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政和县
福建省辖县
政和县(福建省辖县)
政和县位于福建省北部,与浙江省南部相邻,北纬27°03′-27°32′,东经 118°33′-119°17′。境内东西最大距离7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6千米。总面积1735平方千米。通行闽北方言建瓯话。政建、小浦、安嵩公路过境。有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闽东、闽北独立师洞宫山会师处、唐黄巢屯兵处黄念山、明银矿矿工起义旧址锦屏等纪念地。古迹有佛子岩、宝岩。政和历来是农业县,工业基础薄弱。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720.58万元,农业占9651%,工业仅占3.49%。
目录 建制沿革 行政区划 人口 地理 收缩展开 建制沿革五代,后梁贞明六年(920)属威武军长乐郡,后唐长兴四年(933)属长乐府宁德县,后晋天福六年(941)划宁德县北部设置关隶镇,镇治设在西里(今镇前乡镇前村)天王寺北,属福州宁德县。 后晋开运二年,南唐兵克建州,闽王王延政投降,福州属南唐。后汉乾祐元年,福州守将李仁达判南唐归吴越。宋太平兴国三年吴越归顺于宋。其间关隶镇均随福州变更其隶属关系。 宋咸平三年(1000)升关隶镇为关隶县。划建宁军建安县东北部东平里、高宅里、长城里、东衢里、感化里并入关隶县,隶属建宁军。县治移到感化里东岸口黄熊山麓。 宋政和五年(1115)改关隶县为政和县。 绍光三十二年(1162)改建宁军为建宁府,政和县隶属建宁府。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改建宁府为建宁路,政和县隶属建宁路。 明洪武元年(1368)复改建宁路为建宁府。政和县隶属建宁府。景泰六年(1456)划出政和县东部南里10都,北里11都、12都,东里13都、14都、15都归属寿宁县。 清朝政和县沿旧制,隶属建宁府。 民国元年(1912)改建宁府为建安道,道署驻建安,政和县属建安道。民国16年废除道制,政和县直属福建省。民国23年7月,福建省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政和县隶属第十行政督察区,区署驻浦城。民国24年10月,全省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政和县隶属第三行政督察区,区署于民国27年8月由浦城移驻建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福建省划分为8个专区2个市,政和县隶属第一专区,区署驻建瓯。1950年4月1日第一专区更名为建瓯专区。1950年9月,建瓯专区更名为建阳专区,政和县隶属建阳专区,区署驻建阳。1956年6月,改建阳专区为南平专区,政和县隶属南平专区,区署驻南平。1959年7月,政和县改隶福安专区,区署驻福安。1960年2月,政和县与松溪县合并为松政县,县府驻松溪,隶属福安专区,区署驻福安。1962年8月,松政县分立,恢复政和县建制,隶属福安专区,区署仍驻福安。1970年7月,政和县与松溪县再度合并为松政县,县革命委员会驻松溪,隶属建阳地区,1975年3月,松政县再次分县,恢复政和县建制,隶属建阳地区。1988年1月,建阳地区行政公署改名为南平地区行政公署,公署驻南平市,政和县隶属南平地区。
行政区划2000年至2003年,政和县辖5个镇、5个乡:熊山镇、东平镇、铁山镇、镇前镇、石屯镇、星溪乡、外屯乡、杨源乡、澄源乡、岭腰乡。 2006年5月26日,撤销熊山镇建制,设立熊山街道办事处。原熊山镇的'行政区域为熊山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区域,熊山街道办事处驻原熊山镇政府驻地胜利街330号。
人口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数据:全县总人口193169人,其中: 熊山镇 32502、东平镇 23392、石屯镇 18558、铁山镇 19026、镇前镇 23838、星溪乡 15193、外屯乡 11368、杨源乡 15191、澄源乡 24640人、岭腰乡 9461人,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地理政和县位于福建省北部,与浙江省南部相邻,北纬27°03′-27°32′,东经 118°33′-119°17′。境内东西最大距离7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6千米。总面积173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属东南沿海丘陵区,东高西低。全境中低山面积占82.8%,丘陵占9.5%,河谷盆地占7.7%。东部为鹫峰山脉北段,河谷盆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最高峰香炉尖海拔1597米。海拔最低的谷盆位于石屯乡王山口,海拔仅为129米。 气候:全境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西部18.3℃,中部17.4℃,东部14.7℃。年平均无霜期:西部262天,中部252天,东部212天。平均年降水量:中西部1609毫米,东部1926毫米。平均年日照1907小时。 水文:主要河流有七星溪、松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