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迟未能断奶的“孩子” -管理资料

管理资料 时间:2019-01-01 我要投稿
【meiwen.anslib.com - 管理资料】

   

   

    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本靠父母供养,这些早该自立却因种种原因依然“吃定”父母的人,被媒体称为“啃老族”,

迟迟未能断奶的“孩子”

。有学者认为,随着就业压力增大,以及独生子女逐渐成年,中国“啃老族”的队伍还将扩大。而中国将在10多年后进入老龄化社会,“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

    啃老族出现的原因

    1 是家庭教育缺乏独立意识培养。心理学认为,“啃老”的最主要原因是“父母包办”产生的后遗症。对儿童正常行为的压制和约束,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信的品格;而父母在孩子青春期包办得太多,代替孩子成长,又会使得孩子缺乏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尽管报道对王小林的成长经历报道不详,但仅从“读大二时父亲去世,很长一段时间家人都瞒着他”的细节来看,父母的呵护可见一斑。

    2 是学校教育缺乏人格意识塑造。奥尔波特在 《人格——一种心理学的解释》中提出,“所谓人格是决定个体适应环境所独有的心理——生理内在动力系统”。形成对自己社会地位、尊严、能力的思想意识,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心理成熟的标志。

    3 是社会管理缺乏心理危机干预。急促的社会转型,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部分天性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经不起方方面面的刺激,从而产生扭曲的心态、变异的心理,导致情感、理智和行为上的“错位”,

管理资料

迟迟未能断奶的“孩子”》(http://meiwen.anslib.com)。

    教育方式导致啃老

    谈到教育,学校教育自身的分量让人不能忘记。我国教育在很早以前就有了素质教育的概念,但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成长起来的“啃老族”,在学校接受的却多为只重视分数的应试教育,学校只“教书”而不“育人”,教师只“授业”而不“传道”,很大程度地忽视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如此,本已在家庭中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就没有了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在家庭中的唯我独尊的“小皇帝”、唯我娇贵的“小公主”,就没有团结、协作素养的实践。最后,就成了一个道德上“我惟优”,性格上“我独行”,言行上“我说算”,技能上“我没有”的“四我”新人,在生活中无力自理,社会中无力自立,就业中常遭淘汰,不得不依赖长辈,不得不“啃噬”父母。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社会环境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言行。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的心理也随之浮躁起来,享乐主义、攀比之风一度盛行,从小就享惯福的年轻一代,都要尽情享受青春、享受美好时光。有收入的,成为“月光族”、“新贫族”,然后“啃”老人;无收入的,更是猛“啃”老人。当然,这些也和社会公德在一些方面的相对弱化有关。

    可见,“啃老族”是教育的缺憾。本该是创业、奋发、拼搏的一代,却变成享乐、处优、“啃老”的一代。惨痛的教训,值得痛定思痛。

    延伸阅读: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