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校长如何增强课程执行力

时间:2021-10-31 09:01:20 老师笔记 我要投稿

校长如何增强课程执行力

俗话说,一位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为重要。因此,课程改革能否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对课程改革的理解、认同以及领导执行能力。但在目前我国的课程改革中,由于校长的执行能力不强,导致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校长必须加强自身的课程执行能力,从而保证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课程执行力是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关键

课程执行力,是一个国家在影响课程的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保证课程政策目标实现的有效力,即各方面因素发挥同向的积极作用来保证课程改革目标实现的有效程度。其中,作为具有能动性和自主性的人的因素——课程执行者是保证课程执行力强弱的关键。长期以来,人们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即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三个环节的主要决策者应该是教育管理部门。相对课程实施环节而言,最具有影响力的因素应该是教师。学校校长在这四个环节中不过是一个上传下达的环节。其实,这种认识没有看到校长在课程执行中的关键作用。

从现实角度讲,尽管很多校长为政策实施作了充分的工作,但仍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使改革过程充满不确定性,有时甚至违反常理。因此,研究影响现代校长课程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对校长课程政策执行的影响和结果,有助于校长在实际的政策执行中排除干扰,保证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具体来说,影响现代校长课程政策执行的因素,首先是在课程政策的制订方面存在不科学性。对于一项政策而言,需要在制订的环节上追求政策的科学性和明确性,这是课程政策有效执行的根本前提。但在本次的课程改革政策中,还存在不明确不科学的地方。例如,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的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普遍开展得不是很理想,其中原因在于整个政策的不清晰,甚至不科学。各地方、各学校对于综合实践活动三个组成部分(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的边界、学分如何认定、时间安排、组织方式等方面都不是很清楚。因而,校长在执行课程政策时,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执行,这样势必造成执行的走样。

其次,校长自身课程执行能力不强。校长课程执行能力不强集中表现在其自身“知”、“行”能力不强的原因上。“知”的能力即校长对课程政策目标、价值取向、以及执行策略上的认识与理解。“行”的能力就是把课程政策推向实施、实现课程政策目标的能力。正确执行政策,首先在于正确理解政策,在于全面、深刻地把握政策的实质及其边界。在当前课程的改革实践中,政策在传达、宣传、执行中出现失真、失当、失误,就是由于一些负责课程改革的校长自身对新课程缺乏必要的知识,对某些政策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其精神实质造成的。

再次,课程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不完善。行政权力的分配是课程管理体制上的一个重要方面,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事实上就是围绕权力的分配而展开的。我国的课程改革,主要由教育部门、教科书出版机构、高等教育机构、全国性的专业协会等参与和作出课程决策,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也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这种课程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课程政策命令、决定等的执行,但却忽略了地方和学校在课程管理上的自主权,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由于条件的不足产生执行偏差,“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普遍存在。

最后,学校课程执行力文化没有形成凝聚力。课程执行力文化,就是把课程执行作为所有课程行为的最高准则的文化。虽然校长与教育行政体系的其他人员相比,是比较了解教师的,但校长担任此职后,往往行政事务缠身,对课程与教学工作渐行渐远,加上课程发展、课程执行能力有限,很难成为文化型的课程执行者。而且,学校属于一种扁平组织,有的学校班级数之多已到了校长鞭长莫及的程度,不利于执行工作的进行。另外,任何课程改革都涉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利益分配问题,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教师而言,挑战不可谓不大。面对如此的学校环境,校长在扮演“纷争调节者”时,就将耗费许多时间。

校长角色定位观念急需变革

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执行力是左右一个地方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力量,也是区分教育质量平庸还是卓越的明显标记。校长的课程执行力在极大程度上影响课程改革的效果,因而,要提高现代校长课程执行力以促进课程改革发展,就必须改变校长对自己的角色定位。

现代校长要一手抓课程策略,一手抓课程执行。再好的策略只有成功执行后,才能显示其价值。因此,作为管理者必须既要重视策略又要重视执行力,做到一手抓策略,一手抓执行力。一方面,学校制订课程策略时应该考虑这是否是一个能够切实得到执行的策略。另一方面,学校要制订课程执行详细计划,把总体目标分解到处室,列出表格,做到一目了然;要有清晰的课程指挥系统和岗位责任,主管校长、主任、年级组长各司其责,有合理的考核、总结、评价,有必要的协调,根据工作的重点,哪些该优先发展,哪些要先让一步,实现整体优化。

校长是课程执行最重要的主体。一个真正优秀的校长必须脚踏实地,深知自己所处的大环境,认清问题之所在,然后勇于面对。只有在课程执行过程中才能准确及时地发现执行是否能够实现课程愿景,根据执行的情况随时调整课程策略。课程执行最重要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因此,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管理系统,尊重人格,给教师发展的空间;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真情投入,以诚相见,知人善任;实施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际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能。

校长要重视部属课程执行力的培养。我们说校长是课程执行最重要的主体,并非说课程改革大事小情都管,校长角色观念变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重视自身课程执行能力加强的同时,重视对部属课程执行力的培养。课程执行力的提升应该是整个学校范围内的事情,是课程管理的核心元素。

校长应致力于营造学校课程执行力文化,校长要对课程历史性资源进行全面审视,挖掘其中具有现实意义的要素,为课程执行力文化服务。当课程执行力的先进性、独特性和优质性体现出来的时候,应逐渐向课程改革各方面渗透、扩张,不断提高课程实践层次、理论层次和文化层次。

值得一提的是,执行力的关键在于透过文化影响教职工的行为。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校长角色很重要的定位就在于营造课程执行力文化。校长要重视课程执行力文化的整体构建,优化课程文化环境。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课程执行力文化的导向机制,从组织、制度、措施、方法上建立和完善导向机制,给课程改革注入时代的色彩和生机,还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何玉凤

来原《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