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天龙八景
天龙八景
天龙八景,天龙山以其秀丽风光,闻名遐迩,并以名胜、遗迹遍布全山而驰名三晋。《晋祠志》载:天龙山“太原一邑之名胜,除晋祠而外,厥惟天龙”。依据《太原县志》,八景是:崇山环翠、佛阁停云、鼎峰独峙、虬柏蟠空、龙池灵泽、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子旗石。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
目录 概况 人文历史 简介 特色景点 寺庙建筑 评价 参考资料 天龙八景 - 概况天龙山
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武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占地约 185公顷。山中多砂页岩,呈现出奇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多山泉,有丰富的泉源;山内多林木,森林覆盖率达7O%;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天龙八景 - 人文历史天龙山的人文历史始于南北朝时期。东魏时期,大丞相高欢在天龙山修建避暑宫,开凿石窟,拉开了天龙山佛教史的历史序幕。经过近1500年的发展演进,景区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最令人惊奇的是天龙山精美绝伦的石窟艺术。
天龙八景 - 简介 天龙八景崇山翠环
天龙山环山数十里尽是茂密的树林。以碧玉苍翠的松柏为主,四季常青,郁郁葱葱,晋藩靖安王胤龙1607年游天龙山,有感于天龙山之胜景,以崇山环翠赞之。
高阁停云
高阁为天龙山漫山阁。每逢雨过天晴,云雾缭绕,高阁仿佛置身于茫茫云海岚烟之中,有“飘飘入仙境”之感。
鼎峰独峙
圣寿寺对面南山有座山峰屹然突起,状如香炉,故名香炉峰。鼎峰上云丝飘飘,仿佛是炉中的袅袅轻烟徐徐上升,有香炉吐轻烟之妙。
石洞栈道
天龙山石窟开凿在东西两峰的悬崖峭壁,旧时有栈道攀缘,沿栈道可进入每一窟内。
柳跖旗石
春秋奴隶起义领袖插旗的一块巨石,巨石耸立于香炉顶峰,石上有臼深三尺许,用来插旗。此石衬托在葱茏苍翠的松柏下,蔚为壮观。柳跖峪中,除柳跖旗石外,还有柳跖的遗迹八处。
龙潭灵泽
位于天龙山东西两峰之间,古人凿石为洞,深广各两丈有余,水生于石底,大旱澄清,甘甜清凉,为天然优质矿泉水。
高欢暑宫
偶向深山访旧踪,宫名避暑在天龙”,避暑宫为东魏大丞相高欢的避暑之地,现仅存旧趾。
虬柏蟠空
三晋之奇景,天龙山圣寿寺山门前的千年古松身如蟠龙盘绕,极似伞盖蔽日,蜿蜒盘旋,好似一条虬龙在空中飞舞。
天龙八景 - 特色景点石佛
游天龙惯从公路上山巅,沿石级下山,先游途中景点及石窟,再到天龙寺游其他五点。如从柳子沟步行西进,沿途有喂马槽、三合村、下马村、寨峁哨所、跑马场、支锅石、溜马坪、安谷梁和插旗石等,且问峦秀美,五色壮观。游程中应以天龙寺为结点,以石窟为重点。
天龙寺清代改称圣寿寺,始建于北齐皇建五年(560),其中力上、佛像、胁侍诸像,雕技甚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天龙寺,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除寺门两侧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怫外,其余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从晋祠北大寺村迁移来的明初重建的北齐崇福寺大殿。殿内供释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称卢舍那佛;右为应身怫,是释迦牟尼佛。寺的东侧有钟楼,后部有禅堂院、九莲洞,是僧尼的修禅处与宅院。寺的西侧有北汉建的千佛楼,楼已毁,存珍贵的《千佛楼碑记》石刻。寺周散存十余通记事碑石,记载着寺的兴废。寺前有蟠龙松,势若游龙,形似华盖,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树高仅三米,面积却有200多平方米。树下置石桌石凳,与寺周的商业摊点和新建的天龙山庄,构成一组休闲、食宿的生活场所。
天龙寺周围密布景点:东面有关帝庙、七松坪、凤凰松、观音塔;西面有北汉刘氏陵园、双塔坟、普同塔、唐代善导大师墓塔;南面有柳子沟源头沟滩地水景、刻石、千佛洞;北面登石级经“龙池灵泽”的白龙庙到“高欢暑宫”的避暑亭,在亭内可远眺“崇山环翠”、“鼎峰独峙”和“柳跖旗石”三大景观。沿着“石洞栈道”可观赏著名的天龙山石窟群。
天龙山有东、西两峰,东峰叫“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双峰对峙,风采独具。在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开凿25个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13个窟,除第11窟面东外,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异,大小不一。计有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尊(幅)。
天龙山既是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又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晋藩靖安王题有天龙八景,即重山环秀、佛阁停云、龙潭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跖旗石。
石窟石窟的最早开凿者是东魏大丞相高欢,即东峰的第2、3号窟;其子高洋开凿 3窟,即东峰的1号窟和西峰的第10、16号窟;北齐至隋之间开凿了东峰第11号窟;隋炀帝为晋王时开凿东峰第 8号窟;余为唐代开凿18个窟。共跨越4个朝代,历时400多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如北齐的第1、10、16号窟,窟前增加了仿木结构的前廊,廊雕二柱,柱头承普柏枝,枋上有一斗三升斗拱,补间则施人字形叉手,是现存北齐的唯一建筑实例,有重大的科研价值。隋代的第8窟是一个中央有方形塔柱的制底窟,窟壁和塔柱四面各开龛设像,结构复杂却处理得十分贴切,双钩衣纹简洁平稳,有独到之处。西峰的第9窟是晚唐罕见的精品。峰顶有高 755厘米的弥勒坐像,姿态端庄的华丽形象中略具朴素、温暖的感觉,衣纹处理虚实结合、聚散合理,使在严的佛像增加了活泼的气氛。下部又以高 500厘米的十一面观音为主尊,文殊、普贤菩萨为胁侍的三大士像,用男体女态的方式处理,极妙地表现出肉体、纱衣、饰物三者之间穿插迂回的雕塑功力。后壁又用倚坐弥勒、坐佛和许多化佛坐在莲座上的淡浮雕构成一组反映弥勒净土世界的背衬。崖壁间又附若干龛窟,宽猛相济,繁简结合,寓意十分深刻。为保护这组石窟,重建仿明楼阁三层,下承汉白玉台阶步步登高,间内置木梯直到弥勒佛顶部。沿用旧名,曰“漫山阁”。“高阁停云”是天龙山八景之一。
天龙山石窟还有北坡史家峪福慧寺的三个唐窟,南坡柳子沟滩地悬崖上有五代至元、明时期的五个窟(其中三个窟无佛像),天龙山石窟有33个窟,其中有佛像的是30个窟。
天龙八景 - 寺庙建筑天龙八景景点
一、圣寿寺
古名天龙寺,560年(皇建元年),北齐孝昭帝高演创建。天龙寺初建时的原状,因记载缺乏已难以详考。北汉皇帝刘继元(968年~980年在位)又在天龙寺新建了千佛楼。金天会年间(1123年~1134年),天龙寺毁于兵火。1148年(金皇统八年)开始恢复,建千佛大殿、六师堂;1158年(金正隆三年)重修山门、钟楼。其后,元、明多次重建。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在古潭法师的主持下,天龙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奠定了寺院的总体布局。据1546年(明嘉靖二十五年)维修碑记载,圣寿寺为一座三进院落的寺院,中轴线上建有山门、前殿、大雄宝殿、法堂,东西配殿,前院有伽蓝殿、祖师殿,中院配殿各5间,法堂两侧各有厢房5间,钟楼建于山门左侧。寺院左侧为僧人活动区。从总体布局上看是典型的禅宗寺院布局。以后历有修建,但基本格局未变。1947年(民国36年)寺院的大部分建筑毁于兵火。20世纪80年代,依明代风格重建。重建以后的圣寿寺,仍依旧址。寺前流水淙淙,寺后林木葱郁,浓荫蔽日,奇花佳木多达百余种。二进院落递次升高,中轴线上自南而北建有山门殿、过殿、大雄宝殿,主殿两侧建有配殿,山门东侧为禅堂院、钟楼,寺后为九莲洞、藏经楼。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
山门 位于中轴线的最南端,是一座精巧玲珑的木结构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二间,中设板门一列,前廊下塑金刚力士,门后两侧为四大天王。门前设有八字影壁,中嵌五彩琉璃团龙一方,制作精细,色泽艳丽,团龙张牙舞爪,生动劲健。
过殿 过殿是寺内的第二重殿堂,因前后辟门可穿行,故称过殿。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庑殿式屋顶,檐部施以五彩斗拱,石质八角檐柱,造型庄重典雅。过殿又称药师殿,因殿内奉有药师三尊及十二药叉大将而得名。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 为寺内主殿,俗称正殿,居于全寺的中心。明代重建时为五开间歇山式殿堂,1947年(民国36年)毁于兵火。现存主殿是20世纪80年代从晋祠北大寺村原崇福寺迁建的。崇福寺亦为一座古老的寺院,创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隋唐时期高僧辈出,曾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主殿为1377年(明洪武十年)重建的原构,面宽五间,进深六椽,悬山式屋顶。前檐辟廊,廊下施四踩斗拱,明、次间均为?扇门,两梢间为直棂窗。殿堂内不设内柱,空间异常宽阔,能容纳许多僧徒同时礼佛。主殿内正面为宽达三间的佛坛,正中奉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佛像慈眉善目,面相端庄,具有显著的明代风格。释迦牟尼佛作结跏趺坐(俗称盘腿打坐),左手横放于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牟尼在成道之前,为了众生而牺牲自己,这一切惟有大地能够证明,因为这都是在大地上做的事。这种造型的像均为成道像。药师佛是左手持钵,钵中盛甘露,右手持药丸。阿弥陀佛的造型是右手下垂,作与愿印;左手当心,手中执金莲台。殿内两侧,供有十八罗汉。罗汉是佛教彩塑中最富有世俗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彩塑,形象千姿百态,能充分地将人们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用雕塑的形式表现出来,将佛教教义深奥的教理形象地普及到每个善男信女的心中,具有十分强烈的感染力。东西配殿均为面宽五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式建筑。前构辟廊,檐柱、金柱均为八角石柱。法堂 据圣寿寺内明代碑的记载,明嘉靖年间重建寺院时,曾在大雄宝殿后建有法堂。法堂亦称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
法堂集会之处,在佛寺中是仅次于主殿的建筑。法堂中,除安置佛像外,还有法座,供演说佛法者使用。法堂后挂象征释迦牟尼佛说法传道的图像。座前置讲台,台上供小佛像象征听法的诸佛。两侧列置听法席。堂中还有钟鼓,左侧为钟,右侧为鼓,上堂说法时击鼓鸣钟。禅堂 又称云堂或僧堂,与佛殿、法堂同为禅宗寺院中的主要建筑。圣寿寺在明清之际为禅宗丛林,禅堂就设于寺院的东侧,与主寺基址相连。圣寿寺现存禅堂院传说创建于北汉广运年间(974年~979年),明清历代均有修葺,现存为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重修后的建筑。二进院落,正面为禅堂3间,两侧建有耳房,为寺僧的早晚诵经之所,两侧客堂各3间,前院东西禅房各5间,为寺内的府库。南面为一座精巧玲珑的垂花门,建筑装饰简洁,风格轻盈。禅院外南房为寺僧的斋厨,东房为碾磨房。
九莲洞 位于禅堂院之后,原为圣寿寺的延寿堂(即养老堂)。由9间形制相同、内部相通的砖窑洞组成,故称为“九连洞”,因与“九莲”发音相同,又称“九莲洞”。
藏经楼 原位于大雄宝殿之左,建于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1935年(民国24年)毁坏。近年重建的藏经楼位于禅堂院后的九莲洞之上。圣寿寺在古代名僧辈出,藏经亦多,据1932年太原县保存古迹古物委员会在天龙山圣寿寺查核,除散佚外,尚存532套(函)。
钟鼓楼 钟楼、鼓楼位于寺院的山门两侧,合称为钟鼓楼。左侧为钟楼,司晨;右侧为鼓楼,司暮。圣寿寺的钟楼创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原建筑已毁,现在的钟楼是近年仿照明代建筑重建的。
二、白龙祠
又名白龙王庙、白龙洞。位于天龙山东西两峰的汇合处,背依石窟危峰栈道,下临深渊绝壁,两侧碧树参天。正殿三间,为巨石砌成的窑洞式建筑,前檐为廊,廊柱为八角石柱,形制古朴苍老,传说为北齐时期遗物。殿内原供有明代木雕龙王及侍者像,刻工精致,技艺颇佳。殿西侧为一石窟,内有一巨石凿成的池沼,下有清泉,天旱不涸,雨涝不溢,被乡民视为神灵,称为“龙潭灵泽”,是古代祈雨的场所。传说池内潜藏有一白龙,故称白龙池。
三、关帝庙
建于天龙山东峰山腰一处较为平坦的松林之中。现仅存正殿1座。面宽三间,进深二间,悬山式建筑。前檐设廊,明间为?扇门,两次间为?扇窗。殿内设有神坛神帐,内有关羽坐像1尊,殿下仅存武士像1尊,虽臂已残,彩已落,但英武之气犹存。殿内3壁绘有连环壁画,水墨绘成,人物精细生动,线条运用得非常成功。壁画内容取材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关于关羽事迹的描写,如“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榜题皆为本地捐奉者题名,对于研究当地村落的变迁颇有价值。
观音塔四、观音塔
建于圣寿寺东一片葱郁的林海之中,苍松掩映,一塔独。远处奇峰隐约,浮烟点点,近处林木苍劲,林海漫天。观音塔在绿树丛中若隐若现,半藏半露,显出深邃的意境。观音塔高约30米,砖质结构,方形塔基,八角形须弥座,塔身覆钵形,塔刹置圆形铜盘,挂铜质风铃。清风徐来,发出阵阵清脆的铃声。塔前置18级石台阶,拾级而上为塔门。塔内中空,顶部叠涩收束。内设佛台,原塑有十八罗汉朝观音,由于年久像坏,现为新塑的三大士像,即文殊、观音和普贤菩萨。
五、平山老人普同塔
1731年(清雍正九年)春季建造。方形台基,上施须弥座两层,喇嘛式塔身,上覆八角形密檐三重,造型简洁明快,刚劲有力。塔正面置一小龛,内嵌一石碑。平山老人,法名明修,俗姓赵,扬州府兴化县人,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来天龙山圣寿寺任住持。
六、漫山阁
位于天龙山西峰。始建于明代,是庇护唐代所凿第9窟石佛的大阁,原称重檐阁,毁于兵火。现名漫山阁,为20世纪80年代仿明结构格式重建。阁分两层,下层中间有站佛一尊,高一丈余,左为文殊菩萨,骑坐青狮;右为普贤菩萨,骑坐白象;上层坐佛一尊,高达丈许。佛、菩萨均为石像,就崖所凿,因而此阁又名大佛阁。天龙八景之一“层阁停云”即指此。前人有诗形容此景:“高阁凌虚拥碧云,烟林万壑望中分。乘风直上三千界,长啸犹夷帝阙闻。”每逢雨过天晴,万谷空幽的时候,白云缭绕于阁前,虚无缥缈,慑人心魄。
七、摩崖石刻
洞穴天龙山有多处摩崖石刻,附此记述。一处为白龙洞西之石壁上,崖间划石为方形,高约2米,宽1?5米,中题“览胜留题”四字,字大70厘米,系山西按察使提督学校副使贺邦泰题,于1580年(明万历八年)夏日所镌。另一处为冯玉祥于1920年(民国9年)冬,在山上暂住时所题:“穷苦同胞之得救,其所途为革命,根基在知识,吾生惟此二事。”字为隶书,大如拳,共6行,每行4字,无标点。西面又有冯之随从朱天光留题“猛进”两字,字大4寸,行书,亦于1920年11月题刻。此南向崖下,两层岩石上亦有刻石,上层“十九年十一月,一腔热血在救党国”。下层“天下为公”,字大5寸,系冯玉祥将军的参谋邓长耀题。
天龙八景 - 评价天龙山风景名胜区是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称誉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中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天龙八景 - 参考资料[1] 商旅在线网 http://www.airtofly.com/index7/shanxi/
【天龙八景】相关文章:
天龙洞游记03-20
天龙山作文04-30
游天龙湾作文08-11
天龙洞游记(合集)05-05
天龙峡之游作文08-06
天龙峡之游作文11-19
天龙八部作文10-04
天龙新旗舰--AVC-A1XV05-01
东风天龙牵引车起动故障处理04-28
《天龙八部》中的教育启示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