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的故事[精华]
民间的故事1
大森林里办起了一所动物学校。叮铃铃,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树林里欢腾起来了。小山羊、小喜鹊、小公鸡、小乌鸦和小鹁鸪一起高高兴兴来到大树下,在草地上坐得整整齐齐,不吵也不闹。
八哥老师来上课,他说:“小朋友们,上课要专心,心里不能想吃想玩。眼睛盯住黑板看,耳朵听着老师讲,嘴跟着念。大家听到了没有?”
“听----到-----了﹗”学生一齐回答。
“能做到吗?” 学生们齐声回答:“ 能----做----到﹗”
八哥老师笑着点点头,就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了五个词:“妈妈、姑姑、哥哥、姐姐、娃娃。”写完了,八哥老师说:“这一堂课,要大家把这五个词学会,念得一点儿也不错。能学会吗?”
“能﹗”学生们大声回答。
八哥老师带着大家念,念了一会儿,学生们就不专心了。小山羊想出去吃草,小喜鹊在看麻雀打架,小公鸡和小乌鸦在看窗外在树上赛跑的`松鼠,小鹁鸪想出去拍皮球。
八哥老师又教了几遍,问大家:“小朋友,会念了吗?”
“会啦﹗”
“会念的,站起来﹗”
“唰”的一下,大家一齐站了起来。
八哥老师高兴地说:“好,都会念了,我来考考你们。”
八哥老师请小山羊念。小山羊尖着嗓子念起来:“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八哥老师请小喜鹊念。小喜鹊点点头,神气地念起来:“姐姐,姐姐,姐姐,姐姐,姐姐﹗”大家一听,又笑得要命。
八哥老师请小公鸡念。小公鸡一伸脖子,大声念起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哥﹗”大家的肚子都笑痛了。
八哥老师请小鹁鸪念。小鹁鸪伸伸头,翘翘尾巴,念起来:“姑姑,姑姑,姑姑,姑姑,姑姑﹗”连正在外面玩的猫听了,也笑弯了腰。
八哥老师叫到小乌鸦,小乌鸦生怕老师听不清楚,用粗嗓子直叫:“娃娃,娃娃,娃娃,娃娃,娃娃﹗”这下连八哥老师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八哥老师叹了口气说:“上课不专心,一堂课只学会了一个词,每人二十分,不及格。”
一直到现在,山羊、喜鹊、公鸡、乌鸦和鹁鸪都只学会一个词,山羊只认识“妈妈”,喜鹊只认识“姐姐”,公鸡只认识“哥哥”,鹁鸪只认识“姑姑”,乌鸦只认识“娃娃”,全像个大傻瓜。唉,谁叫他们上课不专心呢﹗
民间的故事2
明万历年间,在江南地界,常有盗匪横行,少则三五结伴,多则数十余众,神出鬼没,专劫富商和官银,官府虽数度围剿,却收效甚微。
这一日正逢腊月十五,乃是奉化城中大户张万春的六十寿诞之日。张家内院张灯结彩,门庭若市,一派欢庆气象!
张老员外也是一身喜庆打扮,由三五个妻妾簇拥着来至厅堂,和到访客人一一见礼。
这张员外长耳垂肩,体态肥硕,生得富贵之相。他是此间有名的豪绅,莫说普通的商户对他敬重有加,就连当地的父母官也对他礼让三分。张员外深谙逢迎之道,遇人便露三分笑,友人敬他为“笑财神”,在奉化地界当正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寒暄多时,张万春将众人引入庭院中,分宾主之礼坐定,却听得鼓乐之声袅袅响起,庭中戏台之上,已演起了《西厢记》。
这张老员外平素最好听戏,他的一房小妾便是江南名伶,数年前请来家中堂会,听得一曲,不胜欢喜,便连人也一并笑纳了。今日寿诞之喜,差人请来京城中有名的唱班,以助雅兴。
听台上唱到动情之处,张万春也摇起大脑袋,跟着吟唱起来。
唱罢多时,他对下人使了眼色,便有个獐头鼠目的奴才凑上前来。
“扮莺莺的小娘子是什么来头?”
“那小娘子叫莫素云,听说是京城名伶,老爷有何吩咐?”
“真是细皮嫩肉,香艳可人啊!晚些时候,请她来我房中领赏银!”
那奴才心领神会道:“小人明白!”便躬身出去了。
却在此时,身旁有人笑道:“张兄,真好有雅兴啊!”
张万春回目望去,见说话之人乃是自己的好友李道然,也是此地一豪绅。
张万春笑道:“李兄见笑了,小弟不及李兄高才,熟通经文,独此一好,难登大雅之堂啊,哈哈!”
“张兄过谦了,若说这音律之道,小弟才是望尘莫及啊!”李道然顿了一顿道:“不过小弟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兄但讲无妨!”
“张兄,此间盗匪猖獗,官府都无可奈何,张兄行事如此张扬,须严加防范啊!”
“李兄提醒的是,此地匪患成灾,我早有所闻,不过料想他们也不敢来此处为恶。我这庄上护院也有数十人众,且院落间都设有机关,他们便是来了,也休想飞出去!”
“如此甚好!”
二人正说话间,台上已演完一幕戏。却不知何人惊声尖叫:“不好了,老爷,我家银库被盗了!”大伙儿回目望去,只见一个家丁气喘吁吁地跑来,满脸都是惊恐之态!
张万春闻言,如冰水淋体,顿时蹦了起来,一把抓住家丁的脖领,喝道:“狗奴才,快说,银库如何被盗的!”
“小的刚才出,出来,看,看了会热闹,回到库,库房,便见库门大开,财物尽,尽数被盗了,老爷,饶命啊!”
张万春气急败坏地扇了那奴才一巴掌,急急赶到库房。却见库门大开,里面空空如也!张万春一见此景,如五雷轰顶,顿时瘫倒下来。
家人们急忙上前将他扶起,捶打后背,轻抚前胸,许久才苏醒过来。张万春喘着粗气道:“严,严守门户,莫要放走可疑之,之人。”
一旁有人应道:“大老爷,方才唱堂会的`一干人等,已不见踪迹,想是与贼盗有所牵连,小的已报之官府了。”
张万春咬牙切齿道:“大胆狗贼,这般欺我,他日被我拿住,定叫你碎尸万段!”言罢又是一阵急喘。
半个时辰过后,便有官府公差赶到张府,查验许久,却一无所获,只得悻悻而归,向奉化知县王大人复命。
这王大人乃是新官上任,年方三十,正是意气风发之际。他初来奉化,便欲大展手脚,造福地方。听闻此处盗匪猖獗,祸害周遭百姓,心中十分愤懑,便制定了一套巡查之策,用以应对流寇盗匪,却毫无斩获。今日,张府被盗,可谓雪上加霜,让王大人平添许多愁丝。
苦思许久后,王大人下令,在城中各处设下暗哨,缉拿可疑之人。并定下连坐之法,私藏盗寇者,做从犯论处,予以重罚。反之,举报嫌犯,协捕有功者,当有厚赏。
此后数日,城内外都加派了巡查的公差,对过往路人严加监视,只要遇见行踪可疑者,便缉拿回去问话,不过半月光景,牢狱之中便多出几十个嫌犯。
这一日,差役急急跑来呈上一张信箴。
“大人,方才小的在府衙门口捡到此信,不知何人所投,小的粗粗看来,事关重大,斗胆请大人过目。”
王大人展开一看,却见信中写道:今闻大人法令,凡举报盗匪者,皆有厚赏,吾乃一介俗子,闻之窃喜不已,自当奋力报效,今夜特来拜会大人,请在府内足备赏金,鬼影儿。
王大人看罢大惊,问众随从:“这‘鬼影儿’是何方神圣?竟取如此无礼!”
有位年长的差役道:“这‘鬼影儿’乃是此地一盗,此贼手段高明,作案数十余起,从未失手,我等曾奉命缉捕他,却毫无所获。”
王大人道:“这般说来,此贼也是胆大妄为之人,近日几件大案,与他定脱不了干系!”
“这,这却不好说了,‘鬼影儿’行事有三怪。其一,他只盗刁顽奸商,绝不与普通百姓及忠良富户为恶。其二,每次只盗银百余两,绝不是这般穷凶极恶之状。其三,每次得手必在墙上留下名讳和偷盗数量,唯恐众人不知,可谓性情乖张,好似顽童一般。”
王大人道:“这倒是蹊跷的很,若依你所说,今日‘鬼影儿’留下此信,当是要不请自来了?”
“正是,大人须小心应对才是啊!”
王大人自然不敢怠慢,忙吩咐手下,严阵以待。
当晚二更时分,府衙内灯火通明,差役们皆不敢懈怠,各自手拿兵械,坚守各处要害。
突然,一道黑影自墙头划过,有人高声喊道:“‘鬼影儿’来了,快抓住他啊!”
随着喧闹之声,众差役从四面八方涌出,奔向那团黑影。
那道黑影听闻异动,忙向西北方向激射出去,几个起纵,已跃至十丈开外。众差役怎敢怠慢,在后面苦追不舍。
王大人端坐书案边,听闻喧嚣之声远去,心中忐忑不定。
突然一阵阴风袭来,瞬间将房中灯火吹灭。黑暗中,王大人听闻几声随从的闷哼之声,正在惊诧间,腰间一麻,便痿顿倒地,失去知觉了。
不知过了多久,耳边听闻下人的呼唤之声,才缓缓睁开双眼。
此刻已平躺在床上,身畔围拢着亲信差役。王大人一骨碌爬起身来道:“方才发生了什么变故?我怎会躺在此处?”
“大人啊,方才我等合力缉拿盗匪,岂料他身法奇快,大伙苦追不上,回来复命时,见大人已倒在地上,想是遭了贼人暗算,好在您并无大碍。”
正在此时,有人惊道:“大人来看,这里有书信一张,想是贼人所留。”
王大人接过书信一看,只见信中写道:小可虽是粗陋顽徒,只取为富不仁之主,耻于同虎狼为伍。近日盗患连连,乃是宵小鼠辈聚众为之,大人欲求其中情由,盘问城北泼皮胡三便知分晓。”
隔了数行,又是一段小字:大人法度严明,今日小可协捕有功,当得分赏,我见大人所戴玉佩,不胜喜欢,取来把玩一番,改日奉还。
王大人忙一摸腰间玉配,早已经不见踪迹,不禁惊出一身冷汗,叹道:“此贼果然厉害,本官生死只在他一念之间啊!”
定了定心神,王大人问身旁差役:“诸位,此贼留下书信,是何用意?”
众人将书信传阅一番,有人言道:“小人斗胆进言,此贼虽精于偷盗,但无大恶,今日若要加害大人,也早已得手,无须费此心力。此信暗藏玄机,不可尽信,不可不信,望大人明断。”
王大人沉吟片刻道:“我也正有此心意,却不知他信中所提胡三又是何许人也?”
“大人有所不知,这胡三乃是此地一无赖,终日游手好闲,不是善类,前几日小的缉拿嫌犯,也已将他拘在牢中,正待大人定夺。”
王大人闻言大喜,道:“若‘鬼影儿’所言不虚,这胡三便有重大嫌疑,明日将他押上堂来,我要亲自盘问!”
次日,众差役将胡三提至公堂,王大人细观其颜色,听其申诉,已了然于胸,只是稍作询问,并未用以大刑,便将他押回牢中。
众差役不解,问道:“此贼乃是重要嫌犯,大人力何这般轻判?”
“你等不知,我观此贼乃是顽劣之徒,巧舌如簧,其眼神游移不定,心中定有诡计,我若是动用大刑,他也是抵死不招,况且堂外围观之人众多,若其同伙混于其中,见有变故,自然鸟兽状散去,岂不是打草惊蛇?”
众人闻言连连称是,当下,王大人叫上几个心腹之人,如此这般嘱咐一番,众人领命,分头行事。
再说那胡三,下得堂来,心里得意不已:百姓皆赞王知县乃是包公转世,法纪严明,依我看来,不过是昏官一个,我只凭三寸不烂之舌,便将他搅得云里雾里一般,料他今日已是黔驴技穷了。
在牢中静待一日,三餐如旧,并无人刁难于他。胡三心道:似这情形,不出三日,小知县便要将我放了。想到此处,倒卧在地,翘起二郎脚,安心睡下。
也不知过了多久,忽觉脖颈处阴寒难当,搅乱了美梦,睁眼看来,但见面前站定一人,正将手指抵在自己脖间。
胡三大惊,几乎跃了起来,揉眼细看,面前之人披头散发,一张惨白的脸上,并无眼鼻,只张着一只血口,奇状恐怖至极!
胡三吓地大叫:“你,你是人是鬼?”
只听见那张血口中发出一阵毛骨悚然的阴笑:“我便是拘魂的白无常,你已身处冥府,乖乖随我来吧!”
胡三骇道:“无常老爷,无常大仙,误会啊,我正当壮年,怎会阳寿已尽,莫不是拘错了人?”
“哼,非你阳寿已尽,因你在世间为恶多年,专事鸡鸣狗盗之业,害得多少人家倾家荡产,自寻短见,现苦主状告无门,只得向阎帝申诉,故而将你拘来对质。”
“那,那定是奸邪小人诋毁于我,我乃一介良民,怎会干此等无德之事…”
“你也无须诡辨,稍后将你在油锅中一烤,若是清白,自然无事,若有偷盗恶行,便有铜臭散出,来啊,上油锅!”
少时,牛头马面抬着滚烫的油锅走上前来。胡三何曾见过这等架势,叩头有如捣蒜,口中喊道:“莫要烤我,我招了便是,这偷盗之事,我确有所为,但绝非首恶啊!”
“既如此,你且从实招,将你从轻发落!”
胡三连连拜谢道:“小的一定将功折罪,小的虽有恶行,也是受人驱使,无奈而为,这祸首乃是奉化城中的李道然!”
“胡说,李道然乃是奉化城中的豪绅,与诸多大户均为世交,怎会做这等败德恶行!”
胡三忙道:“小人岂敢胡言乱语。”遂道出一番原由。
原来这城中大户李道然,乃是绿林出生,早年盘踞山林,专事劫财害命的营生。为恶多年后,也积攒了不少银两,便改名换姓,在奉化城中做起布匹生意,俨然成了一个厚道的员外。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此贼表面上打点正经生意,与城中富户交好,私下里窥探他人财富,并勾结江湖匪盗,依旧做些杀人越货的龌蹉勾当。因其在黑道上横行数十年,故而手下死党颇多,且都是亡命之徒,在奉化城中翻江倒海,搅得鸡犬不宁。李道然工于心计,行事周密,作恶多年,也不曾留下任何污名,官府自然无从查起。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李道然做了几十宗大案,可谓天衣无缝,见官府每日如同没头苍蝇一般乱撞,心中更是暗暗得意,便松了戒心,前几日,厚赏了一众助他为恶的狐朋狗友,这胡三便是其中之一。却不料,这胡三乃是个目光短浅之辈,他得了些许好处后,便到处花天酒地,时而借着酒劲疯言疯语。前几日,众捕快缉拿嫌犯,见其行踪可疑,便将他拘到县衙,听后王大人发落。
待胡三陈情完毕,那无常鬼呵呵一笑道:“果然不出大人神算,这鼠辈敬畏鬼神,乖乖就犯了。”
胡三闻言不解,却听无常说道:“胡三你且看看这是何处?”
顿时间,灯火通明。胡三抬头看时,哪是什么冥府,分明是县衙内堂。诸鬼摘下面具,皆是差役所扮,王大人端坐堂中,仪态威严。
胡三一见此景,暗道上当,惊骇得说不出话来。
王大人道:“胡三,现已将你口供录下,你还敢抵赖吗?”
胡三怎敢造次,只得跪求轻判。
王大人下令将胡三收押起来,然后,连夜帅众赶往李府。
此刻已近三更,李道然正在府内酣睡,忽听闻屋外吵闹之声,便欲起身呵斥,刚走出房门,便被几个捕快按倒在地,心中暗道不好。
众差官按照胡三的供述,不费周折,便找到了藏放赃银的所在。
王大人喝问道:“李道然,你这贼子,勾结恶盗,犯下这等大逆不道之罪。如今铁证在此,还有何话说!”
李道然见大势已去,阴狠地笑道:“王大人果然高明,只怪李某眼拙了,今日东窗事发,我也无须废话了,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王大人冷笑一声道:“哼,果然是亡命之贼!似你这般丧心病狂的恶匪,若不诛杀,天理难容!”当下,下令将李道然一干匪众押入死囚牢,择日裁断。”
数日之后,王大人判李道然祸乱地方,罪大恶极,获斩刑,将其家业充公,收缴国库,其余从犯,各有裁断,百姓听闻后,无不拍手称赞。王大人破此大案,也是扬眉吐气,遂张贴安民告示,并开仓放粮,周济流民和乞丐。奉化城内,无不称颂其德。
这一日,王大人正在翻阅卷宗,有下人进来呈上一个锦盒道:“方才有一后生,说是您的故友,让我将此盒交给大人。”
“他现在何处?”
“他将此盒放下便走了,小的鲁莽,还未曾问及他姓名呢。”
王大人疑惑万分,将锦盒打开,却见里面安放着前几日被“鬼影儿”盗走的玉佩,不由惊喜异常。方将玉佩取出,从盒中掉落一张书信。王大人展开一看,只见信上写着:恭贺大人破此奇案,尊驾之玉佩,吾不敢独享,现完壁归赵。今日之盗患,乃是民无所依,无奈而为。若施以仁政,万民安居乐业,世间再无流寇盗匪也。鬼影儿。
王大人读罢此信,心生无尽感叹,久久不能平静。
自此以后,奉化城中再也不见“鬼影儿”踪迹。
民间的故事3
1111过去,招信县(今明光女山湖镇)城边有个知名的郎中,姓孔,叫孔一,据说是孔圣人的后代,专治跌打损伤,方圆百里无人不晓,求医者络绎不绝。孔一已年过半百,只要是腿伤者,都亲自上门治疗。他看病收费有个讲究:富户给足药费,诊费多少看赏,贫苦人家分文不取。所以,孔一行医半辈子了,家境仍然不宽裕,整日布素食。
1111一日,孔一出诊回家,路过城中街市,见一猎户卖一猎物,是一只受伤的大雁。当孔一停足看那大雁时,大雁扑打着它那受伤的翅膀发出哀鸣,两眼还流下泪来。猎人认得孔一,他见孔一看雁忙说:"孔郎中苦想要这只大雁就提回家,可肥呢。"孔一不由自主摸了一下衣袋,还没说话,猎人已提起受伤的大雁:"孔郎中,不必付钱,我送你的,去年您替我儿治腿伤分文不收,我还欠着您的人情呢。"
1111孔一把受伤的大雁抱回家,经验伤原来是打伤了左翅膀,被铁砂子打了几个洞,主骨没断,稍医几日便可恢复。于是孔一每日为雁换药疗伤。果然不几日伤口愈合,展翅能飞了。这日清晨,孔一特地买来黄豆喂大雁,边喂边说"大雁呀,你的伤痊愈了,吃完这些黄豆去找你的家吧。"那大雁吃完黄豆后扇着双翅又流下泪来。孔一不知怎么回事,又问大雁:"你怎么啦?飞不动吗?"那大雁听懂了孔一的话摇摇头,最后在翅膀上啄下一根灰色羽毛送到孔一手里,孔一接过又道:"是给我留作纪念吗?"大雁还是摇摇头,用嘴叼过那根羽毛挂在孔一的耳边,然后叫了几声。孔一一听吃了一惊,他听懂大雁在说:"谢谢您好心的人,我要到南方去找亲人,明年春天才回来,这根羽毛送给您,请您常带在身边,只要把它挂在身边就能听懂鸟语。"说完后,在孔一家上空盘旋一圈后,方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1111从那以后,孔一每日出诊都把那根羽毛带在身边,有时遇上一群鸟儿在"叽叽喳喳",他就把羽毛挂在耳朵上,常听到鸟儿聊天、谈情说爱在和拉家常。一日,孔一出诊回来,路过一个草堆旁,看到草堆上许多鸟儿吵吵嚷嚷。他把羽毛挂在耳边,不听不要紧,一听吓了一大跳。原来鸟儿们说三天后有一场大风暴,暴雨夹着冰雹,雹大如鹅卵,平地能积四、五寸厚。孔一回到家把鸟说的事告诉了夫人。夫人说快买些草来将草厚厚铺于瓦上,并通知了周围人家。别人都笑孔一疯了,这秋高气爽的天气如何会下冰雹?整个招信县只有孔一一家在瓦房上铺了厚厚一层草。
1111第三天一大早,太阳像是和孔一开玩笑起得特别早,晴空万里,风和日丽,人们更叽笑孔一疯了。孔一也怀疑鸟儿说的话是否真实。岂料,午时刚过,西北天空像是打翻了墨瓶漆黑一片。不一刻整个招信城上空像是涂上一层墨,阵炸雷过后,豆大的雨点撒落下来,像是打漏了水缸。一会就听"噼呖啪啦"噪声大作,鹅卵般的冰雹砸将下来,足足砸了有两袋烟功夫,黑云才随风往东南移去,惊恐的人们见雨过天晴,纷纷跑出屋,屋顶无一片好瓦,草房却安然无恙。冰雹过后,孔一将瓦上铺的草清理下来。他家瓦房丝毫无损。有人回过味来,纷纷过来问孔一是怎么知道的。孔一也不隐瞒,如实告诉了人们。
1111孔一能听懂鸟语的事,迅速在城里城外传开了。有些出远门的在出门前还先找孔一问问,每次都很灵验。
1111这天,孔一又听一群麻雀一边忙着搬家,一边在说:"可惜呀,可惜,这么大的一座城没几天要沉入水底了,太可惜了!"消息非同小可,若是真传出去能救全城父老乡亲,若是假的,会弄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县太爷不杀了我的头才怪呢。正想着,天上又有一群喜鹊飞过,孔一听的更清楚了,一只黑白相间的老喜鹊说:"三天后那场大雨会一连七天不停点,这城完了。"另一只小喜鹊说:"雨后水退,城不还是城吗?"老喜鹊说:"大雨不停,水排不出去,湖水还倒灌,这块土地承受不住,会下沉的,到时会房倒屋塌,大半个城是一片汪洋。"孔一听到这里倒吸口凉气:我的老天爷,么大的.灾难我一定要说。于是孔一一边往家跑一边逢人就说:"想办法搬家中,几天后这县城要沉入水里了。"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招信城炸了锅。人们纷纷忙着搬家。可就几天往哪搬呢?县太爷知道是孔一惹的祸,派人把孔一抓来了,老爷要升堂审孔一,县衙被围的里三层外三层。
1111县太爷端坐在公堂"啪"地一拍惊堂木:"大胆孔一,你竟敢妖言惑众,弄得人心惶惶,可知罪?"孔一是个知书达理之人,他把救大雁治伤,大雁赠羽毛,从此能懂鸟语之事一一禀报老爷,并要求老爷能以县衙出告示,拯救满城百姓。县太爷平时也知孔一人品好,也不想为难他,要过那羽毛说:"我先试一试,看能否听懂鸟语。"孔一递过羽毛挂在县太爷耳边,可是鸟儿根本听不懂人的话,因主人每次逗它都是是它唱了一段歌以后,主人准会给好吃的,于是黄雀竟唱了起来:"可怜、可怜,真可怜,整天关在笼里边,有吃有喝也有玩,我仍然想着外边天。"众人听黄雀叫得清脆悦耳,可县太爷听懂了歌词,打开鸟笼把黄雀放了,并对米铺老板说:"从今后不让你养鸟。"米铺老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不好为一只鸟和县太爷翻脸。孔一心里明白,肯定是县太爷听懂了鸟语。
1111当天县太爷贴出了告示,告示上说:"近日内可能有连日大雨,望百姓做好避灾准备。"由于说的不太严重,很多人也没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有些人家对孔一深信不疑,见孔一抛弃房产带着能带走的东西搬往西南,也跟着一起搬走了。果然不出所料,三天后倾盆大雨下个不停,一连几天平地水积三尺深。因雨区范围较大,积水非但没有流走,湖水却倒流过来。几日后发生了地陷,招信城除嘉佑院一带保留了下来,其他均陷入水底。
1111孔一一行在暴雨没下的前两天就搬走了,在高岗处建了家。这地点据说是现在七里湖西岸一里多的孔埠。
“黄河”的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在一个叫做牛首山的.山上住着几户回汉人,他们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回人,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自然长得又嫩又甜。 一天尔德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惊醒一看,不见了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星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又听见那位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尔德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尔德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想起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油条本来叫做“油炸桧”,据说最早是临安人先做出来的。 南宋年间,卖国宰相秦桧和他和老婆王氏,在东窗定下了毒计,把精忠报国的岳元帅活活被烧死在风波亭里。消息传开来,老百姓个个不服气,酒楼茶馆,街头巷尾,都在讨论这件事。 那时,在众安桥河下,贴隔壁有两个吃食摊;一家卖芝麻葱烧饼,一家卖油炸糯米团,这一天,刚刚散了早市,做烧饼的王二能通通火炉,理好灶上卖剩的一迭葱烧饼,看看没有买主,就坐在条凳上休息。这时,做糯米团的李四,也已收拾好油锅,蹲在那里咂旱烟啦。 彼此打招呼,李四便走过来,两个人对面坐起来谈天。一谈两谈,不觉又谈到秦桧害死岳飞的事情上来了。李四讲到气头上来,不由得捏起拳头在条板上用劲一敲:“卖国贼!我恨不得把你……”王二听了嘻嘻笑,说:“李四哥别性急,你看我来收拾他们!”说着,从条板上摘了两个疙瘩,捏捏团团,团团捏捏,捏成两个面人;一个吊眉大汉,一个歪嘴女人。他抓起切面刀,往那吊眉大汉的颈项上打横一刀,又往那歪嘴女人的肚皮上竖着一刀,对李四说:“你看怎么样?” 李四点点头,说:“不过,这还便宜了他们!”说完,他跑回自己摊子去,把油锅端到王二烤烧饼的炉子上来,又将那两个斩断切开了的面人重新捏好,背对背地粘在一起,丢进滚油锅里去炸。一面炸面人,一面叫着,“大家来看油炸桧罗!大家来看油炸桧罗!” 过往行人听见“油炸桧”,觉得好新鲜,都围拢来。大家看着油锅里有这样两个人,被滚油炸得吱吱响,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们心里很痛快,都跟着叫起来;“看呀看呀,油炸桧罗!看呀看呀,油炸桧罗!” 就在这时候,只听一阵锣声响,正巧,秦桧坐着八抬大轿,从皇宫里退朝回府,经过从安桥。秦桧在轿子里听见吵杂的喊声,觉得这声音不对,就叫停下轿子,立刻派出亲兵去抓人。亲兵挤进人群,把王二和李四抓来,连那油锅也端到轿前,秦桧看见油锅里炸得焦黑了的面人,气得一根根络腮胡子都朝上,走出轿来大吼道:“好大的胆子!你们想要造反?” 王二装作没事人似的,笑嘻嘻地回答说:“我们是做小生意的。哪里造得了反呢?” 秦桧说:“既然如此,怎敢乱用本官的名讳?” 王二说:“啊呀,宰相大人,你是木旁的‘桧’,我是火旁的‘烩’哩!“ 这时,大家都叫起来,“对呀,对呀,音同字不同!”秦桧无话可说。他看看油锅里浮起的那两个面人,喝道:“不要罗唆!这炸成黑炭一样的东西,如何吃得!分明是两个刁民,聚众生事,欺蒙官府!” 听秦桧这么一说,人群中立刻站出两个人来,说:“就要这样炸,就要这样炸!”一面把油锅里的面人捞起来。还连声说:“好吃,好吃!我越吃牙齿越痒,恨不得一口把它吞下去哩!”这一来,弄得秦桧哭笑不得,他只好瞪瞪眼睛,就往大轿里一钻,灰溜溜地走了。 堂堂的宰相当众吃瘪,这件事情一下哄动了临安城。人们纷纷赶到众安桥来,都想吃一吃“油炸桧”。李四索性不做糯米团了,把油锅搬了过来,和王二并做一摊,合伙做“油炸桧”卖。 原先,“油炸桧”是背对背的两个人。但面人要一个一个捏起来,做一个“油炸桧”得花不少工夫,实在很费事。后来,王二和李四想出了一个简便的'法子,他们把一个大面团揉匀摊开,用切面刀切成许多小条条,拿两根来,一根算是秦桧,一根算是王氏,用棒儿一压,扭在一起,放到油锅里去炸,仍旧叫它“油炸桧”。这样,做起来就方便多了。 老百姓当初吃“油炸桧”是为了消消恨的。但一吃味道不错,价钱也便宜,所以吃的人越来越多。一时间临安城里城外所有和烧饼摊,都学着做起来。以后,就传遍了全国各地。 从此 ,“油炸桧”便成为一种人人爱吃的食品。后来人们看看“油炸桧”是根长条条,就叫它“油条”。因为油条最早是在烧饼摊上做出来的,所以直到现在,各地都还保留着原来的习惯,烧饼和油条总是合在一个摊子上做。 从前,在罗阅祗城有一种风俗,每到节日时,大家聚在一起,总要进行各种竞赛。当时国中有两位著名的大力士,一个出身于婆罗门,另一个出身于刹帝利。 有一天,又该过节了,这两个大力士都来参加摔交比赛。 婆罗门力士看刹帝利力士身高体壮,便心生一计,偷偷地对刹帝利力士说:“你假装输给我,我一定给你很多钱。” 刹帝利力士答应了,摔交时不使全力,假装输了。 两人一个得了冠军,一个得了亚军,都受到国王的赏赐。 可是节日之后,婆罗门力士却自食其言,不给刹帝利力士钱。 第二年,节日又到了。 摔交时,婆罗门力士又要刹帝利力士让他,并答应这次一定给钱。 刹帝利力士又故意输掉。 可是婆罗门力士得了冠军之后,虽然得到国王的许多赏赐,又反悔了,一分钱也没给刹帝利力士。 第三年的节日又到了。 婆罗门力士心想:“这个刹帝利力士,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我给他多说几句好听的,保险又把他骗得一愣一愣的。” 便又对他说:“前几次的钱,没来得及给您。这次请您再让我一次,我向老天爷发誓,一定把前几次欠您的钱一起送到您家。” 刹帝利力士心想:“这家伙骗了我好多次,骗走应该由我享受的名誉,又不把答应的钱给我,今天我一定要报仇。”便冷笑着说:“你已经骗了我两次,我再也不要你的'钱物了。”说罢,右手抓住婆罗门力士的脖子,左手抓住他的腰,两手一振,像折甘蔗一样,把他的脊梁折断了;然后把他举起来,舞了三圈,扔出去。再看摔在地上的婆罗门力士,早已断了气。 国王、大臣看到刹帝利力士这样勇武有力,都十分高兴,赏给他十万金钱。 金末,平兴县(今属河南)南函头村有个张老汉,以捕鹌鹑为业,当地人戏称他为鹌鹑。他年纪已经很老了,只有一个独生子,因年少,人称张童。 一天,张童突然死去。张老汉夫妇感到年老无依靠,哭得死去活来,恨不能随儿子一起死去。到埋葬这一天,张老汉挖地一二尺,上面用砖垒个墓,说:我儿还活。人笑其痴,而也有为老汉悲哀的。 三天后,张老汉夫妇又到墓地痛哭,忽听墓中有呻吟声,吃惊地说:「我儿果还魂了!」赶快扒开棺材,把儿子抬回家。 张童醒后,索要汤粥,说:当初,被小鬼带到冥司,儿向冥官哀告:我爹娘年老无依无靠,请让我服侍余年,等送葬毕,死无所恨。冥官很怜悯,说:今放你归,回去告诉你父亲,如能放弃打捕鹌鹑之业,你的命便可以延长。 其父听他这样说,立即尽焚网罟等捕猎工具。 昆剧《大白醉写》中的一折。 唐玄宗李隆基与宠妃杨玉环在沉香亭赏花,召翰林李白吟诗助兴。李白酒醉,命宦官高力士为其磨墨拂纸,即席写就《清平调》三首。应景之作,在李白是毫不费事,正象在一旁侍候的高力士说的:“放屁还没有这样快!”李隆基看了诗很高兴,赐饮。李白借酒,叫高力士为他脱靴,加以奚落。高力士是大太监,天子称他为兄,诸王称他为翁,驸马、宰相还要称他一声公公,何等神气,怎能吃李白这一套,靴是给他脱 了,但从此记恨在心。后来他在杨玉环面前捣鬼,把李白的.官给罢了。原来李白诗云“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在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诗中所用的典故飞燕,是赵飞燕。赵飞燕因貌美受宠于汉成帝,立为皇后。后因婬*乱,平帝时废为庶人,自杀。 本来李白是用飞燕新妆比喻名花凝香,并没有讽刺杨贵妃的意思;高力士却说诗中的赵飞燕就是指杨贵妃,是故意侮辱她。杨贵妃“恍然大悟”,非常恼火,便在唐明皇面前讲了李白的坏话。 李白是个诗人,未免天真,在用典上不慎重考虑,被人钻了空子,连个闲官翰林都作不成,罢官而去了。 PART.1风筝示警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 一天,太平公主正和侍女们在皇宫里嬉戏,突然发现宫墙外的天空中,有一只奇怪的风筝:风筝上画的明明是一只燕子,但颜色却是红彤彤的,而且在空中一摆一摆的。 太平公主心里一惊,大叫道:“不好,咱们得出宫一趟,我的小姐姐火燕遇到难事了!”于是,她赶紧带上自己的贴身侍卫雪玉出了皇宫,直奔放风筝的空地。 路上,太平公主告诉雪玉,这火燕是火家风筝店掌柜的女儿,曾跟着父亲到皇宫给她送过风筝,就这么跟她成了玩伴。 太平公主曾对火燕说过,要是有人欺负她,就让她放个特别的燕子风筝,自己一定会帮她出气。 说话间,两人来到了放风筝的空地上,果然看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正焦急地望着天空中的风筝。太平公主喊了声“火燕姐姐”,火燕一回头看见太平公主,就像见到了救星一样,跑过来紧紧握住太平公主的手,想说些什么,不料身子一歪,就倒在了太平公主的'怀里。 太平公主和雪玉连忙把火燕搀到了附近的客栈,给她灌了些热姜水。不一会儿,火燕醒了过来,太平公主握着火燕的手,问:“你这是怎么啦,你爹和你娘呢?” 一提到爹娘,火燕立刻泣不成声。她断断续续地说,昨天晚上她去了姥姥家,今天早晨回家,却发现爹娘和伙计一夜之间都不见了。情急之下,才想起了和太平公主的约定。 太平公主一听,愣住了:一家与世无争的风筝艺人,会得罪谁呢?看看火燕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太平公主就让火燕带她们去她家看看。 到了火家,打开大门一看,里面空无一人,不过看上去日常的东西都还在。太平公主四处看了看,说:“院子里没有血迹,至少说明他们没有受到伤害,你们家丢什么贵重东西了吗?” 火燕摇了摇头,说“没有。不过,我们家所有做风筝的工具都不见了!” 太平公主仔细找了找,果然,做风筝的工具一件也没有了。她想了想,安慰火燕道:“姐姐,别太担心,既然你的爹娘是带着伙计和扎风筝的工具离开的,那么很有可能是他们临时被人找去扎风筝了,说不定过几天就回来了。” 眼看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现场再也看不出什么端倪,太平公主把火燕送回客栈,并约好明天一早再碰面,然后就和雪玉回宫了。 PART.2寻觅踪迹 第二天一大早,太平公主就带着雪玉来到了客栈,却发现火燕不见了。两人赶紧到客栈外转了转,突然发现街边的墙角上,画着一只小小的燕子,跟火燕风筝上的燕子一模一样,燕子头的方向,正指着街道的南面。太平公主顿时明白了,她和雪玉加快脚步,朝南走去。在拐角的地方,她们又发现了同样的记号,于是追了下去,一直追到城外的一处大宅院边,终于看到了满脸焦急的火燕。 看到太平公主来了,火燕脸上露出了惊喜,她告诉太平公主:今天一早,她在客栈门口看见几辆马车经过,上面装满了制作风筝的材料,这些材料上都带着城南竹木店的标记,而城南竹木店一向只给自己家供货。自己家出事之后,这家竹木店会给谁提供这么多材料呢?眼看马车朝着城外方向驶去了,她赶紧留下记号,独自追了上去,一直追到了这所宅院边。 石柏村又到收麦子的时候了,高中生大强和父亲一起去割麦。大强挥动着镰刀,跟在父亲后面割着麦。突然,大强发疯似的挥动着镰刀,很快赶了上去,歪着头看着父亲,父亲没有看他,只顾割麦。 这时,大强说话了:“爹,我有事说。” “啥事?” “我想出去打工,隔壁的林子每月都还给家寄几百呢,我出去一定比他强,好歹我高中也快毕业了。” 父亲沉默了好久,这才开了口:“你这个年龄还不可以打工的,你自个好好想想,就当是到外面去见见世面,觉得不行就回来。” 大强答应了。 这天,大强上了南下的列车,看着金黄的麦子,想着独自在家的父亲,大强心里就酸酸的。下车了,进了城,大强盘算找一份工作先做着,安定下来再找一份好的,因为从家出来也没带什么钱。大强沿着马路走着,看着红红绿绿的霓虹灯,就感觉一阵阵的迷糊。走着走着,他看见路边的一家餐馆门上贴着招收服务员的广告,大强急忙走进去问道:“请问是招服务员吗?”但回答说已经招满。大强无奈,只好走了出来,接着,又问了几家店,出乎意料的是几乎每家都招满人了,大强琢磨着:难道我来晚了,工作被别人找完了? 天黑下来了,大强想找一个旅馆,可想到自己口袋里的钱不多,于是就找了个天桥下避风的位置坐了下来。都说天桥建好,下面还有三个用处,一是办的`假证和小道广告的宣传栏,二是流浪者的免费旅馆,三就是临时厕所,大强寻思着总结得还真不错。 天亮后,大强又出去找工作了,这次他换了一条街,走着走着,大强看见前面写着“鹏程职业介绍所”的字样。大强急忙奔了过去,见有咨询的,填表的,还有一些人坐在地上,不知道做什么。大强打算先打听一下,于是也在墙边蹲了下来。 这时,旁边有两个人在说着话,都是从乡下来的,都在说工作难找,其中一个还是大专生呢!大强听着,心里想:到底有多少人从乡下涌到城里来了?工作怎么这么难找呀!正想着,突然一阵熟悉的马达声传来,大强抬头一看,原来是农村最常见的那种农用四轮车,车上跳下一对中年男女,那个女的扯着大嗓门说:“哎,大家听一下,我们是城郊贡村的,想找点人做点农活……” 大强急忙冲上去,大声叫道:“哎!做农活?什么农活?我会割麦!” 旁边一个人笑道:“这小子,会割麦?瞎嚷嚷啥?我还会割玉米呢!” 那个女的笑了:“哎,这位大哥,你别笑,今天我还真的来找会割麦的人!这不,家里有二百来亩的麦子,该收了,本想在农村找人收了就行了,可是农村的人全跑到城里来打工了,这一时半刻的还真找不到人,庄稼等不了啦,没办法,只好开车到城里来找,我知道这儿有个介绍所,就把车开到这来了……我想话大家也听明白了,就是找人收麦,想做的就上车,我只招十个,上够车就走!” 大强心想:还是这工作保险一点,而且也能先歇歇脚,赚点钱,想到这里,他立即向车上冲去…… 车开动了,大强感觉这车比城里的坐着还舒心。晚上,大强开始给家写信:“爹,我工作找到了,二十元一天,包吃住,活也不是很累,老板对我也好……” 早先年间,当归故乡有位忠厚老实的小伙子,可怜巴巴的,从小儿就死了爹妈,撇下他一个孤儿,孤苦伶仃地讨饭度日。刚一懂事,就给富贵人家放羊、喂猪、扫院、看门;等到十几岁时,已当一个大人用了,磨面、垫圈、赶车、耕田,什么活儿都干。因为他舍得力气,能吃重苦,脑瓜灵活,手脚麻利,许多富户人家都争着抢着要他干活。后来渐渐成了方圆五六十里出名的种庄稼把式:犁起地来一根线,撒起籽来匀又远,割起麦来当头雁,扬起场来象风扇……小伙子,心眼好,为人厚道,村上村下,庄南庄北,谁一提起,都伸出个大拇指夸一阵、赞一番。可是,年岁不饶人,小伙子已经是二十多岁的人了,还没娶上个媳妇,他着急,穷乡亲们也着急。 天下的事巧得很哩,离小伙子家乡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叫“芹”的闺女,命也苦得很:先埋爹爹后葬娘,跟哥哥、嫂嫂一搭里过着恓恓惶惶的苦日子。穷人家的姑娘,死了爹娘,就像低人一肩、短人一头,一不娇,二不惯,上山一双鞋,下山一背柴,粗活、细活,茶饭、针线,样样都能来,叫人打心眼里喜欢。特别是她做的饭,比一个好厨师做得还好吃哩,手艺真高:提起擀杖一张纸,拿起切刀一根线,下在锅里莲花转,捞在碗里赛牡丹,吃起来真可口。懂事的姑娘,上尊哥哥、嫂嫂,下爱侄儿、侄女,是一个贤妹妹、贤小姑、好姑姑。左邻右舍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她是天底下难得的好姑娘的。姑娘长到十七八,越长越秀气了,出脱得象山里盛开的百合花一样惹人心爱。财东家托的媒婆婆来了,说张员外家:顿顿是猴头银耳,熊掌燕窝——山珍海味;说李员外家:件件是绫罗绸缎,羽纱缥绡——旗袍马褂。叫姑娘点个头儿。姑娘气得饭不吃,茶不咽,连个脖子也不给。日头天天过,月亮夜夜落,媒婆婆越来越多,把姑娘家的门槛踏断了,把姑娘家的炕檐压弯了,油嘴滑舌、伶牙利齿的'媒婆婆,说得天花乱坠,姑娘的耳朵上磨起了厚厚一层茧,也不能叫员外家的金山银山打动心。聪明的姑娘,后来听哥哥说有个穷小伙子托人提亲,一下子答应了。 穷人家的姑娘嫁穷汉娃,不坐轿,不骑马,大大方方地走到了小伙子家,在一间茅草棚里成了亲、安了家。小两口男耕女织,勤勤恳恳,你疼我爱,影儿不离,过着比蜂蜜还甜的日子。村里人都说他们是天生的一对儿,是“月老”下凡亲自用红绳绳儿拴在一起的,一个个都称新娘子叫“芹嫂”。芹嫂,芹嫂,又亲切,又好听,叫的人嘴里含着蜜,甜极了!她的人品也跟名字一样甜,长得白净秀气,小巧玲珑,眼眸子是一汪泉水,嘴唇儿象两瓣桃花。听说她娘家房后的那眼青石井跟天上的瑶池相通,用那水吃喝、洗澡,抚养大的姑娘才会跟天上的仙女一般。老人们打趣地说:“小伙子前世烧的长香多,这一世才积遇了这么个好媳妇。‘外强不如里壮’,有这么一个好媳妇、贤内助,小伙子一辈子有受用不尽的福气,虽说是一根藤上的两个苦瓜,可甜日子在后头哩!” 俗话说:“天有难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麻绳绳儿偏从细处断。突然满天黑云翻滚,一声晴天炸雷,原来是那些头上生疮、脚底流浓,求亲讨了个没趣的财东们,一个个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挤眉弄眼,串通勾连,把刚刚结婚不久的新郎抓了壮丁,开到八千里外的边疆上去屯垦。 丈夫走了,芹嫂数着比树叶还稠的苦日子熬煎苦度,天天等亲人归来。爱说的芹嫂不说了,爱笑的芹嫂不笑了,嘴角向下弯着,脸上罩着一层永不消失的愁云。芹嫂啊,芹嫂,人间最苦是孤雁,你是孤雁含黄连。月儿弯弯月儿圆,月儿圆圆月儿弯,一年又一年,一去多少年,亲人啊,你怎么没有一丝丝讯息。春天飞来了燕子,芹嫂问:“燕子,燕子,你从哪儿来,你见我的亲人在哪儿?”燕子说:“芹嫂,芹嫂,我从南方来,南方云蒸气燎,你的亲人我没有见过。”秋天飞来了大雁,芹嫂问:“大雁,大雁,你从哪儿来,你见我的亲人在哪儿?”大雁说:“芹嫂,芹嫂,我从北方来,北方冰天雪地,你的亲人我没有见过。”芹嫂一听心上象扎着把刀子似的,绞痛绞痛的。清晨她举头听喜鹊叫,喜鹊一声也不叫,扑楞楞飞走了;夜晚她眼巴巴地瞅着灯花,灯花一点也不亮。后来,她日日夜夜地守在村外崖畔上,象个石头人似的,一动也不动地盼着亲人归来。盼星星,盼月亮,望穿两眼,不见丈夫归,只见芹嫂泪汪汪,哭断肠。狂风吹着她的身子,她一动也不动;暴雨淋着她的身子,她一动也不动。日久天长,终于身瘦体弱,泪水滴尽,倒殁崖坡。 芹嫂殁了,村子里笼罩着一片凄楚悲凉的气氛,树上的黄莺不唱了;河里的鱼儿不欢了;岷山绿苍苍的,为她披上了青纱;洮河呜咽咽的,为她低声哀泣。村里人一个个都十分怀念她,天天总有人从崖坡下走过,默默地哀悼她。 春暖花开燕搬家,搬到北方来过夏,三伏一过刮秋风,又回南方去过冬,一眨眼已是雪融花开。第二年春天,崖畔上奇异地长出一种象芹的草来:茎茎儿油绿油绿的,又带着几分紫色,叶叶儿翠绿翠绿的,又带着几分青色,多秀气呀!亭亭玉立,就象当年芹嫂的身姿;盛夏时节,开着一朵朵绿白色的小花,那复伞形的花序,就象那一年满头缀着鲜花的新娘子——芹嫂的首饰,昂首翘望着远方,专等丈夫归来;到了秋季,便结出许许多多个小果实来,说也奇怪,这小果实总是成双成对地联在一起。这草馥郁芬芳,香气袭人,象马尾形的根又肥又嫩,香气更浓。老人们说:这是芹嫂身后化成的香草,专等亲人归来,就取名为“当归”;那成双成对的果实,意思是“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千年万代永不分开,永不分开,是芹嫂对人类的一片希望;那香气浓郁的马尾形根,为调经种子的良药,是芹嫂献身为人类做的一点贡献。 从此以后,人们怀着对芹嫂怀念不已和永久纪念的心情,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在当归故乡一下子传遍了当归的名字,种满了当归这种药草。当归故乡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支“花儿”调的山歌: 岷山山高啊洮河水长, 芹嫂的恩情永不忘, 百病不离当归治, 药乡无处不漂香。 早先,杭州庆春门外是一大片荒芜的官地。有一年,当朝的华太师派他的管家臭鼻头到杭州来。臭鼻头骑马绕着荒地跑了一圈,这一大片荒地就算是华家的了。华太师又在杭州四城张贴榜文,招佃开荒,说明只要把生地变成熟田,长出庄稼,十年之内不起租。 穷人们都扳着手指头算起来了:头一年没出息,第二年收五成,第三年收七成……嗳,天下哪有这么好心肠的财主呀! 凑巧这时候从外乡来了一对夫妻,他们急着要寻个落脚的地方,听说有这么个招佃的财主,便不管三七廿一,在华太师的契约上捺下了手指印。 夫妻两个来到庆春门外,找到一个深水潭,在潭边搭起一座小草棚安下了家,就起早摸黑,下死力开起垦荒地来。 这一年隆冬腊月,天下大雪,妻子要生伢儿了。在这孤零零的`小草棚里,没有亲戚送包红糖,也没有邻舍递碗姜汤,只有丈夫守着妻子,急得团团转。呼啦啦!北风把草棚的门刮开了,丈夫赶忙起身去扣好;呼啦啦!北风又把草棚的门刮开了,丈夫又起身去扣好;呼啦啦!北风第三次把草棚的门刮开了,丈夫第三次把门扣好时,“哇”的一声,伢儿生下来啦。 丈夫对妻子说:“生这伢儿扣了三次门,就叫他‘三扣’吧。” 丈夫嫌三扣长得慢,说:“三扣呀,快些长大吧!爸的腰骨都累折啦!” 三扣飞快地长高了一截。 妻子也嫌三扣长得慢,说:“三扣呀,快些长大吧!娘的眼睛已昏花啦!” 三扣又飞快地长高了一截。刚生下来的伢儿,就有七八岁那么大,比十来岁的伢儿还懂事,家里家外的生活都帮上一手。 三扣帮他阿爸种田,天上总有一片乌云跟着他走,六月里的毒日头晒不着他;三扣替他妈妈去担水,只要朝桶里吹口气,两只水桶就满满的啦!人们都说,三扣不是凡胎,三扣是龙出世的。 自从三扣爸在华太师的契约上捺下手指印以后,就有不少穷苦人也做了华太师的佃户,搬到这片荒地上来住。渐渐地,在那口深水潭的周围,聚成一个二三十户人家的村庄。你一锄,我一耙,荒地很快变了样:东一片绿油油的田,西一片青葱葱的地,杨柳枝儿摇,百花迎风笑,景致好看极了。 第三年春天,田刚耕好,秧才插下,三扣爸用完了力气,累死在地里。三扣妈心中悲痛,把一双眼睛也哭瞎了。从此,三扣替这家放牛,那家割草,娘儿俩苦挨着过日脚。 不久,华太师告老还乡,回到杭州。他见这片荒地已经变成肥沃美丽的田园,就要收回来盖太师府养老。 臭鼻头领人闯进村子,逼着佃户立刻搬走。佃户们听了都叫嚷起来:“不是讲明十年之内不起租吗?” 臭鼻头嘿嘿奸笑了两声:“十年之内嘛,一年也是十年之内,半年也是十年之内,如今已是第三年,太师的好事做到头啦!”一声吆喝,手下人便动手拆屋子。拆屋拆到三扣家,三扣不依。三扣象发疯一样地扑上去,扭住臭鼻头乱抓乱咬。臭鼻头急了,命手下人把三扣捆绑起来,吊上一块大石头,“扑通”一声,丢进门前的深水潭;他又放起一把火,把三扣的瞎眼妈活活地烧死在草棚里。 等臭鼻头这班人走了以后,邻居们都赶到深水潭来打捞三扣。他们捞了半天,什么也没有捞到。有人钻进水里去探探,原来潭中央出现了一个无底洞! 很快,在这片土地上就盖起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太师府。太师府里金砖铺地,银砖砌墙,明珠嵌板壁,白玉镶栋梁。真是“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呀! 太师府刚造好,华太师六十岁的生日也就到啦。这一天,太师府里张灯结彩,热闹极了。华太师坐在客堂当中的太师椅上,拜寿的官员绅士黑压压的跪满一地。拜完寿,正要入席吃酒,忽见臭鼻头连滚带爬地奔进来,大叫大嚷:“太师爷不好啦!后院突然长出两根柏树干,一定是出了什么妖怪!” 华太师不相信,便和官员绅士同到后院去看,果然有两根光秃秃的柏树干矗立在那里,有个官员忙凑趣说:“这是天降祥瑞,太师爷寿比松柏,万古长青……” 话没说完,只见柏树干往上一冒,“轰”的一声,从地底下飞出一条巨龙。原来这柏树干就是巨龙的两只角。这巨龙就是三扣——三扣报仇来啦! 巨龙转下身,龙头一摇,龙尾巴一扫,就把整个太师府沉入地底,变成方圆几十亩大的一口池塘。华太师和官员绅士都淹死地里面了。 被赶走的穷佃户又从四面八方聚拢来,在这池塘边安下了家。他们耕田种地,植树栽花,一年一年,这片地方慢慢地变得越美丽了。 因为华太师的太师府沉在池底,人们便把那口大池塘叫做“华家池”;也有人看这片地方风景好,称它为“小西湖”。 祖父问我,在咱这个地界,哪个时辰大家都喜乐? 我左思右想,也找不到确切的答案,便对他说,你说。 纳凉和赏月的时候,大家都喜乐。他说。 为什么? 他说,你看,月挂高空,风吹阔地,空阔的地界,容不得小——没有哪个人能独自私昧起来,好风景被大家公有着,贪占之心就去了,就径直享用,不生妄念,就没心没肺地乐。 祖父又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只要去掉一个“昧”字,也就是说不私取好处,不私藏秘密,一切都放在公处、放在明处,一如老爷儿(太阳)一旦直照到头顶,阴影立马就消失了,就人人温暖、处处喜乐了。你要是不信,你且留心看吧。 一旦留心了,祖父的话竟在许多地方都得到了验证。 譬如西坡上有一片杏林,结的都是水杏。所谓水杏,就是果肉鲜美、甘甜,可径直入口,给胃以抚慰。因为是美味,大家自然都关切,村里就做了一个规定,到了杏林之下,可以大快朵颐,即便胀坏了肚子,不停地放屁,也是允许的,但就是不允许装在兜里带回家去。水杏大家共享,心情就敞亮,话语就稠密,大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且都盼风调雨顺滋润树木,让杏子多结一些。如此一来,虽光阴荏苒,大地荣枯,但那片杏林至今依旧茁实繁盛,果实累累,无一丝衰相。我不禁感到,公德心不仅喂肥了乡情,还涵养了树木,喜乐也。 再譬如祖父房后的那群蜜蜂。本来祖父是羊倌,无心做蜂匠,但老天偏偏赏赐,给了他一群蜂。那天他赶羊归栏,走到村口的大槐树下,见到村里老少都围聚着,指指点点,唧唧喳喳。上前一瞧,一群野蜂绕树飞翔,一如乱云飞渡。祖父说,它们失了蜂王,不认识回家的路了。有人问,你老精明,可有法子收束?祖父不紧不慢地圈好了羊,到了村部的库房,那里有一个闲置的蜂箱和几页蜂胚,他借了出来。他弄了一碗白糖水,涂在蜂胚之上,举到大槐树下。野蜂居然都飞来落脚,竟至伏贴得密密麻麻。把蜂胚依次放入蜂箱,搬到房后,就成了一群家蜂。起初人们惊奇,再后来人们阴沉。有人说,蜂飞在野处,是大家的,入了你的蜂箱,就是你的了,是不是有些不公平?祖父一笑,说,俗话说拔腿才见两脚泥,你们真是心性小,连拔腿出水的耐性都没有,请你们记住了,日后,这蜂还是你们的。 祖父把放羊之余的时光,都给了这群野蜂。耐心调教,悉心喂养,他把它们侍弄得驯顺了。待荆花繁盛的时节,它们拼命酿蜜,给人以回报。割下蜜来,祖父对村里人说,你们且拿碗来。蜜分到人们的碗里,好像也把喜乐分进人们的心田,他们品尝着意外得来的甜蜜,心中的结解开了,感到蜂箱虽然放在祖父的屋檐下,好处却放在众人的心坎上,喜乐之余,对祖父多了敬重。祖父也乐在其中,添置了新的蜂箱,把蜂群繁衍得壮大了。他说,众人皆大欢喜,我岂有不喜?既然人人皆喜,只管放开饲养就是了。 还譬如乡村的鸡蛋。 在贫寒的往昔日子,平常见不到现钱,老母鸡便是庄户人的银行。因为鸡蛋可以换回日常生活的油盐酱醋,也可以换回小学生的纸笔橡皮——一枚鸡蛋,一如一枚金币,是极贵重的。而农家的鸡都是散养的,指望它们到山场草丛中觅吃食,腹中之卵,自然就担心丢。婆娘们一早起来,便有一个习惯性动作作——抠鸡屁屁,确定一下鸡在当日是否有蛋孕育。一旦确定,婆娘们会把信息封锁起来,兀自看管,兀自留心。但是,即便格外小心,因山场广阔,人迹熙攘,鸡蛋依旧会丢,便大呼小叫,怀疑邻里,惹得大家人人自危,乡情生疏,空气凝重。丢来丢去,婆娘们倒生出一丝豁达——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要是有人生了贪占之心,你怎么防备也是没用的。再说,母鸡自己长着脚,走东走西,也不由你,如果它自己弄丢了,你还偏偏朝人群里寻觅,岂不是白白败坏了邻里关系?婆娘们在抠过鸡的屁屁之后,索性公然宣布:我家的'母鸡今天是会下蛋的,至于下在哪里,我就不知道了。奇怪的是,不加小心之后,鸡蛋反而丢得少了,甚至干脆就不丢了。探寻一番之后,我明白了:私家消息一经公布,就变成了公共信息,大家就都觉得,母鸡腹中的这枚蛋,是跟自己有关系的,承担一份责任是应该的。所以,无论那枚蛋下在哪里,发现的人都会自觉地帮助捡回来,放在主人的手心里。即便有点贪念的人,一想到人家已把话说到明处,类似给了你一份信任,再不收手,就对不住良心了。如此一来,鸡依旧散养,鸡蛋却不再担心丢了——母鸡自在,婆娘自在,邻里自在,被疏淡了的乡情渐渐地又浑厚起来。 村里人享受到了透明的好处,索性就连家门都敞开了——出工在外,或走亲访友,家门也不上锁,即便上了锁,放钥匙的地方也会让邻里知道。类似鸡蛋的事,让村里人有了豁然的醒悟:贼一般都偷上了锁的,因为锁背后的神秘反而是一种极大的诱惑。再说,一个小村庄,进出的都是些熟稔的人,一把锁反而离间了乡里乡亲的感情。一如庙门大开,来的都是善男信女;柴门不锁,换来的是邻里真心的照拂——你且放心远行,乡邻的眼神就是不锁之锁。有友人从远方来,看到整个山村,家家没有院墙,户户没有栅栏,惊异不已,说,山人厚朴,心中无贼。 对的,我说,环境就是造化,一如十个人中有九个君子一个贼,相处得久了,那个贼也会变成君子,善在善中了。 一天,祖父又问我,你看咱家里谁最喜乐? 我说,自然是您。 祖父摇摇头,说,你这是在拍马屁,其实你也知道,咱家最喜乐的人是你奶奶。她一辈子不会算计、不长私心,占一点便宜就脸红,吃多大亏也傻笑,什么人在她眼里都是好人,进了家门的人就都当贵客,也不管那人是不是能给家里带来好处。她常说,旁人走近,就是预备着让你爱的,一如猪狗进家,就是预备着让你养的,不需要更多的说法。就说那年八路在咱这里打游击,小队长张成银受了重伤,昏迷中说了一句话:我就要死了,多想吃一碗炖猪肉啊!你奶奶听后,转身就进了猪圈,把一口预备着过年的半大猪崽给宰了。你奶奶把张成银揽在怀里,一口一口地喂他炖猪肉,肉下了肚子,张成银居然活了,新中国成立后还当了大干部。后来他带着警卫员回来看你奶奶,进门就跪下了,说,老嫂子,我是张成银啊,是来报救命之恩的。你猜你奶奶说什么?她说,谁,张成银?这个人咱压根儿就不认识。好说歹说,就是不认,张成银以为她糊涂了,悻悻地走了。人一走,你奶奶就乐了,说,我还不知道你是张成银,细细的脖子,大大的脑袋,打你一进门我就认出来了。咱为什么不认你?这人一讲恩德就远,一谈回报就重,咱就一个小脚老太太,没有多余念想,承受不了远和重的东西,只图个心里轻松。你看你奶奶心里多空阔,空阔得能跑一架马车。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不喜乐?都说你奶奶没心没肺,其实她是不给自己多长心肺。一个从不把自己看得太重的人,自然就喜乐在别人的喜乐里了。你看她都七老八十了,还长着一张娃娃脸,黑俊黑俊的,那是老天爷长眼,让喜乐的人有了不老的岁月。 这个世界,充满着突如其来的变故。 他是一名矿工,整天在黑漆漆的地下世界里作业,阳光是离他最远的东西,而死亡则离他最近。 有一天,矿井出现了塌方,他被活埋了。 他放声呼救,却没有听到一句回答;他奋力向上挖掘,手指都磨破了,依然没有看到光明。无论他怎么歇斯底里,都没有一丝希望眷顾他。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虚弱到极点的他渐渐绝望了,他悲哀地寻思:还是放弃吧,让自己有尊严地去死!只是可怜了自己的老婆,这么年轻就要做寡妇。 突然,他面前出现了一缕亮光,亮光的.中央,悬浮着一个天使模样的小女孩,她冲自己微笑,说:“加油!” 莫名其妙地,他竟有了力气。在这位天使的鼓励下,一寸一寸艰难地往前匍匐。 困难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考验他,就在他用手指开路的时候,一块石头掉下来,砸断了他的小拇指。剧烈的疼痛让他浑身颤抖。 天使走上前去,拾起他被砸断的小拇指,说:“我替你保管着!” 天使带着他继续向前爬行,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突然,面前出现爆破的声音……他获救了! 半年后,他离开矿井,开始了一段全新的生活。 一年后,妻子怀孕了,生下了一个孩子。是个小女孩! 让他惊讶的是,当他把自己的女儿抱在怀中的时候,骤然发现,这张脸是那么的熟悉!更让他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女儿的右手,居然有六根手指!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gun 读三声)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用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不畏艰苦,身先士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民间的故事】相关文章: 民间的故事03-12 民间传说故事03-11 民间故事作文3篇05-07 小年的民间习俗03-04 游艺民间习俗05-02 入伏的民间说法03-12 小年传统民间习俗03-07 小年民间传统美食03-08 关于黄河的民间典故07-26民间的故事4
民间的故事5
民间的故事6
民间的故事7
民间的.故事8
民间的故事9
民间的故事10
民间的故事11
民间的故事12
民间的故事13
民间的故事14
民间的故事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