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多种方法总结

时间:2023-07-20 16:55:25 松涛 学人智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创新教育多种方法总结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创新教育多种方法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创新教育多种方法总结

  创新教育多种方法总结

  创新素质一般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究的心理趋向。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教学方法的滞后性已越来越明显,新课程改革迫切呼唤新的教育理念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应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笔者结合自身的理论学习和教学体验,提出以下一些见解,以供同行参考指正。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前提

  教学观念是对教学规律、教学过程、教学目的、教学原则等教学基本问题的看法、见解。教学观念的更新可以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指导思想,规定教学方法创新的主题和宗旨。因此,要进行教学方法创新,首先应转变教学观念。从新课程改革要求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来看,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实现教学观念的切实转变:

  1、师生课堂角色的转换。创新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改变传统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构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教师的主导活动为辅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扮好“导”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演”,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并重,重视能力培养。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老师不仅要“教会”,让学生“学会”,更要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即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应强调教与学的统一,突出教学的双边性,使学生学习性质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发展性。

  3、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作用。现代教学理论认为非智力因素对于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和提高学习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不可分割地统一于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非智力因素的探究,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非智力因素,丰富和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特别是突出情感性,做到情理交融。

  4、倡导开放性教学。当今世界是开放的,开放的世界呼唤开放的教学。如把讨论、演讲、辩论、新闻发布会等开放教学引进课堂。开放的教学不仅打破传统局限于课堂、书本知识的传授,而且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也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实现知、情、信、意、行的转化。总而言之,教师有了先进的、科学的教学观念,就会引导教师不断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促使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并在教学中得以体现。

  二.创新教学方法,有利于推进新时期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受落后教学观念的支配,存在以下弊端:

  1、注重“填鸭式”教学,忽视启发学生思维;

  2、教学信息由老师——学生的单向传递,缺少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3、教学方法单一,不重视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4、关注自身的教法,轻视学生的学法;

  5、重说教,轻情感激发;

  6、重课堂教学轻课外实践。

  这些弊端影响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政治课缺失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因此,必须创新教学方法。这不仅有利于适应我国新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使新课程改革精神得以体现;而且有利于反对强迫灌输,强调启发和学生的体验及实践,培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行为、习惯和社会参与意识与能力,实现知、情、信、意、行的转化;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以“主人”的身分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利用多边互动、信息交汇和“情感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三、质疑问难,激发求知,培养创新意识

  我国有句古语:“子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的设疑、析疑和学生的质疑、解疑。质疑问难,应把握好三点:首先,激发学生想疑,鼓励学生敢疑;其次教给学生会疑,留出空间让学生质疑;再次,引导学生善疑,激励学生乐疑。具体要求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知识的质疑点,寻找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巧妙地设计问题情境,制造“悬念”,挑起“争端”,尤其有意识地于无疑处觅疑,以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同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标新立异,启发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在探索中归纳、总结、发现新问题。如讲“环境问题的危害”时,我搞了一个实验:把两条小活鱼放进装着有污染的水和无污染的水的两个瓶子里,结果放进有污染水里的鱼很快就死了,而另一条鱼仍然在悠哉游哉。尔后设问:同样在水里,为什么一条鱼会死呢?鱼死说明了什么?等问题。不但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好奇心和兴趣,而且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趁热打铁,鼓励、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和提出问题,如鱼死了会出现什么后果?假如鱼换成人,结果会怎样?鱼的死给我们人类什么启示?等等。如此迂回、递进质疑,能使学生思维由浅入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抽象,不仅使讲授内容易被学生掌握,而且启发学生思维,激起求知欲,培养学生求异和探究意识。正如哲学家波普尔所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

  四、创新教法,激发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进行思维的前提。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所以教师的教法应做到或悬念疑云顿起、或情境理念交融、或形文采兼备、或妙语意趣横生,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实践教法创新的:

  1、导课方法新。依据课文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学生的具体实际,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如采用故事法、音乐法、情景法、悬念法、数字对比法、诗词名句法、资料法等。方法各不相同,宗旨只有一个,就是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活其思维的创造性。

  2、教学用具新。教学用具的及时更新,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条件之一。依据教学的需求,因地制宜,不断更换教学用具,如充分利用我校多媒体设备,语音设备,学校的图书、周边的各种资料等。新颖的教学用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联想、灵感,促进思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引入例证新。思想政治课教材虽补充大量资料,增强了可读性,但因其内容的滞后性,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补充相关资料。补充的材料应突出教学重难点,既可是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话题,或时政新闻、社会热点;也可适当地旁征博引其它学科知识、历史典故、赛事趣谈、社会轶闻等。以引起学生的关注,激起兴趣,尔后,巧妙地加以引导,启迪学生思维。如讲“艰苦奋斗”,笔者补充二则材料:一是对联:“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一是广东一位小学生如厕少纸,竟用百元钞擦屁股,一次擦去四大张。材料一出,马上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适时启发:老红军长征苦、累在哪里?体现一种什么精神?当代青少年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小学生“百元钞擦屁股”现象给我们什么启示?你如何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样,步步为营,层层诱导,引诱学生思维、探索的兴趣,引发其认知上新知、旧知、他知的矛盾冲突,为使自己明白事理,必然促进其探究的热情,从而形成矛盾—探究—新矛盾的思维过程,培养创造性思维。

  五、重视学法指导,激励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学会学习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创造性思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个性发展呢?笔者抛砖引玉,谈谈自身的点滴做法:

  1、提纲法。就是在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列出学习提纲以掌握知识、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运用提纲法的步骤有:第一,阅读学习的教学内容,列出书面学习提纲,并进行抽查;第二,“调板”一位学生,其他学生评议、补充;第三,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完整、准确的学习提纲;第四,教师总结总评。提纲法能最大限度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开拓、去思考,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重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2、讨论法。即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展开论辩,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有力地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有效的多元交流、多元互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集思广益。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讨论的重要性,以全班讨论和小组讨论为主,要求学生课下独立学习、思考,广泛搜集信息,把书本知识、社会知识和个体经验整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主观看法,以便在讨论上提出自己独立的看法。在讨论中,积极营造宽松的外围环境,留给学生表现的时间、空间,使学生能畅所欲言。这样,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有助于多维能力的培养。如:讨论可以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具备搜集、选择、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在信息处理过程中,要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分类、比较等思维方式,无形之中锻炼了思维能力,及与教师、小组同学探究合作能力等。可见,讨论“对于学生来说,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和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

  3、社会调查法。即是针对思想政治课中社会实践、探究的课题,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开展社会调查,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素质,提高认识的教学方法。如讲“未成年人保护”让学生分组深入家庭、学校、社区去调查,了解未成年人被侵权的状况和各种统计数据,写出调查报告,并就此提出解决办法或合理性建议,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能力,不仅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达到知、信、意、行的统一。 此外,表演法、谈话法、演讲法、情境法、发现法、辩论法等均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总之,正如《课程标准》对教学方法的规定:“在教学过程中,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孤立的和一成不变的,教师应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求学。”

  倔强的孩子教育方法

  1、教育倔强孩子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意见

  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意见,对于孩子的倔强任性行为,我们不能够只表达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要孩子有表达和解释的机会,让他说清楚坚持这件事的理由,这样可以防止家长冤枉孩子。

  2、教育倔强孩子要学会恩威并用

  对于听不进去道理,过于任性的孩子,要学会恩威并用。比如哭闹的时侯家长可在一旁悄悄观察,不予理睬,孩子看到自己这样并未引起重视,时间久了就会放弃这种表达方式。在孩子大发脾气,不可理喻时,进行合理的冷处理。把孩子带到安静的地方,让其自我冷静;并让孩子承担相应的后果。

  3、教育倔强孩子要充分讲清道理

  孩子往往只知道他“想做什么”和“不想做什么”,而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和“为什么不应该这样做”的道理。因此,随着孩子智力的发展,逐渐有了自主的意识,应该提出充分的理由告诉孩子什么事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有了判断是非的标准,孩子便能自己处理事情。

  4、教育倔强孩子态度必须明朗

  要孩子接受意见 态度必须明朗坚决,孩子就会知道自己再任性蛮吵也不会被接受,千万不能说“求求你,听妈妈的话吧!”这类话。这表示父母的无能。父母采取低姿态向子女哀求、屈服,只能使孩子愈发任性。

  制定纪律规则,但不能没有纪律 给孩子订立一些明确的行为准则, 比如晚上几点钟必须关掉电视 上床睡觉以及不许吃零食的标 准等。同时,你应该让孩子明白 你对他合情合理的限制是真正 的爱心和关心。

  教育倔强的孩子有哪些方法

  1、冷处理激励法

  冷处理就是当幼儿不良个性发生时,将他置于一边,不予理睬,使他得不到关注,久而久之这种不良个性就可能消退。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直到他主动认错,让他讲出错在那里,之后给予表扬、鼓励,让他懂得倔强是达不到目的的,并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2、故事激励法

  通过讲故事有助于促进幼儿改善他们的行为。为了帮助幼儿形成一种新的行为习惯,有时不能只给予表扬和鼓励,还要捕捉幼儿的爱好与兴趣。幼儿最喜欢听故事了。通过给他们讲故事,使他们悟出道理。在为幼儿讲故事时,必须在适当的地方停下来,邀请幼儿参与讨论,帮助幼儿找出重要关键处。

  3、引导激励法

  简而言之,引导激励就是讲道理。讲道理就是与幼儿谈论有关他的行为不能接受的原因,然后通过讲道理来改善孩子的个性行为。这样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积极引导,促进幼儿个性健康的发展。

  4、定时分心法

  定时分心法就是通过使用定时间来帮助幼儿学习轮流玩玩具,给每个幼儿公平的机会。我们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个性倔强的幼儿。要有一双慧眼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引导、表扬,而对存在的问题则应采取恰当的激励方式应对,并相信他们会改正的,帮助他们一起克服,以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

  教育倔强的孩子要注意什么

  1、避免使用简单的命令和暴力

  对于性格倔强的孩子,粗暴的责骂,公式化的教条,他们往往耳熟能详,倒背如流,但并没有从内心反省自己,在情感冲动时,一切说理都是无效的。有用的做法是:当他们心平气和时,用亲切的语言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冰山,避免使用简单冰冷的命令。

  2、将功补过

  在屡犯错误之后,让他们将功补过,感到自己还是有“可取之处”,有能力为班级、父母争光,同时积极捕捉“补过”时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大加表扬,激发他们对荣誉的渴望并付之于行动。

  3、抓住关键、抓住重点

  对待他们,不要每一件琐事都去限制,发布命令,而一旦提出要求则需抓住关键,抓住重点。同时,要留有时间余地,给他们转变的时间。

  4、不能粗暴批评,责骂

  当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与做法时,家长首先要做的是给孩子讲清楚道理,把不合理之处告诉孩子,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以及哪里不对,为什么不对。对于不爱听大道理的孩子家长可以讲一些相关故事让其明白其中的道理,和气的跟孩子解释,千万不要以威胁的口气和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一定的时间就会有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要创新才能进步,人有创新精神才会发奋进取,没有创新就会失去生存的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的开发。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当前我们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如何呢?目前完成的一项对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显示,中学生创造思维水平总体向前发展,水平较低,初中阶段创造性思维水平,随年龄增长有显著提高,但到高中阶段有所下降,高二年级降到最低水平。主持该课题的负责人认为,我们的教育体制不太注意创造性才能的培养,留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太小,学生不敢发表不同的观点没有学习的自主权,没有创造的氛围,就不会有创造思维的产生,我们目前的教育状况,始终离不开高考的指挥棒。虽然教育制度一再改革,搞减负,提倡全面发展,实行素质教育,都只是上面喊,下面抓,大城市搞得轰轰烈烈,乡镇、农村教育却仍是优胜劣汰。学生只能是挤中考、高考这座独木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上学的经历和参加工作以后的体验,我认为,创新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教育制度的创新,老师才能敢教,学生才能敢说。敢教,老师才有了创造性。敢说,学生才能有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教育观念解放了、创新了,中国教育制度改革了、落实了那么中国的教育又何愁不稳定发展呢?下面谈一下我的创新教育观。

  一、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是教育和教学场所,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不讲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有才。推行创新教育,是经济持续发展,强国富民的要求,是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需要,也是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

  (一)注重品德教育,克服重智轻德的倾向,学校要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创新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把德育教育落实到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一个人在知识方面的不足,不至于影响他的一生而在做人方面的不足就会影响其一生。我们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经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根据教材的某些典故讲国情史,讲科学家的发现史和发明史,讲现代科学的发展,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讲文明,有爱心,诚实守信,奋发向上。

  (二)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在于课堂的教育和灌输,实践能力在于实验和社会大课堂。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具有科学的学习态度。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活动中,学校要想方设法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讲究活动质量,不走过场,实验课和科技活动要坚持做到经常化、实效化。班级活动要有声有色,培养学生的愉悦心理的良好创新心理。

  二、 推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创新教育要实行平等教育,要走出考试指挥棒的怪圈。有一位教授学习时指

  时指的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正因为如此,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以学生为本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创新教育发展的目标。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民主化。教育的外部民主主要体现在教育的普及,教育的内部民主主要表现为让全体学生都特到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和能力,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要求接受适合其个性和特点的教育,实现个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资源。

  从宏观上讲,长期以来,我们重视重点学校学生的发展,忽视一般学校学生的发展;重视重点班级学生的发展,忽视农村地区学生的发展。从微观上讲,重视班里成绩好的学生的发展,忽视一般或成绩差的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育重视的只是少数学生,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符。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特别是教育公平的根本要求,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为此,给予全体学生以同等的关爱,从而也促进创新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以学生为本要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以学生为本,不但强调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而且要求这种发展还必须使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思想在古今中外教育发展史上一直存在,如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孟子的深造自得,朱熹的质疑,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及近现代福禄贝尔的教育主动性原则、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布鲁姆的掌握学习、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等等。现在人的主动发展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显得必须和重要。知识经济的主要推动力是人的知识、智慧、能力等,他要求人拥有主动获取知识,主动适应环境以及创新等能力。正因为此,教会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使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要特别关注学生发展的内发性和能动性。所谓能动性,是指学生在发展中表现出创造性。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制能力以及自觉性、主动性等品质。

  (五)、以学生为本,同时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没有因此而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本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和谐统一的。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要么片面强调教师而忽略学生,要么只重视学生而否定教师的作用。我认为,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为本的必要条件。有人说:他用一种爱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向上的力量去影响和感染或制约学生,用一种关切去解决学生主动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切,比如必要的规则和工具性材料,包括知识。教师的人格等会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决不是抹杀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创新源于心理安全

  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里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任何戒备心,不担心别人会指责、批评自己,有一种安全感,即使回答错了,教师也不会批评,学生也不会嘲笑,这样才能无所顾忌的发挥,充分展现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假如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心无其他干扰,思考问题就敏锐果断,就能把好的教育教学方法,用于教学实践之中,讲课时精神饱满,逻辑思维强,方法得当,就能营创一种好的教学氛围,教学时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非常重要。学生的思维活跃,回答的问题就具有创造性,学生对开放试题的讨论,想出问题的答案,比要求的答案多得多,就很有创造性。如果有的学生想的办法不符合实际,千万不能批评和责怪,不能抹杀学生的创造动机。

  创新需要兴趣和好奇心。好奇心是对新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如果学生的好奇心成功的转移到探求科学知识上,这种好奇心就会升华为求知欲,成为主动进行创新思维,追求知识的强大动力。

【创新教育多种方法总结】相关文章:

宝宝晕车的多种表现与处理04-12

家庭教育指导的方法04-24

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总结08-27

创新意识不够的表现01-18

缺乏创新意识的表现03-03

仙客来的养殖方法04-02

哑铃锻炼方法07-12

肌肉锻炼的方法08-13

追女生的方法01-30

牙石的清理方法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