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闹天竺》观后感作文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1-13 我要投稿
【meiwen.anslib.com - 学人智库】

电影《大闹天竺》观后感作文一:

电影《大闹天竺》你可以看做是一部公路片,然后去天竺取经的故事,在路上发生了很多趣闻。这就是电影的大概内容,虽然很多人不喜欢王宝强也不喜欢这部电影。但是,其实这是王宝强处女座,因此王宝强注入了大量的自己的想法和私活。可以说王宝强通过这部电影实现了自己的很多梦想。

在电影的宣传片里,王宝强就曾说过,自己从小的梦想就是可以拍一部关于功夫的电影。

我们都知道王宝强是因为看到李连杰《少林寺》才去了少林寺。他的梦想不是当和尚,而是学功夫拍电影。二十年的努力,他终于实现了。从《大闹天竺》里就可以看出太多太多王宝强的这种梦想的实现。

首先,王宝强自己在这里面是一个武功高手。他负责保护白客去天竺取遗嘱。一路上他都是在打打杀杀。

其次,其实这就是一部变相的《西游记》,里面王宝强叫武空,白客叫唐森,岳云鹏叫朱天鹏,柳岩叫吴静。这不就是标准的唐僧师徒四人吗?然后电影的目的是去一个地方取遗嘱,这不就是一行人去取经吗?以及里面要杀唐僧的人从扮相上看就是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

还有在纱丽厂那场打斗,所有人都吊着布垂下来,这像极了《西游记》里的蜘蛛精。

除了剧情和人物的模仿以外,最后王宝强的父亲居然是六小龄童扮演的。而且在电影的结尾,他们是在花果山,直接把《西游记》的画面嫁接过来,还把六小龄童请出来,然后王宝强跟着他一起走了。

所以,说到底这就是王宝强自己的一部个人作品,他有太多自己的梦想,全部通过这部电影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想法。不管电影如何,从这个角度看,王宝强是成功了。至少人家儿时的梦想实现了,谁小时候还没有个成为英雄的想法,可是又有几个人去通过努力实现了?

电影《大闹天竺》观后感作文二:

由王宝强首次执导,王宝强、白客、岳云鹏、柳岩领衔主演的电影《大闹天竺》即将于1月28日大年初一全国公映。日前片方公布群星版海报,正式曝光了影片的全明星阵容,齐聚老中青三代喜剧人。其中林永健饰演金角大王、马浴柯饰演银角大王、陈佩斯饰演唐宗、朱时茂饰演李长庚、王祖蓝饰演哪吒、刘昊然饰演二郎神。六人分别以角色形象亮相,以两两组合的形式在不同年代的屏幕中出现。

林永健马浴柯“杀马特”亮相 王祖蓝刘昊然“浓妆艳抹”

此次发布的群星版海报分为角色版海报和双人版海报。角色版海报运用了舞台幕布拉开的形式公布六大角色。林永健、马浴柯、陈佩斯、朱时茂、王祖蓝、刘昊然分别以电影中的形象闪亮登场。其中王祖蓝饰演的哪吒和刘昊然饰演的二郎神浓妆艳抹,王祖蓝夸张的眼影、红绿色搭配以及逗趣的动作令人忍俊不禁,小鲜肉刘昊然穿上铠甲则是英姿飒爽。作为反派联盟的两位重要角色,林永健、马浴柯饰演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分别盯着金银色假发,穿着鼻环、唇环,造型杀马特,在电影中给王宝强一行人制造了不少麻烦和笑料。而陈佩斯饰演的唐宗穿着红色唐装、朱时茂饰演的李长庚穿着黑色西服正式亮相。

双人版海报展现时代变迁 陈佩斯朱时茂经典组合再聚首

而在双人版海报中,陈佩斯与朱时茂在有线电视机屏幕中表情各异,林永健和马浴柯在液晶电视中喊打喊杀,王祖蓝同刘昊然则在手机屏幕中闪亮登场。三张海报中一张是全家老小一起看,桌子上还有热腾腾的水饺;一张海报是一家三口一起看,桌前摆着水果;一张则是有人用手指点击着手机屏幕,桌子上摆满了红包。通过不同的屏幕和不同的背景,展现了三对组合的年代感。宝强导演曾多次说过:“《大闹天竺》就是拍给所有人看的,我希望全家老小都能看得开心。”其中陈佩斯与朱时茂这对经典搭档,多年后再度同台。

电影《大闹天竺》观后感作文三:

感觉王宝强在电影里表达了很多个人情感,我挺感动的。

宝宝挺可怜的,弟弟被某人找人弄死(你不会真的以为出了车祸吧?),他自己在情感上又被耍了。他的事儿被曝出来之后,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大众的普遍情绪是“高兴”。

我看着电影,就像看着王宝强在通过各种人物来哭诉情感,挺心疼他的。

虽说有一大票朋友精神上支持他,结尾的鸣谢名单有很多大腕儿,但是他经历的打击只能一个人承受。

电影结尾孙悟空带着宝宝一起飞,我的感觉就是这是一个童话式的结尾,宝宝就像是在现实里找不到慰藉、就在电影里寻找希望,希望有一个孙悟空一样的英雄带他飞、给他力量。“俺老孙回来啦” “这是俺老孙的家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孙悟空说的这句话都让宝宝感受到一个英雄的存在,给他心灵的温暖。我觉得也有挺有童心的。

这个镜头结束,电影院的灯就都亮了,我身边的人就都开始走。我很心疼宝宝,所以没走,听完了歌,还看到了黄渤结尾的自白。让我很震惊的是,在最后的最后,出现一行字,大概意思是:此片谨献给我最爱的弟弟。

我看完这行字特意环顾了一下电影院,观众席除了我一个人都没有了。多讽刺啊。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宝宝的心思,我要再次强调,《大闹天竺》的结尾写的是把此片献给他的弟弟。

跳出这部电影,说说写电影观后感的事儿。

每次写完观后感都会有朋友发给我一些影评,问我觉得怎么样。其实我都不太想看那些东西。大部分影评写的都是以一个“评论员”身份对电影的评论,我又不是拍电影的,没有发言权。再一个,一部电影拍得好不好,是不可知的,因为每个人面对客观世界,都在盲人摸象,谁也别说谁就一定对,各有各的说法,所以让我这个电影外行去评价一部“客观”的电影,实在是赶鸭子上架。

我只关注一部电影带给一个人的感受。

其实你仔细留意一下身边的人对一部电影、一本书的评价,大部分都是“评论员”的分析。我喜欢“感受员”的话。两者对比例子如下。

评论员:这部电影拍得挺好的。

感受员:我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很感动/兴奋/开心/伤感/百感交集。

评论员:王宝强演得真好。

感受员:我看着王宝强哭,自己都想哭了。

评论员:这部电影动作戏很多。

感受员:动作戏看得我好爽啊,感觉既热闹、又欢乐。

大概就是这意思吧。

最近听到好几个专栏提到一个事儿,说现在很多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跟人聊天的“图灵测试”,原因不是因为机器聊天太像人了,而是人的聊天太像机器了。

其实通过一个电影的观后感就能看出来。技术流的话,机器都能说出来,但是感受流的话,机器就不一定能说出来了。

就好像《太空旅客》那个吧台的机器人一样,只要涉及到情感的东西,他都给人感觉冷冰冰的、离你很遥远。

特此呼吁,每个人都深挖一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你才会更幸福,你身边的人也会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