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柳宗元、韩愈、元稹、刘禹锡、贾岛等文坛巨匠相继谢世的九世纪四十年代,晚唐的文坛老前辈只剩下白居易。这时的白老先生又位居刑部尚书,就堪称文坛霸主了。
可惜的是,杜牧等晚唐文坛少壮却偏不买白老先生的账,甚至言行上多有不恭。倒并非因了此时的白老前辈养尊处优才思枯竭再写不出诗词力作,杜牧他们还不致轻薄到这步田地,他们看不起的是白居易晚年的人品。
问题出在白居易对一代桂冠诗人张祜的态度上。还在白老先生任杭州刺史期间,青年诗人张祜和徐凝去拜谒白老前辈。白老先生出题让两人当场进行了一场诗文竞赛。诗文出来后,连徐凝都自认远不如张祜,想不到白老先生倒取徐凝第一,而面对张祜诗文横挑鼻子竖挑眼,这句不妥那句失当,说得很没有道理。并非白老先生老眼昏花,分不出高下,而是看出张祜将是自己的文坛劲敌,或者说当时已不亚于白老先生了。白居易完全是出于嫉妒而有意贬损张祜。偏偏张祜又少不更事,对白老先生毫无道理的指责当场进行了辩驳,弄得白老先生无言以对,很下不了台。张祜就更不讨白老先生喜欢。不久白居易进京任职,位居高官,张祜就更无出头之日了。白居易很清楚:在以官显贵的社会里,只要张祜进不了官场,名声就大不到哪里去,也就夺不去自己文坛霸主的地位。白居易开始自鸣得意,但很快就觉出不对劲来,自此文坛后辈竟很有些瞧不起他了。最为张祜抱不平的是杜牧,甚至有“吾恨方在下位,未能以法治之”的不敬之词。更出乎白老先生意外的是连徐凝都改变了对白居易的看法。在张祜忿然而去之后,徐凝也觉得没劲,“亦鼓木世而归”,张祜徐凝此后“终身偃抑,不随乡试矣”。可见徐凝亦非市侩小人。
公元845年,杜牧在安徽池州举办了一次全国高手级的笔会。他请了贫困潦倒的张祜、心境不凡的徐凝,却偏偏不请“德高望重”的白居易,有意给了白老先生一个难堪。当然,白老先生此时定居洛阳,身边有蛮、素二年轻佳丽陪着,生活得有滋有味,表现上也许并不在乎一次晚辈举办的笔会,但心里,恐怕就并不见得那么平静了。
[白居易晚年的人生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