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解不开的死结-教育忧思录
· 我是一名青年教师,1994年踏上了教育岗位,在经济发达的南方,一所普通中学任教语文,兼班主任,从教至今整整八个年头了,可以说是不算长也不算短了吧。想起当初之所以要成为一名教师,完全是出于偶然,高三毕业老师动员了一句:做个老师挺不错的!于是我便怀揣着憧憬报考了师范,现在想来觉得实在是可笑。在我所熟识的亲戚朋友中没有一个是和教育有牵连的,因此当初走向讲台时就难免有许多的忐忑与激动、紧张和惶恐,我难以置信自己已经转变为一个老师,种种不安的感觉今天仍然能清晰的抚摸到。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在我的心中,都觉得“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虽然我不喜欢“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说法。 1994年我从大学毕业,分配到现在的学校开始了我的工作历程。刹那间,我就由原来的受教者变成了今天的施教者了。也许是当初有过太多的美丽的幻想,因为我曾经无数次以一个走过来的学生的角度去设想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是一个好的老师,但当我真正面对教育的现实时,我才知道我当初的一切设想是多么的幼稚可笑,在严酷的事实面前,“噗哧”一下幻想荡然无存。八年来我曾经不断的努力,希望以此来来证明我自己,我曾经告诉自己“要做就做最好”。八年里从我手里毕业了三届学生。学生的牵挂、同事的赞许和大大小小的奖励,似乎我已经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但事实却只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师不再是崇高的,教育同样也不再是纯洁的了。它们同一切曾经有过美好过去的东西一样,不再神圣,变得庸俗和卑污。 教育不再神圣,因为他已经无处不散发出金钱的气息。教育产业化的结果是兴办教育事业也以利益获得的最大化为目标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学校依靠学生,于是就要想尽一切方法从学生身上找钱。学校间的生源大战愈演愈烈,如果没有利益驱动不知何来的硝烟?学校想钱的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大者择校选班赞助等要收钱,虽然有各种各样规定条款说不允许,但又开特例说学校可分三六九等,那些学校不可以择校这些却是可以的,重点班不可以设特色班却允许。于是各个学校“争重点创示范夺牌子”之风一下子就“热”起来了,“特色”也一个个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收费小者如校服、书籍征订、春游等等,虽然也规定多多,但有的就是教育主管部门直接在谋取利益,你又能怎样?在学校只要是涉及到收钱的,没有不存在“猫腻”的。现在的教育就像一个市场,明码标价讨价还价,甚至可以以物易物,或者以权易物。因此一些声誉卓著的学校现在进的也并不一定都是最好的学生,因为我们施行的是“分”和“钱”的双轨制,“分”不够完全可以用“钱”来凑,甚至毕业证书也可以用钱来换。教育权利的不平等是显而易见的,而无论学生是处于哪一个教育阶段。如果要责难的话,只能怪你没有一个有权有钱的老爸老妈为你铺好人生的道路。 学校的管理更是问题多多,因为学校管理始终是在一种非民主的环境中进行的。校长负责制决定了校长在学校里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他决定了每个教职工工作的权利和岗位,而本身却不受教职工的监督,对上而不对下负责。教师代表大会纯粹是一个橡皮图章,当所有人高举起自己的手对校长的报告予以赞同表决时,你敢在众目睽睽下不举手来表示反对吗?校长往往又是党委的书记,最起码是副书记,工会在党委的领导下,你还能指望它干什么呢?工会一般只对教师生病结婚生孩子去逝比较关心,其他主要是为校长“擦屁股”安抚教师而用。在校长的耳提面命之下,难以代表教师的权利。八年中我还偶然发现,学校(包括其他公用事业部门)是没有专项的财务审查的(既然是一项产业,为什么又没有正规的审计检查呢)。因此学校的财政大权只掌握在极个别人的手里,普通教师甚至学校中层干部都只能是一头雾水。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各类学校特别喜欢搞大规模基建工程的原因吧。而所谓的校务公开也只不过是“皇帝的新装”罢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校长对教师的要求第一位的当然是听话和顺从。而学校行政和教育职责的交叉,更进一步促使教师队伍的软化。在我们许多学校里行政干部是可以少上课或者不上课的,而奖金待遇却反而要比普通教师高了许多,更不用说还有像招生这样许多赚 “外快”机会。行政干部的产生是从教师队伍中进行选拔聘用的,而标准却全在校长的好恶,在现实利益的诱惑和驱动下,教师队伍中部分人的分化是必然的了。我觉得整个教师队伍中得两种病的最多――软骨病和僵化病。要么惟命是从,要么因循守旧,而开拓创新,具有异端精神的教师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日子恐怕也很难过。 而教师管理学生也正好是校长管理老师的一个缩影。教师在学生面前是同样独断专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在八年后的今天才明白,为什么我们国家民主前进的步伐是如此的艰难,因为我们从小就没有品尝过民主的滋味。)由于我们升学和选拔人才的唯一方法就是考试,因此采用“填鸭式”的应试教育,“题海式”的教学辅导来提高教学“成效”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了。学校对教师考核的唯一标准是任教学生的考试成绩的高低。并且在许多学校中已经把成绩的考核细化落实到了每月每周的每一次考试。作为一个教师他(她)不但要应付三年一次的中考高考,还要应付每学期两次的期中期末各校联考,更要应付每月每周的年级考试。每一次都要求你拿出一个漂亮成绩来作年级、学校的横向比较。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想像作为一个教师的压力有多么的沉重。为了获得一个高分他(她)自然而然会采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把压力转嫁给学生。面对个别学生的与众不同自然会采取高压手段予以压制。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需要的是像农民莳花弄草般的精心养护浇灌,需要对每一个教育对象倾注感情,塑造出一个个生动富有特点的个体来。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却整个儿是工业化的大生产,教师大都是顺昌逆亡,按照统一的标准成批量的生产出唯唯诺诺,毫无主见,个性不鲜明的类同体。教师唯一的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将艰深的知识强灌给学生并且通过千百次的练习巩固和反复,使学生掌握固定的内容。而对于学生的生活、思想和个性整个儿就是视而不见。教学不重科研不重方法,一味通过加量,加量再加量,强迫学生学习记忆。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下午四点过后我就可以高高兴兴的放学回家或到操场活动;我初为人师我的学生也能在五点左右得到休息,而现在六点之前如果我放学的话我一定会首先看一下友邻班级有没有下课的,然后再决定。 成绩至上,成绩唯一导致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在许许多多的方面弄虚作假成风。各个学校在教学中大都隐瞒实情,无限度的拔高自己展示自己优秀成功的一面,另一方面却刻意贬损他人,夸张别人的缺点和不足。甚至有的老师在压力之下会去“教育”学生如何说谎,会去“指导”学生如何考试作弊。我曾经遇到过有的教师在毕业考试中给某些“特殊”学生安排一个“特殊”的座位,以方便他考试取得好的“成绩”。更有甚者,在考试阅卷中,教师联手作弊,抬高自己的学生成绩,有意压低其他学校学生的成绩。长此以往,我无法想象在虚假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成长后的心灵令会是怎么样的。 另一方面,教师待遇的低下,导致了许多优秀教师的流失和教师队伍素质的下降。教师的待遇问题一直以来悬而未决,国家有统一标准发放教师工资,但很显然取消了地域的差别。同样一份工资在发达地区明显偏下,教师要寻求平衡必然是堤内损失堤外补,于是许多地区的教师家教成风,好点的是教师相互介绍自愿补课,差一点的有人就不论好坏强逼着自己的学生到已处来补课,不听从的就在学校班级里给同学“小鞋”穿。更有甚者是直接或间接向家长索取钱物。而在不发达地区,由于教师工资是一块肥肉,因此拖欠工资情况就举不胜举。我有许多在北方农村相对贫困地区作教师的同学,他们的信里,最多的话题是又是多少个月的工资没有发放了,有人多次托我看能否帮他找个工作,甚至干什么都可以。另外,所谓教师参照公务员同等待遇也是一句严重的空话。教师的待遇显然不能和公务员相提并论,我们有人甚至害怕和公务员一起长工资,因为每加一次工资就意味着我们和公务员的差距又拉大了一步。教师待遇不能提高,所谓尊重教师也只能是一句空话。繁重的工作巨大的压力低廉的劳动补偿这如何能使教师安心教育事业呢,因此在整个教师队伍中稳定成为最突出的的要求。再者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也严重失衡。年龄上老的老小的小,或者是五十以上即将退休,或者是刚毕业二十出头,而四十左右年富力强富有教学经验能出成果的教师却十分稀少。性别上女教师严重膨胀,而男教师日渐稀缺。许多人做教师只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只要机会合适没有人会想要继续留下来当老师的。另一方面,教师人才的流动却始终卡得死死的,你想换个学校或者就换个工作吧,按照正常途径,人事关系这一关是休想通得过的。公务员招聘向全社会开放,我曾经去尝试过,但招聘人对我说:教师除外,除非单位开具同意报考的证明。我立刻想到了一个词“二等公民” 。离开学校非正常途径当然是金钱铺路,不托人不找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优秀教师稀缺的同时是学校行政人员队伍的日益庞大,上级机关有许多关系户安插在学校,他们不从事教学工作,人浮于世,尸位素餐,大吃国家财政。 我们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教育工作同样也处在不断的变革之中。从素质教育到创新教育,从“减负”到课程改革,这几年的教育界热闹非凡,一阵风来一阵风去,变革的举措令人应接不暇。但也许是沉疴痼疾积重难返,走马灯式的变幻中我们却并没有看到教育的实质性变改。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路也还是那条路,问题依然还是那些问题,许多改革举措“城头变幻大王旗”来得快走得也快,教育似乎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我想教育改革中教育体制的改革是根本,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是前提,改革不合理的考试制度人才选拔制度是关键,标本兼治恐怕才能有些成效,否则教育终将还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解不开的死结-教育忧思录】相关文章:
《海洋忧思录》教案设计04-30
对教育量化考核的忧思05-04
时空死结05-02
解开杰克·韦尔奇死结04-30
对传统历史教学的忧思及对策对传统历史教学的忧思及对策04-30
考研族解不开的名校情结-考研04-26
三尺讲台上的忧思04-30
助学贷款死结是知识收益廉价化05-01
差异化发行解开促销死结04-26
《近思录》之录与《传习录》之录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