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的<标点符号用法>应当修订完善》读后感

时间:2023-04-25 00:55:2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国家标准的<标点符号用法>应当修订完善》读后感

          《国家标准的<标点符号用法>应当修订完善》读后感       我市高三年级语文统考试卷中的一道标点符号——问号的应用题,竟激发了许多老师深入探究的学术热情,不少老师亲自撰写、发表研讨文章,言之有理地阐述自己的理解或见解,我很感动。我完全赞同安陆二中李亚洲老师在他文章中(http://www.xge21.cn/JYKY/ShowArticle.asp?ArticleID=8558)提出的观点——国家标准的《标点符号用法》应当修订完善,要让中学语文教师在“问号”以及其它标点符号的教学中能有一种可遵循、可讲清的应用规则,而不能让人模楞两可,无法判定。   下面我也简要谈谈对问号的应用以及如何辨析其正误的一些思考。     问号通常是用在三种句式——设问句、疑问句、反问句的后面。   设问句通常是一次只提一个问题,它后面的句子通常是用陈述句作答,句末用句号,因此,设问句的问号简单易辨。   反问句通常表示的是肯定的答案,问号通常只是表示强调的语气,不是选择和回答,而且有时也可用感叹号来替代,这也好辨别。   疑问句主要是表达说话人的自身感受的,不是在提问题,因此通常是只问而不用答,也好辨别。   正如李亚洲老师在文中所指出的,问号的使用比较复杂难辨的情况,主要体现在那些连续问句中,并且至少应有两项选择以上,如果只有一项选择,只在句末用问号倒也简单。   于是这里就有一个基本常识要请大家牢记了:即任何一种标点符号的运用都像一个词语的运用一样,是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的。这就是说,所有带选择问的句子以及问号的使用,都必须是有一定的语言环境的,也就是所有选择问句都一定是针对某个问题来进行选择的。在李亚洲老师所列举的例句中,有的句子语言环境完整,有的句子语言环境有省略。   对于语言环境有省略的一些句子,我们不妨先把语言环境作一补充。通常有两项以上选择问的句子,肯定是针对前面的某个提问来进行的。比如:   “你是走还是留?”在这一句中省略的提问可能是:我们现在要走了,你打算怎么办?   “他是小王的哥哥还是弟弟?”在这一句中省略的提问可能是:我不说出他的年龄,请你们猜猜看?   “你是吃食堂还是自己做饭?”在这一句中省略的提问可能是:你下班后去哪里吃饭?   “是节省点钱坐火车呢,还是为争取时间坐飞机?”在这一句中省略的提问可能是:为了赶回家过年,你打算选择哪种交通工具?   如果只有两项选择,那么两项中间可省略标点(如:你是走还是留?他是小王的哥哥还是弟弟?你是吃食堂还是自己做饭?是节省点钱坐火车呢还是为争取时间坐飞机?是那个年代更适合我们还是我们在那个年龄上更快乐?),也可用逗号隔开(如:你是走,还是留?他是小王的哥哥,还是弟弟?你是吃食堂,还是自己做饭?是节省点钱坐火车呢,还是为争取时间坐飞机?是那个年代更适合我们,还是我们在那个年龄上更快乐?)。如果在只有两项的选择句中,因句子较长,便于断句或表达情感的需要,当然最好是在两项选择的中间用逗号隔开(如:是节省点钱坐火车呢,还是为争取时间坐飞机?是那个年代更适合我们,还是我们在那个年龄上更快乐?)。   以上分析的是在什么情况下用逗号或不用逗号的选择句,基本上都是在两项中选一,即“二选一”的情况。   那么在出现三项以上选择的句子中,每项选择之间是用逗号呢还是用问号呢?我的观点是:用问号。如果硬是要找一位理论权威来作我的观点的支撑的话,那么我就找我国现代汉语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邢福义教授的观点,即我们应“把选择问句和选择问句群区分开来”。   像下面这个例句:   “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它表面上看好像是二选一的“选择问句”,但我们仔细看看句子中却是用了两个“还是”。   通常在“还是”的前面应该还有一个“是”,可能在上面这个句子的语言环境中被省略了,因此,这个例句仍应看作是一个“选择问句群”,所以它在每项选择问句的后面都要用问号。   倘若把“还是历来惯了……还是丧了良心……”改成“是历来惯了……还是丧了良心……”,那么我就认为句中第一个问号应改用逗号为宜。   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认为李亚洲老师在文章第四部分举的“几个相似例句的比较”,就都能用邢福义先生的观点来作解释——即在各选项句子间使用问号是有道理的。   这里,我还有一个问题没有完全想透,不妨先说出来供有兴趣的老师思考和研究吧。   我觉得,在所有“二选一”的选择问句中,其实都是可以作出一种明确选择的。也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句子,这“二选一”的选择问句其实就是对设问句的一种特殊回答方式——有问有答,非“此”即“彼”。只不过是这种设问句后面的回答,不是用的通常的陈述句形式,而是用的一种选择句形式而已。如李亚洲老师在文中引用的几个例句:   设问:(我们现在要走了,你打算怎么办?)“你是走还是留?”(言外之意的回答是:不是走就是留。)   设问:(我不说出他的年龄,请你们猜猜看?)“他是小王的哥哥还是弟弟?”(言外之意的回答是:不是哥哥就是弟弟。)   设问:(你下班后去哪里吃饭?)“你是吃食堂还是自己做饭?”(言外之意的回答是:不是吃食堂就是自己做饭。)   设问:(为了赶回家过年,你打算选择哪种交通工具?)“是节省点钱坐火车呢,还是为争取时间坐飞机?”(言外之意的回答是:不是坐火车就是坐飞机。)   而“选择问句群”中的每一个选择问句,却都不能对前面那个总设问句作出一个明确回答——即每一个选择问都仍是一个深深的疑问,叫人无法从中选择与确定。如在李亚洲老师文中举的几个例句:   “谁来代言北京奥运?孙悟空?大熊猫?藏羚羊?还是丹顶鹤?这个全国人民猜了几年的问题,在4天后,也就是北京奥运倒计时整整1000天的时候,将要水落石出了。”   “究竟是什么拖住了他?无字碑?大雁塔?还是秦代兵马俑?”   “究竟是哪些原因助推商场的衣服、鞋子价格暴涨?是原材料采购?用工成本?成品定价?还是进驻商场的环节?昨日,本地一家知名服装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了个中原因。”   “这是什么?新式武器试验场?国防设施的伪装?中国人修筑的马奇诺防线?抑或又一条长城?他们愕然了。”   同理,在李亚洲老师文中还引用了一个例句:“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我认为这中间的三个问号也是用得正确的,这是因为在句中的三个选择问句前面,根据语境来分析,应该是还省略了一个设问句,即“面对这种情形我们应怎么做?”若把它们合成在一起,整个语境就应是下面这样的:   “面对这种情形我们应怎么做?是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   在以上例句的总设问句后面的各项问句,其实都可看作是一个一个的独立的疑问句。而在每个疑问句后面,只能使用问号而不能使用逗号——这是由疑问句式的表达规则所限定了的。   下面再探讨李亚洲老师文章中举的一个例句:   “你是把我给他呢?还是把我们俩一齐赶出去?”(老舍《骆驼祥子》)   上面这个例句若按照“二选一”的选择问句来看待,的确应该把“呢”后的问号改为逗号。因为这句话的语境是:老头子要赶走祥子,看来是动真格的,这下虎妞急了,她赶忙上阵,冲着父亲嚷道:“我有(孩子)了,祥子的!”接着说出了上引的这一句“二选一”的选择问句。其实,我觉得这里应该还省略了一个设问句,即“你想把我俩怎么办呢?”而后面的“二选一”的选择问句,其实就是一种言外之意十分明确的有问有答、非此即彼:要么把我(嫁)给他,要么把我们俩一齐赶出去。   然而我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老舍先生却偏偏在这里用了两个问号。我想,这里之所以不按常规使用逗号却能被人认可,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老舍本人就是语言大师,谁敢质疑他此处的问号是用得规范还是不规范呢?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考虑到塑造人物性格的需要,若改成逗号,虎妞强逼着父亲抉择的胁迫口气就不能充分表现出来。总之,用得好就要总结用得好的理由——正如“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于是有必要制定或修订、补充和完善相关的交通规则。   最后,再重复一下我在本文开始说的那句话:我完全赞同安陆二中李亚洲老师在本文中提出的观点——国家标准的《标点符号用法》应当修订完善,要让中学语文教师在“问号”以及其它标点符号的教学中能有一种可遵循、可讲清的应用规则,而不能让人模楞两可,无法判定。        【下附李亚洲老师的原文】     国家标准的《标点符号用法》应当修订完善 ——试谈如何确定选择问中问号的用法   安陆二中 李亚洲       湖北省孝感市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二次统一考试标点符号题A项(实例见后)中问号的用法在老师们中引发了争议,争议的焦点是“还是”前的几个选择项后是使用逗号还是使用问号。命题者给出的答案是使用问号是正确的。从考生实际答题情况看,绝大部分考生认为使用问号是错的。阅卷后统计该标点符号题难度值p为0.07,是所有题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题。笔者在此

【《国家标准的<标点符号用法>应当修订完善》读后感】相关文章:

buy的用法总结_buy的用法句型06-15

女孩应当怎样教育04-12

see的用法06-12

the用法归纳04-11

it的用法归纳04-16

worth 的用法05-04

let 的用法05-04

wish的用法05-04

标点符号作文09-23

标点符号作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