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如何认定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常见多发的犯罪,在当下经济形势不景气的今天,非法集资也展现出了不同的模式。以下是CN人才小编搜集并整理的有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界定
我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所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单位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自然人犯罪的法定刑处罚。
本罪构成要件:
(一)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依本条第2款的规定,单位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二)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必须是明知自己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会造成扰乱金融秩序的危害结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三)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制度。
(四)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公众(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以或者不以吸收公众存款的名义,出具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
认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关键是界定“公众”的内涵:
“公众”是指不特定的对象,它必须具有广泛性、不确定性和公开性的特点。
1、“广泛性”是指人数多,资金量大;
2、“不确定性”是指吸收存款的对象不受行业、地域、内外的限制;
3、“公开性”是指向社会公开,非秘密性地进行。这种专营业务是商业银行和合法金融机构以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允许经营的。
准确理解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关键在于首先要坚持该罪的行为主体的不特定性和危害金融秩序具体性的统一。
首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公众存款”是指向不特定的对象吸收资金,而不应包括向诸如家人、亲友、本单位职工等有特定关系的对象吸收资金。
其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犯罪行为是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其犯罪客体是侵犯合法金融机构对商业银行业务专营权―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专营权,二者同时具备才构成本罪。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
一、立案追诉标准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
2.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30户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50户以上的。
3.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
4.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5.其他扰乱金融秩序情节严重的情形。
二、量刑标准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数额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的规定处罚。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如何认定】相关文章:
车辆超限超载认定标准09-18
朱淑真:自责·女子弄文诚可罪10-26
国内的网游项目也可以走公众募资这条路么?01-01
如何挂窗帘08-20
如何挑选鼠尾草11-24
服务业最新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04-28
如何提高创新能力11-09
如何管理珠宝员工08-16
如何停止拖延症11-16
新人如何适应职场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