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罪犯,都和爹妈有关! -管理资料

管理资料 时间:2019-01-01 我要投稿
【meiwen.anslib.com - 管理资料】

   

    新闻时不时爆出各地发生的各种暴力犯罪,而且手段极其的残忍,

每个罪犯,都和爹妈有关!

。分手不成就毁容、讨薪受辱便杀人、大额提现要被爆头…尤其是最近从北京到江苏,屡屡发生“割喉”事件,光头化日之下,火车站、银行、停车场都成了暴力犯罪的现场。不禁要问,谁借他们胆量?

    调查表明,其实每个人都可能存在心理上的极端行为,只是这种情绪的释放所需的刺激能量不同。这种极端行为的外露和突变都由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原因引起,但终究还是家庭教育种下的根。家庭教育不恰当,使孩子的心理发育造成缺陷,对社会不信任,助长孩子的恶劣行为。如不和睦的家庭,对孩子心灵造成创伤。单亲家庭,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甚至有些父母就有恶劣行为,给孩子树立错误的榜样,这种家庭都容易使孩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下面我们就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结合案例给初犯、偶犯、累犯、惯犯乃至职业犯分别画个像,给父母和即将成为父母的人一个借鉴,别让你的家庭教育把孩子逼成了罪犯。

    给初犯画个像


    初犯是指第一次犯罪,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期。至于妇女更年期、老年精神异常也有初犯现象,有人称为迟发犯。对初犯心理的探讨意义重大,因为初犯正处于十字路口,拉一下就可能制止其继续犯罪,推一下就可能继续犯罪成为累犯、惯犯,甚至职业犯。所以,研究初次犯罪的动机目的、犯罪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初犯心理素描:犯罪心理学认为矛盾,恐惧,侥幸是初犯者最典型的心理特征。犯罪心理学认为初犯者,既无“甜头”又无苦头的尝试,也无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对于初犯, “干与不干”的矛盾心理异常突出,矛盾心理还贯穿于犯罪过程的始终,变化迅速。对于初犯来说最要紧的是立足于挽救,促使其转化为新人,防止再犯。

    案例:2011年9月17日晚,陶汝坤因追求周岩不成,产生报复心理,来到周某家中,将事先准备的打火机燃油泼在周岩身上并点燃,致使周岩面部、颈部等多处烧伤。经7天7夜的抢救治疗才脱离生命危险,但其头面部、颈部、胸部等严重烧伤,整个人完全面目全非。公诉机关认为,陶汝坤行为涉嫌故意伤害罪。

    对家长说句掏心话:别让爱毁了孩子

    有的家长对子女百般娇惯、百依百赖,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甚至犯了错误也想方设法袒护包庇。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不会是心理健康的孩子,他们或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批评、挫折;或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或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他们往往会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实施违法犯罪。这类青少年若父母是领导干部或大款之类的人物,则表现的更为突出。他们往往有恃无恐、称王称霸。

    某中学一位班主任曾在全班40多名同学中调查:“如果有同学欺负你,你将怎么办?” “打他!”半数以上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有的还说“跟他拼了!”“为什么?”“父母教的:人在社会上要厉害些,否则受欺负。”很显然,这样的家庭教育与孩子应该接受的教育是背道而驰的,生活在这样家教环境中的青少年作出违法犯罪的事绝非偶然。

    作为家长爱孩子自然无可厚非,但不要过分溺爱孩子,溺爱孩子,那不是爱孩子,那是害孩子。

    给偶犯画个像


    偶犯指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而偶然犯罪的,

管理资料

每个罪犯,都和爹妈有关!》(http://meiwen.anslib.com)。偶犯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初犯,其与一般初犯的区别在于:对犯罪者来说,既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而一般初犯的第一次作案,则是其犯罪生涯的开始。

    偶犯心理素描:犯罪心理学认为偶犯的心理与一般初犯心理基本类似,其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突发性和冲动性。突发性即事先没有预谋和预备过程,只是遇到某种特殊场合或者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而突然发生的犯罪;冲动性一般是指当主体受到某种强烈刺激或遭受某种挫折,由于情绪的冲动而引起犯罪活动。通常所说的“一念之差”、“一气之下”即指这种情况。偶犯心理在某些青少年犯罪者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案例:农民工王斌余讨薪受辱,激愤之下连杀4人,被一审判决死刑,成为社会热点。舆论普遍对王斌余抱以同情,而是否应对其轻判,法学界激烈争论至今未平。王斌余悲剧的代表性在于,一个身处弱势群体之中的人,无法通过正当的途径实现自己的合理要求,终于酿成血案。透过这个孤立的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弱势群体犯罪之所以发生,与社会对弱势群体生存状态和心态失衡现状的忽视有直接关系。

    对家长说句掏心话:别给孩子的心灵披挂“弱势”的马甲

    2002年 首次使用了弱势群体的概念,要求全社会对弱势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帮助。弱势群体因为处于弱势,容易产生心理失衡,这时可能会采用犯罪的手段来实现心理的平衡,犯罪率会更高。

    调查发现,弱势人群家庭中的孩子和其他家庭的孩子相比,更容易出现心理隐患。社会上的排斥导致父母被别人看不起,孩子自己也看不起父母,家庭环境对其心理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孩子将来发生犯罪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经济收入上的差距不可避免,收入的高低永远是存在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弱势家庭更需要提高自尊,自尊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给孩子树立一个自立、自强的好榜样。尊重自己的时候,更要尊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一个温暖的笑脸,当他们感觉到温暖的时候,心里不会有仇恨。

    给累犯画个像


    累犯是指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被判处一定的刑罚之罪的罪犯。初次犯罪的人,如果能够得到各方关爱,自己奋发图强,那将有可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反之,将继续害人害己,甚至悲剧重演……

    累犯心理素描犯罪心理学认为累犯以生理性等低级需要为主导。物欲强,且部分人有“牢内损失牢外补”的过度补偿心理需要;部分人性欲畸变,以暴力征服或胁迫为乐,有些不选择对象而施暴。

    案例:洪某毅再次抢劫犯罪,当法官问其为何第一次抢劫犯罪刚刑满释放出来,就再次抢劫犯案。洪某毅说,“刑满释放后我也想重新做人,出狱后找一份工作好好做,但社会上的人瞧不起我,朋友也取笑我”。洪某毅犯罪后家人就对其另眼相待。家里有七八十万元的土地补偿款,但家人一分钱也不给他。再加上洪某毅因有犯罪前科而难以就业,“既然家人都不管我,为报复心中的不满,我就再抢一次给家人看”。

    对家长说句掏心话:拥抱迷途上的孩子

    累犯历来是刑事犯罪打击的重点,累犯问题如此严重,原因在哪儿?研究认为最主要的还是社会接纳程度低,家人关心不够造成的。

    家庭关怀对刑满释放人员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法院曾对50名初次犯罪的人员做过调查,问最担心犯罪给自己带来什么影响,大部分的被调查者都提到害怕家人不原谅他们。家庭的冷漠,加剧了刑释人员的自卑心理,容易让他们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以致重新犯罪。

    对于迷途上的孩子,作为家长不能沉浸在埋怨中,更应该接纳孩子,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重新折回正轨上来。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