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和小编来看看影片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影片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一
这是一部令我眼前一亮的作品。不光是因为我本身从事动画业,就算我走的不是这一行,它在我看来依旧非常出色。我认为这是一部力道十足且相当成熟的作品。费德利克.贝克本身的深度和他的创作动机,思想等,融合的恰到好处。更另我感动的是,在这个人人为未来惶恐不安的年代里,还能看到象书中人物这样的人,更是一种激励。
片中的这位普罗旺斯爷爷仿佛是一位隐居乡间的哲人,充满了成熟的睿智,让我们不由得产生强烈的憧憬。作者能用自己的表现方式使其创作动机成形,这一点另我深深佩服。
而同样令我钦佩的,还有加拿大广播电台的那群人,因为他们竟然愿意为一部看似不卖座的影片投下资金。我记得那是一个魁北克的广播电台。在加拿大各省里就属这个州是法国区,偶尔还会为独立与否争论不已。这部作品的背景是普罗旺斯,也是南法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地区。因此,虽然不是很清楚,但二者之间或许有关联也说不定。
初见这部作品时,我还不了解故事背景在何处,知道是普罗旺斯之后才恍然大悟--本作品的原著小说,和普罗旺斯当地的文艺复兴运动及方言写作运动。应该有某种关系才是。
以前,我曾有过在普罗旺斯开车的经验。那里大多是绿意盎然的平原,种了很多的防风林。想来是因为季风很强的缘故。我本以为那片绿意是原生的,看了这部作品之后才明白,果然还是人为的植林。
故事里的普罗旺斯爷爷似乎是个虚构的人物,是作者汇集了许多当地人说的故事之后,才塑造出这样的人物。类似的故事在世界各地都有,日本也常常见到,特别是江户时代。
由于玉川上水被当作扑灭野火的用水,为此便在它的四周种满了树木。因为武藏野从前只是个荒凉的芒草地。八之岳山脚下的防风林,据说也是为了同样的目的而种的。
相反的例子也很多。先人在开拓北海道时种下的防风林,到了近代却因为不利于机械化而被砍掉。结果,土壤渐渐的流失掉,于是人们又说要重新种回树林。
说是自然保育,人为的成分依旧很高,我们并没有完全仰赖自然的力量去恢复旧观。其实时间可以帮我们很多的忙,只不过站在人类的立场,任自然保留原貌和人为的作用都得同时进行就是了。
日本人喜欢在神社四周维持自然林的风貌,称之为镇守之森;而为生活而种的树木则被当成一种景观。这种情况在江户时期以前还算稳定,但自从明治以后推行近代化,它们便逐渐遭到破坏。毁林,成了日本近代的历史之一。
我想加拿大应该没有这段历史,不过贝克肯定是被原著小说中种树老人的行为所感动--让荒地一步步变成绿意盎然的土地,让那里充满生命的力量,让人们在那里生活。导演亟欲表现这部作品的心情,我很能体会。
我最早接触费德利克.贝克作品是[CRAC!(摇椅)]。四.五年前,我和高畑(勲)先生因公留在美国时,在某个动画联映中看见那段短片,那部短片让我们相当震撼,我还记得在走回饭店的路上,我一边有气无力的走着,一边对高畑先生说:“我们真的不行耶!”
然后就是这部[种树的男人]。我们现在所用的赛璐珞动画很难描绘植物,光是小草迎风飘摇的景象就不容易作到生动活泼了。植物的美是在风中摇曳,在阳光下闪耀,且要在气候和光线的衬托下才显现的出来。我也曾想过自己会如何描绘它,但有一想到我们的表现手法达不到那个境界便放弃了。没想到贝克勇于正面挑战这样的主题,成果又是如此可观,光是这一点就令我佩服不已。这部作品在影像上也堪称旷世之作。
这样一部作品,当然不是一蹴而成的。要不是先有[摇椅],恐怕也不会有[种树的男人]。[摇椅]在手法上的发展,摄影师和幕后人员的心血,我想应该都传承到[种树的男人]上了,而且[种]片的工作人员应该也经手过[摇椅]才是。再者,制作群超越前作的创作意图若是不够强烈,恐怕也完成不了这样一部作品吧。
若是以同样的题材拍成写实电影,说不定反而达不到这样的震撼性。贝克在这部作品中所使用的动画手法,也不是寻常人可以套用的。而这一点正告诉我们,动画的可能性不该被含糊曲解。假使我们硬要限定动画表现的适性,势必陷入表现手法的死胡同中,因此强求其定义是没有意义的。
其实所谓的表现手法,要先有想表现的事物,再谈技术层面的问题。光有技术却没有想表现的主题,岂不是一事无成?技术原本就是为了表现事物才发展出来的方式啊。
基于这一点,我推测贝克在[摇椅]中首创的表现手法,是藉由[种]片而更臻圆满。它最好不要再往上发展,就这么维持完成的形态就很好。否则下次再有类似的创作时,将难免有旧瓶装新酒之嫌。
费德利克.贝克之所以能完成这样的作品,和他的世界观--即看这个世界的“眼神”--有很大的关系。
当我们用这样的视线去看事物时,就可以发现我们和观众的共通之处。那是一种来自深处且长期累积的人文观点。片中的普罗旺斯爷爷有一张哲学家的脸,而贝克选择这张脸的理由,我非常能了解。
种下树苗,把它养大,长成森林之后,蜜蜂也会飞来,老爷爷仿佛望着远方,看到的是往后的梦想;贝克想描绘的就是这样的观点。
我在报纸上的某个小专栏读过一篇文章,讨论日本人和欧洲人的生死观,上面说日本人老了之后渴望与自然成为一体,欧洲人则希望与自然面对面。日本人所想的与自然化为一体,感觉上象是徜徉在在绿色的怀抱中那样,可是住在戈壁沙漠里的人,应该也有他们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方式。天底下又不是只有日本人想要回归自然,我想每个民族应该都有这样的想法。大自然是生命的起源,是我们了解全世界的地点,它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费德利克.贝克出生在德法边境一个叫做亚尔萨斯的地方,但他是在加拿大才发现了大自然的可贵,也许是人们制作枫糖浆的光景触发他对故乡的思念,所以才创作了[摇椅]吧。
当全球的自然景观正一步步的被破坏,人类反而越发思慕土生土长的大地,风景,和其中的一草一木。这份思慕之情正和普罗旺斯的种树男人相通,而这也正是这部电影要传达给观众的。
影片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二
今天看了《种树的牧羊者》,be touched through and through。一个男子,从1914年到1947年,每年都种几万棵树,以此方式与上帝抗争,将一个满是戈壁的山丘变成了茂密的森林;将一个原是仇恨的寥落的村庄变成了一个绿柳莺啼的的地方,原来人们恨不得搬出去,现在却有许许多多的人搬进来,在那里的人是懂得享受生活,充满热情的人,而不是原先的因为憎恨而相互仇视的扭曲的村民。“原来人也是一个很伟大的东西的”。牧羊人经受早年丧子与丧妻的痛苦,他想,如果上帝让我活下来,我就每年种几万颗树,最后,种树成了他的有意义的工作,就像片中说的:“It's a perfect way to be happy”。人生中有一项值得做的事情总是好的,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让我想到了阿甘的跑步,和1900的钢琴,没有什么原因,只是愿意去想去做罢了。而当你找到了一件事,认真地做下去,一生就会变得有意义吧。
牧羊人就这样度过了一年又一年,以一只狗为伴,赶着他养的羊,晚上精挑细选出没有破裂的橡树种子,怀着永远不改变的信念。也许孤独让他少言寡语,孤独让他对外面世界的一战二战全然不知,孤独也让他比所有人都更了解他种的这片森林。他说,这片土地不是他的,但他仍然要种树。。也许隐隐之中,只是为了改变些什么。
可是,没有想到,这样持久不断的行为,居然可以让事物改变得这样的深刻和有意义。他已经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自我救赎了。它影响了周围的人们,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影响了那里的环境,而这影响,让我们震撼和感动。
而当人们在已是满目成林的山谷里感谢自然感谢生活的时候,没有人知道,N年前的这里曾是没有人愿意居住的地方,也不知道这片森林其实是一个人花了大半辈子去呵护的。“天助自助者”,生命的美丽就在于此,你永远不知道曾经的一个小小的决定,只是一个小小的信念,坚持下去就会有美丽的花朵开出。
回想起之前看的动画《老人与海》:“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可以被打败”——在“牧羊者”中同样可以看到这种精神,其实,上帝给予生命,也给了你自己把握生命如何度过的权利。
有人说,生命的意义就是MAKE A DIFFERENCE.而在我看来,牧羊人的这个DIFFERENCE不算小了。
时间向前,不会停止。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和打击,与其趴在地上不愿起来,不如自己跳起,去迎接,找好方向,继续奔跑。这就是积极的心理重建。在牧羊人的一生中,我们看到了生命无限的可能性。
1.《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
2.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
3.亲情影片观后感
4.影片来不及爱你观后感
5.影片国王的演讲观后感2000字
6.爱国影片观后感600字
7.影片《集结号》观后感
8.影片《非凡任务》观后感
9.《筑梦中国》影片观后感2015
10.影片岁月神偷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