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经典故事

时间:2024-06-22 17:38:34 好文 我要投稿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 篇1

  【朱熹间居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

  诗曰:晦翁庄重,敬慎威仪,自少至老,须臾②未离。

  南宋时,有个的大学者朱熹,字仲晦,别号晦翁。他的为人,很端庄稳重,在朝廷里讲话很正直,有一次,在巡视中看见许多饥民外逃,经调查是州官盘剥百姓太厉害了。他六次写奏章向皇帝报告。可是,前几次奏章都被小人给扣下了。皇帝看后,便免去了州官的职务,叫朱熹去代替州官。朱熹上奏说:“这个人不光上面有人,下面的人更多,只好辞职回乡。”

  他在平日家居的时候,每天天色还没有亮,就起来了,穿好衣裳相连的制服,戴了幞头,着了方头鞋子,到家庙里和先圣神位前去跪拜,行了礼以后,退回到书房里,几案必定摆得很正,一切书籍器用,必定很整整齐齐的.,有时候疲倦了休息,就闭着眼睛端端正正地坐着,休息完了起来,就整齐了脚步慢慢地走,他的威仪和容貌举止的法则,从少年时一直到老始终没有放弃。

  【注释】①朱熹(xī):朱夫子。②臾:yú,须臾,一会儿。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 篇2

  乞巧节是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少女们比赛穿针引线来纪念织女。

  织女每天为王母娘娘做织布的活计,人间有一位牛郎过着贫苦的生活,只有一头老黄牛陪着他。

  织女爱上了贫穷的牛郎。她下凡与他成亲,她为他生了一双儿女,生活幸福美满。

  王母娘娘十分气愤。她命令天兵天将将织女带回天庭,一位天将将织女带了回去,牛郎带着儿女骑着老黄牛跟着他。

  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一根金簪并在天上划了一道线,于是一条奔涌的河流挡在了牛郎前进的`路上,隔开了这对夫妇。

  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喜鹊们在银河上架起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

  这一天,女孩子们喜欢在织女星旁学习织布。也是为了庆祝牛郎织女重逢。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 篇3

  在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时常可以见到“医者意也”的说法,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传统观念棗医者意也论文。好像医学理论的神秘性、治疗方法的灵活性、医家的悟性,都只能以一个“意”字来体现。换言之,中国传统医学的神韵,就蕴涵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那么一种“可以意会,难于言传”的味道当中。然而,医学毕竟是一门自然科学与实用技术,医家究竟如何以“意”来构建这门学问,似乎并无人深究。

  近代硕学梁启超曾说:“中国凡百学问都带有一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神秘性,最足为智识扩大之障碍。”而其所举之例,即是“医学”。的确,中国传统医学较之于任何一种其他古代精密科学(如天文、算学)或实用技艺,都更具有传统文化的特征。或毋宁说,只有传统医学才能够体现传统文化“可以意会,难于言传”的韵味。

  时至今日,当人们从不同角度对传统科技文化进行评价与研究时,一方面惊讶地发现:在近代西方科技繁荣昌盛、普及全球之后,唯有中国传统医学仍然具有不衰的生命力;但与此同时,人们又在不断地以西方科学的'目光与标准来审视、衡量、评价、要求、改造这唯一具有生命力的传统科学,哲学论文《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传统观念棗医者意也论文》。在这种情况下,“医者意也”所代表的传统医学之神韵棗这种与近代科学格格不入、“最足为智识扩大之障碍”的基本性格,自然就会受到更多的非难。

  作为医史研究,特别是医学思想史研究,理应对这句古来医家常挂嘴边,当代中医也还在以不同方式强调其重要性的话加以注意。本文即从剖析“医者意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多种含意与表现形式入手,以求理解中国传统医学的“神韵”所在;沿着医学的轨迹,而不是文人的雅兴来探索传统医学的一些本质性问题。

  出典与含义

  “医者意也”初见于《后汉书·郭玉传》。其记述如下:

  郭玉,和帝(89~105在位)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而医疗贵人,时或不愈。帝乃令贵人羸服变处,一针即差。召玉诘问其状。对曰:“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夫贵者处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摄以承之。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 篇4

  从前,在王庄南头住着母子俩,娘叫王氏,儿子叫王生,日子过的很苦,大年到了,王氏把儿子叫到跟前说:儿呀,娘给你二两银子,你去集市上卖点年货吧!

  王生来到集上,左看右看,东挑西挑,好的嫌贵,便宜的又不喜欢,眼看太阳转到西边,王生看见在东墙角有一个卖画的白胡子,他就走到老头跟前,问:“这幅画多少钱一张?”老头看了看他问:小伙子,你是不是王家庄的王生?我就这一张美人图了,不多要,就要你而两银子吧!王生想:这么贵的画?手却忍不住去拿,他掀开画一瞧呆住了,画上是一个漂亮姑娘,正冲他抿嘴笑呢,再仔细一看,那画上的姑娘跟真的一样,好像要跳出来一样,王生也顾不得买年货了,掏出仅有的二两银子,拿起画来就跑回去了。

  回到家里,看见老娘正在门口等着他,他低着头走过去说::“娘,儿不孝,把买年货的钱买了一幅画,你责怪孩子吧?”王氏说:“这张画卖得好娘不怪你!”

  王生把这张画挂在墙上,怎么看这张画这么顺眼,他想我王生这么大连一个媳妇也讨不上,我能娶个这样的媳妇也就知足了。正当他胡思乱想的时候,娘在外边喊:“儿呀,你快点去二婶家借点米,咱好做点饭,”王生来到二婶家门口,见她家门口上挂着大鎻,就垂头丧气地回来了。

  家里,娘正等着他借米下锅,王生看到饿了一天的老娘,不由得心里一酸,想:不是我买这一幅画,娘能爱饿吗?想到这,大步迈进屋里,就要伸手撕画,可以看美人的.笑脸又舍不得了,他走到锅前看看什么能下锅,他掀开锅一看,见锅里放着热气腾腾的白馒头和肉菜,就说:“娘你骗人,你做好了这么多菜,还叫我去借米?”王氏想,儿子是不是饿疯了,哪有这么好的事呀?可走到屋里一看,就是这样,也没说别的,娘俩就吃了一顿。

  从这里开始每天都是这一样,到了吃饭的时候,掀开锅就是馒头、肉菜。王氏很纳闷,自己这辈子修了好?这么好的事儿,偏让我们碰上了,她这几天留意看也没有人来家里,莫非是儿买回来的那张画是宝画?等到做饭的时候,王氏就躲在门后偷偷看,一会儿画上的美人像仙女一样飞下来,走到屋里就做起饭来,等做好后又悄悄低飞回画上。王氏看到这些,又是高兴又是害怕,等到王生下地回来,就把这些告诉了王生。

  这天又到了做饭的时候了,美女又下来,悄悄地做起饭来,王生急忙跑进屋,就把墙上的画扯下来,扔进火里。一阵火烟,血腥味直扑过来,王生猛抬头,看见做饭的姑娘,脸色苍白,眼泪汪汪地走到他跟前,说:“原想跟你好好过日子,原想等我功过炼成以后,跟你好好过一辈子。你现在把我的衣裳给烧了,我只好回家了。如果你不害怕,就等一年后去正南孤家坟找我,我叫青青。”说完就化作一缕青烟走了。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 篇5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礼貌举止,也就是此刻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七岁之师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就应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能够做我的老师啊!”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 篇6

  从前有个打鱼人,名字叫豆腐,他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生活,他父母留给他的渔船烂掉了,渔网也破了,但是他没有办法弄到新的渔船,新的渔网。

  有一天,他到河边打鱼,刚买了新渔船的老渔人金贵嘲笑他说:“豆腐,你这张网烂得像坨屎,龙王撞上来都网不着,也就只配拿来擦屁股——我看你还是别待在河边了,你瞧你把我的鱼都吓跑啦!你拿它到山梁上去撒吧,说不准能网个仙女回家。哈哈——哈哈哈——”

  豆腐羞愧极了,他羞愧得抬不起头来,他抱着破渔网离开河岸,朝山梁走去。他一边走一边哭。

  山梁上有一个水潭,名叫桃花潭。桃花潭水很深很清澈,水面上落了一层桃花瓣儿。豆腐擦干眼泪,想碰碰运气,于是他走进浅水里,把渔网往水里一撒。没想到,这一撒网,竟然捕到了一条漂亮的蓝鱼。

  豆腐高兴起来:“哈哈,正所谓不怕网破只怕网不撒!我肚子饿了,这鱼不大不小,拿来红烧刚刚好。”

  “豆腐你不要吃我。”那蓝鱼对豆腐说,“你用家里的瓦罐装山泉水养着我,我给你烧饭吃。”

  豆腐把蓝鱼带回家,从床底下取出仅家里唯一的大瓦罐,洗干净,装上山泉水,把蓝鱼养在瓦罐里。到了烧饭时间,红鱼从瓦罐出来,变成一位穿蓝裙子的鱼姑娘,给豆腐烧火煮饭。

  鱼姑娘的蓝裙子有两个口袋,她从左边口袋倒出米,从右边口袋倒出鱼,不一会儿饭热菜香,鱼姑娘给豆腐装好饭,摆好碗筷:“豆腐,饭煮好了,你慢慢吃。我回瓦罐了。”

  豆腐很满意:“你也一起吃吧!”

  鱼姑娘摇头说:“我是潭水龙王的女儿,不能吃人间烟火——要是吃了这顿饭,我就再也不能变回鱼了。”

  “做鱼有什么好?你不如做我老婆,从今以后跟我一道生活。”

  鱼姑娘留下来和豆腐一起吃饭,吃完饭她落下泪来:“我怕擅自与你结婚父亲要生气,你到潭边去求一下我父亲吧!你要说:‘水龙王,水龙王,我要娶你的鱼闺女做新娘。’”

  豆腐去到桃花潭边,大声喊:“水龙王,水龙王,我要娶你的鱼闺女做新娘。”

  桃花潭漾起一个大大的水波,水龙王的头露出水面:“明天你跟我上山猎鹿,你在后面撵,我在前面堵,如果能成功猎到金鹿,我就把鱼闺女嫁给你。”

  豆腐回到家,告诉鱼姑娘说:“水龙王明天跟我上山猎鹿,他在前面撵,我在后面堵,只有猎到金鹿,他才答应这门婚事。”

  “我父亲是猎鹿好手,只要他不反悔,你们一定能猎到鹿的。不过他脾气反复无常,如果你发现他突然不见了,你要看烂泥塘有没有水牛,如果有三头水牛,你不要害怕,只要勇敢冲上去,把它们紧紧抱在一起,事情就会成功。”

  第二天,豆腐和潭水龙王一起上山,七头金鹿从山林出来,水龙王在前面撵,豆腐在后面堵,眼看着就要猎到的时候,水龙王突然不见了。

  豆腐看到身边的'烂泥塘有三头水牛,便壮着胆子跑下去,把三头水牛角紧紧抱在一起,那三头牛马上变成潭水龙王。两个人再联手去猎鹿,很快把七头金鹿全捉住了。

  豆腐和鱼姑娘结了婚,开始时日子过得很快活。鱼姑娘擅长织布,很快挣够钱给豆腐买来新的渔船、新的渔网。有了新渔船新渔网,豆腐每天都能捕到很多鱼,他们的日子慢慢过富裕了。

  再说那金贵,他有个女儿叫金花,模样长得很漂亮。她见豆腐每天鱼满仓,人也越长越英俊,就对豆腐说:“如果你每天把捕到的鱼送我一半,我就在你衣领上绣一对鸳鸯。”

  鱼姑娘只会织布,不会绣鸳鸯,豆腐每天只能穿素色衣裳,听金花这么说,豆腐便动了心。他每天把捕到的鱼分一半给金花,金花果然在他衣领上绣了鸳鸯。

  鸳鸯绣好了,豆腐每天捕了鱼就去跟金花待在一起,饭也不回家吃了,觉也不回家睡了。

  鱼姑娘很伤心,一天傍晚,她对豆腐说:“你要蓝鱼还是要金花?”

  豆腐说:“我要金花。”

  鱼姑娘伤心地用脚跺地,跺着跺着,脚变成了鱼尾巴,那鱼尾巴一个劲往泥土里钻,钻呀钻,越越越深,过了一会儿,她只剩下头和脖子露出地面。

  “豆腐,你说,你到底要鱼还是要花?”

  豆腐还是说:“要花。”

  鱼姑娘一下子全钻进土里,不见了。

  豆腐和金花在一起过了三年,他的渔船慢慢烂了,网慢慢破了,他打的鱼越来越少。后来,金花跟别人跑了,再也不回来。

  豆腐想起鱼姑娘,就抱起烂渔网,跑到桃花潭边哭。

  他一边哭一边撒网,可是每回拉上来,网里只有空空的潭水。

  潭水边有只蛤蟆,问他说:“豆腐,你哭啥呀?”

  豆腐把整件事从头到尾讲了一遍,一边讲,一边流眼泪,他流了一汤盆的眼泪。

  蛤蟆可怜他,对他说:“我能吸干潭水,帮你把鱼姑娘找回来,不过在吸水的时候,我的肚皮会一颤一颤地动,那实在不怎么好看,你无论如何不要笑。”

  “我一定不笑。”

  豆腐擦干眼泪,看蛤蟆吸水,才吸到一半,蛤蟆的肚子便鼓得比豆腐还高,一颤一颤地动个不停,看上去,真像一块又肥又大的豆腐,丑极了,可笑极了。

  豆腐看到蛤蟆那个样子,忍不住了,终于大笑起来,他笑得捂住肚子在潭边打滚,他笑得喘不过气来。

  等他笑完,蛤蟆已经不在了,桃花潭又是满满一潭水。

  豆腐再也找不到鱼姑娘了。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 篇7

  他最初在一家贸易企业打工,成为外贸红木出口领域专家,最终也开办了公司,又是一个成功创业的故事,在成功者身上我们总能学到许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为创业者的经历。

  戚赟20xx年从南京工业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做业务员。这家国企有规定:新员工不得捧“老饭碗”,即不得做公司已有的业务,,要自己开辟新的业务渠道,公司为你提供活动平台。

  一般新员工多会选择做服装进出口贸易,因为服装比较容易看见成效。但小戚决心做出自己的特色。他在众多进出口生意中渐渐发现家具进出口生意较好,尤其红木家具市场大而做的人少,只要找到上下游的资源,竞争相对也小些。看准这个目标,他在企业又待了些时日,为日后自己创业精心做着准备。

  20xx年他提出了辞职,做起外贸生意,他从非洲、东南亚进口木材,委托国内厂商设计加工,制造好的成品销往国外。几年下来他对原料进口、加工厂商的选择到产品出口,都有了详实的了解。20xx年遇到国际金融风暴,小戚把木材加工转向国内,意外发现国内家具市场也很强劲,他此时投资30万元注册南京天朗写意家具有限公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总结成功的经验,是因为红木家具的市场项目起点高,资金投入高,高门槛自然限制了一些低起点的投资人,也自然避免了低水平的竞争。

  戚赟认为,把红木家具当做纯商品,出息不会大;把红木家具当做文化产品来做,发展空间将很广阔。戚赟注重追求做有品位的家具,他常常跑博物馆、设计展会,从收藏的文物中寻找文化传承的'脉络,做到外形仿古而又有时代新意。他在自家对面租下一间房,当做读书屋,里面除了一些红木家具,还有他收集到的旧书、资料等。他由此决定涉足红木家具的加工制造。一家红木家具厂厂长是木工出身,懂工艺但文化内涵不够。戚赟收购了该厂,让厂长变身为生产主管,专门负责精工制作、现场管理,他自己则担当了市场推广和形象设计,制作高端家具。去年公司的销售额突破了千万元。今年,戚赟正式成立南京紫庐文化传播公司,将文化产品从红木家具拓展到中国传统的刺绣、青花瓷、云锦等文化产品。

  ●专家点评:

  红木家具是家具产业中的一小部分。戚赟创业从小项目着手,因为先前明确看清了其市场目标,此外,该市场准入的门槛较高,对新进入者有限制,也帮助他较快获得成功。他的公司及产品在进行扩张时,建议采取“同心圆”战略——以核心产品红木家具为圆心,以同心圆的形式辐射扩张新的产业链,形成持续稳步增长的企业发展格局。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 篇8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老爱幼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就应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

  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 篇9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刻苦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不同凡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

  铁杵磨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样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最后成为有名的大诗人。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 篇10

  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文明而言,时令节气是非常重要的。这套《中国传统节日故事》,旨在让每个孩子了解自己的传统节日,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整套书总共8本,收录了8个传统节日故事。一些故事来自民间的口耳相传,比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原来来自于一只怪兽“年”的传说;七夕节,来源于大家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而端午节,则是源于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纪念……

  每个传统节日故事,都是一次与历史的相遇。读这样一套书,让孩子了解节日传说的同时,同时将大师级别的美术熏陶给了孩子,该算是一次富饶的阅读旅程吧!还值得一提的是,每本书的'最后心地附上了相关的历史小资料,让孩子们读完故事后,知道故事之外还有更为广大的天地,而无论是天上的神仙,还是地上的英杰,最终都会落到地面上,回到普通人的生活之流中去。

  节日因故事而生动,节日因故事而流传。跟孩子一起读这套书吧,领略我们集体记忆的河流里,那些被标注的瞬间……

  文字也多次经过推敲和精炼,非常富有童趣,比如《腊八的故事》里,有这样一段文字““瞌睡虫”觉得老两口太小心。他对媳妇儿说:“粮满仓,豆满仓,何必犯傻种地忙?”“没底锅”觉得老两口真啰嗦。她对丈夫说:“有单衣,有棉被,织布不如把觉睡。”听到这样好玩押韵的对话,哪个孩子会不喜欢呢?最为贴心的是,我们还在末尾附上了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有趣的习俗,孩子们在听完故事,还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中国的节日,感受传统之美。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 篇11

  每年四月一日是清明节。这天人们在乡间散步,在坟前摆上祭品,佩戴鲜花或者嫩柳条。

  故事要追溯到纪元前,春秋战国时期,金国王子重耳,被公国流放在外漂泊19年之后,回到祖国。

  他依据各人的功绩奖赏并封爵在他流亡期间依然忠心的人。在其中,有一个叫介之推的人被重耳遗忘。他背着老母隐居到绵山里。 重耳的`一个门客告诉他这件事情。重耳带上侍从去寻找介之推,但绵山太大,他们找不到他。另一个门客建议重耳:“放火烧山,介之推就出来。“重耳于是下令烧山。 一场大火烧荒这座山,介之推和他的母亲坚持到死。重耳十分悲痛,他规定每年的这一天都不许生火。各家都要吃寒食。

  清明节不许开火的习俗已经不存在。但插柳和清扫祖先的墓依然延续到今天。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 篇12

  在一个树洞里,住着四个鬼精灵,他们是鬼妈妈和她的三个孩子:骄傲小鬼、贪吃小鬼、懒惰小鬼。

  有一天,鬼妈妈把她的孩子叫到身边说:“明天我要出趟远门,大概几个月后才能回来。”

  “啊?妈妈,那我们这段时间吃什么呀?”三个小鬼急切地问。

  “你们只要喝一些早晨的露水就可以了。”

  “这么一点东西,能让我们长大长高吗?”贪吃小鬼说。

  “你们要想长大长高,光吃东西是没用的,你们必须诱导人类骄傲、贪吃、懒惰才行,每成功一次,就能长高5厘米。”鬼妈妈说。

  “我一定要快点长大,变成一个拥有超级魔力的大鬼“是呀,长大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贪吃小鬼说。

  鬼妈妈走后,三个小鬼决定到城里去碰碰运气,施展一下魔力,让自己快点长大。

  骄傲小鬼看到一个不听妈妈话的小男孩,他总是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最聪明。

  骄傲小鬼暗自庆幸自己的运气可真好,他跳到小男孩的头发里,呼呼地吹着气,那小男孩变得更加骄傲了,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骄傲小鬼一下子就长高了5厘米。

  贪吃小鬼来到一个爱吃东西的女人家里,他钻进她的衣服,呼呼地吹着气,那个女人每天就躺在床上吃东西,最后变成了一个圆滚滚的胖女人。

  贪吃小鬼也长高了5厘米。

  懒惰小鬼在路边上看到了一个懒汉,他钻进懒汉的'肚子里,呼呼地吹着气,那个懒汉捂着肚子直喊疼。

  懒惰小鬼看着懒汉痛苦的样子,一下子也长高了5厘米。

  三个小鬼都长高了,他们回到树洞里,开心极了。

  没过几天,他们又准备出来作恶。

  可是这次却没有那么顺利。骄傲小鬼找了半天,也没遇到合适的人,人们都变得谦逊有礼,他只好垂头丧气地回了家。

  贪吃小鬼遇到的人也变得很讲卫生了,任他怎么使劲地吹气,也没用。他毫无收获地回去了。

  懒惰小鬼来到城里一看,也傻眼了,人们都辛勤工作,个个身体健康。他也灰溜溜地回到了树洞里。

  三个小鬼只好继续喝早晨的露水来填饱肚子。

  骄傲小鬼说:“上次遇见的那个小男孩,现在变得好孤独,没有人喜欢他,真可怜!”

  贪吃小鬼说:“那个胖女人越来越胖,到现在也没有人愿意娶她。”

  懒惰小鬼说:“那个懒汉被折磨得不成样子,真吓人!”

  “看看,我们干的这些坏事!”贪吃小鬼有些惭愧。

  “可是,如果我们不做坏事,就不能长大了!”懒惰小鬼说。

  这时,山里来了一群孩子,他们看见三个小鬼,兴奋地喊:“你们好,能和你们交朋友吗?”

  三个小鬼急忙躲进了树洞里。可听着孩子们纯真的欢笑声,他们也很快乐,心想:“做一个长不大的小鬼吧,这样也挺好!”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 篇13

  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钱阳担任县令。当时,社会上还存友军卒**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风气。张乖崖想找个机会严惩这种行为。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忽然看见一个小吏慌慌张张地从府库中溜出来。张乖崖喊住小吏,发现他鬓旁头巾上藏着一枚钱。经过追问盘查,小吏搪塞不过,承认是从府库中偷来的。

  张乖崖将小吏押回大堂,下令拷打。小吏不服,怒气冲冲地说:“一个钱有什么了不起,你就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难道还能杀我!”。

  张乖崖见小吏敢这样顶撞他,就毫不犹豫地拿起朱笔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

  判决完毕,张乖崖把笔一扔,手提宝剑,亲自斩了小吏。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 篇14

  陶侃是东晋人,在广州做官当时的广州地区,生产落后,人口不多。陶侃在那里没有多少公事可办,生活很清闲。但陶侃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为了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就叫人将一百多块砖放在院子里。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砖搬运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砖搬进屋子里。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家里人觉得奇怪,就问陶侃为什么要这样做。陶侃回答:我将来是要报效国家做大事的,如果生活过于舒适,将来怎么能担当重任,为国家效力呢过了几年,陶侃终于被调回中原,被皇帝重用。陶侃回到中原以后,尽管公务繁忙,可是在广州养成的`搬砖习惯一直没有放弃,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怎么能够天天玩乐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中国传统经典故事】相关文章:

[优]中国传统经典故事06-22

经典的故事03-09

经典的故事【经典】06-08

乌鸦的故事09-10

铅笔的故事09-14

背道而驰的故事04-27

象棋的故事03-09

白狐的故事03-09

宝宝的故事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