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注中国银行业
整体状况的评价记者:就目前判断,中国银行业总体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从银行的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看,如果跟几年前相比,情形是在好转,还是在原地踏步,抑或是有所恶化?
夏斌:从总体上说,中国目前的银行业尽管仍存在高额不良贷款,风险较大,但和前几年相比,情况在不断地好转。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额从去年开始出现“双降”,银行内控机制的各个环节正在按国际上先进银行的标准和我国监管部门有关内控指引要求,逐步完善。在一些有海外战略投资者参股的股份制银行,已经出现有板有眼、依法行事的好迹象。
实事求是地说,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包括其他有些银行的内部管理制度方面,在数量上、制度所涉及的范围上,内容、质量和精细的程度上,前些年远不能和最近几年相比。这说明近几年银行的管理水平在明显提高。在这方面,银行自身、监管部门宣传得不够,媒体也报道得不多,所以大家不太了解。当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与国际一流银行相比,我们应当承认还存在相当的差距。
新闻背后的信息
记者:最近我们注意到有关银行业的一系列的新闻:譬如央行收紧房贷、银监会准备着手调查上市公司担保圈,以及审计署披露的建行、农发行违规,您认为从总体上是传达一种什么样的信息?
夏赋:我要回答的是,三个政府部门分别在传达三种不同的信息,他们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央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预测,根据今年上半年货币和信贷增长的态势,进行正常的调控。
我不同意你简单用“收紧房贷”这个词。央行对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房产市场仍持有积极支持的态度,只是对不合理的房地产贷款发出一种不鼓励的信息。这也是货币政策总量调控中的一部分内容。
审计署披露的建行、农发行违规现象,以前没有披露,现在作了披露,有利于提高社会的透明度,促进全社会包括舆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对公共权力使用的监管和制约,这是我国社会进步的表现。尽管这次披露的有些违规现象是过去发生的。
银监会如果在调查银行对上市公司的担保圈,这也很正常。如果是互为担保,多重担保,是不是违规,有没有风险,自然要调查清楚,做到心中有数。上述三个部门传达的是三种信息,如果说有共同点的话,那就是三个部门都在严格依法行政,尽责工作。
1.7万亿元不良贷款发生在何时
记者:从朱小华、王雪冰到刘金宝,给人的感觉是银行界高层不时落马。从一些深层次原因上,比如对银行高管的激励与约束方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夏斌:金融界一些高层人物的落马和金融界其他一些人物包括底层人物的落马,和其他领域的一些有权人土的落马,可能有一些原因差别,但大体上差不多。有激励与约束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掌权人自身的原因,包括人生价值取向、自律、自省的因素。
记者:有一个数据,四大国有银行在1999年不良贷款是2万亿元,当年剥离了1.4万亿元。而到2002年,3年却又新增1.7万亿元的不良贷款,您如何看待不良贷款激增这种现象?
夏斌:我前面已说过,这两年不良贷款不是激增,而是出现了“双降”的好迹象。至于社会上包括媒体有的在说,当年剥离了1.4万亿元不良贷款,怎么又增加了1.7万亿元不良贷款?这主要与我们过去信息不够透明和相关统计工作有关。
1999年剥离1.4万亿元不良贷款,有具体的剥离政策,列入剥离范围的不良贷款并不是当时全部的不良贷款。当然,在1999、2000年前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些新增的不良贷款,其中包括加快各分支行行长工作岗位交流后新统计出的不良贷款。但我认为,1.7万亿元的不良贷款中大量的不是近两年新发生的,而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剥离1.4万亿元不良贷款之前已经发生的。
化解不良资产风险是第一要务
记者:您认为银行业如何才能走出这种呆坏账的怪圈?刘明康出任银监会主席后,提出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今年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降下来,要做到这一点,你认为银监会会面临哪些问题与挑战?
夏斌:从银行工作思路讲,一方面努力提高管理
[1] [2] [3]
【关注中国银行业】相关文章:
世界关注下的中国05-02
中国银行业:警惕潜在的疫情05-02
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处置04-30
中国银行业IT采购行为及趋势分析04-28
中国汽车消费者关注变化趋势05-01
日本大学开除中国留学生引关注11-13
中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04-30
18个中国公众关注的科技问题04-26
关注插座关注安全04-29
加入WTO:中国银行业将承受哪些压力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