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物理说理题的解答与讲授论文
一、物理说理题解答现状的分析
1.物理说理题的重要性
所谓说理题,从广义上说就是用语言文字记叙、说明、回答、论证的物理问题,要求回答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及怎么做。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但要传授物理规律与原理,更需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具体过程。为了体现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题中出现了说理题型。翻开物理教科书,可以发现以前的框框条条不复存在,更多的图片代替了原有的大段大段的文字。其中占有较大篇幅的是物理体验与物理探究过程。不管是物理体验还是物理探究过程的教学都离不开说理。由此可见说理在物理教学中越来越重要。
2.学生为什么感觉物理说理题难
要想完成物理说理题,就要求学生能“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就是通常所说的要明其理。而要想准确完整的解答此类试题,学生则必须集多种能力于一身———观察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同时具备以上四种能力谈何容易,于是物理说理题成了学生的老大难。
3.学生在解答物理说理题时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仔细的观察与分析,笔者发现学生在解决说理题时通常存在以下问题:①学生面对物理情景不能准确的用物理概念术语来解释,依然根据生活经验用日常生活语言(日常生活用语)来解释。②学生不知道用何种物理知识来解答,即不能明确题目中情景到底与哪些物理概念是相关联的。③学生在书面表达时东拉西扯、空话连篇,甚至自相矛盾、漏洞百出。
二、物理说理题的解题思路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物理说理题大体思路为如下三步:第一步,找出原理(即找出该说理题所考查的主要物理知识点);第二步,结合材料(即结合材料来扩充原理);第三步,得出结论(实质就是将问题改成陈述句而已)。
例如:为什么煤气炉停火后,锅中的汤还能继续沸腾一会?一眼看过去就知道这道题考查的是沸腾的两个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所以解答的第一步就写:汤要沸腾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第二步结合材料。先来分析一下该材料:煤气炉停火后,锅中的汤还能继续沸腾一会。言下之意是煤气炉停火前,锅中的汤一直在沸腾。此时锅中的汤已经达到沸点了。煤气炉停火后,照理说锅中达到沸点的汤应该停止沸腾,因为煤气炉再也不能提供汤沸腾所需要的热量了。可是题目中却说汤能继续沸腾一会,也就是说还有东西能提供汤沸腾所需要的热量。那么这个东西会是什么呢?稍作思考便知它只能是与汤紧密接触的锅了。于是第二步就显而易见应该这样写:煤气炉停火后,因为锅底仍有余热,此时锅中已经达到沸点的汤继续吸收来自锅底的热量。最后,得出结论:所以锅中的汤还能继续沸腾一会。(题目中“锅中的汤还能沸腾一会?”改为陈述句的表述。)
但是,物理中的说理题千变万化,问法也是多种多样。有时考查知识点相同,问题改变一下,那我们回答的方式也要随之改变。但是万变不离其中,不管怎样变,都离不开以上介绍的三步骤。唯一需要改变的是结合材料的方式。问题多样,结合材料的方式也应是多样的。
三、几种常见的说理题的解答
1.含蓄文字的说理题
此类说理题一般是对含蓄文字如成语、古诗、谚语等比较晦涩的语言进行说理。一般解答此类题型在结合材料时就必须先对含蓄文字进行解释一番,解释成白话文,然后再结合原理进行说理。
例如:与厨房有关的两个词分别是“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这两个词个说明了什么道理?同样此题也是考查的沸腾的两个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因此第一步与上面所说一样,即写为汤要沸腾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而在回答第二步前就必须先解释一下“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涵义。前者“扬汤止沸”是指把热水舀起一部分,然后再倒回去,由于这部分水要带走部分热量,放入锅里时又要从锅里的水中吸收热量,使锅里的水的温度低于沸点从而使水暂时停止沸腾;后者“釜底抽薪”则是将灶里的燃料拿出,停止热量供给,使锅里达到沸点的水因无法再吸收热量,从而停止沸腾。
2.为什么要这样做的说理题
(1)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这是为什么?
(2)在高山上煮食物,如果用平常所看到的锅,则食物不会熟,而要用高压锅,请说说理由?
(3)当人骑自行车前进时,若遇到紧急情况,一般情况下要先捏紧后刹车,然后再捏紧前刹车,或者前后一起捏紧,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以上三题都是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题目。第一题告诉我们,在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在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前,应当这样做即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第二题告诉我们,在高山的上煮食物应该用高压锅。第三题告诉我们,当人骑自行车前进遇到紧急情况时,应该要先捏紧后刹车,然后再捏紧前刹车,或者前后一起捏紧。
解答此种说理题一般在结合材料时需要正反两面来说,即正说若这样做了有什么好处;反说若不这样做会出现什么后果。正反的顺序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而定。以题(2)为例来说一下怎样解答此种题型。第一步,找原理:气压越低,水的沸点越低。第二步,结合材料:反说:顶较山底气压低,水的沸点低,
因此食物不会煮熟;正说:若用高压锅,锅上方的气压高,水能达到100℃,因此食物会煮熟。第三步,得出结论:所以在高山上煮食物,我们用高压锅而不用平常所看到的锅。
3.惯性说理题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惯性”这一节要求达到理解的程度即要求学生要把惯性与头脑中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并会用语言对惯性现象进行解释。惯性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那如何来解释惯性说理题呢?首先应该明确惯性不能用“作用”来描述,而应该说“具有惯性”或“由于惯性”。其次需要掌握解答惯性题的一般步骤:①物体原来什么状态;②与研究对象紧密接触的物体由于什么原因变成了后来的状态;③研究对象由于惯性变成了什么状态。
以“为什么把锤柄的一端在地面上撞击几下,锤头就紧紧套在锤柄上了?”这题为例。解答过程如下:第一,找出原理,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第二,结合材料。①(物体)锤头和锤柄在撞击地面之前共同处于运动状态;②(与研究对象紧密接触的物体)锤柄着地后,因地面的撞击而停止运动;③(研究对象)锤头由于惯性要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第三,得结论。所以把锤柄的一端在地面上撞击几下,锤头就紧紧套在锤柄上了。
四、培养学生解答说理题的方法
1.注重概念与规律教学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解答此类题目的基础就是对物理规律和原理的熟练掌握。就像盖房子一样,打地基是基础,只有地基坚强牢固,上面的工程才能顺利进行。若地基如豆腐一般,那可是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搞不好就全军覆没了。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尤其注重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2.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
做任何题目,审题是关键。如果审题不清,即使后面回答的精彩绝伦、无与伦比,也会像竹篮打水一样一场空,得不到分数。因此,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就变得至关重要。如何训练学生在物理说理题中的审题,就是让学生尽可能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题目中的物理原理与规律,然后在草稿纸或是在心里一一罗列出来。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不会一叶障目,才能全面思考问题。
3.培养学生结合材料的能力
从上面的解答技巧中,我们得知,结合材料是物理说理题中的中心环节。一道物理说理题的成败就看结合材料部分是如何了。培养学生的物理说理题的能力的关键就在此步。要培养学生结合材料的能力,就着重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
“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在这一过渡时期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其逻辑推理能力还是极不完善的。因此,学生往往对说理题中所提供的物理事件和情景,无法分析和推理出关联哪个物理知识,从而感到无从下手或答非所问。比如,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为什么要取两个棋子?学生往往回答“是为了验证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是等大的”。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学生回答的是“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为什么要取等大的两个棋子”,而非回答“为什么要取两个棋子?”如此就答非所问了。上述问题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才能改观。
那么如何进行呢?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训练学生进行“语段分析”对培养其逻辑推理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例如:人从深水区慢慢走向岸边的过程中,脚有何感觉?语段分析如下:首先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词———脚的感觉,然后找出有用的信息———深水区至岸边,最后进行思维加工———为什么人从深水区走向浅水区,脚的感觉会不同?从生活经验可知人从深水区到浅水区,脚是越来越疼的。显然脚越疼说明脚所受的压强越大。那么问题就转化为为什么人从深水区走向浅水区,脚所受的压强会增大呢?再引导到“深水区与浅水区的区别是深度不同”上去思考,如此一步步推理才能直指对应的物理知识———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实践证明,如果日常的教学当中能够坚持如此分析引导学生,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必将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使其解答物理说理题时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2)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语言是思维的外显,因此语言表达的不清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思维的不清晰,而思维的流畅清晰有时又要借助于语言表达来促进,只有能够借助专业语词概念进行思考的人才能进行顺畅的思维,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也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的本质区别所在。基于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完全可以从用专业语言翻译的思维过程入手。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让学生用语言翻译课本中的插图内涵。因为插图总是出现在相关知识的旁边,学生往往一看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但真正要其表达时他们就会表达的含糊不清,断断续续。究其原因,学生此时的思维往往是凌乱的和跳跃的,并不是流畅清晰的。此时语言与思维不能同步的困境正好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契机。教师只要适时要求学生用语言述说其推理过程,则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提升。如果同时,教师更进一步要求学生将过程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笔者在教学中还采用以下做法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平时的习题课中,无论是选择、填空、实验、计算,只要题目存在两步以上的思维推导过程时,不仅要求学生写出答案,而且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其思维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仿效教师讲解思路。虽然刚开始时学生可能不习惯,课堂节奏有些慢,甚至对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打击。因为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都答对了,怎么还要说为什么这样呢?情绪上会出现急躁和逆反。此时就需要教师排解引导了。如果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习惯成自然,他们往往也会自觉尝试用语言帮助其思维推理,从而使得思维与语言进入了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之中。因此,可以从根本上克服了学生“想当然”就得出结论的情况,学生的表达能力无形之中也得到极大的锤炼和提升。
4.引导学生总结解答各种物理说理题的模式
从以上的物理说理题的解答技巧中,我们发现,其实物理说理题是有规律可循的,每种说理题将有自己的一种说理模式。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在经过一系列的练习之后,学生是完全有能力自己总结出解答每种物理说理题的模式的。
【物理说理题的解答与讲授论文】相关文章:
怎样解答化学说理题04-30
说理教育的劝导机制论文05-02
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之我见论文05-02
说理04-28
讲授04-30
初中物理选择题解答初探04-30
浅谈怎样解答物理问答题04-30
解答辨析题抓好“四点”04-30
如何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04-30
如何解答筛选整合信息题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