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姚希得,字逢原,一字叔刚,潼川人,嘉定十六年进士。授小溪主簿,待次①三年,调盘石令。会蜀有兵难,军需调度不扰而集,更调嘉定府司理参军。改知蒲江县。巨室挟势,邑号难治。希得绥强扶弱,声闻著闻。同知枢密院事游似以希得名闻,召审察,迁行在都进奏院,通判太平州,改福州,徒步至候官,吏不知为通判也。
召为国子监丞,迁太府寺丞。时帝斥逐权奸,收召名德,举朝相庆。希得以为外观形状,似若清明之朝;内察脉息,有类危亡之证。乃上疏言:“夫危亡之事不可有,而危亡之言不可亡。朝廷者,万化之所自出也,实根于人君之一心。祸根犹伏而未去,不几于安其危乎?”帝改容曰:“朕决不用史嵩之②。”
迁知大宗正丞兼权金部郎官。希得言:“财用困竭,民生憔悴,移此不急之费,以实军储,以厚民生,敬天莫大于此,岂在崇大宫宇,庄严设像哉!”又条救钱楮三策,请置惠民局,帝皆以为可行。进秘书丞,寻迁著作郎,授江西提举常平。役法久坏,临川富室有赂吏求免者,希得竟罪之。遂提点刑狱,加直秘阁。未几,加度支员外郎,寻直宝章阁,移治赣州。盗有伪号“崔太尉”者,据石壁,连结数郡;刘老龙等聚众焚掠,一方绎骚。希得指授方略,不五旬平之。
寻召为秘书少监兼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入对,言君子小人邪正之辩,且曰:“君子犯颜敢谏,拂陛下之意,退甘家食,此乃为国计,非为身计也。小人自植朋党,挤排正人,甘言佞语,一切顺陛下之意,遂取陛下官爵,此乃为身计,非为国计也。 ”
护江陵有功,召为户部侍郎。帝曰:“姚希得才望可为阃帅。”诏增沿海舟师,希得为之广募水军,造战舰,蓄粮食。去官,库馀羡悉以代民输。召为工部尚书兼侍读,入侍经筵。景定五年,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会星变,上疏引咎,乞解机务。请致仕,诏不许,力请,以资政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依旧潼川郡公致仕。咸淳五年,卒。遗表闻,帝辍朝,赠少保。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一》)
注:①待次:旧时指官吏授职后,依次按照资历补缺。泛指候补者。
②史嵩之:南宋大臣。史料认为史嵩之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希望能建功立业,为了达到目标,他可以使尽手段,这也是他遭人唾弃的一个重要原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蜀有兵难,军需调度不扰而集 扰:干扰,遇到困难。
B.以厚民生 厚:增加,添补。
C.临川富室有赂吏求免者,希得竟罪之 竟:竟然
D.去官,库馀羡悉以代民输 羡:剩余的
2、下列句子中,能表现出姚希得直言敢谏的一项是( )
①希得绥强扶弱,声闻著闻 ②岂在崇大宫宇,庄严设像 哉
③祸根犹伏而未去,不几于安其危乎 ④临川富室有赂吏求免者,希得竟罪之
⑤小人自植朋党,挤排正人,甘言佞语,一切顺陛下之意 ⑥姚希得才望可为阃帅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②③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希得十六岁时考取进士,被授予小官。而在顺利解决了蜀地征兵困难后被调任为嘉定府司理参军。又因治理蒲江县出了名气,经官员游似审核后调至行在都进奏院,委以他职。
B.满朝官员庆贺皇帝排斥权奸、招揽名德之际,姚希得却进言说,朝廷仍潜伏着祸根,不该在犹有危险的情况下而感到自满,皇帝听后也表态不任用史嵩之。
C.姚希得严格执行役法,给向官吏行贿的临川富绅定了罪;治乱有法,先后平定了冒充“崔太尉”的强盗、聚众焚掠的刘老龙等。
D.姚希得无论身处何处为官,都尽心尽力履行职责。在任兵部尚书后,正赶上彗星变化,于是上书请求辞职,并极力请求退休,最终以资政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依旧潼川郡公之位离任回家。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得以为外观形状,似若清明之朝;内察脉息,有类危亡之证。
(2)君子犯颜敢谏,拂陛下之意,退甘家食,此乃为国计,非为身计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曹伯启,字士开,济宁砀山人,弱冠,从东平李谦游,笃于问学。至元中,历仕力兰溪主簿,尉获盗三十,械徇诸市。伯启以无左验①,未之信。俄得真盗,尉以是黜。累迁常州路推官,豪民黄甲,恃财杀人,赂佃客诬伏,伯启谳得其情,遂坐甲杀人罪。迁河南省都事、台州路治中,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俣交荐,擢拜西台御史,改都事。关陕自许衡倡道学,教多士。伯启请建祠立学,以表其绩,朝议是之。泾阳民诬其尹不法,伯启核实,抵民罪。四川廉访佥事阔阔木以苛刻闻,伯启纠黜之。
延祜元年,升内台都事,迁刑部侍郎。宛平尹盗官钱,丞相铁木迭儿欲并诛守者,伯启执不可,杖遣之。八番②帅擅杀,起边衅,朝廷已用帅代之矣,命伯启往诘其事。次沅州,道梗,伯启恐兵往则彼惊,将致乱,乃遣令史杨鹏单骑往喻新帅,备得其情,止奏坐前帅擅兴罪,边民以安。大同宣慰使法忽鲁丁,扑运岭北粮,岁数万石,肆为欺罔,累赃巨万。朝廷遣使督征,前后受赂,皆反为之游言。最后伯启往,其人已死,喻其子弟曰:“负官钱,虽死必征。与其纳赂于人,曷若偿之于官。第条汝父所赂之教,官为征之。”诸受赂者皆惧,而潜归赂于其子,为钞五音余万缗。出为真定路总管,治尚宽简,民甚安之。
英宗立,召拜山北廉访使,时敕建西山佛宇甚亟,御史观音保等以岁饥请缓之,近臣激怒上听,遂诛言者。伯启曰:“主上聪明睿断,是不可以不诤。”乃劾台臣缄默,使昭代有杀谏臣之名,帝为之悚听。俄拜集贤学士、御史台侍御史。有诏同刊定《大元通制》,伯启言:“五刑者,刑异五等,今黥杖徒役于千里之外,百无一生还者,是一人身备五刑,非五刑各底③于人也,法当改易。”丞相是之,会伯启除浙西廉访使,不果行。
泰定初,引年北归,优游乡社,砀人贤之,表所居为曹公里。至顺四年二月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元史曹伯启传》,有删改)
【注】①左验,证人。②八番:元代对居住于今贵州省贵阳、惠水一带少数民族的总称,元苗族部名。③底,到。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尉获盗三十,械徇诸市 徇:巡行示众
B.命伯启往诘其事 诘:追查
C.治尚宽简,民甚安之 尚:尚且
D.第条汝父所赂之数 第:只要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曹伯启公平断案的一组是( )
①俄得真盗,尉以是黜 ②伯启执不可,杖遣之
③阔阔木以苛刻闻,伯启纠黜之 ④伯启谳得其情,遂坐甲杀人罪
⑤伯启核实,抵民罪 ⑥治尚宽简,民甚安之
A.①②⑥ B.②③⑤ C. ②④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番帅擅自杀人,引起边境事端。朝廷命曹伯启前往处理,为了大局,曹伯启只奏请惩办前帅擅杀之罪,百姓得以安宁。
B.土豪黄甲,倚仗自己有钱杀了人,却诬陷自己的佃户,让佃户屈服认罪。曹伯启审得实情,定土豪杀人罪。
C.御史观音保等因请求缓建西山庙宇而被杀,为此曹伯启弹劾台臣不及时劝阻,致使皇 上蒙受了杀谏臣的坏名声。
D.皇上诏令曹伯启参与修订《大元通制》,曹伯启提出了很中肯的建议,只是由于曹伯启调任浙西廉访使,他的建议未能实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启以无左验,未之信。俄得真盗,尉以是黜。
(2)丞相是之,会伯启除浙西廉访使,不果行。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汪应轸,字子宿。少有志操。正德十四年诏将南巡。应轸抗言:“自下诏以来,臣民旁皇,莫有固志。临清以南,率弃业罢市,逃窜山谷。苟不即收成命,恐变生不测。昔谷永谏汉成帝,谓:‘陛下厌高美之尊号,好匹夫之卑字。数离深宫,挺身晨夜,与群小相逐。典门户奉宿卫者,执干戈而守空宫’。其言切中于今。夫谷永,谐谀之臣;成帝,庸暗之主。永言而成帝容之。岂以陛下圣明,不能俯纳直谏哉?”疏入,留中。继复偕修撰舒芬等连章以请。跪阙门,受杖几毙。
教习竣,拟授给事中。有旨补外,遂出为泗州知州。土瘠民惰,不知农桑。应轸劝之耕,买桑植之。募江南女工,教以蚕缫织作。由是民足衣食。帝方南征,中使驿骚道路。应轸率壮夫百余人列水次,舟至,即挽之出境。车驾驻南京,命州进美妇善歌吹者数十人。应轸言:“州子女荒陋,无以应敕旨。臣向募有桑妇,请纳之宫中,传受蚕事。”事遂寝。
世宗践阼,召为户科给事中。山东矿盗起,流入畿辅、河南境。应轸奏言:“弭盗与御寇不同。御寇之法,驱之境外而已。若弭盗而纵使出境,是嫁祸于邻国也。凡一方有警,不行扑灭,致延蔓他境者,俱宜重论。”报可。在科岁余,所上凡三十余疏,咸切时弊。以便养,乞改南,遂调南京户科。张璁、桂萼在南京,方议追尊献皇帝。雅知应轸名,欲倚以自助。应轸与议不合,即奏请遵礼经、崇正统,以安人心,不报。嘉靖三年春,出为江西佥事。居二年,具疏引疾,不俟命而归,病卒。
(选自《明史汪应轸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弭盗与御寇不同 弭:安抚。
B.欲倚以自助 自助:协助自己。
C.应轸与议不合 合:一致。
D.教习竣,拟授给事中 竣:完成,完毕。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汪应轸以民生为重的一组是( )
①苟不即收成命,恐变生不测
②夫谷永,谐谀之臣
③继复偕修撰舒芬等连章以请
④土瘠民惰,不知农桑
⑤募江南女工,教以蚕缫织作
⑥即奏请遵礼经、崇正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汪应轸敢于直言进谏。他曾以古代贼臣昏君的故事当面劝止皇帝南巡,但因讽喻失当,招引圣怒,继而被罚跪宫门,遭受杖责几乎丧命。
B.汪应轸担任地方官能造福当地百姓。出任泗州知州时,针对土地贫瘠、百姓懒情、不懂农桑的具体民情,采取买桑劝农、募工教织的措施,使得泗州百姓丰衣足食。
C.汪应轸为了维护百姓利益不惜违抗皇命。他曾断然拒绝皇帝的旨意,还用请蚕妇入宫的话提醒皇帝要以百姓利益为重。
D.汪应轸能够认清当时社会弊端。他要求地方官严惩盗贼的主张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他在户科一年多,一共呈上三十多道疏章,都切中时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应轸言:“州子女荒陋,无以应敕旨。臣向募有桑妇,请纳之宫中,传受蚕事。”事遂寝。
(2)凡一方有警,不行扑灭,致延蔓他境者,俱宜重论。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杨邦乂,字唏稷,吉州吉水人。少处郡学,目不视非礼,同舍欲隳其守,拉之出,托言故旧家,实娼馆也。邦乂初不疑,酒数行,娼女出,邦乂愕然,疾趋还舍,解其衣冠焚之,流涕自责。博通古今,以舍选登进士第,遭时多艰,每以节义自许。历婺源尉,蕲、庐、建康三郡教授,改秩知溧阳县。会叛卒周德据府城,杀官吏。邦乂立县狱囚赵明于庭,欲诛之,因谕之,曰:“尔悉里中豪杰,诚能集尔徒为邑人诛贼,不惟宥尔罪,当上功畀爵。”明即请行,邦乂饮之卮酒,使自去。越翼日,讨平之。
建炎三年,金人至江上。高宗如浙西,留右仆射杜充为御营使,驻扎建康,命韩世忠、王燮诸将悉听充节制。充性酷而无谋,士心不附。渡冈沙,充遣陈淬等及金人战于马家渡。自辰至未,战数合,胜负未决。燮拥兵弗救,淬被擒,燮兵遁,充率麾下数千人降。金人济江,鼓行逼城。时李槐以户部尚书董军饷,陈邦光以显谟阁直学士守建康,皆具降状,逆之十里亭。金帅完颜宗弼既入城,槐、邦光率官属迎拜,惟邦乂不屈膝,以血大书衣裾曰:“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宗弼不能屈。翼日,遣入说邦乂,许以旧官。邦乂以首触柱础流血,曰:“世岂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速杀我。”翼日,宗弼等与槐、邦光宴堂上,立邦乂于庭,邦乂叱槐、邦光曰:“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乎?”有刘团练者,以幅纸书“死活”二字示邦乂曰:“若无多云,欲死趣书‘死’字。”邦乂奋笔书“死”字,金人相顾动色,然未敢害也。已而宗弼再引邦乂,邦乂不胜愤,遥望大骂曰:“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行磔汝万段,安得污我!”宗弼大怒,杀之,剖取其心,年四十四。事闻,赠直秘阁,赐田三顷,官为敛葬,即其地赐庙褒忠,谥忠襄,官其四子。
(节选自《宋史杨邦乂传》,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舍欲隳其守 隳:毁坏。
B.诚能集尔徒为邑人诛贼 徒:徒党,同一类人。
C.皆具降状,逆之十里亭 逆:叛逆。
D.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 假:给予帮助。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杨邦义节义品性的一组是( )
①少处郡学,目不视非礼 ②邦乂饮之卮酒,使自去
③惟邦乂不屈膝 ④立邦乂于庭
⑤邦乂奋笔书“死"字 ⑥即其地赐庙褒忠,谥忠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邦乂在郡里求学时,被同学托言是到故友家而被骗到娼馆,酒行了几遍后才知道真相,先是惊愕,后马上快步回到宿舍,脱下衣服帽子烧掉,痛哭流涕深深自责。
B.杨郭乂做溧阳知县时,为对付占府城杀官吏的叛卒周德而对犯人赵明恩威并施,在杨邦乂赦罪报功封爵的许诺下,赵明第二天就主动请缨,几天时间,就平定了叛乱。
C.宋朝将领在金兵面前或逃或败或降,使得金兵渡过长江直逼建康城;宋朝大臣们也屈膝迎拜金帅完颜宗弼;而杨邦乂却在衣襟上写下血书,表达誓死效忠大宋的决心。
D.宗弼软硬兼施,又用许诺恢复杨邦乂原有的官职来诱降他,杨邦乂不为所动,抱定必死的决心,即使如此,金人也不敢加害他,后来他又怒骂宗弼,才被杀死并剖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邦乂立县狱囚赵明于庭,欲诛之,因谕之。
(2)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