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年底年初,公司人力资源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即是公司的年度绩效考核实施,这不仅仅是关系到每位员工年终奖金数额的事,员工更是会把这次年度绩效考核结果看作是对过往一年工作的评价,
别让绩效实施变了味
。而人力资源部的“绩效经理”、“绩效专员”岗位工作者作为绩效考核组织实施的“一线推动者”,其感受到的压力更是直接而特别的。通过多个企业考核实施“一线推动者”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尝试站在组织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对考核实施“一线推动者”提出解决的参考建议。
绩效考核受质疑,怎么办?
整个考核实施过程中,员工的最大质疑即是“绩效考核有什么意义?”、“绩效考核是否会流于形式?”有的时候,这种质疑多了,不仅员工会在一开始就对绩效考核表现出不良情绪,连“一线推动者”也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进而最终产生“畏难”情绪。
分析原因,其实这种质疑的产生往往与企业过往的管理历史有关。以国有企业为例,大多国有企业在九十年代末就引进过绩效考核机制,“月度评价”、“末位淘汰”成了那个时候绩效管理中的时髦词汇。但往往都因为诸如“考核周期过于频繁”、“强制比例机制设计不够合理”、 “过于强调负向激励”等考核设计中的缺陷而最终在运行了一两年之后销声匿迹了。因而“流于形式”成为了绩效管理中的另一个时髦词汇,也是多数老国有企业中的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的“定格式”认识。
建议:
“一线推动者”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绩效考核是个长期的事,这一点也是需要和其它员工交流、传递的。只有时间久了,绩效考核才能够促使员工的工作行为慢慢转变,内部的工作文化慢慢形成;而且,绩效考核需要一步一步的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要修正和完善。
分析老国有企业在过往绩效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期望一次把绩效考核做得完善,诸如运用“指标”、全部“量化”、“月度”考核、“末位淘汰”……但实际当时的很多企业并不具备这样实施的条件,比如缺少相应的数据积累无法形成指标,形成了指标也难以量化,管理基础较弱而月度考核占用过多管理资源,这样“强行”实施的考核,结果必然会受到质疑,但是“末位淘汰”的机制摆在那又会成为管理者的难题……这样的考核必然会导致最终的流于形式。
因而,在新一轮推行绩效考核时,需要认清管理的现状和公司的特点,尝试着逐步推进的考核方式。比如某些企业管理资源有限,先采用季度甚至半年度的考核方式;有些企业绩效目标难以制定,先采用部分目标量化结合绩效总结的方式考核;有些企业现阶段还不适合搞全员绩效考核,就先把干部述职做起来。
部门配合不积极,怎么办?
整个考核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职责,即是按照绩效考核的时间要求,顺利推进每一步工作,但是烦琐的“发表”、 “收表”、“汇总数据”,都会成为一只只“拦路虎”。一方面,公司内部正常运营工作紧张,各部门都会强调工作是第一位的,不能因为绩效实施耽误了正常的经营工作;另一方面,“发表”、“收表”、“汇总数据”这类工作往往是考核实施的“一线推动者”承担,他们在企业中的层级往往不会太高,在催促其他部门及时完成绩效工作时往往都是在面对“上级”,处于劣势地位。
因而,在一部分国企,尤其是刚刚开始建立绩效考核机制的国企,实施进程总是会显得有些拖沓,不太顺利的。这也是考核实施的“一线推动者”在绩效实施过程中压力的一大来源。
通过对多个国有企业发生的这类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发现这种情况多发于新建立绩效机制的企业,在这类企业中尚未形成绩效文化,大家对于绩效考核的理解和重视程度还不足,对于具体的操作办法也掌握的不够深入。
建议:
第一,明确各个主体在绩效考核实施中的扮演的角色和相应的责任。在绩效考核的实施过程中,领导支持对于考核的顺利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管理资料
《别让绩效实施变了味》(http://meiwen.anslib.com)。在考核的过程中,公司领导需要对考核的整体原则及实施方案进行把握,公司中层管理者是绩效考核实施的中坚力量,需要承担考核的评价和考核的反馈工作,而人力资源部则是负责绩效考核中的各具体实施环节。这种责任的明确使得绩效考核的工作有效的落实到了公司各层面,而不是把全部的压力集中在人力资源部。同时,这种角色和责任的明确,也促进了员工对绩效考核的理解,明确了自己在绩效考核中的角色和应该承担的责任。从而帮助人力资源部在绩效实施推进中能够更顺利一些。第二,为了达成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推进,建议人力资源部多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很多时候,如果留心一些,会听到员工在绩效考核工作中抱怨“绩效考核总结不好写”,“绩效评估办法不清晰”等。这些往往会成为耽误绩效考核时间进程的关键影响因素。这就提示了“一线推动者”需要通过一些细节性的工作,促进绩效考核的顺利推动。
比如在绩效考核之前制定详细的考核日程安排,并且明确各主体在里面需要承担的角色和提交的工作成果,事先做好沟通和时间确认工作;在绩效考核实施的过程中,提前一到两天单独提示某些可能造成“时间拖沓”的主体按时完成工作,并主动询问是否存在某些问题或困难;细化考核环节中的各类表格,包括将表格中填写的内容细化、具体化。空泛项目的表格总是不如具体项目的表格填写起来容易。包括在表格中填写样式、样例等;在考核实施每个阶段工作完成之后,及时向部门经理或公司领导汇报相关的进展情况,以便于采取相关的工作举措;在绩效反馈环节,除了明确反馈工作的时间要求,提供给反馈者其下属的绩效考核成绩外,同时提供一些绩效反馈中运用到的沟通技巧,甚至在必要时整合一定的资源也加入了此次反馈工作中。
这些细致的工作可以有效的帮助“一线推动者”顺利的推进绩效考核工作。当然,如果公司有条件,通过运用HER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够有效的控制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的工作进程和工作质量,对于绩效考核实施按照时间进程顺利推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评估分数差异大,怎么办?
在绩效考核实施的整个过程中,考核实施的“一线推动者”除了担任“组织实施”的工作,还要承担一部分专业技术工作。对多个国有企业的考核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这类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发现集中的技术工作或者说是“技术难题”是对于绩效考核分数的处理,准确地讲,是对于多个评估主体参与评估后形成的考核分数差异的处理上。
在绩效考核实施的工程中,往往存在着评估主体不同的情况。比如各部门经理评估自己部门的员工,各分管领导评估所分管领域的员工,或者由于工作关联关系不同,不同的员工对于与自己有工作关联的员工进行评估。这种分管、关联关系的评估必然会造成多个评估主体,由于个人打分习惯不同、所把握的尺度不同,评估分数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可比性。而分数会直接关系到员工的“绩效工资”、“奖金”,因而也成为人力资源部最“紧张”的问题之一,也会成为员工中提出“公平质疑”的问题之一。
建议:
首先,在绩效评估中尽量的采取有“交集”的评估主体,同时尽可能的采取“大样本量”。如各部门副总的参与会平衡到多个部门,而员工采取全员评估方式也会使得这种交集增大。当重合的样本越多,不同的样本越少,即使个人打分习惯不同,评估所把握的尺度所造成的差异影响会越少,评估的一致性也就比较高了。样本量大也是同样的道理。当评估的样本量越大,其由于个别评估差异所造成的影响会越小,评估的一致性也就比较高了。
其次,就是统一评估标准。有些时候,由于一些诸如被评估者的工作只被少数人了解,或者担心考核工作量过大等客观因素的存在,评估无法实现“交集”或者“大样本量”。此时,各评估者评价标准的统一,就会成为提升评估一致性的关键举措了。尽可能的回避各评估者个人打分习惯的影响,促进对于评估尺度的把握,提升各评估者的评估一致性。考核实施的“一线推动者”可以通过“评估标准培训”、“试评估”等方式,在绩效考核打分的前期先促成评估者对于评估标准的有效统一,然后再开始真正的绩效考核评估。此时,各评估主体之间的评估差异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于评估差异造成的评估结果不准确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被控制了。
最后,在通过评估主体控制和评估标准控制两步之后,对于评估中仍旧存在的差异,可以采取数理的方法进行校正。比较常用的校正方法包括平均数校正、组织绩效数值校正、Z分数等方法。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每一种校正方法都存在者他的假设前提。Z分数的校正,其前提是“认为各被校正单元是一致的”,即认为各被校正单元的绩效表现是基本一致的。只有在明确了校正前提的情况下再进行校正,才可能是有意义的校正。
以上针对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同时,在此给“一线推动者”一些思想层面的建议:在绩效考核实施中多想想“组织”,“在绩效考核中要收益什么”,再循序渐进地推动公司的绩效考核工作,再以此为基础解决绩效考核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相信在绩效考核实施的工作中,无论是对于组织还是个人,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