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昌纪念馆观后感(一)
邓世昌纪念馆楹联为“云台功首、甲午名留”,简洁概括了这位民族英雄的精神地位。在这座典型岭南祠堂式建筑里,集中展出文物、照片、文献、模型、雕塑、蜡像等,较详细地介绍邓世昌的生平事迹及甲午海战的历史情形,确实具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现场有一电视大荧屏,不间断播放甲午黄海海战的电影片段,让每个参观者有如身临其境,切实感受到民族英雄的英勇气概。
甲午黄海海战是中日间有史以来最激烈、规模最大的主力海上决战,意义重大,它的失败使中华民族陷入更深重的灾难深渊,所以作为子孙后代,很有必要记住它,谨把这段历史简要记录于下。
1894年9月17日午,北洋舰队返航至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附近海面,与日本联合舰队遭遇,遂展开了这场着名的海上战役。邓世昌为“致远”舰管带,与其他各舰英勇作战,并一直冲锋在前,于是受到敌人的集中轰击,军舰全身着火,船身倾斜。至此,邓世昌毅然决定让弹尽身伤的“致远”舰开足马力,撞(!)向嚣张的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要与敌同归于尽。他激励将士们:“我辈从军卫国,早置身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奚事纷纷为,况吾辈虽死,而海军声威不至堕落……”可惜中途船体爆裂,军舰沉没,252名官兵悉数为国捐躯。
这是一种怎样的英雄气概!
清代诗人郑观应在其诗歌《闻大东沟战事感作》里写到:“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记录了这段历史,表达了诗人的敬佩之情。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那么,一百一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中华民族,除了“知”,还应该怎样呢?这是一个切实而急迫的现实问题。在“奚事纷纷为”的当下,我们太需要这种“冲撞”的精神了!当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时,其实我们需要告诉人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你要敢于“亮剑”,敢于“冲撞”才会敢于胜利!
邓世昌纪念馆观后感(二)
星期天下午,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和妈妈来到邓世昌纪念馆参观。
登上六级台阶,来到宗祠正门。只见门上贴一幅门神。走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邓世昌的画像,大约1米乘1米。画像左右各有一对木匾和一匹飞驰的跑马。在宗祠的左边挂着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右边墙上挂着历代爱国主义英雄的画选,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抗日英雄崔去病、甲午战争邓世昌、、、、、、这些画面使我们更加缅怀邓世昌这位爱国主义的英雄。
穿过大堂,来到天井。天井四周低树婆娑,灯笼高挂。中间有一只要两个人才抱得起的有40公斤重的大宝鼎,鼎的旁边有一棵红果树盆栽,它有“红果之王”的美称。每当幼叶刚出时,红果树上猩红片片,果实累累,像华灯高照,美丽极了。
穿过天井,来到大厅。大厅中间有一个邓世昌的铜像,他神态凛然,威风八面,铜像四周都是邓世昌的平身图画。邓世昌是清光绪年间的人,他勤学好问,学习成绩优良,从小有远大的理想。长大后,他为清朝水师立下不少的功劳。甲午战争爆发后,邓世昌驾驶“定远”号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殉国。
夕阳西下,春风抚面,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邓世昌纪念馆,但他勇于为国捐躯的崇高品质和英勇气节永远地留在我心中。
邓世昌纪念馆观后感(三)
邓世昌是清末的一位海军将领,(meiwen.anslib.com)他为了保护祖国的海防献出了生命。1894年9月17日我方舰队在黄海海面相遇,展开了一场激战。邓世昌指挥“致远”号密集炮火,纵横海面,频频开炮,屡中敌舰攻击“吉野”“定远”号为了保护旗舰,邓世昌开足马力抢到“定远”号前面迎战,“致远”号在四艘日本舰队的包围下顽强作战,不断炮击敌舰,不久,船上的炮就打光了,邓世昌接着又命令用歩枪射击。
经过了好长时间,“致远”号弹孔累累,水线以下也多处受伤,船已倾斜,眼看就要沉没了,邓世昌又登上舰桥,慷慨激昂的宣布:“我们为国作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现在,我舰船上弹尽,无力再战,我决定撞沉‘吉野’,与它同归于尽”全舰官兵齐声高呼,表示拥护。
邓世昌登上驾驶台,开足马力,向“吉野”冲去,“吉野”密集炮火朝“致远”发去。“致远”的甲板起火了,但是它还是拼命的向前冲,敌舰上的士兵见了,惊恐万分,纷纷跳入水中逃命,可是,一颗日本鱼雷击中了“致远”号,顿时,“致远”号爆炸了,不久,它就沉没了。
落水以后的邓世昌仍然高呼杀敌不止。随从把救生圈抛给他,他拒绝了。他饲养的“太阳犬”游到他身边,想救起自己的主人。邓世昌不想让自己和自己的犬成为日本人的俘虏,亲手淹死爱犬,自己也沉没在水中。
邓世昌的为国捐躯、不顾生命危险、连死的时候也一心想着国家,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