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

时间:2024-03-13 10:54:40 好文 我要投稿

[必备]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1

  从古代仓颉造字传说到一百多年前甲骨的发现,中国历代学者都致力于解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各种说法,如“绳结”、“八卦”、“图画”、“书契”等。黄帝历史学家仓颉造字的'传说,在古籍中也有普遍记载。现代学者认为,一个系统的写作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如果有一个真实的人,仓颉应该是一个作家或颁布者。

  最早的雕刻符号是8000多年前的

  近几十年来,中国考古界先后公布了一系列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材料,比殷墟甲骨文更早。这些材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和历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的描绘或彩绘符号,也包括少量刻在甲骨文、玉器和石器上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汉字的起源2

  一、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这种种传说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多次发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发现了早在6000年左右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劾划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术作品。半坡人的刻划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国文字。

  近年来,中国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处遗址里发现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个图象文字,共发现了10多个单字。这些文字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所以称为“象形字”。字体的结构与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征。

  二、汉字的构成主要有三种方法:

  1、象形法

  这是形成汉字的最早方法,因此创造了最原始的文字,例:“日”写成,“月”写成,水写成,牛写成等等。这些象形字经过逐渐的`演变,到后来都改变了原字的形体,变成了后来方正的字体,有的笔画减少了,有的笔画增添了,由不规则变成了有规则的字体。

  2、会意法

  象形字比较容易看出造字的道理,但它们不能表达抽象的意思。古人便创造了另一种造字法——会意法。就是用不同的符号或借用“象形字”加上一些符号来表达一个抽象的意思。例:“明”字写成,意为“日”和“月”带来光明。“旦”字写成,(意为太阳出地平线而升起。

  3、形声法

  象形字和会意字都能从字形上看出字的意义,但却不能读出声音。因此又创造了形声法来造字。把表示声音的声旁和表示意义的形旁搭配起来,组成很多新字。例:“爸”字是表音的“巴”字和表形的“父”字的结合;“芭”字是由“巴”和“++”搭配而成。这样文字越造越多,据统计,形声字占汉字的90%左右。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适应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汉字的起源3

  汉字词语"竹竿"和汉字词语"猪肝"的搞笑故事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

  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汉字的起源4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来源的几种传说,能简单概述不同传说对于汉字来源这一问题的观点。

  2、了解汉字传统构形理论“六书”的相关内容,掌握“日”“上”“武”“江”等典型字形的构形方法及理据,并能试着根据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的构形方法。

  3、能通过对古文字形的推测与理解,增加对汉字的热爱,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准备】

  1、了解传统构形理论的相关基础知识。

  2、了解典型字形的构形方法及理据。

  3、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

  【学习评价】

  1、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概述汉字来源的几种传说。

  2、掌握“日”“上”“武”“江”等典型字形的构形方法及理据,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分析。

  3、能通过对汉字构形方法的分析,理解汉字的本义。

  【课前预习】

  试着填写下列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

  正如同学们所知道的,语文学习中,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字、词是无处不在的:大家的课本上充满了字词;我们的教室里贴满了字词;我现在在给大家上课,开口说出的是字词,PPT上展示出来的是字词,在黑板上写下的也是字词。一个个方块字组成了词,一个个词语汇聚成了词语家族。可是,我们的词语家族究竟是怎么来的呢?第八单元就是要带着大家来认识词语家族。因为词语也是由汉字组成的,今天第一堂课,我们就从了解汉字开始。

  2、学习原因:

  (1)从现实的角度来说,高考会考察,强基计划有古文字学要求……

  (2)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汉字的纽带作用维系着中国由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

  3、课程的理论基础:

  王宁《汉字构形学导论》:汉字的个体字符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散乱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内部呈有序性的符号系统。

  如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不是系统的,是孤立的,表意极其局限。

  二、汉字的起源——造字传说

  1、圣人造字说/仓颉造字说

  (1)传说。

  《吕氏春秋君守》:“仓颉作书,后稷作稼。”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惊天地泣鬼神

  《说文解字》:“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不止仓颉一个人/也有说伏羲和仓颉是同一个人的

  (2)评价。

  ①提供了创造文字的`条件(史官、眼力)和效果,具有一定合理性。

  ②文字不可能由一个人创造。

  2、河图洛书说/文字神赐说/八卦说

  (1)传说。

  《尚书顾命传》:“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龙马:古代传说中龙头马身的神兽。)

  《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守,发阳虚之山,临于无扈洛洞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从发明到发现的区别

  (2)评价

  ①八卦符号各代表一定物象又相互区别,这和早期文字有相通之处。

  ②文字神赐不可信;时间错乱,哲学意义上的八卦到西周及春秋时期才形成;八卦形体过于简单,区别度小。

  3、结绳说。

  (1)传说。

  《周易正义》:“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相考,亦足以相治也。”——基本只适合记录数字

  (2)评价。

  ①结绳记事与发明文字的想法是一致的,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

  ②结绳是一种实物性记号,自身不能说明自身,不可能成为记录语言的工具;结绳的区别性低。

  4、刻契说。

  (1)传说。

  《周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只是一种书写方式

  (2)评价。

  ①刻契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刻契带有“书写”的性质。

  ②刻契的构形太简单,与复杂的文字构形不相类。

  三、汉字的形成——造字方法——传统构形理论

  1、《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汉语工具书著作。它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

  2、许慎对汉字构形的说解。

  《说文解字叙》: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3、传统构形理论——六书。

  现采用许慎的取名、班固的顺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方法,转注、假借为用字方法(清戴震:“四体二用”说)。

  (1)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特点:图画式的造字方法;都与先民的生活紧密相连。

  例:

  (2)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特征:多表示抽象事物;有指事符号。

  例:

  (3)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

  特征:两个及以上的义符组合而成,但不是义符意义的简单相加。

  例:

  (4)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特征:由声符(声旁)与义符(形旁)组成。

  例:

  ——补充注意:

  <1>不要把形声字讲成会意字,不然容易牵强附会、闹笑话(苏轼与王安石之间的笑话):

  《说郛调谑编》:东坡尝举坡字问荆公何义。公曰:“坡者土之皮。”东坡曰:“然则滑者水之骨乎?”荆公默然。

  <2>以“门”串起四种造字方法:

  门:象形闩:象形/指事/会意

  现有多种说法闯闲间:会意闻问:形声

  <3>開:会意→开:?

  辨认造字方法需恢复古形,才能还原本义

  (5)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含义:意义相同或相近,在《说文解字》中互相注释。

  例:

  (6)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含义:想要表达某个意思,但没有专为这个意思造的字,于是借来别的字,来表示这个意思。

  例:

  注意:许慎所举的例子“令”“长”其实是本有其字的,即字形与其本义可以一一对应。所以要么是许慎所说的“假借”和我们所理解有差别,要么是许慎举错例子了。

  4、对六书的评价。

  (1)对汉字的构形进行了较为系统性的阐述。

  (2)“六书”中的各书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四体二用)。

  造字系统在严密性和明确性方面尚有缺陷(合体象形与会意有所交叉);

  建立在小篆的形体基础之上,并不具普遍的适应性(六书是专为分析小篆字形出现的,不能用于分析所有的甲骨文、楷书)。

  所以!辨认造字方法需恢复古形,才能还原本义!

  四、学以致用

  1、分一分:描、刃、山、水、本、花、亦、休、采、想、中、舟、门、集、囚、围。

  象形:山、水、舟、门

  指事:刃、本、亦、中

  会意:休、采、囚、集

  形声:描、花、想、围

  2、选一选:选出全是形声字的一组(B)

  A、信劣明众

  B、避怒伸硝

  C、他慈牧爸

  D、功尖好围

  3、填一填:

  五、总结

  汉字记录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维系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传承了中华民族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的文化。学习好汉字,是我们身为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六、作业

  1、回顾复习第一课时。

  2、完成第二课时预习。

  试通过下列字形答:这是什么字?它的本义是什么?这个字的构形有什么特点?

汉字的起源5

  传说有一次,黄帝的军队和蚩尤的军队交战,交战甚欢,难分难解。黄帝想改变一下战术,叫仓颉拿作战地图来,但发现地图已丢失。只好收兵再作商议。回营后黄帝很生气,责怪仓颉没办好。仓颉说,现在要记录的事实在太多,再用结绳记事的方式,实在难以应付,忙了就会出乱子。现在老百姓也在犯愁中,常遇到同样的问题。黄帝说,你是我朝的第一大臣,有没有解决方式?仓颉告诉黄帝,改用画图的方式,可以记录更多的事,而且大家一看就会明白。黄帝就命仓颉着手办理这个事,不用随军打仗了。

  仓颉接受任务后,整天冥思苦想,半年了,还没有进展。冬天到了,外面下了大雪,仓颉想去打猎,顺便放松一下。一路上,看到山鸡、小鹿跑过,雪地上留下一排排脚印。仓颉发现,他们的脚印都不同,突然来了灵感。画山鸡的脚印就代表山鸡,画鹿的脚印,不就是鹿吗。如果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把它的形象特征画出来,不就代表不同的东西了吗。仓颉向黄帝报告了之后,黄帝听了非常高兴。命仓颉把天下的所有东西,上至日月,下至飞禽走兽,都按不同的特征画出来,并把这种符号叫做“字”。于是,仓颉开始了造字的旅程。

  仓颉每天上观日月星辰,下观万物生灵,创造出来了越来越多的象形文字。并刻在石头和木头上。后来发现太沉重,不便携带,成了仓颉的.心病。后来有人从河边捉来一只大乌龟,请仓颉造个字,仓颉发现龟壳上有很多方格子,就造了一个“龟”字,并刻在龟壳上。但乌龟趁人不备时逃走了。三年后,乌龟在另一个地方被人捉住了,他告诉仓颉,龟壳上刻的字还在,不但没被水冲掉,而且字长大了,而且更清晰。于是仓颉想到,龟壳很常见,不但很轻,而且刻的字很清楚,是很好的记录材料。他把创造的字,都记录在龟壳上,串起来。黄帝大为赞赏,并颁布天下。成了现在所说的甲骨文。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国汉字的由来。

汉字的起源6

  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文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有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露了天机,天上落下来小米,鬼神夜夜哭泣。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印,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这种种传说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的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多次发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发现了早在6000年前左右,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劾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术作品。半坡人的刻划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可以看做是原始的中国文字。

  近年来,中国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处遗址里,发现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个图像文字,共发现了10多个单字。这些文字是按照事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所以称为”象形字”。字体的结构与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征。

汉字的起源7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的起源;

  2、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

  3、了解字体的演变过程,明确隶书在汉字的规范和最终定型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

  2、了解字体的演变过程。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以仓颉造字传说导入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二、 看图识字

  学生辨识课文中的甲骨文图片,了解汉字起源于图画;

  2、 总结造字方法(结合许慎《说文解字》中的'阐述及例字甲骨文讲解)

  A、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B、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C、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D、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引申——两种用字法:

  A、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B、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三、汉字字体的演变(结合多媒体图片展示讲解)

  1、流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2、隶书的地位

  隶书化小篆圆转弯曲的笔道为平直的笔画,它的出现大大方便了书写和镌刻,在文字演变史上跨上了一个新的、关键性的阶梯,对于汉字的规范和最终定型至关重要。

  四、课外延伸——利用汉字结构巧猜字谜

  1、孔子上山(岳);

  2、千里姻缘一线牵(重);

  3、日落香残,了却凡心一点(秃);

  4、江边点起两盏火(淡)。

  五、布置作业

  探讨并完成小试身手一、二、三题。

汉字的起源8

  所谓字道,观其形,思其义,解其意。

  自看了王婷的《汉字的起源》,我对汉字有了新的了解。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化古老悠久,其中,汉字,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草书潇洒豪迈,行书形如流水,楷书方正端庄,隶书圆润整齐,这都是见证历史沧桑巨变的精华。

  中国汉字,同学们也都人尽皆知。可谁又知道它的来历,它的起源?据考古材料证实:汉字发明于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振奋的数据,体现了我中华民族的高智慧。

  总体来说中国汉字的发展,前后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而聪明的'华夏子民又巧妙地研究出了书法,研究出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更将汉字的精华完全体现出来。

  一个字的诞生,需要观察,研究。在历史上有一种字叫做象形字,它是由祖先观察周围身边的一切事物而发明出来的字。例如“鱼”是最为熟知的,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的智慧。也告诉大家一定要多观察,多思考。我们没有发明汉字的高智慧,但我们要继承祖先的优良品质—-勤观察,多思考。

  看着这些汉字,我惊叹汉字的历史悠久,赞美汉字的神奇精粹。我总是能想到很多很多,草书的潇洒豪迈,让我明白做人就要大大方方,敢做敢想,不要娇柔做作;行书的形如流水,一气呵成,更教会了我做事不要拖拖拉拉;楷书的方正端庄,昭示着做人要端庄,形式端正……这些凝聚古人的智慧精华的汉字,彰显了我泱泱大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今汉字已经走向了全世界,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带给所有人民。让更多的人了解汉字的魅力,这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精粹,理应更多的人了解它,明白它。

汉字的起源9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的起源10

  所谓字途,就是观察其形,思考其意,理解其意。

  看了王婷的《汉字的起源》,对汉字有了新的认识。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伟大国家,其中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草书奔放,行书流水般,楷书端庄,隶书圆润整齐,这些都是见证历史巨变的精华。

  学生们都知道汉字。但是谁知道它的来历,它的来历?根据考古资料,汉字是在大汶口文化早期发明的`,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

  一般来说,汉字的发展经历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如下: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聪明的中国人熟练地学习了书法和“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充分体现了汉字的精髓。

  一个词的诞生需要观察和研究。历史上有一个词叫象形字,是先民观察周围的一切而发明的。比如“鱼”最出名,体现了我们祖先的智慧。我也告诉大家多观察,多思考。汉字的高智慧不是我们发明的,而是我们要继承祖先的优良品质——勤观察,多思考。

  看着这些汉字,我惊叹于汉字的悠久历史,赞叹汉字的神奇本质。我总能想到很多事情。奔放豪迈的草书让我明白,做人要豪爽,敢做敢想,不要阴柔造作;行书形似流水,一气呵成,教我做事不要拖拖拉拉;楷书刚正端庄,表示人要端庄,要有正确的形体.这些凝聚了古人智慧精华的汉字,展示了我伟大的祖国五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文化。

  如今,汉字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给所有人带来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汉字的魅力,汉字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

汉字的起源11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充分感受汉字的魅力,关心汉字的发展;

  2、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了解汉字中的民族文化信息。

  教学重点:

  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

  教学过程:

  引入: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的汉字与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并称为三大古字。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惟有中国的文字生生不息,延用至今。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对汉字的了解有多少呢?汉字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汉字。

  一、汉字的起源

  对汉字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结绳说,图画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等等。书中给我们举的就是其中的一种,图画文字。

  除了图画说以外,我们要重点讲一种起源说——仓颉造字说。

  (图:仓颉,仓颉的文字)

  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统一华夏之后,感到用结绳的方法记事,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仓颉想办法,造字。于是,仓颉就在当时的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下来,专心致志地造起字来。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来。说来凑巧,有一天,仓颉正在思索之时,只见天上飞来一只凤凰,嘴里叼着的一件东西掉了下来,正好掉在仓颉面前,仓颉拾起来,看到上面有一个蹄印,可仓颉辨认不出是什么野兽的蹄印,就问正巧走来的一个猎人。猎人看了看说:“这是貔貅的蹄印,与别的兽类的蹄印不一样,别的野兽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仓颉听了猎人的话很受启发。他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象,大家都能认识,这不就是字吗?从此,仓颉便注意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应用器物,并按其特徵,画出图形,造出许多象形字来,这些象形字便开始应用起来。

  其实,不管是什么起源传说,从这些传说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最早出现的文字是图画文字。

  对以上关于文字的起源传说,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就可以了。

  二、汉字的构造

  汉字本身是表意文字,从它最初的图画文字就可以看出,它是通过图形来表达汉字本身的意思。因此,我们了解汉字的本义,就有必要了解汉字字形的构造。

  对汉字的构造,古人称之为六书。东汉的许慎将其解释为: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我们书中列举了四种。人们认为假借和专注是用字法,不是造字法,这里就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就行了。随着人们对汉字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我们所说的造字,真正意义上的应该只有前面四种。说了这么多,可能大家还是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我们先来一个一个看。

  (一)象形——独体表义字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所要表达物体的轮廓、特征,使人一看就能了解字的意义。象形字是最早的造字方法,这种造字法接近画图,只能表达简单的事物,对复杂的事物、抽象的概念无法象形,所以单靠这种方法造的字很少,象形字在汉字的比例里面只占10%,但它是构成汉字的基础。后来的几种造字法都是在象形的基础上而创造的。

  (二)指事——指事符号表义字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指事字多为抽象事物,而无具体形象可画,所以往往在象形字上加上象征性符号来表示。

  中的这几个字。此外再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木在象形字中是这样表示 在木下部加一个点表示树根的所在,即“本” 树根的意思;在木上部加一个点,表示树梢的所在,即“末” 树梢的意思。

  (三)会意——合体表义字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就是用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而成,用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注意,这几个形体,部件分开仍成字。

  武,从戈从止。止是趾的本字,戈下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信,从人从言,表示人言以诚信为贵。人要讲实话。

  暮,从日从茻(mǎng),指日在茻中 茻,是草。傍晚上下都是草,中间是个太阳,意思是太阳已落入草丛之中,天色已暮。

  下面大家思考一下,这些都是些什么字?一个意义与另一个意义组合,组成新的意义,构成新的字。

  用“会意”造字的方法时,还有一种“叠罗汉”的方式,就是把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形重叠起来。

  (四)形声字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这种造字方法很简单,就是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新字。形声字一般都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表义,叫做意符,一部分表音,叫做声符,习惯上也叫做形旁和声旁。形声字是最能产新字的一种造字法。

  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的组合位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A、形右声:

  江:《说文·水部》:“江,从水,工声。”

  这类数量最多。如“河、牦、酝、冻、租、肝、梧”等。

  B、形左声

  期:《说文·月部》:期,从月,其声。 如“都、切、劲、雌、战、攻”等。

  C、形下声

  空:《说文·穴部》:“空,窍也。从穴,工声。”如“芳、竿、宇、露、爸、翠”等。

  D、形上声

  基:《说文·土部》:“基,墙始也。从土,其声。”如“勇、袋、贷、架、劈、警”等。

  E、形内声

  病:《说文·疒部》:“病,疾加也。从疒,丙声。”如“囤、匣、裹、阁”等。

  F、形外声

  闻:《说文·耳部》:“闻,知闻也。从耳,门声。”这类形声字最少,如“瓣、辩”等。

  现行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但是形声字中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形声字声旁和整个字的读音完全相同,如“换、唤、涣”等,读音同声旁“奂”完全相同。还有一些形声字的声旁与读音不完全相同,但是通过这些字的读音特点可以帮助区别形似字。如仑做声旁的字,论、轮、伦、沦、纶等。

  (五)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顾名思义,本来这个对这个语言的表达没有专门为它造字,但是在书写的时候,借用另一个同音字来表示,这样的字就是假借字。

  如,令本是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同样是发号命令;长本是久远的长,后来借用为县长的长。

  有些字被假借表示另一个语素,而表示其本义的时候反而极少,以致于后人往往不知道它们的本义是什么了。如:莫,它的本义是今天的“暮”,后借来表示否定副词“莫”。而今天我们很少人知道它的本义其实是暮。

  (六)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关于转注的解释,学术界的看法不一。一般认为转注就是互训,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字彼此互相解释。一对同部首的字,由于意义相近、声音相同或相近而互相解释。如老, 在异时异地由于语音发生变化而变成了考 字,两个字互相解释,成了一对转注字。

  假借和转注,从造字的角度来看都不能产生新的汉字,它们只是对一些汉字做了一定的解释,是用字的方法。这里大家只是做个了解就可以了。

  刚才主要讲的四种造字方法大家都明白了吗?下面做个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字分别属于哪一种造字方法?

  三、汉字的演变

  汉字流传至今,经历的上千年的变化,逐渐地简单化,便于书写。那么汉字是从从古至今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呢?我们这里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一)甲骨文

  甲骨文产生于商代,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的特点:

  1、以象形字为基础,带有较强的图画性。甲骨文以象形、会意居多,形声字只占27%左右。尤其在早期甲骨文中,有些象形字的写实性很强,形象逼真。

  2、形体结构没有完全定型。同一个字可以有多种写法,异体字很多。有些字的结构成分多少不确定。如“羴”字有由三个“羊”组成的,也有四个“羊”字组成的;“渔”有一个“鱼”旁的,也有四个“鱼”旁的。有些字构成成分不确定。如“牢”有从“牛”的,也有从“羊”的;“逐”字或从“豕”或从“鹿”或从“兔”。有些字书写的方向不固定。如“臣”字有正写、反写、侧写等几种写法。

  3、笔画多为细瘦的直笔。这一特点与书写的工具密切相关。商朝日常生活中的文字书写是用毛笔,甲骨文已有“笔(聿)”字,正象手执毛笔之形。但是占卜的内容需要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用刀刻写就无法保持毛笔字的笔法和笔画结构,于是因材而施,改曲笔为直笔,改粗笔为细笔。

  (二)金文

  金文是是通行于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为它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金文最早见于商朝后期,一直延续到战国,西周是其全盛期。金文总数有三千多,其中二千四百多字已经考定。

  金文与甲骨文是同一体系的文字,但在字体上由于书写工具和方法的不同,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金文是用毛笔书写,然后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所以充分体现了毛笔的笔法。

  金文的特点:

  1、仍以象形、会意为主,象形字的形象性仍很强。但形声字明显增加,已占60%左右。

  2、笔画丰满圆润,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匀称。

  (三)篆书

  篆书有大篆和小篆的区别。

  大篆指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大篆的特点:比金文整齐,笔画均匀。

  小篆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整理、推行的标准字体,字形更匀称、整齐,笔画粗细一致,线条圆转匀称。

  (四)隶书

  隶书,秦汉时使用的一种字体。

  隶书的特点:

  用平直方正的笔画取代了圆润曲折的线条。隶书把小篆的圆润线条变成方折笔画,彻底改变了汉字的象形面貌,使汉字由繁趋简,奠定了方块汉字的基本形状,使得汉字成为完全符号化的文字。

  (五)楷书

  楷书,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的常用字体。

  楷书字形方正,笔画平直,书写方便。

  (六)草书和行书

  草书和行书是辅助性字体。草书包括章草、今草、狂草三种。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今草产生与东汉末,形体连绵,变化多端,字字盼顾呼应,贯通一气。狂草产生于唐代,变化多端,极难辨认。

  行书产生于东汉末,一直运用至今,形体接近楷书,笔画连绵,各字独立,易写好认。是楷书的辅助性字体。

  除了以上的字体,在我们的电脑上还有一些字体,如宋体、黑体,仿宋体等等。

  四、小结

  从以上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汉字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字形的总变化是由繁到简,每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变着前一种字形难写、难记的特点;同时,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汉字的发展是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

  五、名家书法欣赏

  最后我们来欣赏一些名家书法

  六、小试身手

  课堂的最后做一个字形游戏,找一找图形中包含的是什么词?

  七、结束

汉字的起源12

  中国文字已有五千年历史,但是早期的文字,已不可得见,今传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简称甲文)。

  所谓甲骨文,就是刻或写在龟甲及牛骨上的文字。

  这些文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另外在地下出土了很多商周时代的铜器,上面铸有很多铭文,称为钟鼎文(简称金文)。

  这两种文字,因为是现在所能见到最早的文字,所以又称为「古文」。

  周宣王太史籀曾做籀文(又称大篆),一部份籀文形体还可以在说文解字中看到。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李斯奏同文字,于是小篆通行,说文解字一书,就是以说解小篆为根本。

  汉朝以后,文字渐趋约易,隶书变成汉代通行的文字。

  魏晋以后,字体变为楷书,楷书书写容易,通行后就保持了相当大的稳定性,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通行同时,为了书写的便利,也出现行书及草书,这些都是楷书的变体. 仓颉造字

  《淮南子本经训》说:“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大意是说,过去仓颉造字的时候,天空下起了谷子,鬼在夜里发出哭声。

  《荀子》、《韩非子》等古代典籍里也有关于仓颉造字的记载。

  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流传更广,影响更深。

  过去的.历史学家们曾考证过仓颉是否实有其人,如果有,大约在哪个时代,由于缺乏确凿的史料,很难得出结论。

  有人推测仓颉是黄帝的史官。

  《荀子解蔽篇》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有人解释说,这里的“壹”指正道,也就是正确的规律。

  荀子认为,仓颉是一个因为集中使用文字而摸着它的规律从而整理了文字的专家。

  因此,一般认为,在汉字从原始的文字过渡到较为规范的文字的过程中,他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由此推断,这样的一个人,在汉字起源阶段的晚期,一定会存在的。

  但“仓颉造字”的说法只是传说而已。

  因为文字绝对不是仓颉一个人所能独创,而是在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文字记事的时候,人们在集体生产劳动过程中经过观察自然的事物,并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而创制出来的。

  汉字是个庞大繁富的体系,不经过很长的时间是不能创制成功的。

汉字的起源13

  汉字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汉字博大精深,让很多学者着迷了几千年!今天,我们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汉字的课。

  根据传说,汉字有四个起源。

  首先是打结理论。在古代,人们还没有找到文字,但他们需要记录一些事情,比如:今年又发生了一场战争……,所以人们用绳子打了个结。这就是打结理论。

  其次是八卦。在古代,人们认为天地、光明、黑暗是一体的,所以创造了这个格局,——八卦。当时,许多巫师用它来算命和占卜。经过仔细计算,八卦其实是一种图形,用“—”的不同排列来表示队形,看起来和现在的汉字很像,所以人们认为八卦和汉字的.起源有关。

  第三种是广为流传的“仓颉造词”。传说有一个叫仓颉的历史学家,在记录一些历史的时候,根据一些事物的特点造词。但是汉字是否是这样产生的,还有待考证。

  第四种比较靠谱,就是图说。很多年前发现有些洞穴里有很多符号和壁画,有些图片和最早的汉字很像。现在推断是古代人为了告诉后人什么而画的。这些图片的发现具有很大的价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是四种不同的汉字起源理论。此外,随着中国五千多年历史的变迁,汉字演变成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我对汉字的魅力印象深刻。我对汉字有更深的理解,佩服发明汉字的古人!作为中国人的后代,我们应该在未来努力学习,在未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强大的汉字文化!

  这门课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汉字的起源14

  汉字从形态到内涵,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而且是一种形象生动,有社会文化背景、生命意识、民族思想、生活智慧的文化元素。走进汉字的文化宝库,走进汉字的奇妙世界,方能领悟中国古汉字的神妙话语。今天,我们举几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二。

  国(国)

  甲骨文中的“国”(国)字由“戈+口”组成,其含义是“军队、人口”。可以理解为:由人口组成军队,由军队来保卫人口,这就是国家。在金文、隶书、楷书中,“国”字多了一个四周的“囗”,表示国家有边境四周;隶书、楷书中的“国”字还多了“一”,表示“土地”。这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

  在古汉字中,“国”字的组成中有外面一个大囗和里面一个小口,这两个口,意思是不一样的。外面的大“囗”,表示的是国家有四方疆域;里面的小“口”,表示的是人口;而“一”,则表示土地;此外,还要执有“戈”矛的军队来保卫国家的土地、人口和边疆。上述的大“囗”、小“口”、“一”还有“戈”等因素,构成为国家的“国”字。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的共同特征。

  可以说,古汉字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深刻地解释了国家的几个基本特征,或者说构成国家的几个基本要素——边境、疆域、土地、人口、军队等。

  家

  家是宀+豕。“宀”,房屋的象形字;“豕”,猪的象形字。“家”字的本义是:上层住着人、下层养着猪的房屋,这就是人的食宿生活的地方——“家”。

  古时中国以男子耕田为主的农业社会,社会整个生产力低下,农业很重要,同时又必须有饲养业做补充,人们才能够生活得好一些。即使是有钱的人,比较富裕的人,养殖业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家畜对于家庭的经济影响很大,是家里的重要财产之一。因此,家家户户都会饲养牲畜,特别是猪(豕)。那么怎样饲养呢?就是养在家里,一来猪等家畜不会被人偷走;二来可以防止猛兽吃掉家畜,遇到猛兽来,人们可以立即拿起武器驱逐猛兽,使家畜免遭损害;三来,房子下层饲养家畜,虽然猪屎马尿等味道臭点,但是对家庭卫生无根本性大碍。这种房屋上层住着人、下层养着猪的做法,即使在当代,在中国一些贫穷山村里依然或多或少能看见。

  在古代,养猪成为家庭的`一个基本特征。没有养猪的家庭是令人惊讶的。家以是否养猪,而不是以是否养羊来标识。这也表明中国中原地方已经摆脱了以往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比较彻底地进入了农耕社会。

  “家”字。《说文》:“家,居也。”《新华字典》:“1、家庭的住所。2、学术流派。”

  善

  不论在甲骨文中,还是在金文、隶书、楷书中,“善”字都与羊、与羊的嘴巴相关。在隶书、楷书中,善:羊+口+廿。“善”,羊头加上羊嘴。试想,羊的嘴巴只吃草,不会咬人,也不会咬其他动物。羊嘴,善之极矣。

  “善”字揭示了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啊。羊对于人类有着众多方面的“美”的本质:羊吃进去的是草,但是挤出来的是羊奶,提供给人类的是浑身的宝:肉是鲜美的食物,羊毛可以纺成毛线做衣服,羊皮可以做成皮衣,连羊粪蛋也可以肥田。羊对人类是完全奉献,真是善莫大焉!羊不象牛马猪等大型的、比较凶恶的动物那样,对人有时有生命危险,羊对人最为温顺,因此,羊最早被人类驯化,对人类的进步所做出的贡献也最大。

  牛马猪等大型牲畜,也有许多善,但是,牛会抵人,马会踢人,有时还会致人死命;而羊即使偶尔发点脾气,也很难致人死地。因此,中国古代先民把善与羊联系在一起,是最准确、最科学的造字方法。

  恶(恶)

  亚(亚)+心。“恶”字本义:鳄鱼在心中,或者是心如同鳄鱼般残忍。

  恶字的上半部分是“亚”字,“亚”是鳄鱼头部的象形字。“亚”字的中间部分是鳄鱼张开的大嘴巴,在嘴巴的左右两点,是鳄鱼眼睛,此外部分则是鳄鱼头部上下沿的样子。

  “鳄”(鳄):鱼+噩。“噩”字是鳄鱼的头部象形字,代表鳄鱼。在中国古代,人们因鳄鱼的肆无忌惮和疯狂而深受其害。因此,古汉字中,对鳄鱼的描写都是与丑恶、凶残、疯狂相联系的。

  贫(贫)

  分+贝。一个“贝”(钱)几个人来分,自然贫了;贫是缺乏钱财,拥有很少量钱财的意思。“贫”字本义是:缺少钱财,家境贫寒。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古代文明考古中,贝壳都是最为原始的钱币。因此,古汉字中“贝”就代表金钱。

  古汉字中许许多多的与“贝”字相联系的字,也都与金钱的交往相结合。比如,账目,就是金钱来往的记录。宝:宀+玉+缶+贝。能够称为宝的东西里面,贝就是其中之一,而贝就是钱。实:宀+贯。“贯”指的是被串起来的铜钱等货币。

  穷(穷)

  穴+身+弓。“穷”繁体字是“穷”,这个字上方是“穴”,下方是“身+弓”。

  中国古代历史传说指出,我国先民经历从树上居住(“有巢氏”就是那些在树上筑窝居住的先民),到洞穴居住 (“穴居氏”),而后到住房居住的转变历史。

  在古汉字形成时期,人类生产力已经比起远古时期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平原地方居住的人们,已经不适应穴居生活,因为,平原地方雨水下来就直接奔向挖出的洞穴里,不仅洞穴里的东西会被淹没,而且,洞穴也会被浸软垮塌。这样,人们就从穴居转变为盖茅屋居住了,有势力的部落酋长还居住在大房子里,那里干爽,生活的舒适程度远远好于居住于洞穴之中。人们的生活好坏的主要标志,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住房,因此,用房屋来说明人们的贫穷富裕,是一个最为简便易行,并且最有说服力的事例。居住在洞穴里的“穷”字,就成为了穷人的标志了。

  即使是当代,住房问题也是一件人生大事,只有家像个家的样子,才能够摆脱“穷”的形象。

  富

  宀+一+口+田。“富”字的甲骨文、金文与隶书、楷书是不同的。在甲骨文、金文中,有两样东西,房屋和房屋中的酒坛子,讲的是房屋和酒坛子这两样静态的、具体的财富。而隶书和楷书的“富”字,既有静态的财富,如房屋和田地;同时,主要的是动态的财富:这主要是人口(“口”)和田地(“田”)结合后,就能够创造出新的、更多的财富来。“富”字与“穷”字相比较,富字的上边不是“穴”字头,而是“宀”(宝盖)头了。富了以后,就可以离开“穴居”生活,在平地上盖起房屋,这是一种上方有了房顶居住比较舒适的家。富字上面的“宀”加上“一”,表示不用“穴居”了,已经有大屋顶的房子住了。

  总之,“富”字的含义是三者合一:有供人居住的房屋,有不断繁衍的人口(劳动力),有可耕种的田地。

  思

  田+心。汉字告诉人们,思想的思,心中有田就是“思”。这种思很纯正,不是叫人痴心妄想的思,不是歪门邪道的思,而是干正经事情的思,即务农的思。

  在篆文中,“思”字,上有人头部的“囱门”,下有人的“心脏”。古代人把握住了人的头脑和心都有思想、思考的功能。诚然,现代医学只承认头脑才有思考的能力。在隶书、楷书中, “思”字的上部 “囱”被 “田”取代。篆文的 “思”,解释的是人的什么器官有思考的功能;而在隶书、楷书中的 “思”,则告诉人们什么叫做“思”,通过人们耕田的实践及其整个思索过程来揭示 “思”是什么。

  贸(贸)

  卯+贝。什么是卯,在中国古文化中,有十天干、十二地支之说。在十二地支中的第四位是卯,卯代表乙木,乙木指的是荆棘、灌木丛,而荆棘、灌木丛不是可以做栋梁之材的参天大树,而是一些低矮的枝枝丫丫 (卯的象形字)的、难以做成大材的木材,只配砍下来做烧柴。在古汉字中,与“乙木”相对应的是“甲木”,“甲木”就是那些伟岸、高耸的乔木。灌木绝大多数只能够用来做烧柴 (或者做小型的家具、生产辅助用具),而乔木则主要用于做房屋、桥梁等建筑的栋梁之材或者板材。

  “贸”字是由“卯”和“贝”组成,其含义是用烧柴(卯)来换钱,或者用钱(贝)来买烧柴,这就是贸,也叫贸易。中国这个 “贸”字,是十分传神的,紧紧地抓住了事情的关键——贸易过程中买卖双方的贸易行为及其基本表现。

汉字的起源15

  (一)汉字的起源

  1.汉字的起源

  中国人对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战国时期就注意到了。有人认为结绳是汉字的起源。但不少人表示异议,结绳是上古用以记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过。它即便是记事,也毕竟不能算是文字。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字源始于八卦。此外,尚有“河图、洛书演进为文字说”。中国古代最通行之说是仓颉(jié)造字,这至少在战国末年已经在广大学者中流传。一般说来,文字的发展有一个从多头到单头,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从表形至表音的过程。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国的文字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经“巫”和“史”整理并发展而成的。至于“巫”和“史”又是什么人呢?这又有各种不同的猜测。目前,中国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不过稍有异议的人也不乏一例,根据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而任何事物总有一个从发生到发展渐趋成熟的过程。因此中国文字的发生始年还可前推。至于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张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张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在考古学家那儿,中国文字之源始又有分歧。其中提出最不同凡响之见的当推郭沫若。他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虽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é)遗。”如按此说,中国文明则应算成近六千年。中国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时?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至今还尚在百家争鸣中,看来还有待于大量的材料来佐证说明!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却达8000年。

  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站发表了一则惊人消息说:“在中国河南贾湖发现的乌龟壳上的符号,很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如果这则报道内容被确认属实,那将是一个世界级的发现。

  2、汉字的始祖

  相传汉字是黄帝时期一个叫苍颉的人创造的。

  在我国的陕西关中有个叫仓颉的人,他生有四只眼睛,眼睛里总是糊满了眼屎,但这两双迷迷蒙蒙的眼睛中总是放射出异样的光芒,观察事物特别清楚。他披着长发,留着长须,身穿兽皮,坐在一张凶猛野兽的皮上,手里经常拿着一支土笔,与坐在他对面的人交谈,似乎又在思索着什么。他的头形也不同于一般人,头顶高高地隆起,像个奇形的头陀,显得特别聪颖过人。

  他经常骑着毛驴,在陕西的黄土高原上四处奔波,跋山涉水,跨州过郡,去了解民间风俗习惯,收集民间流行的语言符号。那时没有纸,他就把收集的资料写在芦苇的叶子上,装在口袋里,让毛驴驮着。他收集的不少,装了好多袋,毛驴走到现在的陕西省岐山县就累死了。

  仓颉带着这批资料,没有毛驴不能再行走了,就索性找了一间草棚住下来。仓颉不断观察天象,抬头仔细看月亮时圆时弯的变化,还观察山水风雨演变的现象,辨识鸟兽的各式各样的.脚印,或野兽、车辆经过后留下的痕迹,分清和区别各种纹理的异同,并开始创造文字。

  其实,文字的形成是一个渐生的过程,绝非一时一人所能胜任。文字应当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发明、发展、完善下来的符号。数量也是从少到多积累起来的。

  汉字的数量很多,但是到底有多少,恐怕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准确数字。我们只能从古今字典中,知道它的大概数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曹魏时李登的《声类》共收字11520个。南梁顾野王的《玉篇》共收字22721个。唐朝时颜真卿的《韵海镜源》共收字26911个。宋朝时的丁度等所著的《集韵》共收字53525个。清朝张玉书等所著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当代的《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这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读完小学阶段我们要累计识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要会写。

  3.汉字的演变

  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汉字发展到了今天,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4.汉字六书

  说汉字的来源,就要说到汉字的六书。

  六书就是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人们依据不同的造字方法,造出了许多汉字供人们记录信息,传递信息使用。

  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

  象形 象形就是描画事物形状的一种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叫象形字。比如,日、月、燕、网等。

  趣谈“瓜”字

  瓜是一个象形字。“瓜”字中,两撇表示藤,中间竖钩表示瓜,捺表示叶。你们看古人造字多精妙。

  “葫芦科植物的统称”就是“瓜”的本义。

  “形状像瓜”,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像瓜形的,比如,“瓜皮帽”是帽子的一种;“瓜皮船”是船的一种。

  “像切瓜一样”,瓜的命运是要被切分的,由此引申出此义。人们用“瓜分”表示分割或分配。又指若干强国联合起来分割弱小或不发达国家的土地。

  “傻瓜”,表示不聪明,这一词来自古代的“瓜子族”,春秋时期生活在瓜州(甘肃敦煌一带)姜姓人被称为“瓜子族”,他们十分勤劳,受人雇佣时总是一刻不停地干活,可是有些人把他们这种老实的习俗看作“傻”,于是就有了“傻瓜”了。

  指事 用象征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号来表示某个词。比如,“刃”,在刀口上加一点,表示这里最锋利,这就是刀刃。

  指事字的来源

  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例如“上”、“下”、“凶”……等等。“上”、“下”两个字是用横线“一”为界,在横线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上方的位置,写成“二”,也就是“上”字;而在横线下面画符号为“ ”,则是“下”字。“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代表深坑,中间的“×”就是象征掉下坑的那种惊吓的感觉和危险的情形。

  象形字和指事字一般都是独体字。

  会意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比如,“休”,“人”和“木”合在一起,一个人靠在树上,表示休息。

  简说会意字

  会意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强。直到现在人们还用会意的方法创造汉字,例如“灶、尘、国、孬、歪、甭”等。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的,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交叉错综,这就是会意的方法所以“高产”、会意字所以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拿“人”和“木”说:“人”和“人”可以组合为“从、众”等,“人”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组合为“林、森”,“木”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析、相、采、困”等。因为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的会合,所以可以表示许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难以表示的意义。

  下面是几个会意字例:

  (1)“莫”字。甲骨文“莫”字的写法是:上下都是草,中间是个太阳,意思是太阳已落入草丛之中,天色已暮。是“草”和“日”两个象形字的会意字。以后简化为“莫”。“莫”的本义是日落的时候,后又引申出“不”、“不要”、“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以及表示揣测或反问等词义,如:莫如、一筹莫展、莫不、莫不是等词。作为本义日落时候的“莫”,后又被新创的“暮”字所替代。

  (2)“盥”字。盥洗、洗手的意思。甲骨文的写法下部是一只盆子的形状(皿),上部是一只手伸入盆内,表示在洗手,是“皿”和“手”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金文和小篆表示得更为明白,左右双手在盆(皿)中洗,盆中还有水,是“皿”、“双手”和“水”三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现在已不再象形,盆的形状已写成“皿”字。

  叠罗汉式会意字

  有些会意字是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重叠组成的。二字重叠的多是左右的并列结构,三字重叠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结构,看起来像体操活动中的叠罗汉。例如三个“人”组成“众”;三个“火”组成“焱”;三个“木”组成“森”;三个“日”组成“晶”;三个“直”组成“矗”;三个“水”组成“淼”;三个“口”组成“品”等。

  破体会意字

  会意字由于字形的变化太大,现在已看不出它们的字源了。

  例如妇女的妇字,为什么在女旁加个歪山呢?正确的字源分析只能从繁体字“妇”中才能看出。这个“妇”字左边的“女”旁指妇女,女旁的“帚”是扫帚,前后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妇女拿着扫帚在家里劳动。“女、帚为妇”和“力、田为男”是符合当时的“女内男外”、“男耕女织”的社会情况的。

  这类不容易看出字源的字相当多,人们叫作“破体字”。

  形影相随,“从”善相亲

  在人的一生中,总有自己崇拜的对象,喜欢跟从他,学习他。就如右图(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所示:

  一老者在前头走着,一后生在后跟着,形影相随,观察模仿着老者。这就是“从”字。

  “随从、跟随”,这是“从”的本义。学习某人,必定要“跟随”而学。子路、曾皙、冉有等为了学习孔子,跟随着孔子周游列国,边走边问,增长才智。

  “顺从、听从”,要学习别人,就要有一个良好的态度,要谦虚,因此就引申出“顺从、听从”的意思。作为解放军战士,就要服从命令听指挥。小学生要听从老师的正确指导。

  “侍从”,这是由“跟随”引申出来的意思。我们知道,在古代老师的地位是很高的,在伦常中有“天、地、君、亲、师”之说,还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这些都表现了老师的崇高地位。因此,学生对老师除了要“跟随”学习之外,还要侍奉老师,也就是“侍从”了。

  “参与、从事”。要侍奉老师,就要参加到老师所做的事情当中,并和老师一块动手动脑做。因此“从”字就有“从事、做”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有“从事、从军”等词,其意思都是“做”。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跟在后面的后生,显然是学习者,要看前面的人做事,于是,“从”字就有了“副、从属的、次要的”之意。在法律上,有两个词语最能体现这个词义:主从关系、从犯。

  汉字的独特神韵

  中国的方块字以其独特的构造、深远的意境而特立独行,如果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很难领略其神韵和精髓。老师讲解“臭”字,会说:“自大一点就是臭。”以此教育我们要谦虚谨慎,不要自满;老师剖析“伪”字会说:“人为和起来便是伪。”以此区分自然和雕琢的高下,要我们写文章和做人都要有真情实感。

  这实际上玩的是“拆字”游戏,但也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比如“富”和“穷”两个字,所谓“富”,过去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有田的人,一大片沃土只喂养一张嘴、一个人,自然绰绰有余,也就“富”了。而“穷”呢,只有靠用“力”打工了,八为十以内的最大偶数,也就是说,穷人是那些耗尽力气打工的人。只有力气,当然“穷”了。“贱”字也很有趣,“贱”的繁体是“贱”,左边为“贝”即钱,右边两个“戈”即两个兵器重叠交叉、相互较量在一起,为钱而争,为钱而斗,自然是“贱”的了。

  当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蕴含了事物的本质。我们在读汉字的时候若对字形加深一层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汉字所具有的独特神韵。

  形声利用形旁和声旁组成的新字。在形声字中,跟读音有关的偏旁称为声旁,跟字义有关的称为形旁。比如,“岗”字,下面的部分表音,表示这个字读“gang”,上面的“山”表示这个字的意思与山有关。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有三种组合方式:

  左形右声:指、诗、估、格

  左声右形:救、歉、剑、钦

  上形下声:空、露、花、崭

  上声下形:盂、货、娶、基

  内形外声:闻、问、闷、瓣、辫、辩

  内声外形:园、囤、病、衷、阁、匣

  东坡问字

  王安石写了一部书叫《字说》。

  有一次,苏东坡写了个“坡”字,去问他什么意思。

  王安石回答说:“坡就是土的皮。”

  苏东坡说:“难道滑就事水的骨吗?”

  王安石无话可说。

  在汉字的结构中,偏旁是比笔画大的构字部件,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坡”中的“皮”是表示读音的偏旁,王安石的解释是不对的,难怪苏东坡以“滑”字相问,王安石就无话可说了。

  秀才识字读半边

  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秀才识字读半边。

  说的是秀才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懒得查字典,或怕丢面子,有个窍门是读半边字。例如:碰上“坷”读“可”音,碰上“锣”读“罗”音。这类的字都读对了。可是这个办法有时又不灵。如挽救的“挽”不读“免”音,刚愎自用的“愎”不读“复”却读“bì”。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原来,有些形声字,随着汉字的改革表音部分的读音有了变化,已经不起表音的作用了,如果再读半边就要闹笑话。现在“秀才识字读半边”又成了对“秀才”们读错字的讽刺。

  “她”字的由来

  “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人称代词,专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国古代没有这个字,只是到了19世纪20年代才出现了它。

  在古文里,作宾语的第三人称用“之”字表示。后来白话文兴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五四运动”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也用“伊”字来指女性,如鲁迅时期作品中就是如此。1918年,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诗人和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大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称女性。一时轰动全国。“她”字一出现,就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攻击和反对,但却很快得到人民的承认、称赞,并被广为使用,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此事在当时文化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刘半农创造了“她”字,结束了以往书面语言中第三人称的混乱现象,从而纯洁、丰富了祖国的语言文字。鲁迅高度评价刘半农的创造精神,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一次“大仗”。

  六书之中,除了上述的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之外,还有转注和假借,因为它们离我们的生活远一点,所以不再细说。

【汉字的起源】相关文章:

汉字的起源03-12

汉字的起源15篇[精选]03-12

汉字的起源(精华15篇)03-12

汉字的起源【常用15篇】03-12

汉字的起源(汇总15篇)03-12

汉字的起源汇总(15篇)03-12

人类起源作文07-22

黑茶的起源05-02

哀,乐的起源作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