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局部血肿对骨痂形成的意义
本文论述“骨折后局部血肿对骨痂形成的重要意义”。笔者认为,血肿对骨痂形成至关重要。是骨痂形成的重要条件和主要因素。是骨细胞形成的一部分和生长的基础。是骨痂形成的内环境,血肿参入骨痂形成的全过程。同时血肿亦是小的骨缺如重要充填材料。是中医治疗骨折愈合快,功能好的秘诀所在。提示,血肿及其机化的理谕不仅要在理论上确认。而更要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正文:骨折后,局部血肿是临床常见症状和体征,是骨折过程中的重要病理表现之一。从血肿形成开始到血肿凝固。血肿机化与吸收代替贯穿于骨折愈合的全过程。学者及专著在论述骨折愈合的机理时,都提到血肿机化或从血肿、血肿凝固及血肿机化开始论述。由此可见血肿是参人骨痴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血肿机化是骨折愈合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虽然血肿机化这一理论在论述骨折愈合机理时都提到,但是在临床治疗骨折中确很少重视、探讨这一理论并应用于临床,因此,充分认识血肿对骨痂形成的影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从探析血肿机化理论和临床观察人手,论述血肿对骨痂形成的意义,从而加深对血肿的认识,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一、骨折后局部病理生理变化骨折后骨本身和其周围的软组织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骨及骨髓腔和周围的软组织因遭受到破坏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骨断端附近的骨细胞因受伤和缺血而坏死,血肿充满了各组织的间隙。血肿于伤后4~5小时开始凝固,邻近断端的骨外膜于骨折后24小时内即出现组织学变化,深层的细胞增多,胞浆增加,胞核增大,越近骨折端的骨外膜反应越明显。一周后在增厚的骨外膜中,即出现与骨干平行并紧密相连的片状骨样组织。二、骨折后局部血肿病理生理变化骨折后,骨折断端附近的骨膜、骨质、髓腔及邻近软组织中的血管破裂出血,于断端及周围形成血肿。同时,断端及邻近部位由于细胞坏死,相邻血管扩张、充血,多形核白细胞、吞噬细胞及血浆渗出而水肿。继之血肿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包围并伸入血肿中,吸收并代替血肿,血肿开始机化。三、血肿机化与骨痂形成生理在骨折后的前两周中,血肿尚未机化,血肿内凝集的红血球和纤维蛋白尚未被吞噬清除,新生的毛细血管尚未深人,因此,由骨外膜产生的成骨细胞不能进入或通过血肿,而只能沿着血肿外围向骨折线推进。在血肿机化前,骨折线两边增生的成骨细胞只能在它的外围会合,随着血肿被增生伸人的纤维组织所分隔和通过异物巨细胞。吞噬细胞等作用吸收代替,骨折断端之间及周围,即被增生的纤维组织所代替充填。血肿外围的成骨细胞或成软骨细胞亦涌入血肿内及断端间隙内,与髓腔内骨膜产生的骨细胞相会合,形成桥梁骨痂及接近骨折线部分的内外骨痂。位于断端周围的部分纤维组织开始向软骨细胞分化,形成幼稚的成软骨细胞并产软骨基质,通过软骨内骨化,形成新生骨。四、骨折愈合机理的理论学说关于骨折愈合机理的理论有很多,对成骨细胞的来源国内外有诸家学说。有的学者认为成骨细胞是来源于有骨形成本能的骨祖先细胞,见于骨的表面及骨髓腔内,随着这种细胞的繁殖,形成骨痂环圈,从骨折两端向骨折线进发“会师”融合,将断骨“焊接”起来。也有的学者认为血肿机化,机化后的血肿通过附近的骨膜代骨的诱导,逐渐变为软骨,软骨再钙化、骨化。还有的学者认为血肿部位的血运差,骨折附近的扭转。剪力和成角动力大,是促使骨痴由软骨内骨化形成的主要原因。Trueta认为修复来自血管壁的内皮细胞。他在最后总结经验时指出:“关于骨折愈合的机理还不十分明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骨质是有钙盐沉着的部分硬化的‘有机软组织’,它的组织者是有成骨机能的血管。”Leniche和Policand认为骨修复不仅是来自特殊细胞,而是原来不活动的成纤维细胞,在适当的环境下产生成骨能力,认为修复不仅来自骨本身,而是周围的软组织起关键作用。中医理论认为活血化瘀,去瘀生新。血不活则瘀不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笔者认为以上的学说都在血肿机化过程中实现。血肿机化过程中包括了这些论点:骨折后,局部的血肿就是使原来不活动的成纤维细胞产生成骨能力的适当环境,是血肿刺激并激活了骨折断端附近的内外骨膜及周围的软组织,引发了骨内外膜增生、变厚,纤维组织的增生、毛细血管的增生和附近血管壁的生化反应。这些变化是随血肿的进一步机化而发生和发展的。五、临床观察与分析在临床中笔者随机阅片多年,对不同类型的骨折和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观察,通过分类对比和分析,发现在影响骨折愈合的客观因素相似的情况下,治疗方法不同和局部有无血肿对骨痂形成的早晚差异很大:正确可靠的外固定比正确可靠的内固定骨痴[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