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对待子女 父母要提前打成教育的“一致性”
婷婷5岁,活泼、聪明,在幼儿园里和家里都讨人喜爱。有一次在家,不知什么缘故,突然发起脾气来,把新买的玩具汽车摔在地上。爸爸把玩具捡起来交给她,好言相告,婷婷不但不理睬,反而“示威”,再次把爸爸手里的玩具打在地上。爸爸感到有必要管教,就打了她一下,婷婷便大哭起来。正在厨房里忙碌的妈妈闻声赶来,孩子如见“救星”,哭得更厉害,把摔在地上的玩具又狠狠地踩了一脚。婷婷的爸爸把事情经过相告,谁知做妈妈的听后不以为然,反而责怪爸爸:“弄坏一只玩具,值多少钱,也值得打孩子吗?”接着叫婷婷不要哭,又教婷婷骂:“爸爸坏。”于是父女间的教育矛盾,迅速转化为夫妻之间的“舌战”。这种事件,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经常发生,它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都提出一个“父母教养子女的一致性”问题。认为由于父母教养缺乏一致性,会使孩子的心理偏离加深。儿童心理的一大特点,就是缺乏主见,易于服从。往往谁的权威性高。孩子就觉得谁对,他的接受程度就越大。父母的不一致性对儿童不良习惯的强化教育作用较大。
经常听到一些父母说:“别看我家孩子小,头脑可精哩!”确实,孩子具有一种从自我保护心理表现出来的“精”。这种自我保护心理,在儿童身上表露得更直觉和明显。利用父母对自己的亲疏不一或教养严松不一,而寻找有利于自己的庇护,正是孩子“精”的一面。婷婷当看见妈妈走来时,哭得更凶,这不仅因为她由此而感到委屈,而且也因为她意识到这样做能进一步得到同情与庇护。
鲁迅说,即使是天才,坠地时的第一声,同别人大概也没有两样。儿童不良心理偏离,以及儿童不良品行。一切都在于后天的熏陶。有些难以管教的孩子的例子告诉我们,这往往是由于父母中有一方做他们的后盾的缘故。不是说“有恃无恐”吗?只不过这种“恃”,往往是父母所无意识地给予的。
家庭教育成功者都十分注意子女心目中的父母一致性。列宁的父母对子女教育,能达到父母一致对待,不行就是不行,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由于这样的教育列宁从小就感到自己家里是非分明,从小就养成了行为的明确性和稳定性。
父母教养有分歧怎么办呢?做父母的应该“商”、“谅”。在处理问题上互相谅解,求同存异取得一致。但决不能把分歧暴露在缺乏辨别能力的孩子面前。否则,像婷婷的父母那样,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品德塑造,是没有好处的。当碰到事先商量不够、尚未达成一致性的问题时,那么至少在子女教育上,应该采取形式上一致的权宜之计。
经验告诉我们,父母教养一致性,对儿童崇高、纯洁、睿智心灵的培育,是不可缺少的。
【对待子女 父母要提前打成教育的“一致性”】相关文章:
父母教育子女的心得体会12-09
父母对子女的寄语08-17
父母关爱子女的古诗12-21
父母对子女的廉政寄语02-06
父母对子女的寄语3篇11-11
父母对子女的寄语(3篇)11-11
子女写给父母的感谢信05-24
子女给父母的道歉信范文08-30
家长教育子女的经验与心得03-30
父母教育孩子要常说这5句话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