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感情与认知(下) -管理资料

管理资料 时间:2019-01-01 我要投稿
【meiwen.anslib.com - 管理资料】

   

   

    三、认知在感情反应和评价心理结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认知在人们对于价值事物的感情反应与评价过程中的桥梁和中介作用,并不是简单的“剌激-反应”式的一次性作用,

价值、感情与认知(下)

。价值事物作用于人们的主观引起感情反应和价值评价,不是直线性的“投入-产生”,这中间有一个复杂的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和价值评价与体验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评价和价值感情体验的心理结构图式的整合作用。人们在遇到价值事物时,心灵上不是“白板一块”。如果是“白板一块”的话,那么,人人如此,人人对于同一价值事物的评价和体验就会遵从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剌激→反应”的简单模式,作出同样的反应。人不是机器,决不会如此简单。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揭示了人的认知心理结构图式(认知过程中的“中间变量”)的建构过程,还没有详细研究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感情反应的心理结构图式的建构过程,这是有待于价值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者们去完成的一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人类对于价值事物的感情反应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低级的情绪性的反应,一个层次是高级的情感性的反应。高级的情感由低级的情绪发展而来并以低级的情绪为基础和载体。情绪可以单独产生,而情感不能脱离情绪基础而单独存在,正如万丈高楼不能离开地面而悬空耸峙一样。情绪是人类和动物所共有的,情感是人类所独具的。单纯的情绪性心理反应主要产生于对那些满足或违背人类低层次的动物式需要的正负价值事物的接触之中,例如满足人类生理需要的食物在前,人们就会去欣然享用,这“欣然”的情绪反应与食物的实用价值是相对应的。人们在行路时,猛然见一蛇拦路,都会不由自主地毛骨悚然,这种恐惧的负性情绪与蛇往往伤人的负性价值是相对应的。幼童依恋母亲以寻求抚慰和保护的行为是受原始情绪诱导的,

管理资料

价值、感情与认知(下)》(http://meiwen.anslib.com)。母亲爱怜幼儿虽有社会性的高级情感参与,但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基于原始情绪。这种原始情绪也是与价值相对应的。幼童要存活、长大成人,最切近的需要就是母亲的哺育和爱护,母亲对他(她)有最大的正价值。幼儿代表着未来,人类要一代一代地生存、繁衍、发展下去,幼儿的价值存在是最为明显的。亲子之情有强大的生物学上的价值基础,是一种天性。人类的这些与正、负价值事物相对应的情绪反应心理结构的基础是先天预成的,不是后天在社会生活中建构起来的。当然,它也有建构过程,不过这个建构过程要到人类种系发育的历史中去寻找,而不是到个体发育的历史中去寻找。种系发育的历史也就是维纳《控制论》中所说的系统发展的历史,即人类的生物进化史。人类在生物进化的自然史中,面临着种种危险,有种种的需要。外界这些正的、负的价值事物,要求人类的动物祖先作出与之相对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情绪反应是行为反应的动力。例如危险在前,需要有逃避行为,以求生存,而惊恐的情绪反应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的反应,如肾上腺素分泌大增等等,为逃避行为提供了心理和生理的巨大动力。这样一种情绪反应的心理结构,是人类的动物祖先因生存的需要而被自然选择造成的。不具备这种心理结构图式的个体,早已被自然淘汰了。这种心理结构的最初形成不是个体认知的积淀,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到了一定的年龄段,这种深藏在个体生命中的潜能就会在与外物的相互作用中展开为现实的能力,自然地表现出这种心理结构图式。幼儿到一定的年龄段就惧怕黑夜,惧怕独处于空旷无垠的地方,惧怕凶猛怪异的东西。这种心理结构也是先天的。人类的祖先生活在大自然中,黑夜对于幼儿有许多不安全因素,在黑夜中幼儿如果毫无畏惧地离开庇护所和母亲的保护而到处乱跑,不是被毒蛇所伤,便是为猛兽所害。对于已会走动的儿童来说,惧怕黑夜,不敢在黑夜中离开庇护所和母亲的保护而到处乱走,这种情绪制导行为的结构和机制,显然有巨大的生存价值。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类祖先,特别是幼童,独自暴露于空旷无垠的地方,往往成为鸷鸟猛兽袭击的目标,是极不安全的。对这种情境的恐惧也有生存价值。有的人患“广场恐惧症”,总觉得自己暴露在空旷的广场中而恐惧不已。这种精神病实际上是人类的祖先惧怕独处于空旷无垠的地方的心理结构的一种变态的表现形式。人们对于凶猛怪异的东西又惧怕、又好奇。惧怕这种情绪性反应,可以使人免遭可能的伤害;好奇这种情绪性心理驱使人认识未知的东西。这两种心理都有生存价值,都出于人的天性。所以,动物园中关在笼子里的珍禽怪兽最吸引人了,尤其是儿童爱看。隔笼观赏没有危险,又满足了以求知为客观目的的好奇心。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