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究
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究1
一、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改革目标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职业学校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计算机专业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为主体,应该是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主体.
作 者: 朱军领 作者单位: 中牟县职业中专 刊 名: 河南农业 英文刊名: HENAN NONGYE 年,卷(期): 20xx ""(6) 分类号: G71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究2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一门即时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它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现代中职院校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育中存在较多问题,很多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仅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学生实践性能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违背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教学初衷,必须进行改革。
1目前中职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观念落后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是很多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在讲课时往往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可能上提不起兴趣,使课程变得枯燥、单调,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1.2 理论与实践脱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为社会输送应用型计算机人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不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教落后。导致学生实践落后于理论。
1.3 教学内容滞后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教材内容是引导教师教学的重要保障。可是,计算机维修与组装教材内容与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严重不符,导致教学内容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背离。比如,目前我国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仍然沿用几年前的教材,而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于实际发展,制约中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环境改革措施
2.1 改革教学方法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仅仅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合理的设置课堂教学,利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故障检测与维修的教学中,教师讲课时可以结合生活中计算机经常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出现这种故障?怎样解决这种故障?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转变教学活动的认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步骤的合理化,以避免学生产生机械地进行模仿、照搬行为。故而,组合教学的优势是在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操作思路和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而指引学生创新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做中学,学中做”,反复循环的状态,从而帮助学生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
在照片处理的学习项目中讲解完美化人物照片的任务时,精心准备案例照片,具体讲授时首先展示处理前、后不同的照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结合具体操作讲解色相/饱和度、通道、蒙板等概念,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后,再选择适当的练习进行扩展巩固,强化认知。项目与案例组合教学法,可极大优化课堂教学。表现在课堂民主氛围浓厚,师生互动水平质量高。在问题讨论、分析作品、作业点评等教学活动中,极大拓展了学生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想象、操作等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优化组合教学,学生在努力学习课堂内容基础上,还会主动走进图书馆、互联网、企业等场所,多渠道地进行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从而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获得较好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认真思考高职技术课程的教学优化,结合所教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大胆的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将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掌握课程教学的精髓,发挥其功能优势,以培养技术应用人才为目标,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使知识从书本释放出来并转化为专业技能。
3结束语
项目与案例教学法的优化组合,对于技能操作性与应用实践性较强的高职技术课程具有较大优势。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标,优选教学案例、进行科学的设计与合理的组织,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另外,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时空分配得合理,恰当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这样,项目与案例教学法的优化组合,才能在促进高职技术课程教学上发挥最大作用.
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究3
一、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改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的方式、方法太过传统
现在,大多数老师授课,仍然是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老师一堂课在上面不停的讲啊将,结果学生在下面认真听讲的寥寥无几,有的做小动作、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在睡觉,课堂效率极低。外加,计算机网络课程本身的特殊性,计算机网络课程本身比较抽象,单单靠老师课堂上的讲解,学生基本听不懂,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操作都不会。老师课堂上讲,能记住的甚少,课下自己去操作,根本就不会,就这样恶性循环,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逐渐没有兴趣,相应的获取的知识也是甚少,我在上学时代对这种教学方式深有体会。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太局限于课本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授课过程中,老师基本都是照本宣科,很少融入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由于现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们所得到的往往跟不上社会所需求的节拍,大都是前人们很久以前的发明。不能做到老师所讲授的能紧跟社会的步伐,让学生们学到的可以紧紧结合生活中实际所需。这样根本不能为社会培养出所需要的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人才。
(三)评价老师教学质量的好坏过于目的化
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老师进行评价考核,仍然是老师晋升的渠道,也是一个学校掌握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现在很多高校评价一个老师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仍然是“学生们考试成绩”,在考试中学生的成绩好就是老师教学教的好,否则就是老师的失职。根本就不考虑学生们学到的有多少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也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给我国教育出好多“高分低能”的`人才。在学校在他们是佼佼者,但是一旦步入社会他们什么都不是,连最起码的生存都不会。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这样根本不能为社会培养出所需求的创新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人才。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根据以上综述,如果想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就需要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针对怎么改革,特提出以下几点:
(一)实行课堂上和课堂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上一节课,老师把下一节课需要同学们了解的知识进行提前对大家进行一个简单介绍,并且对学生做出一些需要自己课下掌握练习的基本东西。课下学生按照老师要求,提前查阅一些关于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知识,有条件的话对一些基本操作进行了解,之后有什么不懂的在课堂上可以和同学们互动或者问老师,以期最大限度的让学生们掌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相关技能,并且可以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课堂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二)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为了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老师需要改变以往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将无形的东西形象化,避免学生们“听天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课堂上,用事先做好的课件进行现场操作,将抽象的东西可视化。课堂上鼓励学生多思考,多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在授课时尽量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引入一些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好处,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兴趣。
(三)改变老师评价学生的标准
一个学生掌握一门课程的好坏,不仅仅要看他在考试时考了多少分,也要看他是否可以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当前中国教育国情下,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其运用也同等重要,要想培养出合格人爱,就需要让学生各方面同等发展,这也是评价一个老师教学质量好坏的一个标准。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出创新、合格的计算机方面人才,各高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都需要做适当的改革,改变教学方式,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究4
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成为非常重要的标志之一。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成为学生参加社会竞争的基本条件之一。在知识不断更新和社会信息爆炸的时代,没有很好地计算机应用能力就不满足对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能处理多种信息的现代化工具,也是改变学生知识结构、知识层次和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文化基础教育,对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形势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对未来社会人们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能力有很大的影响。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已经成为衡量现代大学生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尺度。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以下两种形势。
1.1 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越来越大。尽管教育部普及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后,高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有显著提高,但地域差异和兴趣差异等因素也导致大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层次层次不一,不尽相同。
1.2 现代社会对高校学生的复合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校学生的复合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现在社会信息化进程发展迅速,非计算机专业和所学专业融合现象加剧,要求更加迫切。怎样才能使计算机技术与其他专业紧密结合来加强计算机的实用性,将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难题。
2.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最近几年的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认为我国普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2.1 教学内容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比较少,教学内容亟需更新。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应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不能及时更新,也未能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授课内容没有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来展开,可能会忽略计算机在各专业领域内的应用性。
2.2 教学模式问题。在我国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效率不高和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教学环境也亟需改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还采用课堂教学和相关实验结合的方式,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这种模式不能给学生主动实践的机会,也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存在的多方面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影响教学的开展,教学效果整体比较差。
2.3 教学手段问题。目前,高校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多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课堂上课和实验教学,不但顾及不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导致学生不能全面理解教学内容,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2.4 考核方式问题。目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考试多采用笔试或上机考试的方式。无论是笔试还是上机考试,考试成绩受到批改老师的主观影响较大。尤其是上机考试,每次考试都要复制上千张软盘,由于软盘质量问题,每次考试总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软盘打不开的现象,影响学生的考试心情和考试进度。
3.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建议
3.1 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逐年上升,可以赋予学生选择相关课程的自由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可以根据知识深度分成3 个层次:基础层,应用层和深化层。这三个层次分别对应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课程和计算机深化课程的学习。
3.2 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高校应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重视教与学两个部分。可以运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多种媒体,将教学信息组织超文本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是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3.3 完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制定精讲多练、重在实验指导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构建自主学习平台,促进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和考试方式的改革。高校还可以成立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研究中心,构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软件开发为一体的基础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基地。
3.4 改进考核方法。增加平时上机实验中的考核环节,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程度,训练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若有创新,就可以得到高分。
结论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对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提出了改革建议。部分方案已在教学中实施,效果良好。只有实施改革,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来。
【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究】相关文章:
浅议高职铁路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04-26
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04-29
英语口译课程的探究04-27
浅析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04-29
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04-29
浅析田径课程教学改革04-29
幼儿园课程改革探究04-28
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改革探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