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缺陷
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缺陷
[摘要]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一些主要缺陷,严重地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些主要缺陷包括:课程模块之间和内部的比例不尽合理;所使用的教材品质不高,对教材的甄选随意性大;课程之间各自为政,不能形成有机整体;课程体系刚性有余,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学生的特点和志趣双重脱节;课程体系缺乏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必须针对这些缺陷,采取相应的措施改革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关键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缺陷
1课程模块之间和内部的比例不尽合理
从知识梯度来看,通行的工商管理类课程体系把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从选择权来看,又主要分为必修课、限制选修课和选修课三大模块。一个良好的课程结构必须在各模块之间分配合适的比例,才能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才能有效驱动学生更有目的和方向地训练管理技能。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近50%的比例横向比较,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通识教育也就是公共基础课略显不足,只占到总学分的30%左右。笔者以为,不能武断地认为这个比例是过高还是过低,关键是要观察通识教育的具体内容。如果安排的课程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所需要,那么这个比例还可以适当提高,反之则应当适当减少。例如,大学语文或者作文可以培养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述的技能;数学类课程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管理定量分析奠定基础;计算机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应该说这些学科的学习对学生管理技能的形成大有裨益,所以这些课程基本都列入世界各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名单。但我国的情况是,许多地方性综合院校包括工商管理专业在内的通识教育模块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且这些课程相互之间有一定的重复,内容安排流于形式。与此同时,一些必要的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却不见踪影,结果造成学生毕业后人文与科学知识严重不足。
通过一些地方性综合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与专业课程模块的比较可以发现,许多学校前者(全部属于必修)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学分上都远远超过专业课程中的必修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专业课程中必修部分与选修部分的总和。这种不合理的比例原因部分来自于国家教育部对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的规定。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货币银行学等。地方性综合院校一般不敢轻易违背教育部的意图,据此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设置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因此几乎没有剩下可选择的余地了。另外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地方性综合院校普遍受到师资水平的限制,而难以开设一些具有专业特色和深度的课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比例失调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工商管理专业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其他工商管理类专业相比,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可以说,专业基础
课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概念技能,而专业课应该更多地承担起技术技能与人际技能的培养,从这个角度来说,专业课的薄弱造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一些具体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缺乏技术技能的支撑,职业瞄准率太低,容易陷于“什么都学过,什么都不会做”的尴尬境地。
课程模块之间的最大比例失调在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对比上。欧美国家大学选修课所占的比例普遍较大。例如,部分美国大学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达30%之多;在法国,大学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高达40%~60%。与此相比,我国许多地方性院校必修课模块高度趋同,并且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必修课(含专业方向)的比重较大,一般占到总学分的75%左右,任意选修课的比重较小,只占10%左右。选修课所占比重太少,严重限制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学习意愿下降,更别说实现管理认知向管理技能的转变。毕竟,现在工商管理的专业课程丰富多彩,而且还有新的课程不断涌现,虽然从事这个专业的学习,学生也不可能掌握全部课程,但是将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被纳入自己职业规划的那些课程的学习,应该是学生的自由。另外,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而且设置的随意性很大,造成本身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深度、体现技能和能力的课程偏少等一系列问题。有的学校完全不顾学科教育的内在规律,基本按照现有师资的专业水准尤其是个人意愿设置选修课程,由于高校之间师资的同质化,造成选修课程高度趋同,类别单一。这样把本来具有不同个性、不同特点和特征的人才用单一的、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锻造成了同一规格的“样板化”人才,限制了不同学校学生的梯度培养和个性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就业举步维艰。
2所使用的教材品质不高,对教材的甄选随意性大
教材选择是课程设置过程中的重点环节。伴随高等教育逐步与国际接轨,我国高等院校注重引进一些国外工商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课程,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修改,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层出不穷,大有“井喷”之势,一度推动了工商管理学科的长足发展。但是,随之产生的较为严重的问题是,虽然现在大多采用的是面向21世纪的优秀教材和国家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但多数是繁杂空洞的理论知识,缺乏重点,对应该掌握的基本管理技能导向不明,实践性较差。有的教材缺乏创新,对前沿理论和知识跟踪不够;有的编纂水平参差不齐,七拼八凑,漏洞百出;有的甚至开始使用未经严加审核的自编教材。综观地方性综合院校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教材,基本上都摆着同样一副有着抄袭和复制嫌疑的“内容+习题”的面孔,没有轻松而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没有深刻而又耐人寻味的专业分析,没有独具匠心的案例分析,没有周密的知识引导和拓展计划,更没有科学的实训安排与设计,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可想而知。更主要在于,这些教材大部分出自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专家第一文库网和学者之手,难以切中当今社会经济的实际,使原本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工商管理专业充满了迂腐的学术味道,又造成学生掌握不了任何实际管理技能,学不能用,困惑不已。所以说,教材品质不高的问题已经成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有的学校为了弥补国内教材的不足,开始采用国际上的经典教材。虽然这些教材的编写水平难以挑剔,但不免与我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规则系统、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很大差距。多年经验形成的共识是:
用纯正的西方经济理论已很难解释我国当前的经济现象,他们的管理模式更难以简单套用于我国企业,所以采用国外经典教材同样会造成另外一种“学不能用”的困惑。教材库的丰富虽然增加了选择余地,但也带来了甄选的混乱。据调查,地方性综合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对教材的选择基本局限于国内,而选择权都掌握在任课教师个人手中,学校极度轻视教材的征订,没有教研室分析比较、学生反馈、专家推荐等相应的机制以保证选择到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材。以任课教师一个人的智慧代替成百上千的学生在良莠不齐的教材库中做出选择,不免显得过于轻率。
3课程之间各自为政,不能形成有机整体
理工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具有较强的组织性,课程之间按照一种科学自然的逻辑前呼后应,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明朗,所以它所设置的课程相互之间更应该注重良好的分工与配合,以期构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才能增强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感和关联性,形成对管理技能的整体驱动能力。
有些地方性综合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往往不能充分地注意到课程之间的关系,致使课程之间各自为政。首先表现在课程未经精心组织而零散不成系统,没有完整的知识链。其次是课程的时序安排错乱。再次有些课程之间的内容严重重复,造成学时的浪费。最后是讲述后续课程时本需要先前课程的某个知识模块支持,但先前课程没有相应的铺垫。工商管理专业各课程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偏少,难以达成默契,而所谓的教研室越来越虚位化,在课程组织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学生获得的管理知识是一个凌乱而毫无组织的体系,那么在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时他们就难以找到合理的思维路径和反应模式,知识不能程序化,管理技能便无从谈起。
4课程体系刚性有余,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
现代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越来越要求管理人员追求管理技能的多样化、动态化,以及应变性。如果所学课程或者知识因为陈旧而找不到具体对应的情境,管理技能的训练就会失去相应的智力支持,因此前述情况对在校学生管理知识的更新施加了较大压力。自然而然,有些课程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应该剔除,而有些新的课程(例如管理沟通、创业学、管理技能开发与训练等)应该加入培养体系,有些课程(例如管理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应当紧跟时代步伐或者带有前瞻性地不断更新内容。但是,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例如教育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内部师资老化与管理惰性等,许多地方性综合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程度上都出现陈旧老化、更新速度慢、缺乏前瞻性等问题;或者课程体系僵化,有效信息容量不足,信息更新频率较低,陈旧落后的课程不能适时调整,而另一些贴近学科发展前沿和市场迫切需求的课程又不能较快增设,其结果是课程的更新速度滞后于企业发展的要求,学生得不到最新知识的教育,必然不能很好地掌握该领域的最新成果与研究动态,管理技能形成的效率低下。虽然许多高校规定必须征订近3年以内出版的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知识更新的压力,但实际上许多新版的教材都属于“新瓶装旧酒”,并没有对内容做出应有的调整,所以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课程内容陈旧的问题。另一
方面,教学大纲和讲义所决定的课程内容应该以教材为蓝本,不局限在教材上,能够瞄准业界所流行或者即将流行的管理理论和技术而做出适时调整,则课程陈旧的问题也能得到部分解决。但是,熟悉情况的都知道,地方性综合院校一般对教学大纲和讲义没有严格的审核和考核机制,基本由任课教师自由裁量。缺乏必要的动力和压力,任课教师基本不愿意支付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所带来的一系列额外成本,包括为准备新内容所付出的努力。
5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学生的特点和志趣的双重脱节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精英教育的思维惯性,有着无法割舍的理论情怀,从形式上看,教育目的依然是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基于这一前提,众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形成了以抽象理论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课程体系不顾现实社会对毕业生的真正诉求以及市场的反馈信息,过分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和高深,严重偏离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时总量随之膨胀,现在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理论课总学时一般都在2700学时以上,教师和学生都被禁锢在繁重的课堂理论教学中无法自拔。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地方性综合院校纷纷提出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的目标,所以在课题争取与论文发表上颇有“大干快上”的“大跃进”之势。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教学对科研的进一步屈从,课程设置开始盲目向一些名牌和重点院校看齐,使课程脱离市场需求的状况愈加严重。不仅如此,“揠苗助长”式的课程设置没有充分地、实事求是地考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志趣的学生的特点,难以因材施教,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相当部分学生甚至厌学弃学。
6课程体系缺乏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遭遇种种尴尬,其中原因之一在于该专业缺乏专业特色。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学生本人都不太了解该专业清晰的工作描述,或者能胜任的具体职位是什么。如果说是职业经理人的话,显然没有多少用人单位一开始就将毫无工作经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直接聘为经理,他们在人才市场上对管理岗位人才的要求往往很具体,毕业生都得从具体的职能部门的工作做起;也许有人认为可以从事人力资源、营销、财务等部门的管理工作,显然就这些方面而言,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毕业生在理论上会略胜一筹。究其原因是:学校传授的理论知识脱离工作实际,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知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现行的培养模式重基础,口径宽,很容易导致专业学习没有自身特色。工商管理“专业不专”的问题可以从流行的课程设置反映出来:二十多门专业必修课,除专业基础课程外,近半数的专业课程,涉及了财务、会计、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等,这其中的每一门课程都对应着一个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各个方向都必须等量投入,知识面虽然拓宽了,但与此同时,必然导致专业纵深方向知识钻研不够深入,只能了解皮毛。最终反映到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突出的就是学生实践应用的管理技能没有形成,知识结构和社会需求脱节,缺乏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另外一方面,由于工商管理学科的蓬勃发展,已经拥有了一个较为庞大的课程可选菜单。应当说在课程设置上,考虑到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并没有一个固
定的模式。每个学校采取不同的课程设置,不同的课程设置就带来不同管理认知,进而帮助学生产生各具特色的管理技能。每个学校若能够敏锐地把握住这种机遇,采取细分人才市场的方法,塑造毕业生的学校特色,则市场上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遗憾的是,由于受计划经济与传统的办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类学科的教育缺乏“细分市场”的意识,课程体系僵化雷同,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导致了较为严重的人才同质化。
7 结论
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缺陷从整体上弱化了课程体系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支撑作用,所以必须针对这些缺陷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简要地说,这些措施包括:一是要优化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以及必修课与选修课程之间的比例;二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教材甄选机制;三是要加强课程之间的互补性;四是采取弹性化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随时注意课程内容的更新;五是设置课程时必须考虑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志趣、特点;六是要强化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
参考文献:
[1]黄俭,陈爱林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6).
[2]韩凤晶,黄冬冬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探讨[J].经济师,2011(1).
[3]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
[4]张红专一般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的分析与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8(7).
[5]张正堂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定位与课群改革[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4
(3).
[6]乔传福,秦昌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研究——基于课程设置的角度[J].消费导刊,2009(2).
【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缺陷】相关文章:
中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04-29
新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04-29
当前消费领域的主要伦理冲突04-30
高职导游专业课程设置原则探究04-29
彰显安全职业,设置专业课程05-02
高职农业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实践研究04-29
专家:重量而轻质 高校排名存在缺陷04-25
当前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分析04-29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探讨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