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国际经贸形势呈现新特点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仍处于震荡调整期。发达国家经济目前正处于不均衡复苏状态,总体仍未摆脱衰退迹象。金融危机与债务危机相互交织,多边协调机制影响力下降同区域协作加强形成强力反差,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日益突显,全球治理充满矛盾。鉴于此,世界经济中长期的震荡和调整是不可避免的。虽然发展中国家也普遍受到金融危机蔓延的影响,但新兴经济体仍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全球经济力量对比和经济格局已发生明显变化。无论从长周期的理论视角,还是从发达国家经济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来看,此轮危机带有系统性危机的特征,需进行深刻反思。短期的刺激经济行为和应急措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显现,全球经济复苏仍需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总体来看,当前世界经贸形势呈现出全球治理难度加大、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等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世界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 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明显变化 此轮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源于发达国家内部经济结构的长期失衡,此为内部失衡;另一方面则是世界经济长期发展环境的不公平性突显,表现为外部失衡。因此,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面临着新的平衡发展的内在要求及加强全球治理的外部呼声。 发达国家经济基本呈现负增长或低增长,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则表现为较高的增长速度,世界经济格局相应呈现出新的变化。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超过50%。 经济总量的变化导致新兴经济体的作用日益凸显,从全球经济的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国际生产、贸易和投资的重要力量,在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重大经济、金融事务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砖国家”等新兴市场的群体性崛起,已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并将影响到世界经济现有版图、格局和秩序的改变。但需要强调的是,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的格局短期内仍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为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及协调带来了艰巨的挑战,若不能尽快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全球治理模式,全球经济将难以最终走向全面复苏。 贸易保护主义呈现扩大之势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呈扩大之势,贸易争端不断增多,贸易摩擦从产品延伸到产业,从贸易政策发展到经济政策,从境外竞争环境发展到境内的政策环境。在新的贸易保护主义风潮中,除原有的反倾销反补贴这一传统手段外,也增添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如,加强进口许可管理等,一些发达国家还进一步通过贸易救济措施,强化对绿色、新能源产业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贸易保护,致使全球各类贸易摩擦不断增加。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球经济的复苏和稳定增长。 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矛盾进一步上升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目前各国对全球经济的关注重点正在向气候变化、环境、环境产品、信息化与投资规则等更宽泛的议题,多边贸易体系出现扁平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甚至非政府机构参与到各类规则的制定过程中。短期看,未来3年至5年,全球化仍将处于低潮,贸易与投资的发展将受到一定的限制,但长期来看,随着全球治理的加强及国际秩序的形成,全球化的大趋势仍不会逆转。无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应充分认识到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化的不利影响,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应进一步发挥其在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在推动形成国际多边投资体制方面有所突破。 多边贸易体制协调难度上升 从2001年启动至今,致力于从多边角度推动全球贸易的多哈回合谈判已经断断续续进行了12年,早期也曾在一些领域取得过成果。但自2008年以来,谈判一直难有新进展。美国“金融海啸”引发的危机,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断陷入其中。时至今日,“金融海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加深了危机的深度和广度,引发贸易保护主义升级,使得多边贸易体制协调难度进一步增加。 在多哈回合谈判迟迟难见结果的背景下,美国、欧盟、东盟等国家和地区都纷纷展开了自贸谈判并取得较快发展,各经济体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多样化 与金融危机相交织的欧债危机是冷战后欧洲经济发展遇到的最严峻挑战,正成为世界经济下行的主要风险来源,舆论普遍认为,欧债危机暴露了欧洲经济结构失衡、金融市场失控、福利水平失真、一体化建设失序等深层次问题。而欧美高福利社会下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日趋缓慢,难以支撑其经济的有效增长。因此,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也可以归结为欧美在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上丧失优势地位,导致劳动生产率停滞不前的结果。 如果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和资源配置危机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必然导致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并使得国际竞争更趋激烈。从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来看,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多哈回合谈判、哥本哈根气候大会、G20会议之争、中美矛盾、中日矛盾等都表现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日益凸显;二是大国间的竞争,西方发达国家间的主导权之争、话语权之争、对核心资源的占有权之争等都已全面展开,如,美国在亚太推行的TPP战略,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布局及争夺主导权的意图;三是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竞争,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发展模式等具有同质性,在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而这种竞争体现的是发展的主导权和影响力的竞争。在国际事务方面,发展中国家则体现了更多的共同诉求。 适度竞争有助于社会发展,但在全球资源短缺的形势下,如果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不能有效发挥协调作用,将很可能导致过度竞争和不公平竞争,从而制约世界经济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重点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形成新的有影响力的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和协调机制,二十国集团等国际协调机制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发达国家经济再平衡的理念需要调整。发达国家认为,全球经济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新兴经济体大规模的出口导致贸易顺差剧增,国内消费不足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而真正的原因恰在发达国家自身内部结构的失衡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未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 发展理念调整决定未来方向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目前,发达国家一些学者已开始对政府过度干预、高福利社会、透支消费、实体经济空心化及银行业和大宗商品市场价值失控等现象进行反思。 理论界对经济发展理念的反思还包括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以及政府的社会责任和职能定位等。欧美等发达国家长期奉行市场经济体制,但其实施的市场经济并非完全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市场机制,现实情况是市场主导和政府干预共同发挥作用,其关键在于二者如何达到一种平衡,处理好哪些应是市场决定的、哪些应是政府必须干预的,否则宏观调控和经济治理效果难以发挥较好效果。反之则矛盾积累,失衡和扭曲并存,经济将难以进入稳定的增长期。 政府替代市场的结果会导致企业增长的动能不足,而政府的缺位会导致过度的利益倾向并造成社会不公,从而影响社会稳定。要想实现市场主导和政府干预的平衡发展,欧美国家首先是要解决发展理念问题,形成可以集聚增长动能的新发展模式;其次,要重视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积累社会财富,而不能完全依靠资本市场的交易游戏;再次,要重新确立金融资本同产业资本的协调发展模式,改革金融市场运行模式,由投机为主的经营转变为投资获利的发展模式,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总体来看,未来的世界经济将呈现两大趋势:一是新兴经济体将逐步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主体,其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将逐步提升;二是全球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仍将控制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一边,发达经济体部分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制造业的回归将有所加快,但不可能实现制造业的全面回归。期间,跨国公司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产业内贸易和全价值链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新型的商业模式的推广,都离不开跨国公司的推动与影响。因此,全球经济的复苏需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深度合作,只有发达国家从发展理念到经济理论上进行深刻反省,形成东西方相互包容与合作的和谐增长理念,世界经济才可能集聚动能,重现生机,再次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并形成合作、开放、共同发展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
【国际经贸形势呈现新特点】相关文章:
毕业生就业形势呈现好转势头 校园招聘抢跑04-29
论新形势下高中学生思想的新特点及其对策04-29
温暖在笔尖呈现作文04-30
英国节能法律与政策的新特点04-26
浅谈《国际经贸英语读写教程》05-02
优化问题呈现的设计原则04-30
密植苹果园修剪新特点05-02
奶业发展新特点与新趋势04-30
灾难报道的陌生化呈现05-02
2004年畜牧业发展新特点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