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利用外资的思考论文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国有企业从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从单一的国有制经济成份向多种经济成份发展。特别是在利用外资方面,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世人注目。南宁市1985年仅有3家国有企业利用外资,到1999年为止,利用外资的国有企业就有116家。国有企业利用外资,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了产业升级、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转换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有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然而,国有企业在利用外资上还存在一些弊端,应引起重视。
(一)外资引进了,企业亏损了,国有股权转让了。先进的设备,雄厚的资金,本应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然而,一些企业却把动力变成了阻力。如南宁市某啤酒公司合资前效益一直很好,年生产啤酒10万吨以上,产品供不应求。1996年该公司与外商合资,引进了一条年生产啤酒及万吨的先进生产线,理应能推动企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然而却不如人意,合资后该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年平均亏损额达5000多万元。什么原因造成企业如今的局面呢?
1.没有测算好市场的销售容量。该企业新生产线投产后,成为年产万万吨啤酒的大厂。而投产2年以来,从未突破年销售10万吨啤酒的大关。企业当时虽然在可行性报告中估算了广西及西南地区的啤酒供求量,该品牌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但却忽略了估算在合资扩建期间,是否有新的啤酒厂投产冲击广西及西南地区的市场,影响本厂的销售量,从而降低市场占有率等等,造成了今天这种生产能力过剩的局面。
2.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过大。该企业的实收资本为7.3 元,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却为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了实收资本。从而造成了固定资产负债投资,生产经营也要负债经营。导致该企业在投产后,流动资金非常紧缺,欠税欠债,直到无法继续经营,最后只好忍痛转让国有股权。
(二)外资引进了,土地卖完了,职工下岗了。引进外资的目的,是促进企业发展,扩大就业面。而有些企业引进外资后却事与愿违。如1993年某针织厂以厂房、土地使用权出资,与港商合资成立了中外合资企业。该公司当时申请的经营范围是生产销售针纺织品、玩具、家用电子电器、轻型灭火器、塑胶制品、房地产开发以及光导纤维等高新科技产品。在可行性报告中阐明了各个项目将在3年内分别完成投产。但至今还没有哪个项目真正建成投产,而费用、折旧年年在发生,国有资产却年年在减少、贬值。原有的800多名职工,合资后有90%多已下岗、退休,下岗退休的职工工资和津贴也时常拖欠。究其原因,主要是合资公司的主营方向不明确。针织厂以厂房设备及土地使用权作价与外商合资,理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引进资金,更新生产设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或是引进资金共同开发新的生产项目,开拓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职工的就业面,提高职工的经济收入。然而该公司合资后恰恰相反,主营方向并不明确,“大杂烩”项目一起上,结果什么项目也搞不起来,遭殃的却是广大职工。
改革开放至今,南宁市国有企业利用外资(简称国有合资企业)的共有116家,其中,国有工业企业利用外资的有62家。从1999年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会计报表决算中我们可以看到:停业的有门户,注销的14户,盈利的只有13户,占营运企业的36%。国有合资企业的盈利比例为何这么低?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国有企业怎样才能在利用外资中,选好项目,合理使用资金,提高效益,利国利民呢?我认为至少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审批部门要严格把关。对企业申报的项目要认真评估、测算。根据区域产业分布,为企业提供确切的参考数据,减少企业立项的错误。不要认为外资引进越多越好,只要是利用外资,不管什么项目都上,这样只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二)企业要充分作好经营风险的识别。美国著名咨询机构兰德公司于50年代初,就发明了“德尔菲”经营风险法。其特点是:风险识别的参与者之间相互匿名,对各种反应进行统计处理,反复进行意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