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为宋代的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一】
初冬凉风吹来,夹杂着微微细雨,索性打开窗,任凭南来北往之清爽遍布身心。
看窗外黄昏似有风雨要来,又不禁想起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词句。读李清照的词似乎看到这位女词人带着忧伤的微笑慢慢走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绰约轻倩的词句里,女词人正在帘内低吟。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女词人天生聪慧,妙解音律,这些用惯了、用旧了的浅而且俗的文字在女词人的手里极轻巧地便缀成了清新鲜丽的词句,以极寻常语创造出了不寻常的意境。
沉浸在李清照的意境中,禁不住哀叹女词人从早年的幸福生活经历战乱、家亡,历尽生活沧桑,在凄切的生活旅程中寻寻觅觅吟唱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忧伤绝唱。以独到的功力创作出了南宋词史上别具一格的“易安体”,更令人慨叹的是如此妩媚柔婉的女词人尚有“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如此诗句蕴含着的豪迈之气。今晚雨疏风骤,也定然是绿肥红瘦。究竟谁肥谁瘦, 留给我们自己去思考。
【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二】
读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要知晓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折”。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