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陶文

时间:2021-10-27 17:11:58 全科知识 我要投稿

丁公陶文

丁公陶文

丁公陶文(丁公陶文)

所谓“丁公陶文”指的是疑为山东龙山文化时期使用的文字,这种文字这是山东大学考古实习队在邹平县丁公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文字整齐地刻在一件泥质磨光灰陶大平底盆底部残片的器内面,计有5行11个字。这块陶片长4.6-7.7、宽约3.2、厚0.35厘米。右起一行为3个字,其余4行每行均为2个字。这些刻文笔画流畅,独立成字,刻写有一定章法,排列也很规则,已经脱离了符号和图画的阶段。全文很可能是一个短句或辞章。文字中除一部分为象形字外,有的可能是会意字,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性。

目录 对丁公陶文的肯定意见 对丁公陶文的否定意见 一些有趣的现象 近代相关研究 收缩展开 对丁公陶文的肯定意见

对丁公陶文的肯定意见在多个考古论文中得到反复证实,并且有多位正规学者对其进行确认。 以下内容引用自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何德亮研究员的《山东龙山文化与古代文明形成研究》 对丁公龙山文化这件刻字陶文,经考古学界、古文字学界30余位专家学者鉴定,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确认,绝大多数学者对丁公陶文持肯定意见。 王恩田先生(考古学家,山东省博物馆研究员)认为是"东夷文化系统的字"。严文明先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说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早期文字"。田昌五先生(山东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建议将丁公遗址出土的、由成组文字组成的陶文,称之为"陶书",以与单个陶文相区别。裘锡圭先生(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认为丁公陶文,并不是一种处于向成熟的文字发展的正常过程中的原始文字,而是一种走入歧途的原始文字。对于丁公陶文,学术界也有不同的意见,有的学者抱怀疑态度,个别学者则持否定态度。尽管如此,"丁公陶文"发现的意义是不容质疑的,我们期盼着有新的考古发现和资料的问世。总之,丁公龙山文化陶文的发现,为探讨中国文字的产生与发展,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等重大历史课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对丁公陶文的否定意见

对丁公陶文的否定意见出于山东蓬莱市蓬莱一中教师王显春,该人属于民间学者,主要作品有已经出版的《汉字的起源》一书。 王显春不止一次激烈批评考古造假行为,虽其观点尚未得到考古界的认可,但随着现代资讯交流的发展,非专业学者也一样可能做出专业级别的成果,不能单纯地因为其没有专业权威身份就随意否定他的观点。 以下内容,引用自王显春网上所发表的《丁公陶文、龙虬庄陶文--新的学术丑闻》: 所谓丁公陶文,不过是个学术丑闻,仅仅是为了获得奖励。根据丁公陶文的图片,可以看出,该文字已经不是原始文字,而是趋于成熟。文字发展有特定规律,必定是从简单的图片发展,到有规律的线条,到较成熟的文字。 在丁公遗址,除了该陶片外,没有发现任何其他与文字相关的信息,也就是,该陶文是个孤证,没有来源,没有沿革,没有同时期的兄弟证据,这是不能认定为文字的。 另外,相隔数十里,发现的大辛庄甲骨文,则与成熟的商甲骨文相同,无法想象在时间相距不远,距离相距不远的两处地方,独立出现了两套文字,而不互相影响。并且其中一套之有一个套片,并且没有任何历史上的影响。 因为文字一旦出现,必然对周边地区造成巨大的影响,而丁公陶文,仅仅在丁公遗址之内,并且只有一片陶片。 再者,随后出现的龙虬庄陶文,则与丁公陶文类似,并且也极其成熟,也是只有一片陶片--------根据已披露的事实和推理作出如下描述: 作者习字画,在选择陶片和构图时透露出字画气息,因此,龙虬庄陶文接近长方形,以字画为参照,呈字画布局。作者略知西夏文,手写英文速度较快,因此,字面留有西夏文和手写英文的痕迹等。 丁公陶文的创作“嫌疑”人让民工在洗刷陶片时发现丁公陶文,表现的作者谨慎、避嫌的性格特征;龙虬庄陶文的创作“嫌疑”人回避了采集细节、实物细节,直接担当采集人,省去了许多麻烦,表现了一种蛮横气质。 丁公陶文比甲骨文早八百年,龙虬庄陶文比甲骨文早一千年,龟甲上某些刻划符号看起来很原始,人和动物的原型均可辨认,应当是刚起源不久的文字,绝不可能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丁公陶文的起源比大辛庄甲骨文要早得多,邹平离大辛庄不过数十公里,为什么丁公陶文在漫长的岁月中不会传播到大辛庄,以致于后者要重新发明一种新的文字?考虑到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半坡和姜寨都有互通信息的证据,邹平与大辛庄在金石并用时代和铜器时代的隔绝就更加难以想象了。 大辛庄甲骨文,已经成为丁公陶文无法过的坎了。

一些有趣的现象

无论“丁公陶文”的争议有多么大,山东地区无疑是中国文字起源的一个关键地区。尤其在山东龙山文化后期和岳石文化时期,大量的类似文字的现象不断涌现,丁公陶文的出土绝非偶然。近年来在山东昌乐地区发现了龙山文化中期的近似于文字的刻画体系,但是该体系迥异于陶文,代表者为“昌乐骨刻文”和“首阳山岩书”。

“昌乐骨刻文”和“首阳山岩书”的对照

“昌乐骨刻文”主要是一些微雕的简练图像,多以动物为表现对象,大多刻于牛的肩胛骨、肋骨和肢骨上面。据推测,这些骨刻文的出现很可能与宗教占卜活动有关。如图所示: “首阳山岩书”是昌乐县城东10华里的首阳山南麓水库边发现的, 图案刻划在较为平整的'石面上,从可以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来看,这些字符很像画得不怎么好看的简笔画。有人认为,它与昌乐骨刻文及 崇山石祖林上面的刻画符号有相当程度的相互关系。从字符的构造风 格上来看,也确实如此: 通过对照,我们可以发现 “丁公陶文”更多的继承了传统陶文的 朴实和抽象性,如右图所示:

“龙虬庄陶文”

有趣之处在于,远在江苏高邮的“龙虬庄陶文”则是两种风格的符号皆有,好像是在两种符号之间进行“对译”,如图:我们可以看到,龙虬庄陶文左面竖列的五个字符是接近传统陶文的,而右面竖列的四个符号则接近于昌乐骨刻文。而江苏和山东自古就属于大汶口文化圈,有着地缘上的某种共性,因此,两种刻画符号相互联系未必没有可能。

近代相关研究

近年来,在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发现了最早的甲骨文——岳石文化甲骨文。考古学家在对史家遗址和唐山遗址的清理发掘中,两遗址共出土甲骨文9 片,李寨遗址出土刻画于龙山骨器上的完整铭文文字,其时代分为龙山、岳石、中商、晚商文字 四个时期。在祭祀层底部发现有两片已残缺的甲骨文,经国家古文字专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组成的鉴定组认定,确认为是岳石时期的大型祭祀坑,坑内甲骨文字确属首次发现。如图: 同时,由于山东地区大辛庄也发现了重要甲骨文卜辞遗存。这些证据强烈的暗示我们:山东乃至苏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宗教活动可能是促使文字产生的重要因素,甲骨文的起源之谜很可能会在该地区的考古新的发现中逐渐破解。

【丁公陶文】相关文章:

陶文06-15

访陶公旧宅,访陶公旧宅白居易,访陶公旧宅的意思,访陶公旧宅赏析 -诗词大全01-01

丁公默送蝤蛑,丁公默送蝤蛑苏轼,丁公默送蝤蛑的意思,丁公默送蝤蛑赏析 -诗词大全01-01

丁公凿井(丁公鑿井)06-03

题黄公陶翰别,题黄公陶翰别灵一,题黄公陶翰别的意思,题黄公陶翰别赏析 -诗词大全01-01

送丁端公赴河阴,送丁端公赴河阴姚合,送丁端公赴河阴的意思,送丁端公赴河阴赏析 -诗词大全01-01

游张公洞寄陶校书,游张公洞寄陶校书方干,游张公洞寄陶校书的意思,游张公洞寄陶校书赏析 -诗词大全01-01

撰彭阳公志文毕有感,撰彭阳公志文毕有感李商隐,撰彭阳公志文毕有感的意思,撰彭阳公志文毕有感赏析 -诗词大全01-01

题文潞公黄河议後,题文潞公黄河议後黄庭坚,题文潞公黄河议後的意思,题文潞公黄河议後赏析 -诗词大全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