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时间:2023-04-30 23:30:24 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16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16《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16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说课人陈光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相伴随。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和感情。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几位文化名人通过对故人故事的回忆,对生活和艺术的思考,为我们开启了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的大门。

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2、教学目标:

(1)

(2)

(3)3、教学重点:

二、 说教法

1、启发式教学法:

学生要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习主人的关键。

2、协作讨论法:

本课教学中

三、

1、朗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要多读,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可采用自由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深悟文趣。

2、圈点批注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点出重点的字词句及有http://Www.meiwen.anslib.com疑问的地方,在相应的位置批注字词句义及写法、作用。运用圈点批注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应努力遵循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喜欢这种方式并且乐于实践。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新途径,初尝自主学习的无穷乐趣。不再

一味听记,而是主动探究,亲身实践,开动脑筋,探求真知。

四、 教学步骤

本设计以语言的感悟为基点,采用层层铺垫的思路,引导学生深察文章的情趣。“课前热身”“畅谈云南”“细说歌会”“学以致用”构成教学的主板块,四步由课外而课内,由课内而课外,由浅入深,互为铺垫:看似闲话的“谈”旨在介绍云南风情,为“说”蓄势,多层次的“说”又涉及文章的知、情、意,又是在为“学”铺路。

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以下预习任务:1、熟读课文,自学词语。2、了解作者、 作品、风格。3、阅读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云南的风土人情。

A、 课前热身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他就像一座通往乡土古寨的桥梁,那些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一天天被人们了解。

B、 细说歌会

一读课文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二读课文

如:后的神气,“轻轻地打个吆喝”,“理,这些动作和神态传达出了她内心得意,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

鸟齐鸣。接着用拟人的手法来写鸟儿好,或“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歌声、鸟声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可见女孩子歌声的那种出口自然、纯朴本色的美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学生齐读第四段,读出语气、读出韵味、在读中品味。

“村寨传歌”这部分的场面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叫“金满斗会”的盛会场面,从盛会的发起写起,写到了盛会的规模。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每桌轮流低唱的情景,“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咏凤哕意味。”还描述了各行各业的人参加歌会的情况。这是“面”上的描写。最后还着重描写了一个老吹鼓手。这是“点”上的描写。结尾处,作者巧妙地用小时候常听老太婆的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收束全篇,既是从另一角度对盛会的评价,又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叹。

三读课文,联系我们平日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说说云南歌会有哪些特色。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凡是言之有理,都要充分肯定,鼓励创新。 如:云南歌会多——大型的如“金满斗会”,小型的如山野对歌,还有自娱自乐的山路漫歌;

人人参与——演唱者从年龄上说:上至七旬老翁,下至十四五岁小姑娘,都可一展歌喉;各种身份的人都有:摆小摊卖酸泡梨的,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可谓来者不拒。

独具云南地方特色——这体现在歌会场境的地域性:如三个场景中都写了歌会地点,尤其是“山野漫歌”一段,用大段篇幅描述了云南山野风光;歌手模样和服饰的民族性:如对歌唱妇女的衣着和神态的描绘。

淳朴自然——全是自然环境中、自然状态下的真情演唱。设、造作的成分。唱歌内容灵活,声音出乎自然,“淳朴本色美”。

D、 学以致用

这是结合课文进行的写作指导。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写作手法,“山路漫歌”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自然是歌声

中的全景与特写。

。150生活,综合性学习。

【16云南的歌会说课稿】相关文章:

16云南的歌会05-02

16.云南的歌会05-02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04-25

C(4-16)《云南的歌会》教案04-25

云南的歌会反思03-18

《云南的歌会》教案04-25

云南的歌会305-02

云南的歌会205-02

云南的歌会105-02

云南的歌会6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