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抓住作者内心的人文意识,寻找一体型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时间:2021-10-02 17:15:53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抓住作者内心的人文意识,寻找一体型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关键词:人文意识  一体型阅读教学

抓住作者内心的人文意识,寻找一体型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诚如时下一些文章所指出的那样,当前的阅读教学已遭受了无数的口诛笔伐,而其批评中十分突出的一点就是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底蕴的流失。也许我们面对这样的批评觉得有些冤枉,因为这每个教师都十分清楚语文学科中的思想性,平时在上课时都有所贯彻,怎么就遭了批评?但学生人文底蕴的流失,阅读分析能力的不见长进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教学中的问题是切实存在的。我们听过各式各样的课,但引人深思的课又是何其少啊。其中我所听到最多的评价就是“这堂课没什么名堂”或“这堂课太平了”。“平”,四平八稳的“平”,平淡无味的“平”,这样的课缺少纵深开阖的思维空间和广阔的意蕴景深。有些阅读课上,教师对句子、句式的掌握或者朗读的指导很有成效,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但人文性有所不足;有些阅读课上,人文性倒是摆出来了,但显得十分生硬,将所谓的“思想”解构、量化,甚至使学生说一些“套话”“口号”来凸现其“思想性”,严重的以至于脱离课本,纯粹口头教化,落得思品课与语文课不分之讥。还有一些课上,教师有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想法,但两者结合得很勉强,而其效果只不过是上述两者之和而已。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以各式“套话”来应付教师在课堂上引发的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长此以往,学生还能有多少人文底蕴的确是值得怀疑的。

如何才能既将人文性与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有机结合,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此要谈的就是通过抓住作者内心的人文意识,并藉此在一体型阅读教学中寻找突破口,进而解决将人文性与语言文字的工具性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使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更易让学生化为己用。由此,就产生了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把握作者内心的人文意识?

要了解人文意识,先要了解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反对把人作为“东西”来研究,要求尊重人的情感需要,立足于人是一个知、情、意、行并重的生命个体。人文精神弘扬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完善的人格,造就健康身心。它提倡个人在自由的生活空间的同时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当人文精神被整合到意识主体之中,成为意识的一部分时,我们即称之为人文意识。人文意识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容忍,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这种意识,可以通过感性的形式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理性的形式体现出来,它一经形成,就会渗透于人的各种行为之中,使其有所改观。它不单是什么纯粹抽象的事理,而是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活跃在我们的一举一动中。与某些哲学命题相反,它有其感性的一面。例如我们读《乌衣巷》一诗,我们似乎都感受到了作者那多重的悠悠人文之情,但要一一列数出来,又未必说得一是一,二是二了。对此陶渊明的说法就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人文意识也往往通过情感体现出来,在人文活动中,永远存在着一种对人类的关怀,对创造事业的激情。由于人文意识突显了感性因素和情感因素,因此比起冷冰冰的“思想性”三字来得更容易让人们清楚自己努为的方向。

人文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