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因梦:原生家庭与自我成长(一) -管理资料

管理资料 时间:2019-01-01 我要投稿
【meiwen.anslib.com - 管理资料】

   

    根据马维小姐访谈而整理出来的书稿,我仔细读过后,觉得许多内容还需要做补充和深入,所以暂时不会考虑正式出版,

胡因梦:原生家庭与自我成长(一)

。现继续将部分访谈内容刊发出来,仅供读者朋友参考。感谢寿文和筱芬为整理此稿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原生家庭与自我


    关于原生家庭,对心理学比较熟悉的朋友,对这个概念的定义可能还有所了解。可是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提到原生家庭,可能还会感觉到一些陌生,原生家庭究竟指的是什么?

    胡:原生家庭指的就是父亲与母亲组合成的、我们每一个人的存在基础。原生家庭里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处关系里头,其实有很多的因果的奥秘在。因为西方有一位心理学家,就是EQ的推广者——丹尼尔·戈尔曼(DanielGoleman)[注1]——他有一句话,说在人类历史中,对于亲子关系的因果律研究得最清楚的就是弗洛伊德。

    也就是说,弗洛伊德这位心理学大师发展出的精神分析学派,其实已经非常详细地描述了父亲、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一种非常奇妙的心理症结点,包括所谓的恋父情结、恋母情结。每个人心底深处都深埋着这种异性的经验,这是很值得探索的。

    比如女孩子大部分都有恋父情结,等她长到成年之后,遇到她的伴侣,往往就会把童年的恋父情结投射到伴侣身上。那么,因为恋父情结里面就带着一种跟母亲的对立性,所以女孩子跟妈妈之间,通常都有一种很隐微的下意识的竞争。我记得我小时候,真的就感觉到女儿像爸爸的小情人一样。在内地也流行这么一个说法吧?

    对,而且父女之间的感情好像更深一些。

    胡:特别的深。因为大部分的夫妇之间事实上都有一些功课要学,也就是佛家常常讲的一句话:不是冤亲债主是不会凑在一块儿的。

    凑在一块儿,就会有很多的人格上的习性要转化。性格上的模式必须要深入地洞察,才能把两个人的关系调整好。所以他们在相处的过程里,已经有一些问题了,

管理资料

胡因梦:原生家庭与自我成长(一)》(http://meiwen.anslib.com)。当子女诞生出来之后,父母亲,尤其是父亲跟女儿的关系这么好,那母亲就会觉得好像她没有办法跟她的先生产生那么亲密自然的、自在的一种互动,这里面就会有一种隐微的对女儿的嫉妒。这些东西都是在孩子小时候点点滴滴养成的,身为孩子可能会感觉到的一种无意识里面的活动。

    它还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就是说孩子可能会有感觉,但是他/她不会清晰地意识到。

    胡:他没有办法诠释,没有办法分析,也没有办法了解。其实父母亲也没有办法充分了解自己的,对这个心理学有很多描述,也包括儿子的恋母情结、弑父情结,这里头错综复杂。客体关系心理学——像克莱因大师[注2]——她提出,孩子在开始有性的感觉和性的欲求的时候,会跟父母亲之间产生错综复杂的一些心理症结点,这是我们可以去了解的。我们小时候的第一个异性经验,其实就是我们的父亲或母亲,他们是我们第一个爱恋的对象。这个爱恋的对象的互动模式一定会变成日后两性关系的一个基础。

    那比如同性之间,比如女儿和母亲之间可能就会有一种排斥和对立的关系。

    胡:是。我个人的经验,对这种排斥的关系,我小时候是很敏感的、可以意识到的。我不明白为什么母亲对我有这么多的不满,随时随刻你都会意识到她的眼神里面总是带有一种想要矫正你的批判性。小时候我应该也不是时时刻刻都在犯错的,但是母亲流露的那种不接纳的心态,几乎变成她的一个精神的基调。

    这就造成我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妈妈亲生的,就会有一种很深很深的没有被爱,没有被足够的肯定关怀和包容的匮乏感。这个匮乏感就会造成我日后在两性关系上面——就像心理学所说的——会有上瘾的倾向,因为我们的心灵坑洞没有被填补好。

    事实上,每个人幼小的时候是很圆满的,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个很大的自我。但在这样一个不当的被对待过程里,会造成心理上的坑洞。这种坑洞里面可能会带着不安全感、匮乏感、自卑、自我否定倾向、低价值感,或者是在自我成长实践上面的一种能力不足,必须花非常长的时间才能肯定自己的价值。即使有了很高的成就,但仍然觉得自己不够好。像这类的心态,几乎都是在小的时候跟父母之间非常微妙的互动当中慢慢形成的。

    也就是说源于原生家庭的心理坑洞。听起来特别沉重!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