的孩子。

  池塘之底,终有怀梦的莲花,在等待破泥而出,迎着世间所有的善与恶——招展纯与朴,善与真。即使不可长,但可存,吾心往。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9

  孙传开“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这是一位评论家为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写下的一段话。《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马修,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马修的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就组织了一支合唱团,让每个孩子都找到了新的有价值的自己。

  片中有几个情节更是让我记忆深刻。马修第一次进学校时,在门口看见了一个叫佩皮诺的小男孩,才知道小男孩每周六都会在学校门口站着,等着……是为了等自己的爸爸来接他,可是事实上,他的爸爸早已去世,学校里的学监告诉男孩这个事实,可男孩不肯相信,因为他坚信爸爸会在周六那天来池塘之底接他。在故事结尾,在马修离开学校的那天,佩皮诺带着自己的行李要跟马修走,因为此时的他已认定马修就是他的爸爸,而这天正是星期六。马修作为老师真是付出了自己的精力与爱心。影片呈现出美好的一面,同时也在揭露那恶的一面。片中的校长是个虚伪、虚荣的男人,他把孩子们当成那些罪犯,对他们进行体罚,一开始他强烈反对合唱团的组成,后来因为孩子们纯洁美妙的童声得到了众多高贵地位人士的欣赏,校长便又举双手赞同。可见此人的两面性。也正是因为校长对学生的这种看法,态度,使得后来的转学生蒙丹放火烧了学校,片中并没有直接描述,而是给了一个场景就是:山下的学校冒着浓浓的烟,而蒙丹站在山上,抽着烟,得意的一笑。聪明的观众我想应该知道这件是谁干的吧!此时的马修正带着孩子们在山里玩耍,可以说是马修救了这些孩子的命,可校长却觉得是因为马修的失职而造成了大火,把马修辞退了。最后一个场景更是让我感动,校长不让孩子们去送马修,马修一个人走了,显得好孤独。此时从空中飘下来一架架纸飞机,里面是孩子们的祝福和签名。马修抬头一看,窗口全是孩子们的手在向马修告别。因为围墙太高,所以只好伸手做最后的告别。马修一下子变的好幸福,他在校门口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是伟大音乐家马修……可是,谁又认识我呢?”

  我在欣赏这部影片时,几次眼泪在眼里打转,有欣慰,有同情,有反思,有对照。马修的教育理念需要我们去意会,而非言传所能领悟的,他遵守制度,并不象以往刻画的此类人物那样藐视制度和管理;马修是伯乐,他挽救了许多孩子的'心灵,培养了出了皮埃尔这样的合唱指挥家;他认真执着,同时他也有不能改变和无法挽回的学生,但是他在尽自己的所能做着可以做的事情。放牛班的孩子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马修,皮埃尔是幸运中的幸运,如果没能遇见马修,他极端又叛逆的性格将给他一个黑暗的未来。可是又有多少孩子能这般幸运,能够碰得见马修这样的伯乐。问题学生在每一所学校,在每一个班级都有存在,我们提及他们总是充满了厌恶,有马修出现吗?包括我自己,我有过他的伟大吗?通过这部影片我们应该看到想到: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我们怎么去发现,怎么去挖掘,怎么去引导。我们作为老师应该用发现的眼睛,去寻觅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心的寻找孩子们的有点和点滴进步,或许我们每一次真诚的表扬,每一次的宽容,都会给他们一份自尊和自信,让孩子们更加茁壮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看到自己的“春天”。这正是《放牛班的春天》带给我的感动,为现实中不易得到的而感动。

  在高中的时候,我曾经是贝塔斯曼书友会的一名会员,那时我每隔一段时间可以免费收到书友会一些免费介绍新书的资料,也就是在那时,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当时它是作为为数不多的影视制品向会员推荐的,从其中的简介中,我隐隐感到这是一部充满温情,感动的电影。虽然我对《放牛班的春天》也很感兴趣,不过自己一直没有机会看到它。

  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渐渐淡化了对这部电影的印象,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再次与这部电影不期而遇,一下子唤起了昔日我对它的期待,也让我在心底暗暗庆幸,自己几乎错过了一部电影。

  电影的开始很平淡,两个老人的相遇,对曾经年代的怀念,电影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有点像《泰坦尼克号》。情节也很简单,讲的是一个老师与一群学生的故事。

  当麦神父在电影刚刚开始就因学生的调皮而受伤时,让我们没有见到那一群学生便感受到了他们是多么不容易被管教,所以当马修老师首次进入教室便被捉弄也就在大家的意料之中了,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当教室乱作一团,院长进来维持秩序并大声质问时,马修老师对孩子们袒护的态度。也许这正是他试着走入孩子们之间的第一步。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理解,交流与宽容。孩子们的调皮捣蛋也许只是天性使然,也许是缺少倾诉的对象,但并非不可救药。尤其像孩子与大人们之间这样的情况更容易出现代沟和隔膜,院长简单粗暴的体罚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相反,可能只会引起同学们更强烈的叛逆,也只会在孩子们的童年里留下一片阴影。而马修老师则试着走入他们的内心,于是在第一堂课上,他就让每个人写下他们的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尽管结果五花八门,但这样的方式却让孩子们认真的思考了自己的未来。同学们也由此感到了新老师的与众不同之处。

  马修老师与院长不同,他不会随便的体罚学生,那怕学生们真的让他很生气。相反他往往在不同场合维护着孩子们。然而即使要惩罚学生,他也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就好像他让乐格克去照顾麦神父而不是将他送到校长室去接受体罚一样,所以当我们看到乐格克因自己的错误做法而流泪时,我们也就感到了马修老师的做法的真正目的。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10

  读了放牛班的春天后,我感到老师是多么的强大,值得尊敬!使我又一次受到了良好的师尊教育。“池塘之底”是一个住满调皮孩子的学校,因为里面有许多都是父母离异,没有人管孩子,所以非常调皮。

  马修是一名刚被调到这所学校的新学监,校长是一个性格暴戾的人,我真不明白怎会有这样的校长,他虐待学生,大家都讨厌他,但是太怕了。马修以前是一名音乐家,他总拿着一个包夹,因为他决定教孩子们音乐,马修很幽默,对孩子们非常好,大家都很有兴趣地学,如果马修看见哪个孩子要被校长罚了,他回去求情,他十分善良!

  贝比诺很可怜,父母死了,他不相信,校长就骗他星期六父母就来了。马修发现莫安琦很有音乐的天赋,所以成了他的合唱团的独唱。我认为这是最好的结局了,可是谁知道呢?一场大火就灰飞烟灭了,其实马修救了孩子们,因为他带他们去玩捉迷藏了,但是校长却为他没有看守学校而解雇了马修。之后,其他的老师投诉了校长,这所学校就这样消失了。贝比诺无处可归,执着的请求马修带他走,马修心软就带他走了。

  马修用他的方式造就了善良的孩子们,我为哈山校长的残忍而感到十分愤恨,对孩子的遭遇而感到十分心疼,对孩子们遇到马修而感到十分开心,对被比诺的'执着而感到十分快乐!我还是不能忘记马修临走的那天,孩子们把门锁起来(不让校长阻止)对着窗口写下自己的名字和祝福扔给马修,对着窗口合唱送行!马修幸福得流下了眼泪,他曾说过,虽然他没有妻子,但他有六十个孩子!?这部电影真的很励志,他告诉我,要看准自己的优点,有了梦想,就去追梦,只要真心的对待一个人,就一定有回报!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11

  王老师在音乐课上给我们看了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说的是音乐家皮埃尔回到故乡,回忆起往事。皮埃尔小时候非常调皮,他有着天使的'面孔和魔鬼的心肠,没有人喜欢他。放牛班的孩子们都是缺乏管教的孩子,自从马修老师来了之后,大家就开始改变了。马修老师教孩子们唱歌,还组成了一个合唱团。马修老师发现了皮埃尔天生的好嗓子,还发现皮埃尔在晚上偷偷演唱黑板上没被擦掉的歌曲。马修老师发现皮埃尔其实是个非常喜欢音乐的孩子,而且还很勤奋,马修老师用音乐改变这些顽皮的孩子们,但是院长不喜欢马修老师的做法,后来马修老师被院长辞退了。皮埃尔的妈妈听从了马修老师的建议,把皮埃尔送进了音乐学校,最终成为了一名音乐家。

  我很喜欢电影里的主题曲和插曲,感觉就像天籁之音,每个人的声音都那么美妙,听上去感觉像飞一样,特别是皮埃尔的声音,那么动听,就像是天使在歌唱。我觉得春天就是指马修老师,是马修老师用音乐改变了这个放牛班,给放牛班带了春天的阳光,温暖和快乐。马修老师很爱这些孩子,费尽心血教育孩子们。我特别喜欢马修老师,喜欢他像春天一样走进孩子们的心里,用爱,用音乐,带给孩子们幸福!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12

  看了《放牛班的春天》,总体的感受,就是感动。感动的是故事的主人公克莱门特马修那充满爱的教育所喷射出的动人旋律,感动的是那一张张绝望得让人惊讶的幼小面孔露出的充满无比朝气的希望,“池塘之底”不再是一堆烂泥,它已破泥而出盛开出朵朵洁白的水莲,在灿烂的阳光里摇曳多姿。马修那一开始遭到校长和其他教师极度怀疑、与“行动——反应”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教育新理念也悄悄表现出了冲破阴霾的巨大力量,爱的教育已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

  看了这部影片,对于我们教师,我想意义最大的,应该是马修的爱的教育理念带给我的心灵碰撞。首先,马修要恶作剧弄伤马桑的乐格克承担责任,可是乐格克在侥幸逃避了校长的三秒后,又遗憾地错失了马修宝贵的十五秒,马修气愤地决定将他送往校长办公室。在途中极度害怕的乐格克乞求宽恕,当马修看到另外一名犯错的孩子被禁闭三天后又被抽打得声嘶力竭后,他还是意识到可以用另外的人性化方式私下处理——去医务室照看马桑,以感觉生命的脆弱与可贵,直到康复为止。马修实在不忍心一个孱弱幼稚的心灵,遭到校长无情地鞭笞与践踏。

  接着,马修请被前任教师评为“天使的'脸蛋,魔鬼的身材”的莫杭治监管课堂秩序没有任何讽刺与挖苦,而是很认真地请他担任“小老师”。但是,当他处理好乐格克事件后回往教室,却发现莫杭治在黑板上画出了他秃顶的肖像速写。面对这一场景,马修没有选择这个学校一贯的“行动——反应”的教育方式,而是选择了爱的力量,他因势利导地还莫杭治一个肖像素描,滑稽幽默,此时孩子们对这位老师的“另类”处理问题学生的方式感受到了一丝丝莫名的温暖,这种温暖是他们以前所无法想象的。

  最后,马修让孩子们写下心愿的纸条,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理想,一项被野性纵容惯得孩子此时显得格外认真,教室里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出奇的安静,孩子们此刻投入地倾听着发自遥远心底久违的心灵之声,纯真归来,美好回来,孩子们都沉浸在马修营造的氛围里,感觉到了异样的快乐!在这些基础上,不经意间,马修又发现了孩子们是喜欢音乐的,他充分发挥自己在音乐上的才能,引导孩子们学习音乐,并根据孩子们的特点给他们定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即使什么也不会的孩子也绝对能让他发挥自己的作用,当“乐谱架”,当指挥官“助手”等。马修成立了合唱团,这个在学校顿时轰动了,校长觉得尤其不可思议,这群让人头疼得抓狂的问题儿童,还能学习音乐成立合唱团?校长为了让马修碰碰壁,就答应了他的请求。而事实证明,马修用他无比的音乐热情打开了每一个孩子因失望而紧紧关闭的心门,唤醒了他们渴望被尊重的心灵,孤独、自卑、对抗、顽劣正一点一滴地消融。

  看了这部影片,对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也是一个启发。教育的路途不是一帆风顺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要求每个教师能够够适时调整教育方法,切忌机械粗暴。教育的最基本情感是师爱,师爱是灯,照亮学生前进的方向;师爱是桥,让学生通向成功的彼岸。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13

  一部好的电影总会给人们带来非同一般的震撼,给人非同一般的启发。让人久久不能忘记,它会在人的心里飘荡,如同放牛班在马修的带领下唱的那首《夜晚》,让人陶醉其中。

  故事的开头是描写著名指挥家皮埃尔在一个夜晚,打开了自己小时候的音乐老师教他所在的放牛班时所写的日记,并回忆当时的故事。马修是一个失败的音乐家,在失去职业后被转到一个叫“池塘底部”的辅育院当代课老师。那是一个设备特别差的房子,怎么看都像监狱一般,不光外表像,连里面的孩子们和老师都像是囚犯看守监狱的人。

  里边全部都是一些问题儿童,马修面对的是悲伤难过的命运。孩子们的一个恶作剧就让教师麦神父出了意外,头部受了创伤,这件事让马修决定,要在这些孩子们心中树立威严,但他不想像其他教师一样,孩子一犯错就处罚,他认为应该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在爱中悔改,让他们感受世界的温暖,而不是恨。所以他觉得这些孩子不是无药可救,而是缺少教育。

  一个问题儿童就很难管教,一群更是了不得。单单骂马修是秃子、王八就快让他气爆了,唯一让他忍耐的'理由就是放牛班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和他们隐藏在心里的慈爱。其实马修知道伤害麦神父的凶手,可他没有说出来,因为他相信这个孩子一定会悔改。马修刚开始对他们也不是很亲切,也比较严厉,但他从不体罚他们,一直一而三再而三地替他们向院长隐瞒错误。孩子们在慢慢的改变,让马修大吃一惊,但有一天夜晚,马修从孩子们的宿舍旁经过,听见他们唱:“秃头,你完蛋了!”他就笑了一下,从房间外面走了进来。那个孩子并没有注意到,所有人都安静了,只有他一个人唱,在安静的宿舍楼里声音特别响亮:“秃头,你……”他觉得不对劲,突然停下来,问:“同志们,你们怎么都安静了呢?”大家不回答,都看向他后面。他回头一看,马修已经走到身边,还没反应过来,马修笑着说:“唱得不错,可是跑掉调了。”然后他就一句一句地教那个孩子。教完以后他就走回自己的房间睡觉去了。

  马修并没有睡,他心想他们歌唱得很好,虽然跑调了,既然这样,我们就组一个乐团吧。第二天晚上,马修在孩子们睡觉的时候独自一个人在房间写乐谱。第三天早上,他来到教室,对孩子们说,他要班级里的每个人都唱一首歌。每个孩子在他面前唱了一首歌以后,便分配了他们的高、低声部,就这样开始了音乐教学。

  但这个学校的校长恰好与马修这位爱音乐的人相反,校长特别讨厌音乐,只顾自己的前途,从不为学校里这60位学生着想,从不支持孩子们学音乐。他很不想听到孩子们唱歌,就下令不允许唱歌。男生们来到校长办公室,请求校长允许他们唱歌,而且邀请校长参加唱歌比赛,展示体育课上唱的歌,但校长还是很讨厌听到歌声,于是他把马修叫到办公室,要求立刻停止唱歌。可是马修不为所动,还是坚持,最后校长忍无可忍,把马修开除了。但是这首歌被永久地流传了下来,至今传唱。

  开始时我并没有看懂,有点儿漫不经心,迷惑不解,可看完时我却感慨万分,感动不已。我认为马修是一个有想法,而且能够坚持完成梦想的人。虽然校长否定他,孩子们当初也不理解他,觉得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学监,但是他仍然坚持着,当孩子们一次次犯错时却一次次地用爱心去接纳他们。每个人都会犯错,只要去宽容他、帮助他,他才会知道错误,下次才不敢做,不能动不动就惩罚,这样虽然能让他害怕,但是会伤害他的心灵,会让孩子变得更孤僻。

  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拥有永不放弃、坚持不懈的精神。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14

  “海面上的清风,托起轻盈的飞鹭,从白雪皑皑的大地飞来。冬日转瞬即逝的气息,远方你的回声飘离了……”“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热忱,荣耀之巷。童年的欢乐,转瞬消逝被遗忘。一道绚烂金光,再小道尽头闪亮……”歌声传来,这些优美动听的旋律,如果告诉你这是调皮捣蛋的“不良少年”歌唱团演唱的,你会相信吗?如果告诉你,这是在一所地狱式的学校里传出来的歌声,你会相信吗?可是,这一切都是真的`!是的,是《放牛班的春天》。

  故事讲述了世界著名的音乐家皮埃尔,在翻开一本陈旧的自己的音乐老师马修的日记时,回想起了一幕幕自己的童年往事:那时,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马修由于没有表演机会,来到了法国乡村,成为了一所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而这所寄宿学校,却有个别称“池塘之底”。原来,在这里学习的孩子,不是犯过罪,就是品德败坏。这所学校的校长,更是以残暴的手段惩罚学生们。“行动——命令”这句话,代表着学生们的末日。而皮埃尔,他拥有天籁的歌喉,却是学生里最调皮捣蛋的一个。他甚至把一瓶墨汁倒在了马修的脑袋上。可是,马修仍然没有放弃,马修用音乐净化了皮埃尔的心灵,最后,皮埃尔终于成为了世界著名的音乐家。

  影片中的皮埃尔,他是一个孤儿,是一个顽童。可是,他是怎样成为一个世界著名的音乐家的呢?是马修的教育方法。马修那春风化雨的教育,比校长的残暴惩罚,要有用得多。马修并没有“凶神恶煞”,而是用温和的语气教学,让音乐滋润了皮埃尔的灵魂,使他登上成功的高峰。

  《放牛班的春天》,音乐改变一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15

  首先,非常感谢老师给我们推荐的这部很有教育意义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虽然,我只看了一遍,但它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所名叫“塘底”的学校里有一群“问题学生”和一群“问题老师”之间发生的事,再加上一个暴力的校长,让这些学生更加无可救药。后来,来了一位善良、有爱心的新学监马修,在他博大的宽容心下,孩子们被感化了。同时,他也发现了孩子们的优点,并且用音乐和孩子们沟通交流。可自私自利的校长看不惯,解雇了马修老师。孩子们被关在教室里,不能为老师送行,只能在窗口挥动小手和老师告别,还用写满祝福语的纸条折成纸飞机飞出窗口,送给老师。老师很高兴,临别时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幸福。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这群孩子是善良的.,他们需要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只是很少有人去理解他们。老师需要尊重,孩子们也同样需要尊重。只有尊重别人的同时,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让我们学会尊重!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16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一群“有问题的叛逆少年”,但他们在新学监马修的带领下,慢慢的转变,这正是安徒生的童话中丑小鸭褪变成天鹅的故事。

  《在放牛班的春天》中的两种教育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是校长哈森的严厉派,这似乎让我想到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中国古代盛行的私塾中,从来就是先生想打便打,想骂就骂,而且禁锢学生的思想,背不过文章便拿戒尺责罚。只不过与现在不一样的是,古时候的学生都很听话,用戒尺也能使学生拿到好成绩。

  但是现在,21世纪里,学生愈发叛逆,像弹簧一样,老师硬,则他硬;老师软,则他更硬。有的老师也懒得理会,便保持一贯传统教育的思想——不打不成才。

  二是学监马修的思想派,他的教育方式也代表了一种开放教育。老师从来就不打骂学生,而是靠“温暖”来感化学生,就算学生再不听话,但学生“冰冷的心”也会有融化的'那一刻。电影中的小男孩皮埃尔开始也是一个叛逆十足的少年,但马修却发现了他异常的唱歌天赋。他美妙的歌声深深地震撼了我,是什么让这个叛逆少年最终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音乐家的?是马修的坚持不懈,是他的火热的心,终于感化了学生。

  这两种教育我都经历过,我也被老师打过骂过。我也遇到过像马修一样的老师,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在电影中马修最终战胜了哈森,思想派战胜了严厉派。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教育模式还依然并存着,但不管怎样,老师都是为了学生好,都是为了学生们的未来!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17

  今天下午,我看了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开始时我并没有看懂,有一点儿漫不经心、迷惑不解,可看完时我却感慨万分、感动不已。

  噢!“放牛班”中的“放牛”二字也就是“放羊”的意思,指的是那些行为品德不好的学生。面对这样一群“放羊”的学生,通常的'老师总是会摇头叹气,表示无能为力。可是新来的马修老师却创造出了一个奇迹,他用音乐打开了孩子们封闭的心灵,帮助他们走进了自己快乐的春天。

  这部电影有两个地方让我很感动。第一次是合唱团在表演时,领唱莫郎奇因为犯错被罚正沮丧地站在一边,他以为老师不会让他唱了,可当第一小节唱完后,马修老师突然转身示意他开始独唱,莫郎奇高兴极了。他带着一种骄傲、一种幸福和一种宽恕后的满足感唱完了歌曲。从他的眼神里,马修老师读出了莫郎奇第一次学会了感激。

  第二个让我感动的地方是,马修老师被校长开除,他很伤心。没有想到的是,一双双小手在窗户里向他挥动着告别;一架架从窗口飞出的纸飞机上写着孩子们的真心祝福,马修看完了这些纸飞机,不再伤心,他感动、幸福……

  回家后,我又看了一遍这部电影,眼前总能浮现出孩子们天使般的笑脸,听到他们天籁般的歌声……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18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故事讲的是在一所名叫“池塘畔底”的学校,主要讲的是这所学校一位名叫马修的代课老师,在马修先生还未到来之前,那些学生内心十分冷漠,天天专干一些坏事,校长时常惩罚学生,犯了一些小错误就要到处罚室关上六小时。因为校长的粗暴,让学生们的内心更加黑暗,而马修先生的到来,好似一盏明灯,为孩子们指路,他还创办了一个合唱团,马修先生每天晚上创作歌曲,早上来教学生。在其他老师看来,学生一但有错,就该送到校长室,让校长把学生关禁闭。而马修先生发现学生犯了错只会让他们下次改正,不告诉校长。在一次合唱会上,因为合唱团的表现不错,就请校长去吃庆功酒。当时只有马修先生和其他几名教师在学院里,意外的是有人放火,校长回来以后,就把这事故意推到马修先生身上,并让马修先生辞职,在走之前,还不许马修先生在看一眼他的学生。马修先生痛苦急了,他再也不能看到他的学生了。这时,学院的窗口落下了带着祝福话语的纸飞机,送给这个改变他们一生的人。

  在纷飞的序曲中,他用那炽热的'心,融化了孩子们心中的冰封的海洋,展开了风帆,航行在光明的前程之中,打开了新的人生篇章。

  马修先生以他宽广的胸怀包容着这些孩子,他以一颗博爱的心将温暖和希望散播在孩子们的心田。他用音乐唤醒了孩子冷漠的心,也唤醒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

  我觉得适宜的教育方法,才是孩子们将来走向社会的成功所在。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19

  这个寒假,我参加了滨江街道海东社区的一个活动,就是看《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为了让我们懂得享受生活、发现身边美好的东西。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在一所寄宿学校里,有一堆淘气的学生,他们喜欢搞恶作剧,可自从马修老师来了以后,用音乐感化了他们,让他们懂得了信任和感激。在这群孩子中,有一位叫皮埃尔的男孩,以前因为喜欢偷窃,屡次逃学,可后来马修老师发现他有音乐天赋,让他去里昂音乐学院上学,使他成为了法国有名的音乐指挥家。

  马修老师是一个内心善良的小人物,在多年颠沛流离仍然无法在音乐上取得成就后,来到学校当老师,面对一群无法无天的同学,选择了用音乐来感化他们,在音乐的.感召下,孩子们内心中阳光的一面慢慢呈现,但他最后却被无能而残暴的校长赶走。他对大家很好,允许我们犯错,从不用粗暴的手法来对待我们的胡闹,善于发现我们的优点与潜力,并且鼓励我们,指导我们。

  校长一直混在校长职位上只知道作威作福的混蛋。他时时刻刻都在将自己的权力运用到极致,在他的天地中,你只能选择服从,不允许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马修老师刚到学校时,见面几句话,就将他的性格暴露无遗,比如回话时候要加上校长大人。在他的世界,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好的,对自己有威胁的,那就是坏的。我们小心翼翼的生活着,防备他的“犯错,处罚”原则,但是私下里我们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他,偷他的钱,烧他的房。虽然这斗争是破坏,但是只要能让他焦头烂额,大发雷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就像刚上学时,我一直不爱唱歌,但姜老师反复让我们去听,让我们体会,终于让我可以大胆去唱。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20

  老师运用了一次课的时间让我蜜看了这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这是一部教育片,是讲一位代课老师在一所特别的学校代课,这所学校如何特别呢?它是专收那些非常调皮捣蛋的孩子,可以说,进去那所学校的孩子,都是被社会放弃的。

  代课老师的名字叫马修,马修老师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成功的老师,虽然最后还是被学校解雇,但他的那种对孩子的教育,使孩子们在这黑暗的“监狱”中看见一丝光芒。他们看见,原来,他们的梦想是可以实现的……皮埃尔,是这所学校的其中一位学生,马修老师发现,他有音乐的天赋,因为上帝赐给他天使般的嗓子,于是马修老师告诉了皮埃尔的母亲,之后皮埃尔的母亲帮他找了一间音乐学院,五十年后的.皮埃尔,成为了一名音乐的指挥家,要不是马修老师的发掘,孩子们的将来,真是不可想象,我就想起这一句话:埋没人才,就像中国的一则故事,没有伯乐,哪来的千里马。

  《放牛班的春天》这一部电影,让我有许多感触,我觉得每一个孩子都是希望,我们不应该放弃这些希望。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21

  和很多动人的故事一样,《放牛班的春天》是朴素而真诚的。“池塘之地”是一所再教育学校,里面收纳着传统意义上的“问题学生”,里面的大部分学生已经被家长放弃了。音乐老师马修给孩子们组建一个合唱团,用音乐打开了孩子们的心灵,最终改变了孩子们和他自己的命运。我在享受美妙音乐的同时,也被故事的情节所触动,这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老师。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话。与其说是马修用音乐洗涤了孩子们的心灵,还不如说他是用爱冲刷了孩子心灵上的蒙尘。对于这些被抛弃的孩子,他们敏感脆弱。但爱是非常神奇的东西,这是他们这个年纪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缺少了爱,那可能会是徒劳,没有爱你就改变不了他们。马修老师永爱改变了他们一个一个灵魂,他们中有的成为了伟大的指挥家,有的成为了普通人。

  有人看了这部电影感慨道,“遇到马修这样的老师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是啊,默默无闻的老师到最后可能就泯没于普通人当中。我记得刘佩慈在《乡村教师》中写道:“他一生中积累的.那些知识,虽不是很多但是他很看重的,像一把发光的小珠子毫无保留地落在地上,发出一阵悦耳的叮当声,娃们像见到过年的糖果一样抢那些小珠子,抢得摞成一堆……这幻想让他有种幸福的感觉。”

  老师是伟大的职业,不求功名利禄,教书育人,看着这些小苗不断成长,心里肯定会有别样的感觉。幼苗们奋力发芽,终将都会张开花瓣,我在耳边好像也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22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很老的电影了,但正因如此整部电影有一种浓郁的古典美,轻松浪漫的主色调,伴随着孩子们天籁般的歌声,在一帧帧略暗调的镜头里,故事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徐徐展开。

  醉心音乐却毫无所获的马修老师来到一家名叫“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学校当助理教师,这里的学生调皮捣蛋,看似都是一些问题儿童,大多数老师们蛮横粗暴,校长只考虑自己的前途,遇到问题只是一味的利用体罚手段镇压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似有一座高墙,格格不入。生性善良的马修老师来到这里,用音乐筑起了他和孩子们之间的桥梁,是他的善良、宽容、耐心和谆谆教诲,润物细无声般潜入孩子们的心灵,从而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马修老师的教育便是这样的,他来的第一天,马桑斯大叔因为孩子们的淘气被伤到了眼睛,无情的校长用轮流关禁闭的方式解决这起事件。马修老师了解真相后选择了让犯错误的孩子到医院照顾受伤的`马桑斯大叔,善良的大叔非但没有怪罪这位孩子,还各种表扬他。这种教育方式shi犯错的孩子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让孩子们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和温暖善良。

  马修老师用音乐的方式渐渐打开孩子们封闭的心灵,他组建合唱团,教孩子们唱歌,每一次孩子们整整齐齐站立,长大嘴巴唱出动听的音乐,这样的场景是美好的,是温暖的,他们天真烂漫的性格,对自由的向往,对未来的憧憬,都在歌声里了。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我反复咀嚼着这几句台词,我发自内心地对主人公感到敬佩,不光是对孩子,还有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如果我们多一点温柔,多一点宽容,多一些理解,也许我们都会成长为更好的人吧……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23

  这周日心部组织我们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虽然很久之前就看过这部电影,但这次再看一次,又有不一样的感受。

  看了这部电影以后,我只体会到了爱与责任。那帮被关在学校里的孩子们,或许由于缺乏爱或许由于过于溺爱而被送到那里。他们叛逆反抗情绪强烈,与所有管理他们的人为敌,整天调皮捣蛋,搞恶作剧。真的像放牛的孩子一样自由散漫没有任何纪律性和集体观念。

  那个校长和那个音乐老师就是两个典型的对比,校长只顾个人利益和名利,而那个音乐老师却一心为学生只想教好学生,用自己的爱和责任去感化那些学生让他们发想自己的长处重新振作起来。或许真的是老师的爱心感动了孩子们,有原来和老师作对到最后于老师统一战线共同对付可恶的校长,孩子们也唱出了最纯真的.声音,当那美丽的声音响彻藏从的时候,老师醉了,孩子们也醉了,所有的人都醉了,多么美妙的歌声,像春天的甘露滋润人的心田。孩子们是多么的纯真,他们终于找回了自我,或会了属于他们的天地。是爱挽救了他们,是责任挽回了他们,最后那势力的校长也得到了报应。

  教育的智慧很简单,坚持,坚持对学生的爱,爱可以改变一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24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爱与教化的故事。剧中,或许谁也不会想到久被遗弃而困于“池塘之底”的放牛班,有朝一日尽会迎来自己的春天。作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的他们倍遭社会的忽视与误解,残缺不全的家庭亲情,动辄得咎的学校责罚,判若鸿沟的师生隔膜:都一步一步地把他们本是纯真可爱与人无伤的稚嫩灵魂推向人世爱与理解的边缘,绝望的深渊!如果人间真是上帝的国度的话,那么天使在哪儿呢?马修的到来为我们消除了疑窦。马修是那种高目远瞩、才华横溢的老师,更是博爱仁慈、宽容大度的朋友,他的到来犹如冬日里一缕鲜活的阳光温暖的泻下,照亮昔日阴霾沉沉、彤云密布的“池塘之底”。虽然作为新学监的马修进校后耳闻目睹的是校长的专横刻薄,学生的叛逆,老师的冷漠,但是他并不前承刚到“池塘之底”时的气馁,认为这是“我自己人生的最低谷来到了”;相反,他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中,真诚而耐心地教导这个一度让老师们束手无策而声名狼藉的“放牛班”,犯而不较,并且屡次在学生与师长的冲突中默默地扮演调解人的角色。在经过一系列的斗争磨合后,不久,马修创造性地把“放牛班”组建成一个分工合理、人尽其才的合唱团,最终用音乐解除了孩子们麻木困顿的心灵束缚,唤醒了孩子们尘封已久的对自由、友爱、人性真善美的渴望。

  《放牛班的春天》情感真挚细腻,画面随时间推移由冬经春抵初夏,作为主要情感表达的音乐基调也由沉郁凄清慢慢转为活泼明快,呈现出层次的美感。创作者似乎着意于影片场景的巧妙设置,人物言行举止的精心安排,以达到景无虚设,话无虚说,笔无虚落的佳境。在表现手法上,影片结合倒叙与插叙,以年老的著名音乐家皮埃尔·莫安琦——当年“池塘之底”学生之一——的童年回忆展开,情节声画同步,娓娓道来。

  马修初到“池塘之底”时,正值冬末时节。此时影片色调灰暗阴冷,环境寂寥阴森,骨立的校门口,孤独可怜的佩皮罗更添凄凉:一切恍若隔世。这种情景安排一方面烘托出“池塘之底”环境的恶劣,孩子们苦难深重的遭遇;另一方面则透露出了“冬天即将过去,春天还会远吗?”的信息:其寓意不言自明。如果说,开始马修对来到“池塘之底”心存悔恨,对孩子们的无法无天、校长哈珊的自私残忍倍感质疑难的话,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他很快懂得了理解,因为正如以德报怨的马桑大叔安慰因伤害他而懊恼得无地自容的乐格克一样,“所有人都说你无药可救了,可其实不是,你是个小可怜,只是需要人理解罢了”。

  然而,面对孩子们的叛逆心理和校长哈珊的威严权威,马修采取的是一种变相的理解方式:撒谎。如第一次上课时皮包被学生哄抢,校长前来问难时为学生打圆场而撒谎;为不伤及乐格克自尊而向马桑大叔撒谎;包被学生偷盗向体育老师贝克撒谎;探访期间对莫安琪母亲撒谎等等,这一系列善意而美丽的谎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马修的善解人意、至情至性,创作者如此惨淡经营,可谓别具匠心。

  影片中声画同步的表现手法则更是别具一格,极富视听浸染力。剧中马修基于切身观察孩子们的言行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创建了合唱团。在合唱团的诞生过程中,创作者着重强调了马修给孩子们一丝不苟的分工,高音低音合唱团指挥助理以及乐谱架,一个都不落下!这里,创作者似乎在借马修向观众传达一个道理:“天生我才必有用”,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都有自己的人生定位。这种将心比心以学生为中心的做法,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师长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电影深层次凸显的是其宝贵的人文主义精神,发人深醒。而影片中以合唱团为载体,配合安宁素雅的画面而徐徐流淌出的一曲曲清扬怡悦的音乐,更似春天大自然清新动人的天赖,一缕缕温情脉脉的阳光,照耀抚慰着孩子们孤寂无助、伤痕累累的灵魂,唤回了一颗颗迷失已久冰冷麻木的童心。

  在圣洁的音乐声中,孩子们身处的已不再是幽晦的“池塘之底”,而是幸福无边的人间天堂。这些音乐随着物换星移、孩子们心灵逐渐苏醒的变化而变化;而音乐韵律与内涵的变化,又反过来以抒情吻唇表达了孩子内心微妙的情感的延伸继续,可谓,行云流水,不着痕迹。

  《放牛班的春天》剧情上虽然处处显现着幽默的笔触,但是影片始终笼罩在一股淡淡的悲情气氛之中,这股淡淡的悲情主要地是通过马修个人在“池塘之底”的坎坷经历流露出来,并与着墨不深的幽默笔触共同构成了影片两大情感基调。

  如在学校的第一晚,马修在看完孩子们填写的卡片后,一方面为孩子们美好的志向欣慰,但另一方面又为没有一个孩子愿意从事跟自己同样职业的学监而黯然神伤;在四月的那个晚上,虽然马修因孩子们的转变而创作灵感澎湃,并兴奋地说到“我确信,属我音乐的光明未来必将到来,我叫克莱蒙马修,一个音乐家”,但随即想到自己的现实,又话锋一转,沉重地叹息到“而每个晚上,我为他们创作!”;而影片尾声部份,被解雇不得不离开的马修虽然看到孩子们用纸飞机向自己表达祝福,用教给他们的歌曲为自己合唱送别,也一度使他兴奋得“想向全世界呐喊”,但他心里却明白,“可有谁会听到呢?没人知道我的存在。伟大的艺术家对着镜子看到了真实的自己。我叫克莱蒙马修,失业的音乐家,失业的学监。”。创作者对人物这种轻描淡写而又体察入微的技法,让人哲服。看完之后淡淡的愁思久久萦怀,不觉使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影片结尾,天真挚着的孤儿佩皮罗打点好自己的行装如愿地随马修而去,这一幕的意义可以说超越了影片爱与教化的`主题。其实创作者这一生花妙笔早有呼应。马修初到“池塘之底”时最先见到的孩子是佩皮罗,而且是在等待来接自己的爸爸,但实际上是等到的却是马修;马修离开“池塘之底”,最后见到并随他而去的孩子也是佩皮罗,而且恰好时值他应该等待他爸爸的星期六,有何弦外之音呢?其实旁白为我们道出了其中的真意,“佩皮罗的等待是有道理的,马修被解雇的那天,正是一个星周六”,佩皮罗一直等待的爸爸其实就是马修,是马修用音乐唤回了他的一度迷失的童心,是马修的关爱把他从昔日晦暗的“池塘之底”中拯救出来,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在这里,马修的形象得到了升华,他所代表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壮志难酬的艺术家,失业的学监,或者一位辛勤工作的普通教育工作者,他所代表的是一种超越伦理、阶级、民族的博爱精神,一种最深沉最厚重的人文情怀,我们将会看到,马修不单是佩皮罗的老师和父亲,他将作为世间千千万万无辜而又不幸儿童的精神庇护所、爱的殿堂,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这就是《放牛班的春天》,一幅交织着泪水与欢笑的感人画卷,一首爱与理解的真诚赞歌。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25

  教师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教育不分国界,不分语言,不分种族,不分肤色。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温暖,无处不在。

  在法国的一个名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一个失意的音乐创作家,失败的音乐家,失业的学监——马修,给学生带来了期望的春天。那是一群问题少年,一群失去家庭温暖、同时又在校长的严格管制甚至虐待下畸构成长的孩子。应对这样的教学对象,这位失意的音乐家,用自我的最真诚的心,给我们谱写了一曲伟大动人的教师礼赞。

  爱心

  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群体,更是播撒阳光的使者。热爱学生,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池塘之底”的孩子都是可怜的。他们有的是孤儿,像佩皮诺,失去了父母,然而每周六都还在盼望着爸爸能来接他。他年纪小,孤苦无依,还要受像蒙丹那样的大孩子的欺负。还有的是单亲家庭,像莫杭治,单亲生活让他养成了孤僻的性格。

  他们都是些问题学生,而他们这些问题却又都是社会,家庭给他们造成的。他们被送到这样一个叫“池塘之底”的学校,他们受到严格的管理以及校长的虐待和处罚。他们的不幸遭遇造成了他们孤僻的性格,他们受的不公平待遇让他们去设计伤害别人。应对这样的学生,学监马修,用他对生活的热情,温暖了每一颗孩子的心。

  耐心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只是不一样的孩子,在不一样的成长阶段,都会有各自的发展特点。而科学的教育,必须要做到“在成熟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即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的发展。而这时,不仅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更要求教师应对参差不齐的学生个体,绝不能缺乏“耐心”。电影中,在孩子们编歌词取笑马修时,他没有惩罚学生,而是纠正孩子的音准;在孩子们随意抛马修的皮包而被校长发现是马修用善意的谎言让孩子们免受惩罚;在莫杭治在黑板上画马修的肖像愚弄他时,马修没有用“行动——反应”原则惩罚他,而是用漫画式的手法画了莫杭治的肖像,一笑了之。我们在感叹马修的强力忍耐力的同时,也不禁向他投向了敬意!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普通的个体,当然也有自我的喜怒哀乐。当应对这样的问题少年,马修不仅仅瞬间将本应有的愤怒化成了微笑,更是耐心地教育孩子。虽然同是问题少年,可是他们却有各自的问题与特点。马修没有“一视同仁”,而是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他成立了合唱团,并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孩子们找到最适合的`位置:低音,中音,高音,独唱,副指挥。每一个人都找到了自我在合唱团的位置,他们的声音也融为一体。马修用音乐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用音乐开启了孩子们的心灵之门。他发现了音乐奇才莫杭治,他尽自我的力量去培养,发掘莫杭治的才能,他给他开小灶,他让他唱独唱,他给他创造去音乐学校的机会,他的音乐改变了他的一生……

  职责心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除了应具备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之外,还应当具备职业道德素养。教师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而这个也体现了教师应具备的“职责心”。马修在“池塘之底”的教学过程中,他不仅仅是在教育孩子如何唱好歌曲,更是在拯救孩子。他不是在实施教学,而更像是在挽救每一个几乎失去自我的幼小灵魂。结果,他成功了。

  合唱团成功了,他的拯救事业也成功了。他给“池塘之底”的孩子带来了人生的期望。记得影片最终,当马修不得不离开学校的时候,那群原本就天真善良的孩子,以一张张纸飞机,向他们的教师,致以了最真挚的敬意和留恋。而这也不仅仅意味着他们对马修的不舍,更是他们追求自由、憧憬生活的完美愿望。马修离开以后,继续给别人上音乐课,直到去世……教育是不分国界,不分地域的。马修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爱心、耐心、职责心,是每一位辛勤的园丁所不可缺少的“心眼儿”。马修教师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他独特的教育理念,伟大的奉献精神,鼓舞了我们站在教育前线的教育者们。而现实生活中,随着教师负面新闻甚至丑闻不断充斥网络,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日渐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负面新闻所暴露出来的是目前教师队伍整体“政治思想素质,师德水平不够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部份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思想素质不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甚至有些教师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非但不能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更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应对这样不堪的现实,整治教师队伍刻不容缓!这就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学生、教师自身多方面的积极配合。仅有这样,教师这个职业,才真正称得上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26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一名叫马修的老师来到一所学校担任学监并与孩子们交往的故事。这所学校的孩子调皮捣蛋,校长残忍冷酷,老师淡漠无情。严厉的体制让这里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到冰冷。主人公马修到来后,他用宽容温暖孩子们的灵魂,用尊重、理解与相信治愈孩子心底的伤痛,用音乐照亮孩子们的前路,用他的行为为千千万万个教育者做出了榜样。

  池塘之底,一群被抛弃的孩子等待着他的救赎。被不幸选中的孩子们,迷失了自我但是却没有磨灭掉灵魂的善良。当合唱团被建立,音乐打开了孩子们的另一个世界,那是如此新奇又令人迷恋!纯净的歌声在空中飘荡,我看到阳光下的.花儿在欢快地舞蹈,空气中的尘埃在恬静地微笑。孩子们内心的保护膜在渐渐脱落,这是一场爱的救赎,也是一场心与心的交流。

  纵观当下,在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的不当引导和社会风气的不良蔓延下,又有多少孩子成为他们的牺牲品?没有良好的教育更是导致孩子们无法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我看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富强靠的不是经济发展的有多么迅速,制造了多少炮弹,靠的是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年。因为青年是我们的希望,传递着我们民族的信念和发展。让每一个孩子充分成长向善,受到正确的教育,心中有国家并为之自豪且努力,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在这里,我认为卡尔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是更有温度的教育。

  于是,这种教育很大的推动因素是老师。因此每一位老师就要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尽量用心了解每一个孩子,发现孩子们的潜力。当然在如今这种教育模式下,我知道这也很难。成绩易出,道德难愈。因此,就更需要老师去温暖孩子。

  可能在小学与中学时代,孩子们更多的事情是学习考试,学习负担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这时,老师们便要与孩子们并肩作战,关注孩子们的内心压力与心理状态。适当开解每一个孩子,做孩子的倾听者,让孩子们愿意诉说不开心。同时,在学习的压力下,老师也要树立榜样,陪在孩子身边,让孩子们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不断掌握学习方法,突破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另外,适当的惩罚也是一种教育孩子的手段。当学生犯了错误时,老师更要首先询问原因,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又出于什么目的。同时在校规校纪的要求下,对孩子进行有方式的、更有意义的教育。

  过了中学时代,进入到层次更高的学校。老师应是知识更加丰富,可以带给学生更加自由讨论氛围的人。在这里,老师扮演的是人生导师的角色。老师要用更多的知识与沉稳的气质吸引学生,用学术的乐趣引领孩子们走入新的知识世界,用自己的言行品德去照亮他们的成长之路。同时,也要注重开解学生的内心压力。最近,大连理工大学事件,湖南师大事件在令人心痛的时候也在让人们思考如今学生的内心压力。

  教育如水,用清澈碰撞清澈,用心灵启迪心灵,用关爱柔化伤痛,用知识指引人生。追随纯真的情,呵护稚嫩的心,追求心中的信念,闪烁理想的光芒。教育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

  最后,我希望以后看到的不是严酷大骂学生或者只是机械的完成自己学习任务和工作的老师,更不是只是死板的管理学生的老师。我希望看到的是老师与孩子们其乐融融,充满欢乐。学生尊师重道,努力学习。老师们用自己有温度的教育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互相学习进步,让校园里充满着欢声笑语,让操场上洋洒着孩子们青春的气息,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有用的人才,让教育变得更加温暖。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27

  影片讲的是1949年发生在法国乡村一所专为"再教育"儿童设置的寄宿学校——"池塘之底"里的故事。在这里,一位失意的音乐家马修用自己的音乐和宽容拯救了几十名孩子的心灵,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春天,带来了希望,教师马修的教育哲学也在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展示得淋漓尽致。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但这所寄宿制学校里的孩子们,可能只有生理需要得到了勉强的满足。亲情的缺失,校长滥用体罚的管教方法,缺乏和孩子们心灵的'沟通。马修老师没有学过心理学和教育学,但他心里装着孩子们,发自心底的为他们的成长考虑,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却满足了孩子们的各种基本需要,从而赢得了孩子们的认可。

  在第一节课上马修读到了孩子们的理想,他觉得他们如同音乐一样"前方总有希望"。他没有像另一位老师那样对这里的孩子形成偏见——"看什么都觉得是坏事!"他永远正面地积极关注,对孩子暂时表现出来的问题,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正是这样的睿智和宽容,马修老师渐渐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首先马修老师在见识了校长的滥用体罚后,为了尽可能帮学生从校长的淫威下解脱出来,他总是尽量避免把犯错的学生交到校长手上,还竭力为犯错的学生寻求庇护,保护他们不受身心伤害。因此,孩子们从他那里首先得到了安全的需要。他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带孩子们去野外做游戏;给予弱小而无依无靠的贝比诺更多的关爱,到最后几乎完全充当了父亲的角色;为了达到纠正孩子们的错误行为,他采取了独特的惩罚方法:在处理乐格克弄伤马桑大叔的问题上,马修老师让乐格克去照顾马桑大叔,给孩子悔改的机会,让他自己去悔悟……这些都让孩子们得到了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如果前面都是在体现马修老师的伟大人格,那么在满足审美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需要方面,马修老师的超强专业技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试想,如果他没有能力作出那么优美的曲调,不能写岀那么契合孩子心灵的诗词,没有组织能力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合唱队,他就只能做到善良马桑大叔那样。在组织合唱时,马修教师把毫无音乐天赋的两个孩子任命为"合唱团指挥助理"和"乐谱架",让每个孩子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从活动中感受到音乐之美、集体合作之乐。另外,马修老师通过组成合唱团,慧眼识珠,把那个有着"天使脸孔"的音乐天才莫杭治推荐给了音乐学院,为他一生辉煌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基础,搭好了阶梯,令他实现了原本无法想象的人生价值。

  影片中贯穿始终的是感人的音乐,而音乐象征着爱。罗杰斯说过,爱,就是深深的理解和尊重。马修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他理解和尊重学生,因而得到了学生的尊重和认可。教育的规律是相通的,我们也需要像马修老师般懂学生、爱学生,才能培养出凝聚力强,班风班貌优秀的班集体。向马修老师致敬!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28

  初次观看《放牛班的春天》是在二00四年,也是这部电影刚刚上映的时候。今年酷暑的一天,我百无聊赖,于是,打开电脑重温了这部十多年前的老电影。影片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回到故乡料理母亲后事而遇到老同学贝比诺,贝比诺送给他一本孩提时代的日记本,由这本日记他想到了曾经的音乐老师克莱蒙马修以及与之有关的童年故事。

  1949年的法国乡村,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人们的物质条件比较落后,那是一座类似于收容所或者感化院形式的学校,马修则是刚进学校的代课老师(这使我想到了自己当年刚开始代课时的样子,满腔热情却缺乏教学经验),刚到那里他并没有受人尊敬,他亲眼目睹了学校管理阶层以粗暴与武力对待战乱之后的孩子们,面无表情、冷酷严肃的校长;对学生大声咆哮,动不动就拳打脚踢的箫老师;对刚上任的马修持轻蔑态度的朗老师以及犹如洪水猛兽般的学生们,所有的人都给他制造了层出不穷的恶作剧,还给学校蒙上了疯人院般的阴影。但是,看似憨厚老实的马修老师却是沉静镇定的,他决定用音乐打开学生的心门,执着而坚毅。其实,放牛班的春天与放牛根本没有关系,而是一群像牛一样疯狂有冲劲有叛逆性的孩子的人生轨迹转变在自己生命的.春天里,代表着那群孩子心灵的希望与重生。而马修老师就是那位循循善诱的放牛人,用实际行动与无私的爱拯救了一群无可救药的学生。虽然最终他被校方解雇,但他在影片中的高大上的表现,为我开辟了一条教育捷径。

  马修老师是善良的,因为他在接受校长的任务时提出了三个条件:

  第一、不体罚学生;

  第二、让他自己来处理犯错的学生;

  第三、不能透露犯事学生的姓名。

  假如这三项条件摆在我的面前,也许我不一定能做到,有可能大部分老师也不能做到。当学生犯了错,打架、骂人或者在班里无端生事,作为班主任或者任课老师,可能会采取三部进行曲:

  一、了解事情来龙去脉,不单单问犯错的学生,还会询问班上同学,直到水落石出为止;

  二、事情明朗后通知家长了解或沟通;

  三、针对该生所犯事件在班里进行通报,以绝后患。

  如果摊上后果严重的事件,还会上报校领导,由领导进一步教育。到头来,涉事学生只会像风箱里的老鼠那样两头受气,在学校被批评不说,回家后还有可能遭到家长毒打,对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而马修老师却不是这样的:学生皮埃尔是个顽劣分子,生长在单亲家庭,马修出现之前,皮埃尔是班里的带头大王,每次犯错都会被校长关禁闭,即使马修接手班级后还是不例外。但是例外终究还是出现了的,皮埃尔的单身母亲平时工作繁忙,也有一说是皮埃尔的母亲不务正业,所以皮埃尔异常叛逆,她很少挤出时间来看儿子,在皮埃尔关禁闭那天,却正好来了,马修非但没有把皮埃尔在校的种种劣迹抖落出来,更没有将皮埃尔被关禁闭的事情告诉他母亲,因为他不想令皮埃尔的母亲伤心与失望,更坚信皮埃尔会学好的。最终,马修成功了,不但用音乐解救了逆变中的孩子,还培养出了一个世界著名音乐家,也就是影片中的主角皮埃尔。

  马修老师是冷静的,不意气用事,学生在他背后大声嚷嚷秃头、编成各种各样的歌嘲讽他,而他没有沿着原来老师的老路走,揪耳朵、暴打或者关禁闭,而是一步一步引导直至扒出问题的根底,再不失时机的进行管教。这种机智的手段不管在哪个时代、对哪种学生、解决怎样的问题,都是值得老师借鉴与运用的。

  马修老师也是有爱心的,影片中的每个人物都是活灵活现的,整个班级的学生没有哪两个性格是相同的。最可怜的就是贝比诺,一个二战后的孤儿。因为孩子的天真,所以他始终认为父亲会在星期六接他回家,每个星期六他都会驻足校门口等待,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重复了好久好久,他成了一个沉默孤僻的小孩,马修的出现改变了他的命运。贝比诺是班里最小的学生,也因此而受到蛮横同学的欺负,吃饭时常常遭受旁边同学的讹诈,所以他只能有一顿没一顿的无奈地饿着,幸好马修老师及时发现了这一现象,解决了贝比诺的吃饭问题。贝比诺性格孤僻内向,不会唱歌,每次合唱练习时,马修会把他带在身边,利用教学中的空余时间单独辅导贝比诺。因为马修的同情与关爱,小贝比诺才慢慢走出失去双亲的阴影。所以马修老师离开时贝比诺义无反顾地跟着他,因为他知道只有马修老师才能给予他父亲般的关怀与教育。

  不可否认,任何时代的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个体,那个时代的马修老师更是伟大的,即便这个角色是导演虚构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们的教学中需要马修那样的的仁爱与宽容,五六十年前的法国能有人做到,我们的周围肯定也会有更多人付诸实际。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29

  寒假丁哥在博客上向我们推荐了很多部电影,妈妈帮我下了几部,其中有一部叫做放牛班的春天。前天晚上,我坐在餐桌前观看了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非常有名的法国片,内容大致是这样的:有一所叫池塘畔底辅育院的男校,是一所非常差劲的学校。里面的学生对校长做不文明手势,恶作剧把老师弄的手部受伤,集体抽烟……等等。但是,连校长都管不了他们,校长只能用体罚来罚学生:今天不是罚这个拖地板就是明天把那个关进学校的“监狱”里。校长费尽心思地想把学生教好,可学生却越来越过分,越来越逆反。

  这时,来了位新的代课老师名叫:克来蒙马修,马修老师年纪大约60多岁的样子,长得非常慈祥,他是专门来带音乐课的。开始进学校,学生们就开始给马修老师取外号:光头子弹或光头。老师刚来,同学们总是喜欢给老师恶作剧。有一次,当马修老师进来上课时,有人放了一摊水在地上,老师一滑,摔了一跤。但每当学生犯错误被院长发现时,马修老师总是替学生掩护。但所谓地掩护并不是犯了错就过去了,而是在私下和犯错的学生谈心,大部分学生渐渐转好,马修老师还组织了一个合唱团,唱的曲子全部都是他自己辛辛苦苦用五线谱编写的。在他所有的学生中,有一位学生名叫莫翰奇,他的内心十分地敏感。有一次因为莫翰奇在被罚拖地板时,马修老师正好在教学生们唱歌,被他听到了,于是下午他就自己单独在教室里练声,那嗓音如天籁般优美。

  偶然一天,马修老师在经过教室时听见了莫翰奇的歌声。从这以后,他把莫翰奇定为主唱。每天,教室里都会传来孩子们美丽的歌声,如天籁般在耳边萦绕……

  学校的那个校长非常差劲,总是会不同意马修老师带着学生唱歌,并且还抢夺马修老师的荣誉!后来,体育老师成了马修老师非常好的朋友,总是在暗中帮助他。马修老师仍然在继续地带着学生们唱歌,但只是暗暗地进行。时光飞逝,学校突然着了大火。马修老师带着学生们从森林里回来时被校长发现了,校长开除了他,因为老师违反了校规。马修非常地难过,因为他走时没有学生和他告别。但是,奇迹出现了————一架架纸飞机从空中缓缓落下。马修打开一架纸飞机,是莫翰奇写的,有一架是贝比诺写的……他拿了几架他最熟悉的.学生的飞机捧在手中,抬头仰望,一双双手在向他告别。此刻,马修老师在心里说:“我心中充满喜悦与乐观,我真想向全世界高声大喊,但有谁会听到我的心声?根本没人在乎我的存在。

  马修老师走后,校长也被开除了,原因是有人揭发了他体罚学生。马修教音乐直到他生命的尽头,但并不刻意追求名利,他的所作所为只有他自己才知晓。只有他才知道吗?不,应该不止……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伟大的马修老师吧!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相关文章:

有关放牛班的春天体会11-05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7-06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5-16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6-14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6-12

《放牛班的春天》 观后感11-07

《放牛班春天》观后感11-19

放牛班的春天的观后感11-28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经典)10-24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