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旧衣
【清】周寿昌
卅载绨袍检尚存,
领襟虽破却余温。
重缝不忍轻移拆,
上有慈母旧线痕。
简介
周寿昌(1814-1884),清代诗人,史学家,湖南省长沙县人。字应甫,一字荐农,晚号自庵。1814年(嘉庆十九年)生。少时能诗。及长,与从兄周寿祺读书于城北听桔园。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同治时,周寿昌先后任实录馆纂修总校、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署户部左侍郎等官。光绪初,周寿昌任内阁学士。不久,他因足疾辞官,遂不再出,以著述为事。1884年(光绪十年),周寿昌病卒。
周寿昌平生勤学,诗文书画均长,尤精史学,遍读汉魏以来诸家文集,酷嗜班固书。
赏析
诗人翻检旧物时,发现母亲三十年前为他缝制的一件粗绨面料的长袍还保存在箱柜里。一件旧衣居然保存了这么多年,可见主人对它的爱惜。由于年深月久,又曾穿过,绨袍的领子和襟袖已经破旧,虽然如此,诗人并无将它抛弃之意,如今睹物思人,诗人还依稀感觉绨袍上残留着母亲的余温。“余温”二字,乍看起来不符合生活的真实,然而,母亲逝世后,诗人一直思深念切,如今,母亲缝制的这件绨袍自然更强烈地激起他对母亲的回忆,母亲生前的慈颜与厚爱霎时间又浮现于脑海。诗人情热中肠,以至移情于物,产生“却余温”的错觉,却又是十分自然,合乎常情的。诗人有意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传达了真实的情感。
末两句诗,紧承上面而来,更将这种感情转进了一层。由于领襟已破,诗人将绨袍晾晒之后,自然想缝补一下,可是转念一想,又不忍轻易拆开旧衣移换旧布料的位置了。当年,母亲曾将对儿子的爱倾注于针针线线之中,缝进了这件绨袍里。如今,这件旧衣上一针一线对儿子而言,都饱含着母亲的爱心,为人子者怎能忍心拆断这爱的丝线呢?诗人不忍拆移,正表明了对母亲的无比珍重和深情怀念。这首诗以小见大,托物抒情,一波三折,婉转深挚地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因而感人肺腑,能令读者掩卷长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