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1-15 我要投稿
【meiwen.anslib.com - 学人智库】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 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 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 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 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 甚至比肉体 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 漠、隔膜、敌视。

  《非暴力沟通》中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 式, 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 能使人们情意相通, 和谐相处, 这就是 “非 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 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 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 体验。

  马歇尔提出了 NVC。他指出, “NVC 的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即 使在逆境中,它们也有助于人保持人性。NVC 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 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们已有的知识 ——关于什么是符合人性的交往方式,以及帮助我们活出这一点。

  ” 就像作者在书中写的:非暴力沟通没有任何新的主张,它所吸纳的内容, 都有悠久的历史。

  书里面没有学究式的细说这历史是如何传承的, 从作者书中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悟他的博大精深和厚积薄发。

  有些人对这种沟通方式有些人觉得不以为然,和那种强调推销, 强调话术,强调控制的理念比起来软绵绵的。那我想说,你好好用用 这种方式,再作比较。什么理论都要回归到实践的检验中。

  我觉得非暴力沟通很强大,这种沟通方式的观察,感受,需要, 请求这四个要素,不管是用于倾听,还是用于表达。这四个过程可以 概括为两大步,也是催眠中的两个大原则:跟随和引导。观察和感受 属于跟随,需要和请求属于引导。在这种方式下,我们的心就变得无 比的平静和顺从。

  很多厉害的沟通高手, 比如心理咨询师, 谈判专家, 催眠师日用而不知。书里讲到的这种沟通模式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有 哗然大悟的一种感觉。对于咨询过程中的问答,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指 导的书籍,看的有关书籍要不讲的事无巨细,显得杂乱无章,要不就 笼统的让人不着边际。而这本书让我醍醐灌顶,对以前的有关知识上 下贯通,把前两者系统起来了。

  这本书讲的那种沟通方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客观冷静,让心 与心之间的距离更近。会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对方的需要,感受到 对方的爱。会让我们彼此消除误会,化解敌意,让我们相互包容和接 纳,互助和友爱。

  当初把《非暴力沟通》列在自己的阅读书单里的时候,是希望它能帮助自己更理性、更平静地和孩子沟通(熊孩子总会有让我们抓狂的时候,你懂的)。而在阅读品味的过程中,在和大家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感触最深,或者说收获最大的部分,却是——非暴力沟通提醒我去倾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更深地和自己的内在联结。感谢远在深圳的旭欣(非暴力沟通分享者与实践者,CNVC认证培训师候选人)参与我们的线上读书会,带领我们对非暴力沟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感谢非暴力沟通,让我可以更好地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粗略翻看这本书的人,可能会觉得按照这四要素讲话,有点儿咬文嚼字的机械味儿。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书中提醒大家“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这四个要素中,我觉得发现自己感受背后的需要是最难的。我们之所以会有某种情绪感受,那是因为我们的某种需要没能得到满足,例如害怕是因为我们需要安全感,孤独是需要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愤怒是希望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去觉察自己情绪感受背后的需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些需要代表了我们心灵深处的价值观。而正是这些价值观,界定了你的人格!了解自己的需要,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也能透过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看到冰山一角之下隐藏得更深的我,这样我们就能够更诚实地表达自己,于是我们的需要才更有可能被满足。

  一边阅读,我也一边通过实践去体会。当自己有情绪的时候,我会试着去倾听自己身体的感受,然后试着去探寻这种感受背后的需要是什么。有的时候,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不过旭欣的引导,让我很受启发:“想想如果事情按照你希望的发展,会是怎样”,“奢侈一点儿,最美好的情况会是怎样”,“那样你会是怎样的感受”,“那样的感受是因为自己什么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会那样做,那是在满足自己怎样的需要”……顺着这些问题,我一步一步走近自己的内在,和自己的感受、需要建立起联结,这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入,更清晰的认识,让我更加接纳自己的情绪,更加地平静和从容。

  不要奢望运用非暴力沟通去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结”。书里的这句话,时刻提醒着自己,去倾听让人抓狂的孩子对爱的渴求,去倾听指责的爱人对理解的需要,去倾听唠叨的父母心中的关切,同时也倾听自己内心的感受,去觉察自己内心的需求,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带评论、指责、强迫、威胁,看见真实的对方,也看见真实的自己,然后让彼此联结,让爱流动,这是唯一的目的。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教育家感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今天让更多一线教师感慨的是“有爱也不见得有教育”。君不见,一些老师对学生满腔热情,而有的学生却敬而远之;君不见,有的老师很负责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却遭到“敌视”,甚至于恶语相向、爆发激烈冲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增强了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沟通能力却相对滞后了。

  在教育部颁布试行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三个“教师专业标准”中,“沟通与合作”被同时列为教师的一项基本专业能力。提升沟通品质,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一项必要的修炼。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虽然不是专为教师而写,但在提升教师的沟通品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却是一本经典之作。

  你是否以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或许你知道“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但是否意识到自己对当事者陈述不当行为时却把“观察”与“评价”混为一谈了?你是否经常会给孩子以“道德评判”、说张三却拿李四来比较以及惯于使用“我不得不”“你让我”这类口头禅?你与学生或家长交流时,是否只顾自己说话而忽视了“倾听”对方?你是否喜欢用“安慰式”“同情式”“反驳式”“辩解式”“建议式”等等方式向倾诉者作出反馈?

  当我看到《非暴力沟通》对种种“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剖析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就足以让我震惊了。原来,一直为伶牙俐齿而自得的我其实常常像在公园里丢了钥匙、却因为光线比公园里好而趴在街灯下寻找的醉汉,由于表达方式不当而偏离了沟通的初衷和方向。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教师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但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政策法律更管不到,发生的频率也就更高。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优秀教师的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的确经常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隐蔽的暴力”虽然没有肢体上的冲突,但它同样会激怒受害者、迫使对方作出暴力反抗,它的实际危害性被大大低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