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与头脑》的读后感

时间:2024-08-05 18:46:57 美云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科学家与头脑》的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家与头脑》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家与头脑》的读后感

  《科学家与头脑》的读后感 1

  科学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错觉和失败的历史,是伟大的玩愚者以笨拙和低效能进行工作的历史。 ——寺田寅彦(日)《科学家与头脑》 李长群 《科学家与头脑》一文是日本著名的物理学、杂文家和诗人寺田寅彦(1878~1935)所写的一篇关于如何思考的短文。刚刚读时,便被作者两个对立的论点感到不知所措。为什么科学家必须聪明但又必须笨呢?我们知道,聪明是每个人的追求,谁又愿意说自己笨呢?如果科学家不能称之为聪明,那还有谁能被称之为聪明呢? 带着疑惑,我慢慢地读完了全文,一下子恍然大悟。

  寺田寅彦告诉我,脑袋聪明的人,可能会过于信任自己的脑力,直接导致聪明反被聪明误。因此,他善意地向人们建议“不要轻易向那些头脑聪明的老师去请教。他会把摆在你面前的每个难关,一个不漏地说出来,让你对自己计划绝望。”他告诫人们:“脑袋聪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成为人之师,却成不了科学家。”原因是这些自命不凡的聪明人,最缺少的是一种“正确严谨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他认为,脑袋聪明的人适合做批评家,却难成为见诸行动的人。脑袋聪明的人对任何举动中存在的危险,都会看得非常清楚,因此缺乏冒险精神。正如他所说:“怕受伤的人成不了木匠。怕失败的人成不了科学家。” 他还认为,脑袋聪明的人最大的缺陷,就是只看到别人工作上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聪明人还常常会因为自己过于聪明,而产生思维定势,导致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最笨的人都能解决的问题,聪明人却怎么也解决不了,这也许是人们常说的“难得糊涂吧!”同时,这也是聪明人难取得惊人奇迹的原因之一。

  由此看来,寺田先生并不反对科学家们头脑聪明,而是反对自命不凡,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寺田寅彦先生认为,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家,是千万不能仅靠耍小聪明来进行科学实验的。科学是严谨的,认真的,来不得半点虚伪。因此, 寺田先生号召科家们向笨人们学习;学习他们笨鸟先飞;学习笨人们的笨办法,用坚强与毅力,用不怕失败,敢于失败 ,屡败屡战的勇气,去攀登科学的高峰。 联想到我们的工作与学习,常常不也是犯同样的错误。我们总以为自己非常聪明,学习各种知识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老师讲课,我们往往只求知道个大概,半桶水便倘得很,自己以为已是才高八斗了。对那些勤学刻苦的人,总是不屑一顾, 认为他们那是死记硬背,愚木脑袋,不能活学活用。并认为那些愚木脑袋们,不会对社会又有什么帮助的。 通过这篇短文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这就是真正有的智慧的人,并不是那些从表面上看,非常聪明的人,而是那些表面上看上去比较愚笨,做事机械,成天在失败中寻找快乐的人。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智若愚”。

  《科学家与头脑》的读后感 2

  在细细品读了《科学家与头脑》这篇文章后,我深受启发,对科学与智慧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篇文章由日本著名的物理学、杂文家和诗人寺田寅彦撰写,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探讨了科学家应具备的头脑特质,让我对“聪明”与“愚笨”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初读此文,我被作者提出的两个对立的论点所吸引——科学家必须聪明但又必须笨。这一看似矛盾的观点,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寺田寅彦先生指出,脑袋聪明的人,往往容易过于自信,甚至产生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情况。他们可能会因为过分依赖自己的脑力,而忽视了正确严谨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从而难以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相反,那些看似愚笨的人,却往往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怕失败的勇气,在无数次尝试中找到真理的火花。

  文章让我深刻反思了聪明与愚笨之间的辩证关系。聪明的人往往能迅速看到他人工作中的不足,但这也可能导致他们陷入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比任何人都高明,从而疏于上进,最终止步不前。而愚笨的人,虽然可能无法立即看出问题的全貌,但他们却常常因为缺乏自信而更加虚心学习,勇于尝试,最终在无数次的失败中积累经验,取得突破。

  寺田寅彦先生强调,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家,不能仅靠耍小聪明来进行科学实验。科学是严谨的,认真的,来不得半点虚伪。他号召科学家们向那些看似愚笨但实则坚韧不拔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笨办法,用坚强与毅力,用不怕失败、敢于失败的勇气,去攀登科学的高峰。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感震撼。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智慧并不在于表面的聪明,而在于内心的坚韧与毅力。那些看似愚笨的人,往往因为他们的坚持与努力,而能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同时,我也明白了自己的不足,作为一个追求科学的人,我需要更加谦虚谨慎,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去面对科学研究中的每一个挑战。

  《科学家与头脑》不仅是一篇关于科学的文章,更是一篇关于人生智慧的哲理之作。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价值观与追求,也为我未来的科学研究之路指明了方向。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饱满的热情,去追寻科学的真理,去攀登科学的高峰。

  《科学家与头脑》的读后感 3

  读了《科学家与头脑》一文,我深受启发。

  文章中,寺田寅彦提出了科学家必须既聪明又“笨”的看似矛盾的观点。初读时,确实让人感到困惑,但随着深入阅读,我逐渐理解了其中的深意。

  寺田寅彦指出,脑袋聪明的人可能会过度依赖自己的脑力,从而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们自命不凡,缺少正确严谨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适合做批评家,却难以成为付诸行动的人。因为他们能清楚地看到举动中的危险,所以往往缺乏冒险精神,就如“怕受伤的人成不了木匠,怕失败的人成不了科学家”。而且,这些聪明人常常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却对自己的不足视而不见,还容易因过于聪明而产生思维定势,导致一些连最笨的人都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却无法解决。

  由此可见,作者并不反对科学家头脑聪明,而是反对那些自命不凡、被聪明误事的人。他认为,严谨的科学家不能仅靠耍小聪明进行科学实验,科学是严谨且认真的,容不得半点虚伪。所以,寺田寅彦号召科学家们向笨人学习,学习他们笨鸟先飞的精神,用坚强的毅力、不怕失败和敢于屡败屡战的勇气去攀登科学的高峰。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不也常常犯类似的错误吗?我们有时自认为聪明,学习知识不求甚解,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仅了解个大概便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才高八斗,对那些勤奋刻苦的人反而不屑一顾,认为他们是死记硬背的“愚木脑袋”,不会有大出息。然而,通过这篇文章我明白了,真正有智慧的人,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非常聪明的人,而是那些看上去愚笨、做事机械,却能在失败中寻找快乐的人,即所谓的“大智若愚”。

  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道路上,我们不能满足于自己的小聪明,要保持谦逊的态度,勤奋努力,踏实学习。遇到困难时,不能因害怕失败而退缩,要有敢于尝试和不断探索的'勇气。同时,也要学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不被固有的思维模式所束缚,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取得真正的进步和成就。

  总之,《科学家与头脑》让我对聪明与勤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提醒着我在成长的道路上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态度。

【《科学家与头脑》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头脑04-29

头脑风暴作文04-30

头脑风暴作文04-30

科学家事迹_科学家精神_科学家精神简写10-11

科学家事迹_科学家精神02-04

科学家事迹_科学家精神04-29

木头脑袋的作文08-07

木头脑袋作文11-11

没头脑作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