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北京舞蹈学院 50周年校庆举办的11场晚会中,由北京舞蹈学院王玫总编导的在院庆期间的重演的《雷和雨》可谓是一颗耀眼的明珠,这是由王玫作为编剧和总编导的一部现代舞剧,具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表征和创作者的个人风格。
尽管我已多次在601观看过王玫老师排练《雷和雨》,但当我在海淀剧院看完《雷和雨》后,我仍然是激动万分,泪流满面,我的激动来自剧中的悲剧情节,亦感动于周冲对爱的表白,同样震惊于鲁侍萍的那番永葆青春的告白;当然我也被那段青春纵横、充满性感的苹果舞而冲击着内心,然而至今萦绕在我脑海中的是那段“光明的尾巴”,我折服于王玫不着痕迹化技法为内心的感受,我亦折服于编导将那段经典的捷克名曲《沃尔塔瓦河》用于此处,该曲的运用无疑为这段结尾锦上添花,亦可以说是音乐与舞蹈在此处应该是达到了完美结合。
《雷雨》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雷和雨》是从曹禺先生的名作《雷雨》中走出来的故事,其中淳厚的人本精神力量是感动我们的主要原因。雷和雨中有6个场景:窒息――闪电――挣扎――破灭――解脱--宿愿。在解脱之后,一声巨响之下,繁漪、周萍、周朴园、四凤、周冲、鲁侍萍六个人物一起轰然倒下,舞台上百叶窗式的天幕、边幕也随之轰然塌下,有如天崩地裂。此时《圣歌》的合唱响起,正当我们在为剧中之悲剧性的故事而潸然泪下时,远处传来隐约的笑声,两条大长椅推出,他们自由的交谈着、欢笑着,接着《沃尔塔瓦河》的音乐响起,如涓涓细流般的音乐开始浸染我们的心田,我们顿时看到了希望,舞蹈也由六个人开始至六个人物加倍,再到众六个人物……由弱渐强的音乐冲击了我们的悲剧情节,我不禁化悲凉为希翼,似乎看到了一种人性的光辉;由少至多的舞蹈层层推进,更让我们随之舞蹈、飞翔,浓烈的悲剧情节似乎被淡化了。
正如编导所说:“我们为《雷雨》那个年代的悲剧而嗟叹,那是人性的悲剧。《雷雨》的故事结束了,但《雷和雨》的故事却继续起舞于天堂。也许到了天堂他们可以过上别样的生活?哪里不再有君臣父子,年龄性别,阶级地位之捆绑?他们能够自由的交谈、欢笑、舞蹈、飞翔,于一片相互的爱意中幸福的生活。”
嗟叹之余,我为编导的人文关怀所感动。诚然,这段结尾在表层上是一个和整个作品,没有关系的东西,这是曹禺先生所没有提及的,亦非现实主义的“光明的尾巴”,但从深层来看这又何尝不是人们嗟叹之余的希冀!《沃尔塔瓦河》更是一个和整个作品没有关系的东西。一个中国的舞剧,一个捷克的音乐,但它同样能让我们的感觉到一股内心的激流在不断地升腾、升华;同样也展现了一种人性的光辉,付予我们一个希望,如此我便觉得用于此处的这段舞蹈乃结构合理,水到渠成,同样给了我们一种冲击力。
用于结尾的这段《沃尔塔瓦河》出自捷克民族音乐家贝德目赫斯美塔纳之手。这是他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最负盛名的一首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是捷克最大的一条河,它南北纵贯捷克全景,滋润着捷克美丽富饶的大片国土。他的两岸向来就是捷克劳动人民休养生息之地,它是捷克民族文明历史的摇篮。乐曲抒发了捷克人民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赞颂了沃尔塔瓦河的瑰丽和庄严,讴歌了它所象征的伟大的捷克民族精神:不畏艰难险阻、顽强勇进!音乐的人文关怀在此处亦进一步将舞剧所要表达的人性的光辉推向高潮。
当然,王玫在舞剧中所建构的天堂并非简单的让我们化悲为喜,而是展现一种人性的光辉,更让我们看清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为人们更好地活着而创造一种更好的世界。由此,我不禁想到我国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泊与祝英台》的“化蝶”不也是在人间悲剧“投坟”之后化出一段美丽的传说吗?梁山泊与祝英台化作美丽的蝴蝶之后才得以比翼双飞,这不同样是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吗?让我们在为他们的命运哀叹不以时,仍有着对爱情的向往吗?《梁祝》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与这段可歌可泣的“化蝶”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在此举上《雷和雨》和《梁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人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砸碎给人看的”,但在砸碎之后再把美好的东西呈现与之对比,无奈的美丽是不是更让人心酸?王玫的这段光明的尾巴是否也意欲在此?
[雷和雨的精彩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