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求职途径猫腻知多少
。本次维权专版专为读者剖析目前五大途径中存在的一些损害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利益的现状。职场维权的话题在今年“3.15”前后显得格外热闹。由上海人才中介行业协会举办的“2004年度上海信得过人才中介机构”评选近期尘埃落定,62家中介机构从200多家参选中介机构中脱颖而出。评选标准之一,是全年未发生过责任投诉和违法违规记录(以人事局、行业协会和工商局查处结果为准)。
换言之,诚信是评判“信得过”的重要准绳。 招聘市场有“诚信标兵”,也存在坑蒙陷骗的各类服务提供商。来自智联招聘、新浪网等机构的一项大型调查显示,70%求职者表示曾遭遇过职场陷阱。在“你遭遇的招聘骗局来自哪里”的调查中,直接来自用人单位的占了27.89%,来自职业介绍所的有25.79%,来自网络招聘的23.16%,大型招聘会占14.21%,咨询公司占8.95%. 现场招聘会、网络招聘、猎头、职介机构、人才派遣公司等是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信息沟通的主要载体,是求职者找工作和用人单位招聘的五大主要途径。本次维权专版专为读者剖析目前五大途径中存在的一些损害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利益的现状。
招聘会
这种方式目前仍是求职者利用率较高的求职途径之一,以其沟通直接、信息集中等优势受到市场供需双方的认可。目前,上海每个周末通常有几十场大小规模不等的招聘会举行,为求职者提供了大量的职位信息,一些规模较大的招聘会动辄有上万求职者进场。但在火爆的场面下,也存在着一些损害求职者利益的行为。
● 单位和职位信息存在“水分”
尽管招聘会主办方在招聘会开场前已对设摊单位进行了资格审查,对其发布的职位信息也往往做过仔细的过滤。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成千上万的职位信息中难免存在“水分”。
一方面,设摊单位出于某种目的,发布的职位信息可能存在虚假成分。比如,明明某个职位只有2个空缺,但为了吸引求职者、宣传企业形象,有意将需求人数提高;或者原本要招聘业务员,为图“好听”,改成销售代表等,使求职者对岗位职责的理解与实际情况产生偏差;一些 在招聘会中也可能存在。
另一方面,个别招聘会主办方有时为了吸引人气,举办“某某专场”,求职者奔着专场而去,却发现是很多不相干的单位在设摊;在招聘会淡季,个别主办单位甚至会虚设招聘单位,制造招聘会火爆假象等。
● 宣传失实
宣传广告中明明白白地写着“众多世界500知名企业参展”、“招聘摊位1000多个”,可跑去现场一看,出场的可能是某个500强的分支机构,招聘摊位远不及千家。有时求职者兴冲冲地奔着宣传中列出的一些知名企业而去,而到了现场却遍寻不着,实际岗位根本就与
宣传内容不符
● 临时“失约”
预定好的一场招聘会,求职者乘兴而去,却发现“铁将军”把门,门口贴有一张“招聘会临时取消”的告示,或连告示也无,让求职者空跑一场。
专家视点
出现上述一些情况,与中介机构良莠不齐有关,一些机构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目前上海正在酝酿举办招聘会的规范流程,即将在行业内推广,进一步从细节之处对招聘会进行规范,相信今后不和谐的声音会越来越少。
网络招聘
网络的拥护者日渐增多,其快捷便利、信息量大、跨越时空等独特优势在年轻求职群体和中高端求职者中备受青睐。值得注意的是,也正由于其植根于网络虚拟空间,在拥有众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问题。
● 招聘信息有效性打折扣
为提高求职命中率,某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小潘花了不少时间,特意从一个招聘网站上精心筛选了5家用人单位寄去简历。可大半个月过去,没有一个单位和小潘联系。小潘按捺不住,索性把5家公司的电话打了个遍,了解一下招聘结果到底如何。没想到,5家单位众口一词:“我们半年前人就招满了,你从哪儿看到的招聘广告?”小潘的遭遇不少通过网络求职的人都曾碰到过。你可曾想过,也许你所看到的职位信息根本已经过时或失效。
随着网络求职越来越受欢迎,大大小小的人才网站雨后春笋般冒出。不少人才网站在信息量明显欠缺,不能为求职者提供有效、足量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情况下,为吸引求职者眼球,直接从别的网站上“扒下”招聘信息,“剪刀加浆糊”,大量的招聘信息就新鲜“出炉”。这些未经核实的,或已过时无效的招聘信息,让求职者白费了时间和精力。
● 个人信息被泄漏而遭人利用
网上求职,一不当心,求职者简历中的种种个人信息就可能成为他人牟利的法宝。事实上,个别招聘网站打着招聘旗号,利用求职者登记的详细个人资料获取不正当利益之事,已不在少数。一些别有用心者盗取求职者的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家庭详细地址等个人信息后,转卖牟利,求职者受到无端“骚扰”的情形屡见不鲜。
自从上个月在网上求职时留下一份个人简历后,顾小姐的生活就再也没有安静过。一会儿是莫名其妙的短信,一会儿是没头没脑的电话,一会儿又是一大堆职业培训的广告邮件。后来才知道,全是网上简历惹的祸。
● 诈骗行为时有发生
某大学经济系一女学生按照一家公司要求寄去个人资料后,很快就得到答复,说她的条件很合适,但需要进行职业培训,要求她购买公司的培训教材。她寄去50元钱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了。她想投诉这家公司,但既没看到公司的营业执照,又不知道公司地址,实在不
知怎么将其诉诸法庭。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搜索他人在网上求职时登记的联系方式实施诈骗,或通过这种方式熟悉并掌握求职者的家庭背景、学校情况、个人的详细资料等,继而再利用高薪厚职、良好的工作发展前景诱人前去面试,达到各种行骗目的。
专家视点
网络招聘在中国大陆出现仅仅只有5年左右时间,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市场比较成熟的地区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尽管目前中国大约有2500家提供招聘服务的网站,但达到一定规模、能够为用户提供全面服务的也只有那么几家。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求职者来说,选择规模大、知名度较高、门户型的招聘网站是明智之举,
管理资料
《五大求职途径猫腻知多少》(http://meiwen.anslib.com)。按照JOBSDB在国外的操作流程,招聘单位在查看简历时并不能马上看到求职者的详细个人情况,而只是大致的信息,倘若他对某个应聘者有意向,可先通过Email与其取得联络,应聘者若有意,再与单位联络。这样的操作流程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求职者的个人信息,或许是国内网站可借鉴的做法。
猎头
猎头原本是高端职场人士的 “专利”,但随着猎头机构的增多,其服务也逐渐向中低端职位“蔓延”。相比较而言,猎头的针对性较强,私密性也比较好,但由于猎头机构良莠不齐,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 报喜不报忧,只拣好的说
猎头相当于候选人和用人单位的“红娘”,而这个“红娘”倘若急于求成,就可能报喜不报忧。
譬如,为了吸引一位目标中“猎物”,猎头可能有意夸大新岗位的好处,而对不足之处闭口不谈,或者隐瞒一些原本应当向候选人说明白的问题等;同样,为使用人单位对候选人满意,猎头也往往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包装候选人,掩饰候选人的弱点,包括过往的一些不良记录等,使得双方在后续的沟通和合作中发生不愉快。
● 泄漏信息
猎头一向以私密性强的优点著称于高端人才市场,不过,倘若猎头顾问有意或无意违反了“守口如瓶”的原则,就可能造成信息泄漏。
某通信公司今年想在海外拓展其移动网络业务,因此委托猎头为其物色数位业内有海外工作背景的资深管理人才,类似这样的高端职位信息往往属于公司机密,因其透露了公司今后一阶段的发展动向或业务重点,若被通信行业的竞争对手发现,就可能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倘若猎头不够专业,不小心泄漏了委托招聘公司的名称、招聘岗位,就会对公司造成不小的损失;对于一些高端的职场人来说同样如此,跳槽的动机一旦被泄漏,被目前所在公司察觉,对个人发展极为不利。
专家视点
由于行业规模相对较小,国家的管理也比较到位,我认为目前行业内的市场发展还是比较有序的。猎头行业并没有什么成文的服务规范,但绝大多数猎头公司在操作中能够遵循业内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另外,由于服务对象都是高端客户和高端人才,猎头专业人员的整体职业素养比较高,相对而言,猎头市场的不和谐声音比较少。
人才派遣
你是否曾以被“租赁”的方式打过工?人才租赁或称人才派遣,这一新生事物在国内正呈方兴未艾之势,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以“租赁”方式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但由于目前人才派遣法律法规的缺失以及市场尚未成熟,求职者利益受损的情况时有出现。
● 蒙骗求职者
个别派遣机构在招聘员工时不明确说明派往哪儿,等签了协议后,员工才发现自己原来去了一家地方偏远或条件很差的企业,或是从事的工作与原先的求职目标相差千里等等。
● 随意承诺无法兑现
个别派遣公司为吸引有实力的求职者,往往给出诸如“生日时赠送礼券”、“赠送健身卡”等等承诺,而在双方签约后,根本无法兑现。
● 劳动争议“无人管”
被派往某外资企业外表处工作的李小姐因为加班工资问题与代表处发生矛盾。她找到外派公司要求享受加班工资,而公司给她的答复是:你的加班工资应该找代表处去要,因为你是给他们加的班。可代表处认为,李小姐是跟外派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后来工作的,并不是代表处的员工,发生纠纷应该找派遣公司解决。派遣机构与代表处之间你推我、我推你,矛盾无人愿管。
由于员工与派遣单位之间有劳动合同关系,而派遣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又签订了劳务输入输出合同,所以形成了一种“三角关系”,三方之间的责权利很容易模糊不清。员工和用人单位之间出现纠纷时,一些派遣公司不愿得罪自己的客户——用人单位,常以“自己去找单位理论”为由,推脱责任。其中,员工的加班工资、社会保险费、工伤等往往是问题集中所在。
专家视点
由于派遣机构、用工单位、求职者之间“三角关系”的原因,加上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派遣机构良莠不齐,求职者在人才派遣市场中常处于弱势。由于派遣机构是与求职者缔结劳动关系的雇主,因此,对于求职者来说,当“租赁人才”,首先要选择一个有实力、操作规范的派遣机构,这对维护自身权益至关重要。
首先,派遣机构必须有人事部门、劳动部门审批的从事派遣业务资格。目前上海人事部门批准的是合法机构是26家。这些机构有相对规范的操作流程,且能够遵照《劳动法》相关规定;其次要看派遣机构的服务理念和经营质量,知名度较高、规模较大的派遣机构在人员的专业程度、操作的规范性上都比较好。
派遣市场飞速发展,加入到“租赁人才”大军的求职者越来越多,很多求职者之所以权益受损,不了解法律,观念上存在误解也是重要原因,比如很多被派遣的员工甚至不清楚究竟谁是自己的雇主,又何谈维权。
职业介绍
职业介绍机构是求职者使用较多的求职渠道,目前也是“猫腻”多多,有关部门接到的求职者投诉举报呈持续上升趋势。
● 黑职介
“一间门面房、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几张招工信息单”,如此面目示人的往往是“ ”或“黑职介”。这些非法机构未经劳动部门、工商部门等机构批准,不具备开展职业介绍服务的资质,有些甚至根本无营业执照,打着介绍工作的名目向求职者收取中介费、资料费等各类费用,却迟迟不给介绍工作。
● 收费过高或巧立名目
一些职介机构的收费标准过高,且巧立名目,设立“报名费”、“信息费”、“咨询费”、“会费”、“服务费”、“资料费”等种种名目,求职者在登记时往往先要缴纳200~500元不等的费用,介绍工作后缴纳的费用可能更高。
以介绍工作为名谋不正当利益
打着介绍工作的旗号,实则谋求不正当利益,甚至暗藏骗局,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譬如以高薪诚聘吸引求职者从事色情、 等不正当职业等等。
专家视点
上海市劳动监察总队负责人士:
目前国家在职业介绍领域实行许可制度,从事职业介绍业务必须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领取职介许可证。赢利性的职介机构须报工商部门登记。目前市场上的非法职介有些是无证无照经营,有些是超越经营范围开展职介业务。求职者进职业介绍机构求职要多长个心眼。
通常来说,正规的职介机构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1、在办公场所悬挂营业执照和招工许可证原件;
2、对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一一明码标价;
3、公示劳动监察机关举报受理电话;
4、收费时出具由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且发票上所写收费条目与实际服务项目相符;
5、服务人员持有职业资格证。
就目前相关部门查处的情况来看,非法职介常常打着咨询公司、顾问公司等旗号,以“直聘”、“非中介”等名义来诱使求职者上套。采取“会员制”等看似十分专业的手段来骗取求职者信任,诱其上当。另外,一些非法机构还可能与用人单位“搭档”,合伙用虚假、过期信息蒙骗求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