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童谣的史载特点综论

时间:2023-04-28 08:26:19 社会文化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汉民族童谣的史载特点综论

    汉民族童谣的史载特点综论

汉民族童谣的史载特点综论

·  霍美丽(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 摘 要:童谣在广义上指主要传唱于儿童口中的音节和谐的歌谣。根据保存下来的文本,由于社会观念的不同,不同时期记载的童谣作品表现出不同的特色:明代以前保存下来的童谣主要是作为神学和政治附庸而存在,政治预言性是其主要特征;明代以后表现儿童现实生活和真实性情的童谣文本开始增多,并逐渐成为主流地位;当代记载的童谣作品则呈现出多元化倾向。

     关键词:汉民族童谣; 历史记载; 特点

    中图分类号: I20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743 (2010) 10-0064-03

    Feature of the Han Nursery Rhymes Recorded HistoryHUOMei-li(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Anhui234000)Abstract: Nursery rhymes refer to harmony songs sung by children mainly in a broad sense. According to text preserved, because ofdifferent concepts, recorded history feature ofHan nursery rhymeswentthroughthree stages roughly. Before theMing Dynasty nursery rhymesare mainly preserved as a th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endency exists, its main feature is Political and predicted; After the Ming Dynasty thenurseryrhymes demonstrated children real life and emotions began to increase and gradually become the major part; The feature ofcontemporary nursery rhymes recorded are diversity.

    Key words: Han Nursery Rhymes; recorded history; feature

· “童谣”一词首见于《国语》[1](P255),后来有过“小儿谣”、“孺子歌”、“小儿语”等多种称呼和分类,“五四”以后,又有一新的名词———“儿歌”广为传播。关于“儿歌”与“童谣”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历来学者几乎都根据《毛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2](P337)和《韩诗章句》“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3](P1165)对歌与谣的解释为蓝本,把是否配曲乐作为划分“儿歌”与“童谣”的主要依据之一。但事实上,儿歌与童谣并不能截然分开,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成人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儿童教育的目的,往往对传统的童谣进行改编谱乐,加工成儿歌教儿童歌唱;儿童好动爱玩的特性又决定了他们在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也往往对儿歌进行随意的改造,从而又转变成“无章曲”的童谣。因此,在笔者看来,儿歌与童谣在文本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本文主要以文本为研究对象,故在对童谣的界定上,取用的是最广泛的定义,即为儿童喜爱并相互传唱的所有的音节和谐的歌谣,我们都将称之为童谣。它既包括表现儿童生活和思想情趣的民间童谣,也包括以很大的现实性和社会性为内容的古代童谣;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无乐自诵的童谣,也包括现代意义上配乐演唱的儿歌。

    在当代很多人的印象中,童谣一直与“简单”、“明白”这类概念联系在一起。的确,童谣因其儿童这一独特的传播群体和民间性口述性这一独特的传播方式,关于它的综述和研究历来遭到人们的忽略,至今其发展历史的特点尚不明晰。本文在广查各种史籍文献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汉民族童谣在历史记载中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特点。

    一、神学和政治的附庸———明代以前对预言性童谣的记载

     明代以前散佚的童谣很多,记载下来的多见于《二十五史》及历代散文和笔记中。关于童谣的起源,有代表性的两种说法:一是以《歌谣字数考》为代表,认为《国语》中记载的“周宣王时童谣”即“弧箕服,实亡周国”[4](P255)为“童谣的起源”;二是以《古今事物考》为代表,认为《列子·仲尼篇》中“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5](P143)才应是我国汉民族最早的童谣。《列子》中记载年代较早,但是《列子》一书却被普遍认为是魏晋时人伪托上古传说写成的著作,再加上童谣口头性的特点,故其源头难定。但在这两首童谣中,都有着相同的特点。康衢童谣是对“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欤,不治欤?不知亿兆之愿戴己欤,不戴己欤?”[5](P143)的回答;“周宣王童谣”的内容也和政治有关,“弧箕服,实亡周国”的意思是说拿着山桑木做的弓,挂着箕草编的箭囊的人,是灭亡周国的人。据左传记载,周宣王在听到这则童谣后,把市场上所有卖山桑弓和箕草箭袋的人全部抓获处死,但是有一对卖山桑弓和箕草箭的夫妇为了逃命,带着一个他们捡到的女孩儿逃跑到褒这个小国,这个女孩儿就是褒姒,她长大后嫁给宣王的儿子幽王,最后幽王为博褒姒千金一笑失信于诸侯,终遭灭国。[4](P255)从这两则童谣可以看出,童谣从一开始就与政治连在一起,它起码从周代起就已经带上了预言的色彩。

    除《国语》外,在《孟子》等经书、《史记》等各朝史书、《搜神记》等志异小说、《乐府诗集》等诗集,《太平御览》等类书,以及《青箱杂记》等笔记散文中都保存有大量的童谣,其中以各代史册的《五行志》中保留的童谣数目最多,例如仅《晋书·五行志》中所记载的童谣,据笔者统计就有四十一首之多。在这些童谣中,预言性和政治性都是其共同的特点,童谣从春秋战国开始,几乎各个时代都留下政治预言性童谣的足迹,如秦始皇统治时期的“阿房阿房亡始皇”[6](下卷P1);东汉末年预言乱政的董卓下场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7](P3285);以及表现元代末年政治混乱局面的“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8](P1107),等等。如果把历史上所记载的童谣串联起来,可足以构成中国历史的风俗志。从这些史存的童谣作品身上,我们可以窥见汉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各时代的社会政治概貌。

    但这些童谣超出于表现儿童的生活和理解力之外,并没有凸现口传文学所特有的口语性和地域性的特色,因此它并不能被认为是真正的儿童本位意义上的童谣。而是作为神学和政治的附庸而存在的。

    这类童谣在明代以后也有保留,如预言顺治元年四川豪绅借山崩而逃脱张献忠起义军惩治的童谣“入洞数,钻岩怪,沿山走的后还在”[9](P1608);预言近代袁世凯统治时间不长的童谣“五色旗,没有边;袁世凯,坐几天”[10](P273)等。所不同的只是明代以前所保留下来的童谣中充斥的几乎全是这方面的内容,而明代以后,在这方面的内容之外,童谣的记录史上也涌现了一批其他内容的童谣。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预言性的童谣才开始式微,建国之后则已几近绝迹。

    二、野性的表露———明代以后对民间传统童谣的收录

· 明代开始出现专门收集童谣文本的专辑。1593年吕坤从各地民间搜集童谣并加工改编成《演小儿语》,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童谣专集。这本专辑共收集了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等地流传的童谣46首。尽管此书收集的童谣不多,且有很多有被修改为箴言的痕迹,但是在儿歌收集和研究方面,此书仍不失有开创之功。从其“老王卖瓜,腊腊巴巴。

    不怕担子重,只要脊梁硬。”[11]等童谣可以看出,它保留了民间真实童谣的痕迹。和之前的童谣相比,其文字浅近,内容生动,编者在每首儿歌下面都加上评语,故以注意到童谣要贴近儿童的生活领域和理解力的问题,故可谓承前启后的转折之作。

中国大学网免费论文频道 http://meiwen.anslib.com/lunwen/

【汉民族童谣的史载特点综论】相关文章:

童谣的作文09-10

经典儿歌童谣02-27

童谣教案:有趣的童谣(通用7篇)12-24

端午的童谣诗歌06-24

童谣的作文[精华]11-29

中班童谣教案01-15

童谣童画教案09-04

童谣的作文【集锦14篇】10-29

有趣的汉作文04-02

中华汉作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