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医生是否需要天分?

时间:2021-07-30 14:23:24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做医生是否需要天分?

正方:“天分”成就好医才  秦伯益:塑造一名优秀的医生,天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天赋,势必与其性格相关:有的医生生性开朗活泼、不拘小节,相对于内向、细腻的医生而言,这样的人做起事来会显得马虎、毛躁,但他所表现出的热情会让患者觉得贴心,易于医患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更好地获知患者的病情;而性格内向的医生,可能在与患者的沟通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但通过细心观察,同样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其实,这些与性格有关的成分往往决定了医生的分科,并在潜移默化中对其日后的医疗水平产生影响。  李甦:医生是需要天分的,名医更需要天分的造就。当医生需要具备起码的道德素质、修养,而爱心和同情心是最基本的要求。自私自利、胆小怕事没有风险精神的人,即使对其进行技术培养,最终也不可能承担起繁重的医疗任务;动手能力很差,对医疗工作缺乏悟性的人即使学上十年八年也难以“出师”。因此我不认为所有的人都能当医生。  阿达来提·阿合买提江:医生其实是全才,逻辑能力、语言能力、动手能力等都要过硬,而要达到这种要求是需要天分的。天分可以理解成一种与生俱来的“本事”,拥有天分的医生,他们对医学的兴趣、见地都会高人一等,因此很适合临床工作。多年的教学,让我认识到并非所有医学生都适合从医。  冯威健:天分、悟性或天赋体现的是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对于医疗工作相当重要。人体是复杂的整体,需要随机应变。悟性好的医生,懂得如何应对各种复杂情况,手术往往会做得很漂亮。医生所需要的一些特质,往往不是后天教育所能培养的。  单保恩:从医需要天分。人们通常认为“子承父业”是有优势的,然而,我们身边很多医生子女并不爱好医学,这恰恰说明对于从医的兴趣和志向是因人而异的,部分选择并从事医学的人也许就是一种天赋使然。另外,医学事业所需的责任感、抗压能力、对于疾病的洞察力以及与患者沟通的能力等,单靠后天的培养是很难达到临床要求的。反方:后天努力最重要  殷大奎:《三字经》里“性本善”中强调了“善”,说明人类是有“善”的,而有些“善”是后天形成的。一个好的医生完全没有天分是不客观的,但能不能成为好医生,能不能成为“大医”,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与培养。我们身边有名的医生、医学大家几乎都是受其成长影响的,这是后天的因素。  因此,天分的含义应是先天性与出生后生活和成长环境以及周围氛围对其影响而形成的特性,而相对于前者,后者更为重要。医生是个特殊的职业,救死扶伤、解决病痛、挽救生命,更需要具备这些条件。  一些好医生、名医,有多少天分可能很难说清楚,而促使一个人成为医生的动因却往往与自己的成长有关,基本上都是受到亲人、周围环境乃至社会、国家的影响后,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  张忠鲁:医生其实没有绝对的天赋可言。在古代,医生是“匠人”,遵循的是经验医学模式,靠的是“师傅带徒弟”式的训练。而在近现代,医生是可以通过职业化的训练和培养而产生的,其本身就是一种医学教育的产物。当然,从事任何职业都可能存在一些“天分”,但更加重要的是要通过后天的专业培养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才能成才。  崔长琮:没有人生来就能成为一位好医生。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老师手把手的培养,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成长和有所成就。  天分是一个模糊概念,没有评判标准,理解因人而异。一个孩子生下来很难说天分好不好,所能看到可能是先天赋予的体能、精力、体力,而素质的好坏主要与后天有关。当医生最需要具备的条件有二:一是品性,要为患者着想,为患者服务,即我们常说的白求恩精神;二是技术上要精益求精,有真才实学,否则对患者态度再好也不能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医生是需要培养的,是否能成为医生,还要看其在培养过程中的表现,从淘汰机制中胜出,才能成为医生。通过职业“倾向测试”选人才  在美国,临床医师的培养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医学学前教育阶段,包括入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第二个是医学教育阶段,包括医学院校教育和毕业后医学教育。此外,医学院校在招生时不仅会考虑申请人在医学院校入学考试(MCAT)和大学各个年级考试的成绩,还要求申请人有较为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出色的面试表现。只有大学毕业生中的尖子才能考进医学院,进了医学院也并不能保证能够顺利毕业。  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流传千年,而美国的医学院学生从中学到医学院毕业大概是“过十关斩十二将”,步步艰辛,经过这样的大浪淘沙,那些真正有天分,也能够忍受寂寞的人才能最终成为医生。  而与美国相比较,中国的医学教育伴随着整个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的升高,入学门槛也逐渐放宽。一些专家表示,这样的形势让那些渴望学医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希望,同时也让医学教育“成果”的去向有了更大的未知。  对此,一些专家提出应在医学生入学时进行倾向测试,希望效仿国外对毕业后医学教育的考核,建立类似包括患者关爱、医学知识、人际交流、职业精神等方面的系统职业倾向测试。殷大奎对这一提议表示赞成,他认为通过这样的测试,了解其对医学有无兴趣,是否具备成为医生所需要的献身精神、关爱病人等品质,这有助于遴选和培养真正对医学具有兴趣又具备从医天赋的医学人才。  当然,也有专家担心这种做法在国内的可操作性。一位专家坦言,“目前还没有特别科学的办法进行心理评估和兴趣选择。且对于职业的选择,还有更多重维度的选择。”困境:专业易选? 行业难入  从选中医学专业入校学习到成为一位好医生,路有多长?恐怕不仅是路程难以丈量,就连路径都难以言尽。  “适合做医生的人都是很优秀的,但在如今的就业环境下,社会不能从机制上为人才提供公平的机会。”阿达来提告诉本报记者,一些社会因素使得一些真正有天分、有能力,“先天就是当医生的料”的人根本就进入不了医生队伍,“这些将限制医生队伍的成长。”  对此,张忠鲁亦有同感。谁能给真正的医学人才带来机遇?在他看来,现在医学院校的多数毕业生所具有的医学知识和素养都是具有可锻造性的,但谁来给他们机会,谁来挖掘他们的潜能,使其能够通向成才之路,这是一个较为复杂和难解的困惑。“现在不是缺少千里马的时代,而是一个缺少伯乐的时代。”  冯建威对此也十分赞同,他认为培养“大家”不仅要有天分和悟性,还要有机会,即要有进入这一领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良师的引导成才的机会。诱惑:医学世俗化“扼杀”医才  据统计,近年医学院毕业生中有近40%改行从事其他工作。单保恩对此的看法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条件下,转行的意义是不同的。“当年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是因为他认为在当时,拯救麻木的国民精神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然而,现在很多医生要么不堪重压,要么贪图名利,而转入了和医生工作完全不相关的行业。”  “更令人感到沮丧的是,一些人原本选择从医是受物质的诱引,这是一种医学世俗化,而这种世俗化的选择往往扼杀了从事医学并成为真正医学大家的可能性。”张忠鲁认为,一旦作为医生角色的回报无法满足其对于物质的需求,那么,这种“兴趣”和“爱好”就必然衰减,这样导致的结果往往是转而从事其他高薪职业。虽说对于个人的选择我们都应该给予尊重,但对其倾注的医学教育投入来说,不能不说是种资源浪费,“这也是一种十分可惜而又普遍的现实。”路径:“天分+努力”成就医学大家  黄峻教授在担任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时,每年面试博士生都会问同一个问题,“你认为医生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更应该具备的是什么?”这是一道主观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而黄峻自己的答案是“对生命的珍视”。黄峻认为,医生的天性就是要有奉献精神。“医生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因为他每天的工作是在拯救生命。虽然现在的医疗环境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只要医生对自己的职业是敬畏的,就可以克服一切问题。”  当我们纵观古今中外的医学大家时不难发现,他们垂于青史的名字之上最为闪光的并非他们所具备的天分有多高,而是因对生命的敬畏和珍重而进行的坚忍不拔的努力钻研。殷大奎就表示,有的医生智商高、天性好,但往往做不了好医生。“而真正能够成为好医生的往往需要有远大的志向,要有为人民健康出力的服务意识,要有爱心,要有奉献精神,要为了掌握技能而努力学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其次要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  一些医学专家认为,一名好医生犹如一位艺术家,因为对于各种典型或不典型的临床症状,医生在技术的基础上,还需凭借经验甚至第六感来做判断。“技术可以教,而艺术就要凭个人悟性了。”—— 编 后 ——  对于“天分”这个话题,有人可能会觉得太过虚无,但又有人明确指出天分对于医生职业的重要。专家们普遍认为:天分的重要性目前无从考量,但一个好的医生完全没有天分是不客观的。  令人欣喜的是,专家们还提出了可供参考的答案:天分很重要,但是后天不努力就无法成才;如果没有天分,而有兴趣或志向,通过后天的努力也可以成才;如果两者都有,那就是锦上添花。正如殷大奎所言,如果一个医生既有天分,又有后天的努力,那么他的成长速度可能会更快,可能也更容易成为大医。

【做医生是否需要天分?】相关文章:

天分10-25

普通人是否需要看心理医生 -管理资料01-01

是否需要提前离职01-15

生活是否需要童话作文06-14

生活是否需要挫折作文06-03

化学实验是否需要研究?01-20

公司这样做是否合法?01-15

今天分班了12-23

测试:判断你是否需要跳槽了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