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时间:2024-06-28 12:11:1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实用]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了不起的我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1

  文章最难写的是第一句话。胸中虽有千言,笔下却无一语,此景此情,人何以堪?

  很多年前上小学时,我就写过读后感。初中高中大学也都写过,但大学之后就少了。书继续读,读小说,读散文,读哲学,读心理,读传记,读原著,但精力有限,杂事繁多,特别是要接受科研训练,以便日后加入心理学工作者的阵营,就没怎么正儿八经写读后感了。写博客九年微博七年,字里行间不时会提到某个人某本书,也都是信手拈来,聊有所思罢了。

  不料多年以后,我又开始写读后感了。陈君海贤,网名动机在杭州,曾在浙大任职,为心理中心老师,写过广受欢迎的《幸福课》一书,后辞职,作自由职业者。但主业为心理咨询,从业凡十三年。两个月前,他赠我一本《了不起的我》,说是新作。当时事情太多,教旧课、备新课,更有咨询、督导、讲座,紧张忙碌,没法细读。但我也忙里偷闲,把整本书浏览了一遍。现在,学期结束,稍有闲暇,我想说一说这本书了。

  这本书不是自传,不谈自恋,谈的是自我发展。书写得很好,很耐读。我读完一遍之后,又在抽空研读了。我跟陈老师不太熟悉,见过一面。有时候我会想,假如这本书不是陈老师所写,我也不认识这个人,还会写读后感吗?答案是肯定的。一句话,书写得好,我也有感,有感而发,如是而已。

  有人问,你觉得这本书好在什么地方呢?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一大特点是有思想。现在有知识的书很多,但有思想的书不多。作者围绕自我发展的主题,第一章谈行为,第二章谈思维,第三章谈关系,第四章谈转折,第五章谈阶段。思想意味着打通知识之间的隔阂,把知识的碎片整合起来。

  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作者试图整合多个领域的知识,包括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疗法、积极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同时结合自身的咨询经验和典型案例,从而创立一种新体系。这明显跟一般的科普书不同:后者知识性有余而思想性不足。换句话说,别人的发现,别人的理论,别人的实验,多,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整合,少。

  回到陈老师的书上,该书的两个关键词是自我和发展。自我是个多面体,有行为面,有思维面,有关系面,而发展则包括了转折和阶段。自我是发展的自我,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如何更好的发展,如何发展更好的自我?这实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事实上,我在这方面也有过思考,因为我也关心这些话题。现在有了这本书作参考,对我来说可谓善莫大焉。年后有个讲座,负责联络的老师问我题目,我想了想告诉她,就用“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吧。这其实也是我研读本书的一大原因,因为要讲给别人听,必须首先吸收了作者的思想,然后酝酿出自己的东西来。

  读书的一大目的,不就是要在别人思想的启发下,生长出自己的思想吗?就此而言,我获益匪浅。比如作者谈改变,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甚至说自己没有选择的人也有选择。我同意,也认为说自己没有选择的人其实是选择了认为自己没有选择,就像说自己没信仰的人其实也是有信仰,只不过他信仰的是无神论而已,但他又不认为无神论是信仰。又如作者谈到改变有重重阻力,有心理舒适区的阻拦,有心理免疫的妨碍,还有理智与情感的背离。我也认同。

  有趣的是,作者谈及情理分离现象,提到了象与骑象人的'隐喻。这个隐喻是社会心理学家海特提出的,一开始是用来解释道德判断的。海特接受了英国哲学家休谟的观点,认为理智是情感的仆人,从而提出在我们判断是非对错之时,通常也是情感先行,提出结论,理智后设,寻找证据。换句话说,我们总是基于情感的好恶在直觉上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一件事是对是错,然后才在理智上寻找证据,组织逻辑,以便论证人与事的好坏对错。情感,按照海特的说法,就像大象一样,它力量强大,充满了欲望和冲动,有时显得盲目。而理智呢就像骑象人一样,它深思熟虑,有自己的设想和目标,但本身缺少力量,只能借助于大象的配合才能实现自身的目的。

  作者说,“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情感提供动力”。这是一种理解,也有一定道理。但我有自己的看法。在我身上,很多人生中的重大决定,都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往往受情感的主宰。我也问过不少人,他们有同样的体会。把情感与理智对立起来,认为情感中无理智,理智中无情感,我难以苟同。即便按照海特的观点,情感设定了结论,理智寻找支持结论的线索。无论是往东往西还是往南往北,方向本质上就是结论,就是决定。这一决定更多受个人好恶的影响,通常跟逻辑和推理无关。只有在事后被人问起来,一个人才会找理由,说我为什么往东,为什么往西。他当时难道真是因此而往东而往西吗?没有谁知道,包括他自己。

  在海特的模型中,真正对立的不是情感与理智,而是直觉与推理。直觉中显然有情感,但也有理智。我们靠直觉生活,很难说我们过着一种无理智的生活。百姓日用而不知,他们靠的也是直觉。人类关心的是生活,只有哲学家才关心为什么生活。在进化的意义上,一个动物能很好的生存和繁殖就够了,至于是不是善于思考,喜欢钻研,热爱科学,著作等身,一点儿也不重要。人是动物,自然也受这种生物定律的约束。这种定律彰显了本能和直觉的作用何其强大。有没有一种可能,改变不意味着理智战胜情感,而意味着一种情感取代了另一种情感,一种直觉取代了另一种直觉?

  假如情感只是理智的仆人,那么只有一个新主人才能战胜旧主人。难道不是吗?

  我必须打住了。这是写读后感,不是写论说文。一本好书,在我看来,并不意味着作者的每一句话你都同意,也不意味着他的每一个观点你都认可。太相同,你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因为这些东西你不看这本书也知道,也拥有。既然看与不看没区别,那么这本书对你也就没价值了。

  有价值的书对你一定有启发。有启发代表什么呢?代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代表作者的思想跟你不同,但同样有价值,同样很重要。有启发代表你不得不思考自己的观点,选择自己的立场,在面对别人成为别人的情形时,让自己更好地成为自己。

  说到这里,我得感谢陈老师,感谢他的这本书。感谢他分享自己的经验,阐述自己的观点,感谢他让我把目光再次聚焦于自我和改变。

  文章最难写的是第一句话,没想到我已经写了这么多。这也是一种改变吧。

  了不起的我,不,了不起的你同样能完成这样的改变,还有比这更重大的改变。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2

  暑假期间,妈妈给我买来四本《我要成为了不起的男孩》,这四本书,陪我度过了一个愉快而又充实的暑假。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不仅积累了许许多多词语,还知道了许多鼎鼎大名的`人物:爱思考的比尔﹒盖茨、永不放弃的周杰伦、卧薪尝胆的勾践……数不清的大人物折射出的精神是我的精神食粮。

  不动笔墨不读书。妈妈要求我写读书笔记,记录文中的优美词句,记录一位位大人物给我的启示。爱思考的盖茨告诉我们每个人要多思考、多动动脑子;善于借助外力的洛维格告诉我们要善于借助外力,自己不能干的、不要硬干;儒家之祖——孔子,告诉我们要树立正确目标,刻苦读书……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位伟人在聊天。伟人精神激励我成长,四本书读完,爸爸妈妈都说我变成了一个“小大人”,嘿!我想告诉大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

  读书,其乐无穷!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3

  ——从实习生到技术部菜鸟

  感言小序

  是一本研究心理书,与其说是一本心理学书籍,我更觉得像一本工具书,作者陈海贤老师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分析生活中许多的人情世故,书中没有打鸡血,灌鸡汤,从行为、思维、关系、瓶颈期和人生地图五个大板块,提供一套突破自我的系统性的方法,帮助成就了不起的自己。

  人的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与僵固型思维

  案例:当若干个小学生解决了难题,假设我们给到他们两种鼓励方式,一部分夸他们聪明,一部分夸他们努力。这两种鼓励方式会产生怎么不一样的后果。

  僵固型思维模式:被夸聪明的孩子们在之后做题时,认为自己是很聪明的,假如遇到更加困难导致无法解决的题目时,会认为自己是不够聪明而怀疑自己,而去寻找一些自己能够解决的题目,满足相应的成就感,所以考试的时候,会有许多的瓶颈,导致分数提高不了,但这只是考试,其实还可能会延伸到生活中。

  成长型思维模式:被夸努力的孩子们,遇到更加困难无法解决的题目时,会把它当作有挑战性的事情,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不会想着自己是不是不够聪明,而是把注意力放到努力上,像狮子王一样,即使这一次的捕猎失手,也是寻找下一个目标,不放弃下一次机会。

  所以我认为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别就是“就此停止”or“更进一步”。遇到困难时,担心失败而反应自己不够优秀,还是把困难当作挑战,迎接挑战从而让能力得到好的提升。

  在实习的期间,其实我一直心理暗示自己会有一段时间或者相当长的时间在装配线工作,是没有任何想要努力的想法的。但是在与员工们的相处时,他们总是会鼓励我,让我好好学,这是一条好的出路,所以在后续的实习中,便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动力,相信自己能够慢慢地学好技术。

  寻找或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场”

  “场”的培养

  帮助自己改变的一种好方法,给自己制造一个环境或者氛围,在相对应的场景做对应的事情。生活中走进厕所听到滴答滴答的水声,或者里面独有的味道,大脑会受到刺激产生让人想要方便的感觉。在家中做瑜伽或者锻炼会容易偷懒,即使内心刻意告诫自己要坚持,可还是会放弃,但在公司的瑜伽室里,却会没那么费力地就做完了。同样是桌子,为什么吃饭和写作业的桌子要分开呢?这些都是环境的“场”。

  来到技术部学习后,经常有人说技术部气氛“闷”,单调无聊,但我认为这其实是大家的默契,像是在一个晚自习上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难道学习不能使我们快乐嘛?将技术部当作一个环境“场”,一个学习的“场”。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4

  日更8天后,我发现自己对生活、工作,以及成长的思考,都是极其缺乏的。

  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我不去思考它、分析它,就不会得到解决。

  只有当我直面问题,思考其中的`原因,并且想出办法如何解决,把思考、原因以及解决办法写出来。

  整个过程会进行思考,会在大脑里面理清思路,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突破心理防御障碍,去用行动把问题解决掉。

  有时候,我知道问题在哪里,但是没有去深入思考、分析它,也就不会存在行动上的转变了。

  人的心理都是有舒适区的,当我想转变的时候,想转变的自己与处于舒适区的自己,仿佛就是两个人

  一个想要作出改变,一个从心理、潜意识里面防御改变、拒绝改变。这就会造成自己行为上的问题

  例如三分钟热度。行动起来后,因为遇到一些原因,停止了,然后就很难再继续行动起来了。

  今天的我又是了不起的,我又对自己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了解。把事情想明白,才会取得一小步进步。

  最后,感谢阅读,如有帮助,可以给我点个赞,关注我,谢谢!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5

  最近读了一本书,感觉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帮助,书名叫《了不起的我》。

  如何养成一个新习惯?如何让心智变得更成熟?如何拥有高质量的关系?如何走出人生的艰难时刻?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什么不同的使命……破解这些难题,心理学能够提供很多有用的线索。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读者可通过查阅定位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得到答案。

  陈海贤博士把自己13年心理咨询的经验和思考,结合多个心理学流派的理论,从行为、思维、关系、瓶颈期和人生地图这5个层面出发,用最生动形象的文字告诉读者一套实现人生突破的系统方法。

  卡尔维诺曾说过:“世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而且会在人类之后继续存在,人类只是世界所拥有的.一次机会,用来组织一些关于其自身信息的机会”,存在的意义也许就是让世界通过你的自我发展,变得更好。

  很多人不是根据现在的生活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而是会根据熟悉的应对方式来构建现在的生活,所以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当你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时,你会发现,这是一种更加深刻、更有意义的旅行。因为在那里,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工作不仅是我们参与社会的途径,也是塑造自我,体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每一个职业背后,都有一个自我,而真实的自我,是我们在寻找和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多少人因为改变了生活的方式而遇见了不一样的自己。又有多少人因为改变了格局而经历了更精彩的人生。

  把选择当作自我探索的契机,最应该问的问题并不是当前决策的各种利弊,而是:“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我的形成不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选择就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而后面的很多步,要等我们先迈出这一步才会知道。

  努力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第一步,是思考担心的事情里,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控制不了的,并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第二步,把能控制的部分找出来,并做成计划,努力把它做好。

  纵使落日转瞬即逝,也无法消解那刻的美,生命的有限性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所在的每一刻都那么美。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6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这是本书的开头,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因此我多次在脑海里回响着它。在我愤怒的时候回响;在我孤独的时候回响;在我夜深人静的时候回响;在我发呆的时候也回响。但是它太长了,并不适合座右铭,不然,也许我会把它当做人生中的第一个座右铭。

  其实,我并没有买过这本书——《了不起的盖茨比》,我是在盗版网站“榕树下”读完它的。至于为什么要读它,这还要从村上春树先生说起。那会儿我正疯狂的迷着这位日本作家,已囫囵吞枣的看完了《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且听风吟》等诸多代表作。

  “他的文字,任何时候把段落里的每一句单独拆开都值得让人细细阅读。”后者对他如是评价。为此,我专程搜索这部面世多年的经典之作。

  说老实话,第一遍,是看得很不认真的,也没怎么看懂。当时就觉得,没有村上先生讲的那么传奇啊。时隔多年,我有幸又读了一遍实体书,兴许是心境更为笃定,兴许是岁月的打磨,这么一看,还看出了不少感慨。

  从我的理解,这是一篇关于典型的“美国梦”的佳作,小说里,有人如梦方醒,及时退出;有人沉醉其中不可自拔,亦或者是不愿自拔。主人翁盖茨比,自命不凡,私自将名字改为盖茨比,即英文上帝之子的缩写。他一直积极的追求着他所向往的东西,从青年时代烟酒不沾、制定生活作息表,到参军报国奉献青春,再到不择手段、富甲一方,并仍旧不屈不挠的追求着黛西。

  他代表了一代美国人,那个时代,人人都认为只要肯努力就一定有回报,只要肯牺牲就一定有转机。当时的人们从五湖四海移民到北美这块遍地黄金的“应许之地”,仿佛这里是人间伊甸园,是冒险者的热土,是旧国弃子的避难所,是所有梦想家的乐园。

  但是金融危机浇醒了他们的梦幻,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碎他们的憧憬。很多人赖以维系的信仰崩塌,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并由此构筑起了阶层流通的高墙,底层人民唯有不择手段,违反法律,方能实现“破墙”而入,才能进入上层人物的`视野。

  最让作者心碎的,是连爱情这个人类最为崇高纯洁的感情圣地,也被俗世轻而易举的所侵染、玷污。写到这里,似乎发觉这边书的负能量过重了,其实也不然,虽然有人说“少不读盖茨比”,但也言过其实。

  很多时候,这本书就是在描写社会、描写人性,同时又在褒贬社会、褒贬人性。年轻的社会,总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早期的美国如是,建国后的中国也如是。这样的社会总是平等又充满激情,人人坚信生活会越来越好,各行各业百废俱兴,奋起直追。

  但是俗话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一如人的肌体,人体细胞更新周期一般为 20—200天,大约每6—7年就要全部更换成新的细胞。生命就是细胞更新换代不断延续的过程,即新陈代谢。当社会组织步入中年,又会产生诸多阻碍社会阶层流通的因素。这个时候就需要加强社会顶层设计了,并以制度的形势固定下来,在维持社会团结的前提下,尽量实现最大的公平。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正是对这样一个理想型社会的憧憬和追求。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要鼓励一个又一个的“盖茨比”,不忘初心,逆流勇进,冲破一层又一层的“樊篱”,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实现我们的大“复兴”!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7

  寒假里我读到了一本很有趣的书,书里的主人翁小叶子是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她活泼可爱,有时候也会有一些调皮。她说呀生活就像一幅画,只有用心去描绘,才能画出美丽的风景。

  小叶子的真名叫叶小田,可是呢,小叶子有很多数也数不清的外号。每一个外号都有着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读完书的时候我在想,小叶子也是一个普通的'小孩子,为什么要叫了不起的小叶子呢,原来啊,在有一次,小叶子路过一个蛋糕店时,看见一个被叫做了不起的小青的草绿色的蛋糕,小叶子心里想,既然蛋糕都可以是了不起的,那我小叶子也可以是了不起的小叶子。

  真是一个可爱的小叶子啊。正是因为看了这本书,我才要觉得,我也要做一个像小叶子这样的一个女孩子,虽然我也很普通,是一个很平凡的女孩,但是呀,我相信,只要我热爱生活,努力学习,很平凡的女孩也一定会变成了不起的女孩的。

  小叶子就像是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教会我怎样生活,虽然有时候会犯迷糊,可是小叶子一直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在她的世界里,生活里的每一处地方就像是迪斯尼乐园到处都是米老鼠与唐老鸭这样的天真而又善良。我希望呀,自己有一天也能够成为像小叶子这样的女孩子。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8

  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字叫《了不起的小叶子》。我很感兴趣,所以把这本书从头看到尾。

  书中讲的是小叶子在学校的故事。李校长发明了一个零号宝座,在每间教室的讲台上放置一个座位,为了惩治那些调皮不听话的孩子而发明的。刚开始还不理解为什么大家不喜欢坐这个位置,离黑板、老师近,没有人影响学习,没有同桌不会有人影响学习……有一次小叶子不小心犯了错误,被老师叫到零号宝座坐了一节课,回到家里,妈妈狠狠的批评了她,小叶子的爸爸是一名工程师,还是名牌大学的博士生,下班回来后也给她讲了很多关于学习成长的`事情,小叶子一家三口听得不亦乐乎。后面又讲到了学校里新来的,上课时画了各种各样的蛤蟆,不同姿势,一个个栩栩如生,非但不可怕,还很可爱,并且让同学们也画出任何造型的蛤蟆,哈哈,实在太有趣了,一节课下来,老师夸赞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棒,大家也很高兴,看到这儿,我也拿出纸笔,画了几只蛤蟆,真是太好玩儿了。后来小叶子又和德国的小朋友一起上课,做陶艺,举办文艺晚会,一起参观博物馆等,德国小朋友还给小叶子邮来的亲手做的,小叶子觉得亲手做的是最有意义的礼物。

  我也要学习书中的小叶子,她乐观,开朗,爱交朋友。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9

  这本书是前段时间参加心理B证课程结业时,龙岗区进修学校肖红春校长推荐给我们学员阅读。

  作者陈海贤是一位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咨询师,阿里巴巴商学院特聘教授。拥有13年心理咨询经验,接待过6000多位来访者。知乎高人气“新知青年”、“得到”多个专栏主理人。他的课程收听人次超过500万。

  作者在一个机遇下和“得到”策划人罗振宇讨论到关于“中国有这么多上进心、有自我发展动力的人缺乏好的心理学产品的指导”的问题,决定接受挑战,着力思考并提供工具和方法帮助人实现有效转变。

  运用行为科学、认知疗法、家庭治疗、积极心理学、精神分析和成人发展的`诸多心理学理论,并整合自身13年心理咨询经验和思考。成本书的全新理论——自我发展心理学。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10

  最近一直在读《了不起的我》。发展关系中的自我,如何解决角色期待上的矛盾?提供了三种情况。首先,要直面关系,讨论关系,才有解决关系问题的机会。关系的矛盾是很激烈的,里面有我们最深层的爱和怕。所以,人会本能地回避直接讨论关系,而要通过沟通各种表面上的内容来做隐晦的表达。不管怎么样,关系是躲不开的,关系的沟通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只要两个人有解触,那他们之间必定有关系。有关系就一定会有沟通的。不管是谁在反对谁,谁在支持谁,谁在贬低谁,谁在生谁的'气……就算不提关系,内容的讨论也会变成关系的一面镜子。矛盾有可能还没有解决呢,又激发了。

  第二,我们了解了关系之后,会学着从关系的角度理解别人在说什么,并从关系的角度理解别人说什么来回应。

  第三,在讨论事情之前,要先思考怎样才能在角色上达成这样的共识。如果我们感觉关系出现了紧张的气息,那么可以组织关系中的人一起讨论,努力去就每个人的角色达成共识。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11

  初看书名《了不起的我》,误以为是教大家如何自信的书,实际上这本书不是想让大家变得自恋、自大,而是想提醒大家,在逆境中也不要忘记自己的闪光点和潜力。

  阅读后,我觉得这是一本在我想改变行为时、想进化思维时、想改善人际关系时、在职业瓶颈期、人生迷茫时都会再次阅读的书。

  作者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在这本书中,把诸多心理学理论和咨询经验整合和应用,带我们了解自我发展心理学的世界。不管是行为习惯、心智模型、关键期的选择还是自我发展的方方面面,作者都跟读者一起探讨,每小节后都有自我发展之问,让读者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思考和分析相关的处境。如果每一个问题都认真回答,细细梳理,那么阅读完整本书后也重新认识了自己。

  为改变创造条件

  “改变的本质,其实就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切身体验到它。”

  改变前,我们对熟悉的经验充满掌控感,一旦开始改变,失控感袭来,经历一段无序和混乱,然后我们终将抵达曾在自己掌控之外的世界,遇到不一样的自己。

  新经验不断代替旧经验,这也是行为改变的过程,新的体会、知识技能、认识的人都会随之加入,如果我们能尽力完成可控之事,接纳不可控之事,专注手头的和眼前的每一小步,还能偶尔体验到正强化,那将会有更多的动力朝好的方向改变。

  改变离不开具体的场合和环境创建。之前我想提高专注力,在家里划出一个专门学习的区域,不一定非得是书房,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环境就行。先摆上齐全的文具:书写流畅的各种水笔,做笔记标重点的荧光笔、提醒时间的小闹钟、分类好的文件夹、小打孔机、写字板和阅读架……然后在固定的空间和时间看书学习,一到这个点,一来到这个空间,我就把其他事先放一边,在这样简单的仪式感下,慢慢培养稳定的学习行为和习惯。

  在改变时,我们对待自己,要用爱和期待代替自责和讨厌。每过一段紧锣密鼓的日子过后,我都想好好放松一下,结果躺在沙发上无意义地刷信息和短视频,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只留下浪费时间的空虚感和负罪感。与其说“我不喜欢这样颓然的自己,我讨厌这样茫然的状态”,还不如说“我接受偶尔孩子气的自己,我期待用更好的方式放松自己”。再次遇到同样的情景,我会带着一份肯定和期待,用运动、玩耍、收纳、逛街等方式代替沉迷网络。

  书中提到,“接纳自我”不是不改变,也不是追求获得什么,不能被当成获得幸福、平静、快乐的手段,而是舍弃对生活的过度控制和对“完美自我”和“完美世界”的幻想和执念。“接纳自我”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改变。

  实现思维的升级

  “所谓心智模式,就是我们头脑中惯有的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心智模式的第一个作用是塑造我们的经验,影响我们的情绪。心智模式还有第二个作用,引发行动。”

  如果我们拥有积极的成长型心智模式,那么我们会更加关注探索和变化,执着于目标,把暂时的困境当作有趣的挑战,努力去克服困难。另外,我们会有拥有相对稳定的情绪,不会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处理情绪引发的一系列琐事,而会集中精力专注于更重要的事。

  在学习技能时,把自己先放下,才会有新的东西进来,把别人的评价当作对技能的反馈,而不是对自我的评价。我们在练习写作时,会收到别人的评论,看到充满善意的赞美话语会备受鼓励,其实,看到提出不足的真诚建议时也应坦然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把这样的评价看成对自己本身的`评头论足。先承认技能还有很大上升空间,保持虚怀若谷,才能走出舒适区和不断提高。

  书中提到如果我们想要找到持续行动的张力,就需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就是以目标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样的,环境能提供什么,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无论是专注努力后的顺其自然,还是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都是聚焦于过程中具体事情,而不是只看结果和抽象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回答世界抛给的问题时,也要主动给自己更多问题,逼迫自己去探索、体验、发现新东西。打破原有的认知体系,重塑自己的过程很痛苦,但在跟世界互动中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拥抱多元的人生故事,心智逐渐成熟而深刻。

  人际关系中的自我

  “人无时无刻不在关系当中。在不同的关系中,自我是不同的。决定我们行为的是我们所处的关系,不是我们的个性。”

  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我们扮演着很多种角色,不能把自己限定在单一的角色里,因为时间久了,我们会被束缚在狭小的空间里,忘记去探索未知的自己和无限的可能,无法体验不一样的风景。

  直面我们的人际关系时发现了丰富的自我:在朋友面前,是活泼开朗的;在父母眼中,是调皮可爱的;与同事相处,是沉着稳重的;在同学群里,是幽默风趣的。每个人在不同的角色里展现的个性不同,但是这些部分构成了完整的自我。

  但也不用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去创造一个美好的人设,还是要表达真实的情感和自己,关注自己的感受,做力所能及之事,承担自己的责任。否则,为了维护我们内心完美的自我形象,一味讨好别人的感受,忽略自己的情绪,这样一直压抑着,总有一天会崩塌的。

  所以还不如从一开始就承认和尊重生命的独立性,保持分寸感和界限感。让彼此的课题分离,对彼此的期待恰当,独立时也愿意给彼此的爱和善意。即使我经常跟父母联系,每次都聊很久,每隔一段时间也会聚聚,我还是会因为不能一直陪在他们身边感到内疚,总质问自己到底有没有扮演好女儿这一角色,可是现在才知道这就是独立的代价。毕竟,我们有各自的路途要奔赴。在行走中我们依然表达对彼此的关心,有这份爱意就足够了。

  这本书还探讨了如何走出人生的瓶颈和绘制人生的地图,每一部分都值得回味和思索。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行为改变、思维升级和人际关系对实现自我发展的影响。我相信每个人阅读后都会有独属的感触深刻的地方。

  愿了不起的每个人,自我发展不是梦,创造属于自己的了不起。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12

  还记得小叶子吗?对,就是庞婕蕾姐姐笔下那位成绩80分、长相80分、很善良、很可爱、还有点小迷糊、有点傻呵呵的小女生。她是“了不起的小叶子”系列的女主角。之前我们给大家推荐过《最有意义的礼物》,相信不少同学已喜欢上平凡而可爱的小叶子。这一次,我们要给你推荐的`,是最新出版的《把耳朵弄丢了》。

  尽管小叶子和她的大多数同学一样,遭遇到了中等生的压力,也常为此而苦恼,但还是怀揣着梦想和热情,勇敢地向前闯,在欢声笑语和流泪中,体味着爸妈的爱和苛责,感受着小伙伴们的温暖与多变,迅速成长着……她真的是很了不起!

  你想问《把耳朵弄丢了》讲了什么?这可要你慢慢看,亲自体会呀。

  “小叶子,你最近中午吃完饭就闪人,是去排演什么节目?”钱亚亚吃午饭的时候问我。

  “读书乐。”我说。

  “去哪里演出?”她接着问。

  “老师没说。”

  “哦。”她打量了我两眼,“小叶子,你现在有秘密瞒着我了,还当我是最好的朋友吗?”

  “我真的不知道哎。”我很为难地摊开双手。

  “算了,哼!”钱亚亚扭头就走开了。

  其实不是我不愿意说,是我不能说。

  星期一中午,我突然就被韩老师喊过去:“叶小田,马上去学校舞蹈房集合。”

  到了那儿才知道,原来舞蹈老师从全校选了个子、身材都类似的且有过舞蹈基础的女生,一起排练一个舞蹈,要为即将在大剧院还是什么艺术中心举行的高峰论坛进行开幕演出。

  “时间很紧,任务很重。”舞蹈老师张老师是这么和我们说的,她神情非常严肃,“另外,排演舞蹈的事不要在班级里声张,每天中午吃过午饭后到舞蹈房来就是了。”为什么不能声张呢?张老师没说,我们也不能多问,反正记着就是了。

  我本来每天中午吃过午饭,都会和钱亚亚玩一会儿填字游戏或者编手串,现在我不能陪她了,她一下子起了疑心。

  作为她最要好的朋友,我不能骗她,可是张老师又叮嘱了不能声张,我只好含含糊糊地回答她。

  我回家告诉妈妈我要去演出的事,妈妈很高兴:“哟,小叶子,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要上舞台啦!”

  本来很高兴的事,被妈妈一说,就变得没劲了,好像我以前有多差似的。更何况,我以前是上过舞台的!暑假里在居委会组织的纳凉晚会上,我被邀请和小区里的奶奶们、外婆们一起跳了健身舞!虽然不是什么豪华的舞台,但坐在底下看的人还真不少呢。妈妈非但没给我赞扬,还很嫌弃地说:“小叶子,你怎么和一群老太太混在一起了!”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13

  一个安静的午后,我翻开了陈海贤的《了不起的我》。这本书不仅带给了我对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更激发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回忆起自己的过去,思考自己的现在,并想象自己的未来。我发现了许多与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紧密相连的部分。书中的故事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些困扰我的问题,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恐惧,如何保持持续的动力,都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陈海贤的笔触温和而有力,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解读了人的内心世界。他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了不起之处,我们不需要羡慕他人,也不需要贬低自己。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只要我们有勇气去尝试,有决心去坚持。

  书中的一些情节和观点让我深受启发。例如,他提出了“小步子原理”,即通过每天一点点的改变,我们可以慢慢走向理想的自我。这个观点让我意识到,改变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而是需要时间和耐心。我也开始尝试在生活中实践这个原则,我发现,当我每天都朝着我的目标迈出一步,即使只是一小步,我也能感受到前进的喜悦和力量。

  这本书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我开始思考什么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我真正想追求的。我发现,我有时候会被周围的声音和期望所影响,而忽视了自己的内心。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重新找到了方向,更加坚定地走上了自我探索和成长的道路。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自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我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是如何形成的,我也开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愿意为了更好的自我而努力。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让我明白这些都是成长的机会,而不是应该逃避或抱怨的东西。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想象和期待。我意识到我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我可以成为我想成为的人。我开始设定自己的目标,并付诸行动。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也让我看到了我未来可能的模样。

  《了不起的我》是一本对我影响深远的书。它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也启发我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它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了不起的一面,只要我们有勇气去发现,有决心去改变,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会带着这本书的教诲和启示,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寻找和实现我的梦想。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14

  人的一生,从生到死,起点一样,终点也一样,可是展开的过程不太一样。正是这个不一样的过程,成就了千千万万个不一样的“我”。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每一位本书读者都会有自己深刻的感悟,于我而言,本书回答我心中萦绕已久的几个困惑:

  如何对待自我

  首先要接纳自我。

  作者提出了心理治疗领域“森田疗法”,它的核心理念是一个人不要纠结于自己的问题,只把他当作生存的常态,转而专注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当我们想要改变的时候,首先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我遇到的,是世界的不如意,还是需要改变的问题。比如我们偶尔会失眠,焦虑,会遇到各种挫折,但这是世界运行的常态。人生就是有很多苦难和不如意,不要错把这些不如意当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我们想要改变的努力,有没有打断自然发展的历程。一棵树从种下种子到开花结果,有自然发展的过程。工作需要积累经验,关系需要培养感情,这也是自然发展的过程。如果刚刚参加工作就幻想通过改变迅速成为熟手。这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既没效果还会导致不必要的焦虑。

  其次要放下自我。每个人都有个固定的'自我的“壳”,当遇到批评的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地把自己保护在“壳”里,不能够客观地对待批评。人需要把自我放下,才能让新的东西进来;太执着于自我,会阻碍我们的进步。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重要,你怎么跟世界互动才重要。

  如何处理于他人的关系

  解决人际关系难题,可以运用“课题分离”思路。就是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我只负责把我的课题做好,而你只负责把你的课题做好,大家各自承担负责课题的后果。

  比如室友太吵了,我不知道该怎么说。这是因为我们总是依据想象中别人的回应和看法,来决定应不应该表达自己真实的需要。可是,从课题分离角度思考,该不该说是我们课题,至于我说了别人接不接受,那是他们的课题。不能因为我预想别人会拒绝,从而压抑自己的表达。

  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用课题分离的思路来理解。别人遇到困难提出请求,那是别人的事。可是接受还是拒绝,那是我们自己的事。不能因为自己拒绝起来有困难,就抱怨别人不该提请求。如果我们选择拒绝,别人怎么评价,那又是别人的事了。它既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也不是我们能剥夺的。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会遇到不情之请,在你不知道答应或是拒绝的时候,也许可以试着想一想课题分离,倾听内心的呼声。

  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害怕失败的背后,很多时候是因为别人的评价。其实把事情做完了,你的课题就已经完成了。

  判断你合不合格,那是别人的课题。

  如何面对衰老和死亡

  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完成对人生的整合。

  整合意味着回顾自己的人生,找出一种意义来源。比如父母有了下一代,知道自己的孩子的生命会延续下去,孩子就是我们的传承,这样对死亡就会变得豁达。比如老师教书育人,他的思想得到了繁衍,学术研究和学生培养就是最大的人生意义。

  整合同样意味着把自己纳入更大的人类群体中,把自己看作某种演化进程的一部分。从地球上诞生人类开始,自然以超越自我的方式演化,我们只不过是这个宏大剧目中的一环。

  这个剧目在我们出生之前早已开始,在我们离开之后还会继续。就像把一滴水放入大海,可以认为它消失了,也可以认为他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的生存。

  这本书名字叫《了不起的我》,不是想鼓吹盲目自大或者自我中心,而是想提醒深陷自我怀疑或者深处逆境苦苦支撑的我们,不要忘了自己的潜力。大道至简,衍化至繁。正如作者所说:“选择直面自我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并积极寻求改变,收获岁月和经历凝聚成的智慧,最终成为了不起的自己。”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15

  我们都知道成年的标准是年满18岁,那么成熟的标准呢?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还是升官发财?在我看来,成年的标准是从生理上来断定,而成熟的标准应该从心理上来衡量。我们先客观的自评下自己是否成熟,再思考下自己认定成熟的标准又是什么,认定的过程是来自于自身还是他人,得出的结果又是否经得起推敲。

  陈海贤作为一名从业13年的心理咨询师,把其所学的诸多心理学理论,以及其积累的咨询经验,汇聚而成了《了不起的我》这本书,这本书能让你充分理解什么是成熟。

  本书大到每章、小到每节的内容里,只要涉及到概念性内容往往都言简意赅,还金句频出。为了进一步加深读者的理解,紧跟概念后面的都是生活中的实例,这些实例是日常生活中每个人会遇到的事情。比如关于关系的语言的例子:男女朋友间,经常发生的女方追问男方错了没有,男方回答说错了,然后女方继续追问错在哪里了,男方就开始头大。在这个例子中,女方想沟通的其实不是内容,而是彼此的关系。比如关于人际关系的密码的例子:父母对孩子上兴趣班的事情,爸爸认为不该上,妈妈认为该上,双方为此争执不断。在这个例子中,父母争论的其实不是兴趣班的事情,而是在向对方宣称自己比对方更懂孩子。像上面这些非常接地气的例子,在本书中比比皆是。我在阅读时会思考书中举出的例子中,当时我是怎么处理的,当时为什么会采取那样的处理方式。经过陈海贤的循循善诱,我才能知道问题是出在哪里。

  本书给我带来的益处。我自认为倾听是我的强项,也是一个愿意倾听的人。事实上可能有时候我还是在用自己的想法来套别说的话,其实我根本没有听懂别人在倾诉什么。陈海贤说他自己一开始在做咨询时,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甚至有次还被人还当面撂下过狠话:“就你这水平,做什么心理咨询。” 那我应该怎么改变,就是在倾听的时候,心里应该带有很多问题,而不是在心里出现很多答案,答案应该在倾诉者心里(不管这答案是否正确)。还要知道自己不知道,特别在认识新事物时,不要习惯于把自己已知的、熟悉的、存在于脑中的知识,快速形成知识的闭环。

  这是一本关自我发展的心理学,也可以说培养个人心智成熟的书,需要自我行为发生改变、推动自我思维的进化,还要把握自我在关系中的位置,是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我们每个人都想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前提是自己的内心是否多彩。内心中所有的.颜色都储存在一个叫成熟的调色盘中,它通过对冷暖色调、明度高低的精确把控,搭配出不同的颜色,调配出正确的色调。每个人在心智的自我发展道路上,肯定会遇到很多挫折,需要学会对自己的接纳(这种接纳需要舍弃对生活的过度控制,因为根本不存在完美的自我,以及完美的世界)。还要理解关系是怎么影响自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行(放下对关系的纠缠,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样能让你走出不同阶段的人生瓶颈,拓宽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次一开始本来想写的是读书笔记,还专门为此写了几张思维导图,因为书内有太多干货可提取。但想到本书内提到“应该思维”的概念,我又觉得写读后感可能更适宜,因为我对此书的理解再怎么深、再怎么全面,顶多也只能算一个局部思维。在我个人的理解之外还存在更多可能,这需要大家自己去探索、发现(希望每个人都去阅读下这本书)。在整个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大家都会成为一个不一样的我、一个更好的我、一个更成熟的我、一个了不起的我。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很了不起04-26

我真了不起08-20

了不起的我作文10-14

我很了不起作文08-10

我真了不起05-01

我,了不起作文05-01

我,了不起作文【精选】10-21

(精品)了不起的我作文01-12

我真了不起作文07-06

我真了不起作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