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学人智库 时间:2018-02-09 我要投稿
【meiwen.anslib.com - 学人智库】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生姓名 李胜鹏 学号 103006010430

  专业年 级、班 会计学1004

  指导 教师 王巧霞

  论文题目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果实证研究——以伊利和万科为例

  1、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研究的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小工厂、小公司体制已完全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公司发展模式正飞速向着集团化,市场化发展。然而,生产的社会化和企业规模的集团化,使得庞大的公司发展更需要专业的管理者来帮助企业的所有者来经营打理。

  股东委托管理人员经营和管理企业,并给予管理人员一定的报酬。但是由于股东和管理人员掌握的信息不同,即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股东和管理人员追求的目标并不完全相同。股东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管理人员则希望尽量地避免风险、增加闲暇时间、增加劳动报酬。两者目标的不一致就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这就迫切地需要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引导和限制管理人员的行为。股权激励授予公司管理人员股票或股票期权等,将管理人员的一部分收益以股权收益的形式实现;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风险、分享利润,将管理人员收益与公司业绩挂钩,激励管理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来提高企业的利益。

  激励机制是解决管理层与股东之间代理问题的基本途径,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果的分析旨在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以及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影响股权激励效果的各方因素,从而获得实施股权激励可靠的理论依据。

  研究的意义:

  就对公司发展而言: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果的研究分析,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实施股权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提高上市公司对股权激励的认识,完善股权激励方案,充分发挥股权激励的积极效果。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多的融入世界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使得中国的企业需要直接面对来自全球的竞争,如何发挥企业的活力,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不被淘汰,管理者和技术核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建立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现代企业制度才能更好地应对激烈的竞争。企业釆取更有效地的方式处理好委托代理的关系,对管理人员进行与其能力和贡献一致的激励约束,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就对经营者的管理而言:股权激励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手段己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企业,通过股权激励,可以实现企业对经营者的长期激励,使经营者利益与企业利益相一致, 从而有效地解决上市公司经营者委托代理问题,促进企业绩效有效增长。但在我国股权激励引入较晚,发展滞后,股权的分置,股份制度不健全都影响了股权激励的开展。因此,我国只允许实行了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推出股权激励方案,高级管理人员由于持有了股票,因此个人的收益与公司股价密切相关,管理者有动力将公司业绩提升,从而提高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的股价。企业绩效和高管个人利益的真正实现了一致性和趋同性。股权激励制度引入我国后,市场环境和激励方式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效果。股权激励是否有效,最直接的体现是管理者持股是否能提高公司的绩效,激励的效果是否明显。

  就对公司所有者而言: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果的研究分析,有利于所有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股权激励机制。有效地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由于目标不一致所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通过合理的股权激励机制来制约管理者的行为。促使管理者更好地发挥其管理才能,帮助公司获得更好的经营业绩,使公司所有者获得更加长远丰厚的利益,管理者凭借其专业能力也可以帮助所有者缩小和避免风险。

  就对国家社会经济而言: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果的研究分析,有助于国家相关单位根据当前经济环境和公司发展需要,适时对有关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和政策作出宏观调控,帮助公司建立良好的经济环境,使股权激励取得更好的效果。促进我国企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

  2、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国内研究现状

  于璐,曾军(2003)对经理层持股和优先购股权这两种股权激励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认为应根据公司的不同性质,对经营者实行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对大量费上市公司可以以经理层持股激励为主,对于上市公司可以以优先购股权激励为主。

  吴凯,曾伟娇,黄岩(2004)在《测量股权激励效率的方法及应用》中引入夏普测度发现:授予经理的股票冻结期越长,股权激励效率越低;公司股票波动越大,经理要求的补偿溢价越高,股权激励效率越低。

  邓清,何亮(2005)探讨了股改与股权激励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并对股权激励的发展提出建议。

  周闽军,李玉宝(2005)认为股权激励在我国企业中没有完全发挥起对经营者激励作用,并在分析有效性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杨顺勇,薛兴国(2006)建立了一个股权激励计划的持股计算模型,建议按员工所负责任、个人能力、贡献大小,采取“打分制”量化确定激励计划的持股量。不过国内现有的实证模型过于简单,研究结果可能会有偏差。

  孙静芹(2006)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应当建立一套包括实施股东分类表决机制、健全独立董事聘任制度和薪酬制度在内的相对独立的监管体系。

  丁鑫(2008)运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通过difference-in-difference和ols统计分析方法对高管持股的激励效果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管持股与公司业绩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统计上具有显著性,经济上不具有显著性。指出高管持股这种股权激励方式在我国当前的现实条件下激励效果不明显,不能显著提高公司经营业绩,增加股东财富。

  黄洁,蔡根女(2009)通过数据模型研究表明:第一, 股权激励对提升企业经营业绩有明显积极作用; 第二, 企业性质、成长性都是决定股权激励效果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三, 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将比民营企业的效果更好; 第四, 成长性好的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将有利于纠正经理人短期行为。

  周仁俊,高开娟(2012)认为大股东控制对管理层的作用显著影响股权激励效果;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大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督作用明显,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大,管理层股权激励效果增强; 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与管理层股权激励之间存在冲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股权激励效果越差; 高新技术企业大股东控制权与管理层股权激励之间存在冲突; 非高新技术企业中第一大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存在不明显的监督作用。

  国外研究现状

  Mork,Shleifer,Vishny(1988)研究认为,随着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的提高,会对公司业绩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效应:利益趋同效应和壕沟防守效应。前者是指随着高管持股比例的提高,高管追求的效用会与股东趋向一致,可以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价值;后者指随着高管持股比例的提高,高管对企业的控制力不断增强,原先来自外部的其他约束对他的作用越来越弱,进而高管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追求个人利益,提高代理成本,降低企业价值。研究发现:当持股比例介于0%和5%之间时,两者管理层持股比例和公司业绩正相关;介于5%和25%之间负相关;超过25%时又正相关。 Jensen,Murphy(1990)进行了对经营者股权激励的研究,发现股东利益和管理人员薪酬激励之间只有一种非常弱的联系。

  Mcconnell,Servaes(1990)发现,只要经理持股比例低于50%,经理持股比例和企业业绩间就存在正相关关系。 Harrey,Janmes,Holmstrom,Milgrem(1994)的研究指出,在现实经济中,激励合同才是最优的。

  Lambert,Larker,Verrechia(1994)通过研究指出,让经营者承担风险的报酬(如股票期权)成本较不让经营者承担风险的报酬成本要高。

  Lorderer,Martin(1997)对867家公司进行实证分析指出经管人员持有较多股份并没有改善企业业绩。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于股权激励效果研究的现状,观点存在正反差异,部分认为股权作为一种新的激励方式对公司的业绩提高没有起到作用,另一部分则认为,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总体而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愈来愈多的观点站在了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存在关系这一方来。本文将以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有影响为基础,通过两家上市公司—伊利和武商实施股权激励的现实例子,来“纵、横”即经济环境和公司自身两大方面分析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并提出合理意见。

  3、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大纲

  主要内容:激励机制是解决管理层与股东之间代理问题的基本途径,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将以大多数人支持的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存在关系的观点为基础。以上市公司伊利和万科为实例,建立公司纵横坐标,即经济环境和公司自身两大因素分别并综合比较分析不同情况下的股权激励效果,同时为股权激励提出合理建议。

  本论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概述股权激励的概况

  第二部分:分析股权激励效果影响因素并建立模型

  第三部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证分析

  第四部分: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的有关建议

  写作大纲:

  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概述

  (一)股权激励的含义

  (二)股权激励的主要模式

  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因素及模型建立

  (一)经济时期下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

  (二)自身条件下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

  (三)股权激励效果模型

  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证分析

  (一)伊利与万科股权激励的基本情况

  (二)“横”的情况下伊利与万科分别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

  (三)“纵”的情况下伊利与万科分别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

  (四)伊利与万科实施股权激励的实证结果

  四、对伊利和万科两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的有关建议

  (一)对内建议

  (二)对外建议

  4、主要参考文献

  [1] 白洁.上市公司高管特征与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交互影响研究.财会通讯,2013.10

  [2] 丁鑫.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效果的检验.会计之友,2010.7

  [3] 丁娜.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管理世界,2012.11

  [4] 黄洁 蔡根女.股权激励效果和影响因素经验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09.3

  [5] 黄国安.国有企业股权激励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4.2

  [6] 金雪梅.浅谈股权激励效果的改进对策.财经管理,2012.3

  [7] 李鹏.中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探析.经济管理者,2013.10

  [8] 冷龙.股权激励效果及影响因素探讨.商场现代化,2010.6

  [9] 雷宁.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果与改进.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5

  [10] 罗爱芳.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分析.科技广场,2009.10

  [11] 刘明芝.基于SEM模型的高管薪酬激励决定及效果.延边党校学报,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