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蒙台梭利实验班田野日记

时间:2021-10-06 08:46:18 幼教之友 我要投稿

蒙台梭利实验班田野日记

作者:李云淑   

蒙台梭利实验班田野日记

  我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观了上海市静安区威海路幼儿园的蒙台梭利实验班。该园于2001年引进蒙氏区域活动,设三个蒙氏实验班(他们称之为“蒙蒙班”)。我有幸得到园长与教师们的支持,在一个蒙蒙班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观察学习。该蒙蒙班实验时间已有三年,两位蒙氏活动的指导老师(另外还有一位配班老师与一位生活老师)都经过系统培训。梁老师是一位教龄长达30多年的老教师,也是该园带蒙氏实验班时间最久、经验最丰富的老师,曾去过台湾进行访问与学习;另一位是年轻的董老师。该班每年都招小班幼儿,逐渐形成小中大班的混龄结构,全班不超过30人。梁老师主要指导中大班,董老师主要指导小班。当时我在调查中发现,福建省为数不少的幼儿园都引进了蒙台梭利课程,但很多教师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在实施时要么“照搬”,要么“走样”,因此我萌发了整理观察日记的想法,希望走在前面的幼儿园的经验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4月26日

  活动室外的空间利用

  这是我第一次去威海路幼儿园观察蒙台梭利实验班的活动。将近八点时,我剜厂幼儿园。走到三楼的楼梯拐角处,我套上了蓝色的鞋套。这里摆了一条长板凳,它的右边是放鞋套的小篓子,岳面的墙壁上贴着孩子们的作品。再上一捧接棒麓刭了活动室门口,右边有一个柜子,柜子分成许多分开的小格子.每个格子里面放着一个本子——这是家同联系簿.家长来接送孩子时随时可以翻阅:柜子上面的墙上贴着班级的作息时间表。

  蒙氏教师的服装

  进入活动室,教师和孩子们都忙碌着。梁老师正在整理教具。她外面套了一件蓝色的围裙,这是蒙氏教师的工作服,上面有三个大口袋,一个放数码相机,一个放笔和笔记本,一个放三段卡等,真有意思。孩子们有的在生活老师的指导下用餐,有的围着一位年轻教师=这位年轻教师上身套一件休闲毛衣,下身着一袭长裙:中午与她交流,才知道穿长裙原来是对蒙氏教师的着装要求。那位台湾来的培训老师竟然有八九套长裙,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长裙可以换。梁老师说,蒙氏的教师要有特别的气质,无论是说话还是走路.“一听到音乐自己就会‘蒙’起来”,内心里会享受到一种宁静。走线。

  早上八点半,蒙氏活动开始了。孩子们先是围着一个圆圈慢慢地走着,梁老师提醒他们边走边想今天要做什么工作,这个过程称之为“走线”。后来我问她们:“走线的目的是什么?”她们说,是“让孩子静心思考,如我今天想什么?想和谁合作?走线制造一个宁静的氛围”。蒙台梭利在其著作里把“走线”放在体操的内容里面,包括平衡性的练习及走路的姿势完美等形体训练。我将之与老师们做了交流,她们也认为这具有形体训练的作用,因为走线的时候要求孩子们抬头挺胸。但是她们更坚持对静心的作用:“我们尝试下来,觉得它对孩子静心的效果是最明显的。孩子是‘三浴锻炼’以后走线的。‘三浴锻炼’的孩子多活蹦乱跳啊,刚锻炼完风风火火地上来,但是教室里音乐一开他就安静了。如果没有音乐没有走线,20分钟他也不可能静下来。”我想这是很有道理的。幼儿园的“走线”已经有自己的特色了,除了伴着音乐外,有时还让孩子端着椅子、托盘,或其他盛有东西的小容器走线,孩子必须十分注意里面的东西才不至于掉下来,这确实可以使孩子在高度的注意中让心灵趋于平静。

  4月27日

  晨间活动

  早上8点15分,我来到了幼儿园,远远地听到了悠扬的笛声,是《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曲子。幼儿园每天晚上有半小时教孩子吹竖笛,到了大班时很多孩子已经会吹歌曲了。这是哪个班呢?优美抒情的旋律让我情不自禁地轻哼起了歌词,并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循着笛声走去。

  慢慢地近,我发现吹笛的的正是我要去的蒙蒙班!十几个孩子正和着教师的琴声专注地演奏,那种斜拿笛子的姿势让人感觉非常美,弹琴的是梁老师,她的身体随着琴声的节奏起伏.仿佛陶醉在音乐之中。我静静地站着,知道孩子们完成弹奏,这一刻对我来说是难得的享受。除了这一组演奏笛子的小朋友之外,活动室的尽头还有一组小朋友在在做树叶贴画,董老师与他们在一起。孩子们以树叶为主贴出了蜻蜓等各种飞鸟虫鱼,再用水彩笔葺出了草地、太阳。

  蒙氏工作只是幼儿园学习内容的一块,其他还有“三浴锻炼”、二期课改的主题探索活动(综合性的活动,包括音乐、舞蹈、美工在内)、笛子以及智力开发活动(如逻辑狗游戏,一般放在晚上学习)。我感到这所幼儿园的学习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她们在蒙氏课程的中国化方面作了自己独特的尝试。

  示范多于讲解

  董老师蹲在一个留了一条细长辫子的男孩旁边,一个六边形盒子摆在桌子上。她指导男孩打开盒子,自己先示范着拿出了两块红色的三角形板,然后示意孩子把相同颜色的三角形板拿出来。男孩很快按要求完成了,其他颜色的三角形板也被拿了出来。然后董老师示范着触摸盒子的边,同时数数。男孩子跟着边摸边数了一遍。接着董老师示范把同色的四块或六块三角形板拼成、一个六边形,教师做一半,留下一半让男孩接着完成。一会儿,董老师又开始指导另一个小男孩把几何图形嵌板从一个盒子拿出来,散放在工作毯上。然后让他摸一摸那些边和角,并问他的感觉,他说滑滑的。董老师说这项操作小班孩子只要求感受形状,然后能够尝试把这些嵌板正确地放回原处。在放的过程中孩子就能感受这些嵌板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不是玩具!是工作!’.

  刚去时,我是一个外行的观察者。我问一个孩子:“你玩的是什么玩具啊?”孩子说:“不是玩具!是工作!”一般人都不理解,孩子的活动怎么能叫做“工作”。蒙台梭利把她提供给孩子的每一项活动都叫做“工作”,她认为工作不同于假想的游戏。梁志燊老师就此作出了这样的解释:它不是成年人的“工作”——别人派定的、近乎机械的活动,而是基于儿童本能欲望的纯粹的兴趣活动;由于它基于儿童的内在需求,因而是有目的的活动;由于它基于儿童自己的选择,因而是富于创造性的、活力不衰的活动。

  分享活动

  早上10点,工作时间结束了。教室里开始飘扬着轻柔的曲子。教师说:“我的小手真有用!”(同时把手臂伸直举过头顶,转动手腕)这时孩子们就停下来,也跟着教师说,做同样的动作,重复几遍,再相互问候之后,孩子们轻手轻脚地把各种工具放回原处。一个女孩把自己的工具收好之后还帮另一个男孩收拾那条最长的工作毯,一个个做剪纸工作的男孩把很细小的纸屑从桌子上收拾起来扔到垃圾桶去…….

  几分钟之后,教师和孩子们围成一圈做活动小结。她表扬了做“千珠链”的孩子很专注,数到了800;表扬了认识国旗的孩子们能够从混在一起的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国旗中把南美洲的国旗都找出来了;表扬做非洲拼图的孩子把所有的国家都找到了(非洲国家都很小,但很多)。教师最后总结说:“聪明的人他做事越来越聪明,笨前入做事就像造房子一样,房子会倒下来。就像一首歌所唱的一样。”这时,大家开始唱歌:“一座房子盖起来,盖在松软的沙土上,雨水下降,河水上涨,那座房子倒掉了。”唱完一段后师生展开对话。

  师:他有没动脑筋?,

  幼:没有。

  师:他把房子盖在哪里?’

  幼:沙土上。

  师:所以做事要动脑筋。下面的歌怎么唱?

  幼(大家唱):聪明人把房子盖起来,聪明人把房子盖起来,盖在坚固的岩石上,雨水下降,河水上涨,那座房子永不倒。

  分享之后,教师让孩子们找几个小伙伴说说今天都做了些什么。孩子们一下子三五成群地分散到教室的各个角落里随意地坐下来。

  她们把这样的小结叫做“分享活动”。一般1.5个小时的活动中会留出5分钟进行谈话,重点让孩子有机会欣赏和观摩同伴的作品,提出问题并讨论,也可以结合儿歌、音乐等形式进行。上面的分享活动中教师主要在知识与技能(如国旗的知识、加法口算技能)及孩子的表现方面(如工作认真、专注)作了小结。

  4月30日

  白天是什么颜色

  幼儿园每周五开展一次“聚焦课堂”教研活动。我有机会到了另一个蒙氏实验班听公开课——“白天与黑夜”的蒙氏主题活动。

  集体活动中,教师介绍了地球自转与白天和黑夜的关系。之后是“走线”:教师逐个碰一下幼儿的头表示可以做纸上作业了。纸上作业是地球上一块陆地在白天黑夜两个时间的位置,要求孩子给那块陆地的白天与黑夜涂色。教师强调白天不用涂色,因为白天是白色,黑夜涂黑色。但小朋友涂出来的颜色是七彩的。有的把白天涂成褐色,黑夜涂成绿色。其余则都涂成紫色。我问其中一个小朋友,你为什么把白天涂成黄色,他说因为太阳是黄色的。还有小朋友把白天涂成蓝色,他说因为天空是蓝色的。

  集体评课时,大家就孩子们把白天与黑夜涂得五颜六色发表了各种着法。有的教师认为这是孩手不理解白天与黑夜的含义。有的教师认为白天本来就是五颜六色的,只告诉孩子们白天是白色、黑夜是黑色是不对的,每个孩子眼中的白天与黑夜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画的每个颜色都有他自己的理由,教师应该加以了解,并进一步用开放式的提问来引导孩子思考,如“可以用什么来表示白天”,这样可以让小朋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教师也可以了解到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

  很多教师都习惯于让孩子按照教师的想法去做,如果孩子做的跟教师做的不一样,就认为孩子做错了。可喜的是,也有教师能够认识到“孩子画的每个颜色都有他自己的理由”。其实,教师不仅应加以了解,还要鼓励孩子画出自己心中的颜色。

  该幼儿园在蒙氏课程与主题活动结合的实践中有了一些好的经验。在内容的整合方面,把蒙氏的日常生活、科学文化(地理、生物、历史)与我国现行的健康、科学、社会三大领域的教育内容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具体实施时以蒙氏工作作为三大领域主题活动的准备或延伸。在主题活动中提出的新问题又可以促使孩子去进一步操作蒙氏的教具,或者做蒙氏的纸上作业。

  5月11日

  心理观察指南

  今天来到蒙蒙班教室,发现活动室的四周错落有致地摆着几盆花草,音乐舒缓地流淌着,原来教具“搬过家了”。这段时间,我仔细阅读了蒙台梭利的《心理观察指南》,她把工作、行为、顺从作为主要观察的内容。对于“工作”,主要观察儿童何时开始专心致志于某一工作,是否自觉用功,是否表现出忍耐性,以了解他是否对对象感兴趣、怎样感兴趣、兴趣的持续时间长短等。对于“行为”,主要观察儿童从无序状态转变到有序状态的过程,也就是如何从无组织纪律的状态转变到自律的状态,在自律的状态下,看儿童如何自我教育、何时开始成为“月圈环境的观察者”(如何主动观察其他孩子与成人)、如何在同伴的发展中起作用,以及何时能够把所学的概念运用到生活中(如学习了色板之后,孩子有一天突然说:“噢!天空是蓝的!,)。对于“顺从”,主要看孩子何时能够按教师的指令去做、何时能够很高兴地按指令去做等。我国有些研究者设计了“蒙台梭利教师五日观察表”,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分别观察孩子的工作、独立、社交行为、服从程度和专心的证据,这个表格基本上遵循了蒙台梭利《心理观察指南》的一些要点,而且每日重点观察一个方面比较可行。

  今天我重点观察几个孩子在1.5个小时的蒙氏工作时间内都做了哪些工作。

  一个女孩在1.5个小时内共进行了三项工作,在整个过程中都很专注。她首先做的是数棒的纸上作业,纸上有如下算式:5+4=,3+4=,6+l=,7+2=.8+2=,2+5=,1+6=。她把数棒从长到短排好,做第一道题时,她拿出一根分成五节的数棒,再拿出一根分成四节的数棒,把两者摆成一条直线,再数了数,写下了答案“9”;再用同样的方法,把所有的题目做完。然后她换了一项“压觉瓶”的工作,没多久,她就把所有的黑白“压觉瓶”都两两配好对插入圆孔之中了。她选的第三项工作是认词语。她拿来一个篮子,把里面的卡片一一取出来摆在桌子上,是一些三个字的叠字词组,如“亮晶晶”、“脏兮兮”、“黑漆漆”等。她观察着每张卡片,然后再把它们收起来。我让她读给我听,除了“脏兮兮”之外,她全都能读出来。默默观察了一会儿之后,她又拿出另一组卡片摆好,是一些四字词组,如“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等。整个过程中,小女孩都很安静很用心。

  后来经过观察,我发现了很多大班孩子在选择工作时往往先做一项用脑较多的数学区、文化区的工作,然后再做一项感官区的工作或绘画(这是在放松与休息),然后再做一项需要用脑的工作。

  梁老师说蒙氏工作一般是一对一地指导,每教一个孩子学习一项新的工作后,就让其自由操作,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仔细观察孩子的反应。当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时,教师不会在一旁纠正或是突然给予赞美,但当幼儿需要时教师就迅速作出反应。

  5月12日

  幼儿园的困惑

  今天有浙江义乌的教师来听课。我与一位教师做了简短的交流。她说她们已经做了三年,现在碰到了困惑:一是家长不理解,需要与家长沟通;二是孩子们表现出两面性,在幼儿园彬彬有礼,在家里却相反。她说上海这所幼儿园做了大量的延伸,不然孩子们会很容易厌倦那些工作。

  我记起5月5日与园长作过交流,她也谈到现在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慢慢流行起来了。她到河南新乡开研讨会,那里有很多幼儿园购买了北京生产的蒙台梭利教具(比国外进口的便宜很多),幼儿园老师们都是到北京接受十来天的培训就开始回去担任蒙氏实验班的指导老师了。她说那么短的时间内只能学到一点皮毛。从义乌的教师的谈话来看,我估计她们可能缺少一些灵活性,没有对蒙氏教具作一些补充与创新。

  后来我就“延伸”的问题与梁老师做了交流。她说生活区的教具都是延伸的,也有些教具是经过改造的。如从抓豆子延伸到抓米、抓各种各样的豆子;从分水晶石延伸到分小动物;从剪纸动作的练习延伸到剪窗花等图案;从串珠子延伸到穿项链,具体的穿法以及所用的材料都是教师自己摸索出来的;从别回形针的一种方法延伸到几1种方法;从夹乒乓球延伸到夹枣子、饼干,再延伸到吃点心以及自助餐;从叠字游戏延伸到阅读角、成语学才等。此外,凡是用到教具的每一样蒙氏工作都配上了相应的纸上作业。

  5月19日

  集体小组学习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梁老师叫我观察其中两个小朋友,一个女孩正在为自己穿一条项链,一个男孩在做“分数小人”。她说今天这两个人她都没有教,他们就自己去做这项工作了。一t蒙氏工作一般是一对一地指导;每一个孩子都要指导一遍。但现在她发现让同水平的孩子团体分享后,孩子们能够通过互相学习而学会。有些工作只用教一个小朋友,每教一个新的工作后,教师就要仔细观察其他孩子的反应,如果他们主动去学习,了,遇到困难时教师再去指导。如“分数小人”她只是教了一个小朋友,其他孩子们通过观察,一个传一个就学会了。又如穿项链的工作,梁老师会穿出各种样本,让小朋友自己观察项链,探索项链的穿法。一些小朋友经过几次尝试后就能成功地发现项链的穿法。。

  除了采用个别化教学外,梁老师还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小组教学和团体教学。如日常生活与数学一般是个别化教学;音感钟、叠字游戏、一年四季、数学游戏等则采用团体教学;还有些内容在教一个孩子时会请两个相同水平的孩子看,也就是把相同层次的孩子放在一起教(同质小组)。

  在蒙蒙班这一段时间的考察,我最大的感触是——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我很喜欢他们那种独立自由的学习状态,无论是个别操作,还是小组合作学习,他们都在自由和自然地表现自己,一切充满生机。该园在以观察为主的指导方法、混龄的组织形式、环境的创设、教师的仪表态度、教具的增添等方面,都深得蒙台梭利思想的精髓。如蒙台梭利认为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心理学家而不是教师”,通过对儿童进行心理观察来了解儿童内心的发展需求,从而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教师是“环境”的监护者和管理者,所有的设备都应整齐、漂亮,教师的外表应该“吸引人”、“令人愉快”,举止应“文雅而优美”,对孩子说话的态度尽量温和、自然与友善。此外,蒙台梭利的原著中没对教具操作作详细规定,她更注重教师通过对儿童的观察不断改进与创新教具,而非强调后人对她的刻板模仿。在吸取了蒙氏的这些思想精髓之外,幼儿园还进行了蒙氏课程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探索,在个别指导为主的基础上,进行了集体与小组指导的尝试,并以“三浴锻炼”、笛子等园本化的特色课程丰富了全园的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