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推荐)经验与贫乏-论现代性语境下的本雅明(下)
第三章 从灵韵到机械复制
本雅明被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美国的最大代表弗里德里希·杰姆逊称为:“20世纪最伟大、最渊博的文学评论家之一”[126],特别以其机械复制艺术理论著称于世,他独创性提出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分在于“灵韵”(Aura)[127]的有无等观点。
第一节 灵韵理论
本雅明认为传统艺术最为根本的审美特性在于“灵韵”。但对这一重要概念,本雅明语焉未详,就像艺术“灵韵”自身特质一样模糊朦胧,迷离惝恍。“很多关于本雅明这篇文章(指《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讨论,都致力于使他那关于传统和使艺术作品在传统中获得崇高地位的‘光晕’这一概念中的思想观念转化为一个清楚明白的定义。当这些努力失败时(它们注定会失败的),人们便悲叹不己。我们之所以无法把本雅明的这一思想归结到确定的类别之中,其原因就在于,他的这一概念是随时间的流失而不断变化的。”[128]诚然,Aura之所以有如此繁多的中译,根源之一也在于本雅明的定义不明及此一概念内涵的丰富性。
“灵韵”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本雅明1931年的《摄影小史》中,提到老的人像照片具有一种“灵韵”。四年后,在他写出的《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将“灵韵”的思考上升到艺术的命运的高度。
在《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本雅明对“灵韵”作了两种描述性的定义,先就“历史事物(对象)”即艺术作品角度提出“复制过程中所缺乏的,可以用氛围(Aura)这一概念来概括:在艺术作品的可技术复制时代中,枯萎的是艺术作品的氛围。”[129]然后就自然(事物)对象的光韵概念去加以说明,提出,“我们把前者(自然事物的Aura—引者注)定义为一定距离外的独一无二显现——无论它有多近。”[130]
前者从历时角度说明了灵韵随着机械复制艺术的兴起而导致的衰落乃至沦丧的过程及其原因,后者则探讨了灵韵的本体性特征。但灵韵所具有复杂蕴涵却远甚于上述两个方面。有关灵韵的论述集中在《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下简称《作品》)一文,另外散见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等文中,本雅明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使用“灵韵”一词。
从艺术作品的存在形态及其特征上说,灵韵指具有相对于即便是最完美的复制品也不具有的“此地此刻(Hier und Jetzt)”性即“本真性”(Echtheit),“本真性”的获得首先来自于艺术品“独一无二的诞生地”,艺术品一旦脱离艺术家之手取得独立存在形态,其诞生的刹那所获得的自然时空,历史语境都具有不可重复不能取代的此地此刻的独一无二性,甚至可以说,是“这一个”艺术家在“这一”环境“这一”心境创造“这一”艺术品的“这一”过程等等都显示出艺术品的“此时此地”的独特性。其次来自于艺术品的生存史。艺术品存在时间上的展开“体现着历史”,又“受着历史的制约”,它体现在“包括作品的物质结构在时间中所起的变化,而且包括作品可能从属的不断变换的占有关系所发生的变化。
[1] [2] [3] [4]
【经验与贫乏-论现代性语境下的本雅明下)】相关文章:
后现代语境下的阿多诺的现代性哲学05-01
普遍伦理语境下的家庭伦理04-29
认知语境下的新型话语误解04-29
试论消费社会语境下的休闲04-29
语境指导下翻译教学的策略04-29
西方语境下的影视翻译研究概览04-28
网络语境下教学交往的本质解构04-29
虚拟交往语境下道德人格探讨04-29
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的翻译研究04-29
现代性视域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