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影实录观后感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1-16 我要投稿
【meiwen.anslib.com - 学人智库】

《鬼影实录》是小投入大回报恐怖片的典型,本片为导演Oren Peli的处女作,同时有效的控制了成本,将电影成本控制在11000美元,却在口耳相传下获得千倍的收益,并荣获2007年惊叫电影节荣誉提名。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章怎么描述吧。

鬼影实录观后感

由于几乎所有恐怖片都会引起“恐怖不恐怖”的激烈讨论,所以首先需要说明两点:

1,我很喜欢《布莱尔女巫》,因为我能被DV式的伪纪录片拍摄手法彻底带入剧情,如果你恰好觉得《布莱尔女巫》很无聊,那我也不推荐你看《鬼影实录》了,那可能只是浪费你的时间,两部片从头到尾都未出现任何恐怖形象,期望看到狰狞面孔的观众要失望了。另外,几乎每一部恐怖片都有无数人没被吓到大喊无聊而同时无数人被吓到大叫过瘾,这部《鬼影实录》也并不例外,国外影迷论坛也是吵翻天,所以万一你没被吓到,其实很正常,这可能仅仅是因为你不好这口饭,与很多人对欧美恐怖片嗤之以鼻是一个道理;

2,晚上11点在mininova搜到该片资源后,于凌晨1点钟下载完毕,然后我开始观看,一个人在一个没开灯的客厅,戴着耳机把音量调至能承受的最大值,没能在电影院看到这部片,所以希望尽可能达到电影院效果,毕竟恐怖片是需要气氛的,所以如果你跟我一样喜欢被虐希望被吓到,或许选择一个更适合观看的方式应该是第一步。

《鬼影实录》的宣传策略很聪明,利用了“口口相传”,病毒式的宣传办法,并非常完美的与电影想要创造的效果契合。这个策略与之前的《科洛佛档案》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利用网络和简短预告片创造的悬念抓住观众的好奇心,而《鬼影实录》则是凭借不断膨胀开来的“恐怖”口碑让越来越多的恐怖片爱好者或者好奇的观众在电影院门口排起长队。因此如今北美对此片进行的的扩大放映和日渐上涨的票房纯属意料之中。然而所有的所有,只靠媒体宣传和所谓的枪手是绝对无法达到的,口口相传的口碑是关键。在此提到的“口碑”当然是指恐怖指数。如果仅仅是一般恐怖但却是很有深度内涵的电影,想必并不足以勾起观众的猎奇心理。因此要提前知道的是,《鬼影实录》并没有想讲述什么道理,并没有想表现什么思想,它唯一的目的就是把你吓到。只要你在观影过程中有“窒息”的紧张感,只要你有一点点心惊胆战的感觉,只要你看完电影后晚上一个人躺在床上感觉惊悚,《鬼影实录》它就成功了。

开始说电影,剧透慎入。

《鬼影实录》全片的恐怖段落非常清晰明了,就是片中展现的那12个出现灵异现象的晚上,而电影其余大部分时间当然就在不费余力的营造气氛。

【第1个晚上】:我说了我是很容易被DV影像带入剧情的那种观众,因此第一个晚上发生的事虽然短暂,相比较之后完全不值一提,但已经让我紧紧抱着枕头不放,而这才是电影的第9分钟,不需更多的铺垫,“真实”的力量已经开始显现。

【第3个晚上】电影进行到22分钟,当摄像机再次对准男女主角的床和卧室门,然后“第三个夜晚”字幕出现时,观众就知道“要开始了”,神经开始紧绷。这22个恐怖段落几乎都是这样提前“警告”观众:吓人招数要使出来了。这对于一部恐怖片,特别是一部美国恐怖片来说,是绝对致命的。但是《鬼影实录》非常大胆也或许只是无奈这样做了,好在在“真实感”面前,再多的故弄玄虚都是没用的。第三个晚上之后,男女主角发现摄影内容能让他们知道在他们睡着时发生了什么,这同时也是电影海报的标语:What Happens When You Sleep。这个伎俩利用的是人的想象力,两眼一闭对未知环境的无穷猜想,就像很多人看了《咒怨》不敢半夜睁开眼一样,看了《鬼影实录》后我绝对不会想要用摄像机记录我睡觉时的卧室。

【第5个晚上】距离第三个晚上只有8分钟,电影在第30分钟时上演了第五个晚上的事情。这个晚上的故事是条重要线索,讲述女主角的梦境和灵异事件的关联。这个晚上也是男女主角第一次半夜惊醒。

【第13个晚上】这次间距就更短了,仅仅5分钟不到,我们就进入了又一个闹鬼的晚上。逐渐频繁的恐怖段落加速了影片的节奏,与此同时也大大减少观众的喘息机会,恐怖气氛持续弥漫。逐渐升级的当然还有恐怖桥段。造成这个晚上最恐怖的是音效。所以再次建议,若想被吓,请去人少的电影院或者一个人半夜把音响调至最大观看。

【第15个晚上】在这两个夜晚之间有个小插曲,男主角尝试用收音话筒与鬼交流,这个段落虽然没在恐怖气氛上有建树,但是提供了关于“鬼”的一条线索。第15个晚上发生在电影第42分钟,这个晚上的故事对我来说是全片第一个“高潮”。记得以前看完张国荣遗作《异度空间》时,觉得最恐怖的段落不是林嘉欣被鬼吓,也不是张国荣那个角色最后见鬼,而是张国荣那个角色梦游的段落。我一直觉得梦游是很诡异毛骨悚然的事,特别对于看到别人梦游的人来说,试想半夜醒来,看见一个人站在面前...第15个晚上女主角梦游,卧室电视被打开,女主角突然出现在男主角身后...几个恐怖桥段一起上演把我吓得不轻。

【第16个晚上】这个晚上很特别,因为没有男女主角出场,摄像机对着空无一人的客厅,焦点是茶几上的碟仙盘。这一段个人觉得有点过头,那种灵异诡异似有似无看不见的恐惧感被打乱,有点美国邪降恐怖片的感觉。不过这个段落提供了一个很关键的线索,直接引向下一个晚上。

【第17个晚上】这个晚上发生了很多事。记得小时候母亲有给我说,姥姥去世后的“头七”,家人会在她家门口窗上铺满小米,过一夜之后就会知道姥姥有没有回来过。《鬼影实录》男主角做了相同的事,结果可想而知。半夜男女主角跟随脚印来到储藏室,发现屋顶通道口的纸板被打开。这有点像《咒怨》中的橱柜,女学生听到屋顶有声音,爬进橱柜,把头探进黑漆漆的屋顶阁楼,结果伽椰子小姐爬了出来。因为记得《咒怨》这个情节,所以当《鬼影实录》中男主角顺着三角梯爬上阁楼用摄像机环视时,我是十指紧抓住枕头,嘴也咬紧枕头一角,双眼作万分恐惧状,等待恐怖镜头的来临。

【第18个晚上】这三个紧挨着的晚上几乎都只相隔8分钟。第70分钟开始了第18个晚上。由于前面几乎没放松机会的“轮番轰炸”,看到“第18个晚上”字幕出现在屏幕上时,我不禁骂了一句脏话,过于密集的恐怖桥段让我造成几乎窒息的状态。另外,因为是女主角又请来了灵异专家“救命”,但对方要第二天早上才到,所以主角和观众都会想这一个晚上是否能熬过,如果熬过第二天来的专家能拯救他们么?因此第18个晚上充满了悬念。

【第19个晚上】这个晚上很绝望。这种绝望的气氛为即将到来的全片高潮段落作了非常不错的一个铺垫。

【第20个晚上】加上之前男女主角网上搜索到的资料,这个晚上发生的事再次让人想起美国邪降恐怖片或者《驱魔人》:女主角被拖出去了。

【第21个晚上】这个晚上已是全片高潮。这个高潮用了前两个晚上“专门”作铺垫,蓄积了全片积累下的恐怖情绪,因此成功将恐怖感推向全片最巅峰。这一天女主角精神正式崩溃,男女主角本来执意要离开,没想到女主角被鬼附身,音响开大点能听得出她说话声中还有另一个声音。在这最高潮的一夜(歧义?!),女主角居然又梦游了!虽然更像是附身...不过看起来跟梦游没区别~该死的梦游!!!又把我吓得不轻...至此,我们已完全知晓发生了什么事,鬼片顺利过渡到了邪降片。这个剧情设置可谓非常商业。不仅迎合了东方咒怨式“闹鬼”剧情,还顺应了欧美宗教恐怖片的心理(如《驱魔人》),票房大好理所当然。另外要说一个几乎让我窒息的戏:女主角“梦游”下楼后,男主角追下去,只听见楼下女主角尖叫男主角惨叫,然后突然什么声音都没有了,过了很久,摄像机依然对着黑漆漆的楼梯,突然听见有人上楼,踩着木地板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大...

【第22个晚上】貌似电影院公映结局与网络下载版本不同...不过下载版结局让人失望。在经历了11个夜晚的恐惧后仍然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因此最后那场戏显得过于仓促草草了事,没任何惊喜可言,甚至还能挑出一个BUG。真是可惜。

如果被这部片吓到的观众,应该会出示3颗星以上的评价,或许不是因为电影“质量”,仅仅是因为“被吓到了”。相反,如果没有被这部片吓到的观众,严重点就是从头到尾觉得无聊的,那么多半会给出2颗星或者以下的评价,因为此片“连一部电影都算不上”。多数目的在于吓唬观众的恐怖片大抵都会收获如此两极分化的评价,由于没有过多内涵,恐怖不恐怖成了衡量电影质量最重要的一条标准,剧本有时甚至还会退至第二位。《鬼影实录》便是如此,这或多或少说明了目前无论是亚洲还是欧美恐怖片灵感和创意的缺乏,尤其在好莱坞,当原创已消失殆尽,翻拍重拍也走进死胡同,伪纪录片这种风险极大口碑也容易两极分化,无需殿堂级导演演员编剧摄影等等卡司的拍摄模式,才会被发行公司相中,配合以病毒式宣传手法,在悬念和争议中登上美国万圣节周票房排行榜第一名。

我给了《布莱尔女巫》四颗星,同样给了《鬼影实录》四颗星。但实际上《布莱尔女巫》无论是故事细节悬念设置表演等等都比《鬼影实录》强太多。但是就算《布莱尔女巫》再怎么真实,最终没有《鬼影实录》真实,因为后者是发生在普通人的卧室中,而不是密林深处。因此看完《布莱尔女巫》会因为那些刻意设置的细节感到不寒而栗,但是看完《鬼影实录》深夜一个人躺在床上,回想起剧情,回想起故事中第21个晚上发生的事,不敢闭上眼睛又害怕睁开。也许此片赢得的部分口碑便是来自于此。至少我看完后将近凌晨3点,有点不想去睡觉,写完这篇超级详细观后感已凌晨4点半,还是有点不想去睡...好吧,我承认是因为这部片有点怕黑了。

鬼影实录观后感

最近,一部拍摄方式十分有趣的电影,上映之后被很多观众推荐,在北美的票房节节攀升,最后在上映第五周的周末打败了廉颇老矣的《电锯6》荣登榜首。到11月1日,这部被拿来跟经典好莱坞恐怖电影运作奇迹《女巫布莱尔》相提并论的电影,已在前十停留了四周。要知道,这样的成绩,对于一部投资仅一万多美金的小成本电影来说,简直可以把一帮吃力不讨好的电影气哭。

不过,《灵动:鬼影实录》的成功应该就到此为止了吧。作为一部纯粹用手提摄像机完成的恐怖电影,《灵动:鬼影实录》实在没有比《女巫布莱尔》更突出的表现,除了以同样的噱头,按照同样的轨迹火一把,赚了钱赶紧拍个续集,其他也做不了其他的了吧。毕竟,第一个被吃掉的螃蟹,可能会被记在史书里,而后来被吃掉的螃蟹,就只能被记在账单里了。

这两年,这种所谓的“手提纪实风”(也被称作“伪装纪实风”)的电影(暂时就叫它们“手提电影”吧,虽然它们不一定都是用手提摄像机拍摄的)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例如被好莱坞翻拍过的《死亡录像》和同样靠噱头小赚一笔的《科洛弗档案》。他们往往伪装成一段粗略加工或甚至未经加工的“母带”(《死亡录像》是电视台摄像记者拍到的原始素材,《灵动:鬼影实录》则是一盘家庭录像带),并从混淆视听的营销模式入手(《女巫布莱尔》在上映前,就不断在网络上发布该则“纪录片”拍摄的相关信息,为影片造势),为观众营造“真实感”的错觉。

从伪装“母带”这一手法上来看,《科洛弗档案》是做到最极致的,它完完整整地呈现了一盘从未经处理剪辑的母带的播放过程。特别有趣的是,本片巧妙地将这盘“母带”设置成二次使用的(被袭夜晚的录像是覆盖在男女主角约会当天的录像上的),并通过暂停断录和拍摄者本身停录等方式,让两段画面交替出现在观众面前,产生通常电影中的回闪效果。

就是攒握着“真实感”这张王牌,手提电影当然必须得在各种非现实的题材(鬼怪、科幻)上大下功夫,并且往往都因为噱头实足而在票房和口碑上打通关。

但当手提电影咬下“真实感”这颗苹果的同时,就注定要牺牲作为电影所拥有的特权。许多一般电影中必须的戏剧化元素,如跌宕的情节、细腻且规矩的运景、刁钻的构图和角度、紧凑的剪辑节奏、美术化的布景等,在手提电影中都统统被绑住手脚,手提电影只得让真实单枪匹马,挑动观众的神经。

更要命的是,手提电影往往在极力逼近真实的同时,很难达到电影写意的功能,或者说导演们根本就摒弃掉了这一点。它们往往直白地单纯地呈现一段“真实感”的影像,只求达到以真实换刺激的效果,没有内涵,缺乏表达。

所以,有人把《第九区》这样一部表意明确的影片跟它们摆在一起说,也许不太妥当。

《第九区》虽然也是“伪装片”,但它伪装的是一部新闻专题片,新闻专题片不仅是经过剪辑加工,更重要的是具有表意功能,同时也不失真实性。同时,《第九区》在“伪装”的路上也没有走得很绝对,该拍的照样拍,所以观众才会在里面看到更多一部真正的新闻专题片拍不到的画面。(具体有哪些画面,只需要通过判断镜头中的人物是否感知摄像机的存在就能分别。)

所以《第九区》选择这么一种不需要牺牲过多就能临摹真实感的形式,是聪明的。不是说它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但至少也是手提电影的一种进化。

而那些单纯靠“真实感”噱头的手提电影,就像许纯美、芙蓉姐姐一般,一时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在把看官们喂饱、胃口喂大之后,就会被默默地端下餐桌吧。

鬼影实录观后感

《鬼影实录》,这部小成本电影靠着“口口相传”的宣传的方式,得到了不错的上座率和评分。

我自诩为比较不怕恐怖片的女生,什么鬼俯身瞎闹腾啊,妆化得不错的血脸啊,肠子肚子满天飞啊,怪兽啊,贞子啊,我都没觉着太吓人。

我以前也说过,恐怖的实体一出场,就觉得特假,特无聊,懒得看。

比如《死神来了》吧,死来死去的就特没劲,无非是满足观众的重口味而已。

今天这部是例外,有吸引我看下去的悬念。

这片子把我给吓到了,关键在于看着录像镜头,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出现什么。只能陪着主人公一起等待,煎熬,经历。这种“无事”的等待才是恐怖的。

如果片子一开头,女主角就鬼俯身成了恶魔,邪恶狰狞,龇牙咧嘴,到处咬人,那这片子也就没什么看头了。

气氛一直这样累积着,怪现象愈演愈烈,弦越绷越紧,但其实没有什么具体的恐怖。

恐怖感压到片子的结束爆发,我们和所有观众一样,大叫了。张力在这一刻释放。

到这里,片子无法再继续下去了。

最可怕的,竟然还是害怕本身。

恐怖的另一原因,在于片子贴近日常,两位主角都演得自然,很容易让观众产生代入感。

朴素的DV摄像,直愣愣的长镜头,都更让人身临其境。

这一夜一夜的DV,对观众来说,真是欲罢不能的折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