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荐)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1
1.基地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1.1旅游业是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务院于2014年8月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中明确指出旅游业带动作用大,是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和改革,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推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意义重大。
1.2旅游产业是四川省发展的重要支柱
《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到,要把四川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其中,旅游业在中国西部的排头兵优势更加突显。四川省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基本形成“大旅游”产业体系,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整体旅游形象更加鲜明,旅游目的地建设成效显著,区域旅游发展格局更为优化,基本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转变。
1.3四川旅游学院重点培养旅游业应用型高级人才
目前四川旅游从业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不足10%,每年旅游本科毕业生仅有1000余人,因此旅游类本科人才与市场需求相比十分短缺。未来四川旅游产业发展更加需要具有较高学历层次和文化内涵的从业人员。四川旅游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体,适当保留特色专科教育,多层次、多形式办学,以管理学科为重点,工学、文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突出发展旅游、食品科学、休闲体育和语言与艺术类专业,是一所特色鲜明、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其中,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是学院重点发展的主要专业之一。
1.4加快人才培养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重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改革的重大课题。高校应把实践育人落实到人才培养环节中去,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效。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了避免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的旅游复合型人才,必须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研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用亲身的实践和案例去启迪学生的思考、查找自身的不足、激发学习兴趣,为找到满意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m。
2.基地建设的基础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蠃、共同发展”的原则,四川旅游学院与成都西岭雪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西岭雪山公司”在学生校外实践教学方面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关系。目前双方已经在学生实训实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创新创业等实践教学环节展开了广泛的合作。学院每年参与该公司实训的学生有200多人,从事导游、景区管理、酒店管理、餐饮服务、会务接待、运动项目指导与服务等工作。在实训中,学生们虚心好学、勤勤恳恳、踏实肯干,受到了公司领导和同事的好评。部分学生因为表现优异,毕业之后直接到该公司就业。据统计,近三年来四川旅游学院共有136名学生毕业后到西岭雪山公司就业,主要从事游客接待、滑雪场运营、餐饮管理、计划调度、安全保障、市场营销等岗位的工作。同时,四川旅游学院旅游系依托独特的师资优势和专业优势,与西岭雪山公司共同成立了‘‘西岭雪山旅游资源开发与实践教育工作室”,定期组织部分青年教师到该公司锻炼,增加行业经验,共同开发项目,整合行业资源,开展技术咨询、培训等服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取得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3.基地建设的思路及目标
3.1建设思路
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应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为主题,以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引导,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积极探索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合作的新方式,充分发挥“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优势。因此,在实践教育体系方面,满足“认识一实践一再认识”的递进式学习规律;在实践教学评价方面,注重联合实践单位开展综合能力测评;在指导教师培养方面,实践基地指导教师队伍由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优秀员工共同组成,并不断提升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实践教育成果方面,让学生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从课堂到实践,再由实践回到课堂0。
3.2建设目标
第一,创新校外实践教学模式。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管理机构,双方单位负责领导担任实践基地的负责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与西岭雪山公司的深度合作,探索校企合作、互利共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教育模式。第二,重视操作性的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动手能力强、团队意识突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旅游人才。第三,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型”和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行业专家和管理人员在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结构,突出旅游特色教育目标,增强高校和教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第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蠃。加强对基地建设和管理、运营的研究,扩大服务范围和领域,从培训从业人员到标准制定,从服务景区到项目开发研究、科研成果转化,最终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和“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蠃。
4.基地建设的模式一一“四、三、二”模式
所谓“四、三、二”模式的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体系是指抓好“四大建设”,做好“三个保障”和打造“两个平台”。
4.1四大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体系要抓好“四大建设”。一是条件建设,根据学生实践教育需要,与企业共建专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二是教材建设,撰写适宜于实践教学的本科专业教材。三是课程建设,根据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规划,在学习的不同阶段进行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学习,采取“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四是师资建设,建立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承担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和指导学生生产性实践等任务。
4.2三个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建立校企共同组建的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小组,形成“层级清晰,职责分明”的管理架构。二是资金保障,由四川省教育厅拨发,已立项的'“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经费将全部用于本基地建设需要。三是制度保障,校企合作双方要明确责任,各司其职,严格按制度办事,认真做好实习学生的管理和培训工作,确保学生安全。
4.3两个平台
一是打造专业技能模拟操作平台,即在校内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巩固专业水平,夯实专业基础。二是打造综合实践能力运用平台,即在校外旅游企业中通过学生实践、实训、实习和就业等环节,强化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其掌握在激烈竞争中有效生存发展的多面能力和素质[4。
5.基地建设的内容
本基地将重点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管理机构,健全基地管理规范,将实践教育纳入制度化发展轨道;对学院旅游类管理专业构建有针对性的实践教育培养方案,积极推动校外实践教育模式改革;搭建学生课外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示范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5.1课程建设
5.1.1课程体系
在与西岭雪山公司开展校企联合育人的过程中,参照国家和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按照旅游行业和企业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按企业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从实际生产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出发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旅游企业生产实际。
根据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规划,在学生入学后的不同阶段,将进行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学习,采取“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主要在学校进行,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心理学’“旅游法规’“中国历史文化’“导游基础’‘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旅游服务礼仪”“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实践课程主要使学生接受旅游类公司的岗位职能、安全教育、具体办事章程等方面的综合培训,并最终参与到实际的工作实践中去,培养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能力、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人际交流和表达能力及获取知识和终身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态度等方面得到综合训练,将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在实际中得以应用,今后就业就可以实现‘‘零距离”上岗,从而提高了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5.1.2专业精品课
重点对“旅游景区管理’“景区讲解实务’‘骨雪场运营及管理’“旅游市场营销’“休闲运动服务及管理”等课程进行专业精品课建设,即由旅游系主讲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合理使用基地建设资金,对精品课程进行全方位的建设。建成后的专业精品课程可利用教学资源管理平台,重点突出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实现对课程资源的有效管理和资源共享,实现师生在线讨论、交流等互动功能,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程品质。
5.1.3精品教材
认真总结由学院教师主编和参编的体现课程改革成果的教材的编写经验和教学使用效果,对已不能适应现代旅游专业本科实践教学需要的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撰写和出版。拟出版的精品教材包括《旅游景区管理》《景区讲解实务》《滑雪场运营及管理》《旅游市场营销》《休闲运动服务及管理》等。
5.1.4教学资源素材库进一步完善
拟在学院环幕模拟实验室及旅游管理实验室内增加教师授课所用的教学素材软件和可视化教程,如西岭雪山立体游览线路、映雪酒店前厅及客房服务模拟软件等,从而使教师可使用的实践教学素材更加丰富。
5.2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由校企双方共同选派出一批综合素质高、实践教育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学人员组成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即从企业师资和学校师资两方面来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实现人才的双向流动。
5.2.1企业师资建设
充分发挥西岭雪山公司优秀企业员工的作用,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从业者、技术专家和行业管理者担任兼职教师,协助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参与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承担校内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和指导学生生产性实践和顶岗实习等任务。同时学校提供条件,对西岭雪山公司兼职教师提供在职培训,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5.2.2学校师资建设
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旅游类教师培训,到旅游企业、景区参加实践锻炼和参与项目开发,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新知识和新技术,使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课程开发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等得到全面提高。
“双师双语”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建立健全校内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的制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每两年至少有半年时间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践,熟悉工作过程,参与项目开发,搜集编写实践教学案例。其次,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进修、在职学习、国内外实习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职业能力和外语水平,支持和鼓励外语基础较好的教师进一步进行语言训练,以确保可以从事双语型的课程教学0。
6.结论
四川旅游学院与成都西岭雪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多种途径,建立了稳定、优质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实践、创新和就业能力,推进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为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2
摘要: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现如今我国很多学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存在着很多问题,从而导致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因没有足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不能适应社会环境,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所以,要想改善这一现状,应当完善创业教学课程体系,明确创业教学目标,从而将学历教育创新教育实践相结合,强化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实践
前言
在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都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知识与意识,以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目的。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新教育被视为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培养专业化创业的渠道,同时也是能够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的教学课程。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很多学校发现了自身教学体系中的不足之处,所以想要打破创业教育中的局限性,应当引进先进的创业精神,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环境、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第一,在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上,学生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经济管理类知识,例如,风险投资、与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集资、投资等。这些都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创业时期能够运用到的知识。同时学生还能够在课堂上增加创业的实践经验,为将来创业添加了实战经验,并且奠定了稳定的基础。第二,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进程逐渐加快,人们的生活及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社会市场的经济结构也逐渐的完善,所以现如今的经济管理市场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1]。因此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我国各个学校中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行业进行发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创业教学实践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现如今,很多学校教师都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只是指导毕业学生就业的一项课程,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仍然停留为学生传授知识、政策、形式层面的信息,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精神、能力以及意识,所以并未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2]。另外,很多学校教师也没有调动学生对于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很多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只需要将专业知识学好就行了,毕业之后就能找到稳定的工作,不需要去进行自主创业,既不稳定又不长久。
(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不够完善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实践并没有与学生的教学体系相融合,同时也没有与专业教育学科进行相应的联系,很多学校只是在学生的业余实践进行创业教育实践,从而使得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脱离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有利的专业支持。由于我国的各个学校还没有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只是进行试验教学,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也只是停留在就业指导方面,没有开展更为综合、系统的课程教学,所以导致学生无法综合提升创业精神与素质。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不足
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一门专业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但是现如今我国很多高校教师在这门课程中都会重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忽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并且很多学校也没有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制定出完善的教学体系,即使很多学校能够进行创业实践,也只是停留在模拟的创业操作上,使得学生缺乏实际的创业理念、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环境,不能满足实际社会工作的需求。
三、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教育实践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目标
实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是为了能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任务就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先进的'创业精神,在掌握创业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创业能力与技能,发挥学生的创业潜力,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环境,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完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在进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时,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设创办企业的相关知识,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增设创业基础公共课,并且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3]。例如,为了使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很快地适应会计工作环境,应当将培养技术型人才、提升会计职业资格作为这类学生的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重点,开展会计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课程,并邀请专家对纳税申报、投资项目筛选、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专业的讲座。
(三)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想要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首先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教授或是企业家进行专业的讲座,或是开展经济管理类创业设计比赛。其次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创业教育实践。学校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的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假期实践训练,或者企业可以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奖学金,鼓励学生进行创业。最后就是创建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中心,鼓励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自主创业。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市场中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所以在这一发展背景之下,我国的各大高校应当顺应市场发展,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前提,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调整教学课程,增加教学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增加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从而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性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晓英.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xx,02:409.
[2]金继刚,王世红.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探索[J].中国市场,20xx,13:150-152.
[3]李平,卢明名.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改革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xx,05:180-182.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3
摘要:物流管理是近年来的新兴学科,在物流业的高速发展中,逐渐在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平衡点。当前各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普遍应用了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影响着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及专业本身的发展走向。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实际上是企业与学校深入合作的产物,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教学实践
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是随着整个物流业的发展而崛起的,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融入实践的环节,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建立符合职业发展的综合应用素质,是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展开背景及流程进行探索,以期为物流发展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一、展开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背景
物流管理专业发展之迅速,已经足以让人为之咂舌,然而人才储备的不足又使得物流业的发展让人忧心。现今普通高等院校以及各职业院校,都已经开设专门的物流管理专业,其目的在于向社会输送各类物流管理所需人才,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毕业后就业压力大等问题一再暴露。一方面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适应新的岗位慢,另一方面,企业寻找不到能够胜任岗位的高素质人才,造成发展的断层,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使学生更早地进入企业实践,切身地感受到将知识内容转化为实践内容的过程,不仅在专业素养的提高,也在综合能力的完善中得到加强。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就是校企合作的一个典型代表。现代学徒制是指在校学生以学徒的身份进入到企业进行实践,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的各个环节,并且拜企业员工为师。在现代学徒制教学体系中,学生与师傅可以实现“一对一”教学,更为近距离地接触到企业生产。
二、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展开流程
(一)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就要实现校企的合作,这是学徒制展开的基础。学徒制需要学校与企业在满足自身目标的基础上展开发展的规划,实现教学的发展。就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教师进行策略性思考,实现教学目标的发展。作为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机会以及指导,能够得到大量的实习人员,也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作为学校,能够为企业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企业生产,进而获得物流管理的实践,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学校与企业共同规划学徒制教育模式的形式与流程。企业使用学生实习,要求遵守学校教育的教学大纲,并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保护;学校派学生到企业实习,要求服从企业管理,并且能够遵守及尊重一定的企业发展流程。
(二)合理安排企业实践与校园学习的时间
在时间安排上,要合理协调学生在校与在企的时间,不能因此废彼。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启动,参加企业生产实践已经不再是实习期间的事情,而是要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在安排学生参与企业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时间做出统一安排,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掌握足够的知识,也要使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实践安排,除此之外,需要照顾到企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因学生的`去留打断企业的发展规划。
(三)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
在企业实习期间,要为学生制定专门的考核制度,对学生进行考核。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区别。作为现代学徒制度,需要做到师徒“一对一”的关系,这与课堂教学大班授课有着很大的区别,除此之外,作为企业中的师傅与徒弟,需要维护的是一种较为社会的关系,同时也会在不自觉中受到传统的师徒关系的影响,这是其独特之处。尽管如此,对于学生的考核工作仍然需要关注,因为在传统师徒关系中,徒弟的情况由教师评判即可,但在现代教学模式下,这种评判少不了用完善的考核制度作为保障,以及足够的比较,需要企业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
(四)对企业各部门进行划分
在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要将学生安排在企业不同部门中,感受物流行业的不同工作流程,但这种分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需要不断地调整与轮换,使学生体会到物流工作不同工作流程的特色,以及不同流程之间的关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协调发展,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足够的交流协作,最终不仅要分别锻炼学生的各个方面,还要能够发现学生的特色,使学生在企业中为个人进行定位,在日后的实践过程中,可以选择自己最为合适的岗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直接引入竞争上岗制,使学生先选择自己想进入的岗位,然后再经过竞争与筛选完成第一轮选择,或者在每个周期结束后进行考核,通过之后进入到下个周期的学习,这些都是当前教学中值得尝试的方面。
(五)对教师进行培训
在这里,“教师”不单指课堂教学的教师,还包括企业中选拔出来带领学生的师傅。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尽管师徒关系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一种模式,但作为企业员工需要明确什么是需要教给学生的、什么又是避免给学生的。需要关注到的是,在当前企业的社会化环境中,难免会形成与学校教育不同的相对功利化与社会化氛围,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并且有些地方,有一些投机取巧之处,是长期从事工作的人员总结出来的。盡管这些“技巧”学生在长期从事工作后也会自然而然地得到,但这是经验的积累,并不能成为学生不按部就班练习的借口,因此,在企业中,哪些是员工需要教给学生的,哪些是要避免的,需要企业提前与员工进行协商。
三、结论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行业已经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物流管理行业需要大量的人才,通过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为企业输送人才,做到人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物流行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13(3):51.
[2]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xx,15(7):63—64.
[3]广小利.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35(12):57—59.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4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挑战,改革方向面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具有技能人才教育特色教学管理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践培养能力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既有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主要问题是专业课程结构、专业技术单一,与生产实际要求技术工种相脱离,与学生自身发展相脱离。没有真正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具有技能人才教育特色教学管理模式。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积极吸取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研究探索“大专业、细分流”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新的课程结构,形成新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职业教育课程观,并通过实践与探索,寻求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与经济发展和生产实际对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有效途径;探索实现学生的学习与就业相结合的新思路,解决学生所学专业单一与实际生产要求工人技术全面的矛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主要做法
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为依据,以满足岗位技能需求为目标,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
1、打破分专业教学的模式,实行“大专业、细分流”
打破各专业教学内容的学科性、系统性体系,突出“大专业”。根据浅显性、广泛性和生活性的原则,精心选择文化基础课的内容;探索开发与专业教学相适应的“大专业”专业基础课程和“细分流”课程,达到必需和够用为度。
2、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施专业教育实际化
在对专业(岗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的方法,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中中级工的标准为依据,遵循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着眼于学习者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建立适应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学习领域和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3、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从教学管理、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各方面进行实践探索,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宽基础、活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
4、具体实施
(1)、根据专业岗位工作需求设置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实行“大专业、细分流”的教学管理模式,扩展学生选择专业的空间。
①对相近、相通的各专业(如车工、钳工、焊工等)整合成“大专业”进行教育教学。
②在学生升学和就业的专业主攻方向上进行“细分流”(如车工、钳工、焊工等),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广度,增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按照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与生产实习紧密结合的原则,本着“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方针,适时根据教学大纲、生产实际、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验实习设备情况,对各专业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将课程分为为提高综合素质而开设的文化基础课、面向某个职业群体而开设的“大专业”专业基础课和面向某个岗位而开设的“细分流”课程。
该教学管理模式下的课程设置情况及“大专业、细分流”教学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基础素质教育阶段(第一学期)。这一阶段期间对学生进行整体搭配编班,不分专业,主要开设文化基础课程,学期末根据学生对学校开设专业的了解、自身意愿和学校实际选择“大专业”,进行初次专业定位。
第二阶段:“大专业”教育阶段(第二、三学期)。这一阶段期间按专业类群进行专业整合教学,主要开设文化基础课和“大专业”专业基础课,在第三学期末进行“细分流”,根据学生意愿、高职升学政策、社会需求等情况,让学生在升学和就业的专业主攻方向上进行选择,再次进行专业定位。本学期所开设的文化基础课的课时相对于上一学期将进行压缩。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理论和实训1:1的比例安排课时,理论课和实训课穿插进行。实训教学均按照“先分课题训练,最后综合训练”的基本模式进行,使技能教学更具有层次性。
第三阶段:“细分流”教育阶段(第四、五、六学期)。这一阶段期间按“细分流”的指导思想,分就业和升学两大类进行编班教学。对有升学意愿、基础较好的同学组建高考辅导班,按高职院校招生专业和考试科目进行重点集中辅导;对准备就业的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学生意愿和岗位技能要求,按学生选择的主攻专业编班,集中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
⑶、突出一个主导专业,辐射一至两个辅助专业,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在按照“大专业、细分流”的教学管理模式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在“大专业”教育阶段(第二、三学期),按照教学计划让学生学习、训练多种技能。以机械类“大专业”为例,在本阶段,不分主次,所有学生都学习车工、钳工、焊工等专业技能,掌握各工种的基本操作技术。在“细分流”教育阶段(第四、五、六学期),根据学生所报专业,确定一个主导专业,集中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这样,引导学生向着“精一、会二、学三”的方向发展,即精通一项专业技能,会第二项技能,学习第三项技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二、实践成效
近几年来,我们按照“大专业、细分流”的教学管理模式组织教学,制定、修改相应的专业教学计划,合理调整课程设置,认真组织编写教学案例并加以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过我们几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大专业、细分流”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了成熟的课程结构体系。经过“大专业、细分流”的教学管理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拥有两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能够适应多个岗位的工作,因而具有很强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实行该管理模式的探索过程中,还可以促使相关专业教师积极钻研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式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5
由于餐饮行业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在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大类领域的成人教育工作尤为重要。本文基于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大类成人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分析具有借鉴意义的成人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以促进我国高职院校成人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大类主要包括面向酒店餐饮行业开设的餐饮管理与服务、烹饪工艺与营养、西餐工艺、酒店管理、中西面点等专业。成人教育是指成人通过自我内化的学习方式,有组织地实现与世界认知之间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最终能够实现独立影响外部世界的目的和要求。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成人教育是以自我内化为主要学习方式。第二,成人教育应能满足成人一生各个阶段的不同学习需求,其存在临时性、持久性和多元性特征。第三,从狭义上讲,成人教育可包括高等学历教育、技术培训学习班等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形式;广义上的成人教育则更加宽泛,可指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其形式灵活多变,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第四,成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建立成人与世界的认知联系,可包括成人与社会、成人与自然界、成人与自我联系等,使得其能独立自主、个体能力能够得到发展,影响外部世界并推动整个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一、高等职业院校成人教育现状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方法,因此成人教育的地位在我国社会中将不断提高。我国目前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主要有函授、业余课授以及在职研究生、高校建立的专门成人教育学院、进修班、远程教育学习、自学考试培训班、国外合作办学等,各种成人教育相互促进和补充,为社会成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平台,基本满足了社会终身教育和可持续教育的需求,但由于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时间不长,所提供的教育平台难以满足社会广泛需求,因此我国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①成人教育办学模式多样,发展水平不一;
②学校教育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普遍忽视了成人教育职业需求,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成人教育在岗、在业以及社会行业规划及培养人才;
③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脱节,成人教育基本照搬学校教育培养模式,基本上是普通高职院校教育的“翻版”;
④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为了适应成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必须以创新的观念来思考成人教育,来探索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本文结合学院近几年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大类成人继续教育工作实际,探讨并总结出高职院校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大类成人继续教育工作途径和方法,以促进餐饮业健康发展。
二、餐饮服务类专业成人教育实践创新
1.丰富成人教育培养形式,拓展生源渠道
发挥政府在成人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引导社会积极参与成人教育建设,融合社会资源;加强与行业部门联系,对酒店、宾馆等服务行业人员进行培训,以提升服务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在餐饮服务业人员转移就业培训和返乡人员培训方面,采取“集中培训”“半工半读”“边工边读”和“就地培训”等方式,以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以就业和创业为目标,拓宽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渠道,提高餐饮服务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实施联合办学战略,开展与本科教育对接工作,满足学生提高学历的需要,给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
2.分层分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
由于成人教育招生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不同企业和人员对培养的要求不同,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总结出“培养形式多样、分层分类教学、培养目标明确”的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制订出不同的培养方案,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注重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而且应关注成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学院专业团队对行业、企业以及毕业生等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采纳餐饮行业协会及无锡艾迪花园酒店等深度合作行业、企业的建议,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科学定位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3.加强校企合作,合理化利用资源
依托江苏食品职教集团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牵头苏州金陵观园国际酒店、昆山格林菲尔华美达酒店、上海榕港餐饮有限公司等30多家省内外餐饮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部,加强与餐饮业企业合作,开展成人教育项目。首先,对合作企业中较低层次岗位的餐饮业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其次,邀请企业烹饪大师参与校内成人教育工作,发挥双方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坚持“平等互利、确保质量、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模式。并且依托“校中店”“店中校”两大平台,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契合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紧密合作为基础,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4.构建现代化教学平台,改革教育教学方式
远程教育是成人教育过程中比较成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学院近年来大力注重网络课程建设,以课件、视频、图片及试题库等形式展示课程内容,便于各类学生随时随地网上学习浏览;尤其对成人教育学生具有独特的意义,已建成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呈现出开放性、系统性、实践性、创新性、服务性等特点。已建成的远程视频教学系统能将企业生产场景直接呈现在学生课堂,通过教师与学生实时互动,解决了名贵菜肴制作过程在校内教学成本过高、大师难请的问题。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餐饮管理与服务类专业成人教育工作进行了初步探索,结合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酒店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成人教育工作,构建了“培养形式多样、分层分类教学、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别、层次的成人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分类分层进行成人教育方法的实践探索,分析与总结了当前餐饮管理与服务类专业成人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应实现一体化目标,应结合社会各类资源,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6
一、中职教育财务管理专业的特征和重点
1.中职教育专业的区分性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类型,主要包括中专、职高、技校。中专和职高由教育部主管,技校是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中职学校在管理上具有部门的区分性。中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专业的工作人员,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人员。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立一般符合社会职业性需求,在专业设置上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一般情况下都会设置旅游餐饮专业、机械加工专业、幼儿教育专业或者电子加工专业等。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还开拓了计算机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等现代化的科目。中职学校在招生方面要求宽泛,主要的招生范围就是初中毕业生,这种教学模式就决定了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要以专业性和基础性为主,以实现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中职学校不同于高校,更不同于专业性强的教育类型,而是以专业性的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要求。中职学校的基础性专业教育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以应用性为主要要求。
2.课程体系以专业性实践性为主
财务管理专业在高等院校属于重点科目,高等院校在教学设计上,各个学校也有明显的区别。但是,财务管理的课程体系都是大同小异的。对于中职学校来说,财务管理专业同样需要规范的课程体系,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专业课设置要充分适应中职学校的教学时限,在课程设置上体现科目的综合性和完整性。具体科目可以包括会计学、审计学、会计电算化、财务分析、金融市场、投资学等科目。在教学活动中,针对专业性实践性的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既要以基础性知识为常态教育,更要兼顾教学活动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教师在专业性的教学中,将基础知识集中进行传授,然后在实践过程中渗透基础知识和高一级的教学标准,这样就会使教育教学活动符合不同基础的学生,使中职学校的教育更具活力,更加符合教育对于实践活动的促进作用。
3.突出中职教育特色,倡导教学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如何使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是财经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职教育要适应新时期的社会经济需要,就要从教学方法和教育机制上进行改革。改革是为了突出中职教育的特点。珍惜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时间,以知识的全面化、科学化开展教学实践。在中职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调查学生的实际需要,通过学生的反馈,更新教学设置,以学生的需要为现实要求。中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要与教育环境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知识体系相融合。
二、中职教育中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处于初级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中间阶段,在对中等职业专业化教学上,无论是社会群体,还是教育机构,都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财务管理的教学设置内容不科学。职业教育的任务不同,采取的教学环节也会有明显的差异,在预习、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辅导答疑等方面没有完整的进行。理论教学不实际、不具体。同时,教学实验和社会实习都缺乏一定的安排,实践性教学占据的时间较短。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如果没有足够的认知和了解,就会使教育教学停留在表面,无法实现从本质上的突破。财务管理专业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无法得到充分的肯定。对财务管理专业化教育,缺乏足够的认知和理解。很多人都认为财务管理教育需要进行专业化程度高的培训,而忽略了财务管理专业要以基本的财务素养引导为主。对职业教育认知的局限性导致了对专业化程度的怀疑。
2.生源知识结构与教学常规化模式产生矛盾,影响教学设置
财务管理专业既需要从财务知识学习的角度考量,又需要从知识实践能力角度衡量。中职学校的学生入学的基础不同,生源的不稳定性,造成教学活动无法有效进行。职业技术教学过程,不能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职业教学与高等教育是有形式上和教学目标上的区别。职业技术教育是按照职业岗位进行定向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业务能力的培养。但是,现实教学中,财务管理专业缺乏知识的针对性,更缺乏具有社会参与性质的教学实践。同时,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因学生知识基础的悬殊,导致在统一教学中不能有效的开展高水平技能的应用,教学过程得不到应有保障。生源知识素养基础的障碍,是短期内无法解决的实际困难,对于中职财务管理专业的升级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3.财务管理教学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不利于现代化教学实施
财务管理专业需要基础设施作为教学工作的支持。但是,在现阶段的很多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基础设施还处于老旧的状态,一台计算机或者一个工具已经应用很多年。而学生的接受能力是直观的,没有教学设备作为模具的讲解,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设施是财务管理教学的载体,缺乏必要载体,或者基础设施的不对称,就会造成学生无法调动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造成最初兴趣的缺失。中职教育作为专业性的教育机构,教学基础设施是快速提升教学效果的辅助设施。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涵盖的内容较多,在现实教学中需要运用信息化教学或者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中职学校更愿意采用传统的书本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可以采用,但是,不能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一些特殊的理论知识上,如果没有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就会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提高中职教育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
1.明确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教育,是当前社会比较稀缺的人才培养模式。财务管理教育本身就具有一定难度,因而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平,在教学的前期,就要明确中职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目标,不是以高标准的专业知识为主体,而是首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通过引导使广大学生对财务管理专业产生兴趣。例如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如会计模拟和案例教学法等,在第一学期设置《基础会计学》课程,在各个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阶段性教学。例如在《企业会计学》方面,要使学生进入管理现场,充当一个真正的会计角色,进行出纳、材料、成本费用、财务报表等实践。在模拟实验阶段,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使学生通过仿真操作,明确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实践。中职教育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实际上就是知识梳理和整合的过程,针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财务管理专业还要涉及财务软件的学习与操作,以适应财务管理专业的新发展。
2.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优化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在中等职业教育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只有合理的设置教学目标,才能为中等职业教育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指引明确的方向,使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能够在整体性和实效性方面有较大提高。具体应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中等职业教育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应将实效性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其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都要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其次,中等职业教育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应提高其针对性,使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能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满足财务管理专业教学需要,达到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再次,中等职业教育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应满足专业性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专业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进而达到提升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整体效果的目的。与此同时,在中等职业教育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还要优化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积极实行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例如生活化教学,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也经常会涉及到财务管理问题,只是我们很多时候没有留意。比如说很多学生在过年的时候都会收到一笔数目可观的压岁钱,应该怎样处理这样一笔钱呢?很多同学会选择将它花掉。可以建议学生从自己价值的角度去考虑一下,想想怎样才能让它实现增值?而要实现增值,就必须进行投资,那么应该采用哪种投资方式呢?用来购买股票,可以取得较高的收益,但是风险较大;用来做定期存款或购买国债,风险低,但是收益也低。这样,就可以引出投资收益和风险之间的管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决定采取哪一种投资方式。
3.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在中职教育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应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才能保证中职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基于这一认识,中职教育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应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使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学会主动积极的将财务管理知识应用在生活中,达到快速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目的。在探究式教学开展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模式,提高探究式教学效果。例如:某家庭贷款买房,月工资收入为2500元,向银行按揭贷款20万元,借款期限为20年,年利率为5.04%。签约时他选择了按等额本息方式还款。这样,他每月需要还款1324.33元,总还款317829.20元。总支付利息为117839.20元。同样算一笔帐:若按等额本金还款法计算,首期还款额1673.33元,总还款301220元,总支付利息101220元,所付利息比等额本息还款法要少付16619元。讲完此案例后,可以让学生调查自己周围的亲戚朋友是否有按揭购房计划,如果有的话,可以让学生给他们提一些建议,让学到的知识能够活学活用,也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在讲授股利分配的常用方法后,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往往会将前面学过的现金流、业绩评价指标等内容与工商银行的股利分配政策结合起来分析,由此可提高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中职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设置。职业教育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财务管理专业,在就业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对该类型的学科设置和内容设计一定要符合专业课的要求,更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就体现在实际应用能力上,在实际教学管理中,要积极进行仿真练习,通过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强化金融素养培育,形成教育对能力全面提高的教学目标。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7
【摘要】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学科,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培养财务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加强专业建设是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本文分析了目前应用性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加强专业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专业建设 财务管理专业 教学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学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如何根据社会需要,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级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1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目标定位模糊
不同类型的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有不同的要求。与普通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要求相比,应用性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注重理论的基础上,更着眼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就目前的应用性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与普通型本科没有什么区别,许多学校在创办财务管理专业时,基本上是是按照教育部1998年的专业目录来确定培养目标的,没有突出应用性本科的要求。
1.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培养应用性人才不能沿袭传统的基础学科的课程体系,而需要构建应用学科的课程体系。构建应用学科的课程体系必须在注重基础理论教学,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融合,通过实践项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纵观一些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没有突出应用性人才的特点,和普通型本科学校课程设置的差异不大。
1.3 实践教学不突出
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时数少,比例低;还没有建立起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校内财务管理实践缺乏,只是开设了会计实验课,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的实验课较少;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薄弱,许多公司不愿意接收学生去实习。
1.4 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来由于高校连年扩招,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许多学校招聘了一些研究生来充实师资队伍,尽管师资队伍规模得到了扩大,但是无论从教学经验方面还是实践能力方面,这些新近教师都很欠缺,需要进一步提高。而且,目前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许多是从会计或者其他专业转过来的,无论是学术水平还是实践能力都比较欠缺。
1.5 缺乏应用性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材
目前,市场上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尚未形成,许多应用型本科学校仍然沿用偏重研究型的教材。这些教材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内容。而且,教材的难度过深,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
1.6 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
当前,许多高校的老师在教学中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听、教师讲的“灌输式”的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手段方面,尽管许多学校配备了电教设备,老师也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课件做得并不好,许多老师的课件只是进行了搬家,将教案电子化了,并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2 加强应用性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途径
2.1 明确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应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就当前以及未来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来看,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主管或财务总监、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这三者尽管属于不同的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 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因此,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财务管理基础和经济、管理及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善于思考,动手能力强,能够在工商企业、事业单位、证券机构、保险公司、银行等部门从事理财工作,具有发展成为财务主管、理财师、证券分析师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2 合理安排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应用性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来确定,切实按照理论够用、突出应用能力为导向来设计课程体系。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应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其中: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构筑财务管理专业理论框架、提供财务管理专业技能和方法的经济管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等;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是指涵盖系统的财务管理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证券投资、管理会计等;财务管理专业选修课程是上述两者之外的财务管理其他有关课程,它可以根据学生就业岗位及能力需求,来开设不同的课程。
本专业可设置四个专业培养方向,如会计与财务方向、金融理财方向、工商管理方向、资产评估方向,在学生已拥有财务管理与投资管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通过四组限选课组实现学生的具体就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1)对于从事投资或投资咨询的学生,可开设《证券投资实务》、《证券发行与交易》、《期货投资理论与实务》、《证券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分析》、《个人理财》等课程,培养学生证券、期货投资的实际操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咨询服务能力。
(2)对于准备到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学生,可开设《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培养学生在企业从事相关业务工作的知识和能力。
(3)针对打算从事会计核算或者财务管理的学生,可设置《资产评估》、《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纳税筹划》、、《审计学》等课程,培养学从事会计核算工作的综合能力。
(4)针对打算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学生,可开设《资产评估学》、《技术经济学》、《建筑工程评估基础》、《机电设备评估基础》、《资产评估实务》、《房地产经营概论》等课程,培养学生资产评估基本能力,
2.3 强化实践教学
为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应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1)提高实践教学课时。可将实践学时数提高到总学时数的30%左右,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2)构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构建一套前后连贯、目标一致的实践教学环节,既要有企业认知实习,又要有专业实习;既要有课程实验,又要有实习课程;既要有单项实习,又要有综合实习;既要有验证性实验,又要有设计性实验。
首先,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或环节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编写出系列的实践教学教材、指导书、报告书等一整套实践教学资料。其次,建立完善的校内模拟实验室。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尤其是软件建设。可以与用友等财务软件供应商联合,共建实验室。第三,认真设计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内容。根据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和企业理财实践,可以将财务管理实验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基础实验包括会计手工及电算化模拟实习和利用EXCEL工具的各种功能及基本操作;综合实验是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开设的,要求学生把所学过的专业知识能够综合融入到实验中才能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可以开设以下综合实验项目:项目投资决策实验,证券投资模拟实验,ERP沙盘模拟实验。第四,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固定的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了解企业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第五、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考核,包括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表现、实验报告、实习日记、实习报告以及实习单位的鉴定意见等均应纳人考核范围。二是对教师的考核。要将教师指导实验课和课外实习的课时数和相应的质量情况进行考核,要将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情况与理论教学、科研等一起纳入年度考核范围。
2.4 加强培养双能型师资队伍
首先,与有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选派教师到企业参与管理,鼓励教师为企业担任顾问或者到企业兼职,并考取有关职业资格证书。其次,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聘请经验丰富的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和资深专家为指导老师。第三,积极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从事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应采取措施,积极调动教师从事科研的热情,从而提高教师的学术和教学水平。
2.5 组织编写应用性本科财务管理教材
组织有教学经验、直接从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老师参与编写体现应用型特点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并配备相应的习题、实训、案例教材。教材的内容应体现应用型本科的时代性,在编排上,打破研究性教材编写的套路,从“案例”入手,在章节的编排上要先易后难,以方便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对辅助教材——习题、案例和实训,应紧密结合实际,体现实际操作方法,选用有代表性、时代性的典型案例,根据实际情况可每年更新教材内容。
2.6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1)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系。在课堂讲授时,应破除灌输式教学,积极采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演示法、实验法、双语教学法等多种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积极采用网络教学等教学方式。网络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要求,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借助校园网和课程网络课件,学生在课程内容学习方面,做到随时随地安排,掌握学习主动权,实现个性化学习。
(3)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教学手段方面,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学软件、音像系统等多媒体设备,在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引入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授、实务操作演示、案例分析等。
(4)创新专业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加大改革传统的教学考核体制的力度,考核评价着力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喜平.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财会通讯, 20xx.11.
[2] 李连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浅谈.财会月刊,20xx.12.
[3] 钱红光.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19.
[4] 卢新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会计之友,20xx.3.
[5] 张旭东.教学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改革思路.会计之友,20xx.9.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8
一、当前飞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民航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围绕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发展需求和民航强国战略实施情况,国务院及中国民用航空局制定了促进民航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以及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同时,加快了低空空域资源的开发和相关管理措施的制定。这些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的实施给以飞行教学训练为主业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和困难。
(一)快速增长的飞行员需求与培训容量增长缓慢的矛盾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民航第二大国,并且保持年均10%的发展速度,根据20xx年民航局和全球两大主要飞机生产企业——波音、空客的预测以及我国对机队规模扩充的速度和飞行机组与飞机的人机比例估算,未来20年里,中国大约需要新增3500架商业运输类飞机,同时,考虑到快速发展的通航飞行需要,我国每年需新增飞行员约4000人。目前,从全国已有的20余家各类级别的飞行员培训机构来看,只有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一家能够完成私照、商照、仪表等级、高性能飞机训练的全过程,并能保证学员毕业后拥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同时提供完备的航线及ICAO英语(PEPEC)考试平台,其余的都只能完成部分训练。根据20xx年的数据,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当年招收的飞行学生,包括“大改驾(指普通在校大学生或大学毕业生改学飞机驾驶)”在内,约2400人,而其他所有培训机构共计招收学生1000余人,扣除每年因执照考试、身体、技术和心理等因素停飞的约18%学员,共计620余人,当年飞行学生的缺口就达1200人。对飞行员的培养受飞机数量、教师、校舍设施、空域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是一个经验积累与理论不断丰富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近几年,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虽然采取多种飞行学员培养模式,训练量不断增加、学生规模不断增长,招生规模从每年100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2400余人,但每年增加的训练容量仍然无法满足培训需求,每年都要选送300余人到国外接受飞行训练。
(二)日益提高的学业标准与飞行学员招收入口标准、学生水平差异较大的矛盾
飞行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与普通专业的学生截然不同。随着国际民航组织(ICAO)和中国民航局对从事商业飞行的飞行员执业标准、英语应用水平和持证标准要求的提高,飞行学生从入校开始就要面临私、商、仪执照(指飞行员在理论学习阶段要通过的私用飞机执照、商用飞机执照和仪表等级执照)关;13小时筛选关(指飞行学员在飞行实践训练阶段,在初级教练机飞行到13小时时面临的淘汰性选拔);航线(ATPL)执照考试关;ICAO英语(ICAO英语等级考试,是ICAO针对民航飞行员英语陆空通话水平的测试)关等,有的航空公司还要求取得CET4级以上的英语等级证书。然而,由于飞行专业对招收学生的身体、政治背景都有严格要求,这就限制了人才选拔的范围,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招收的飞行专业学生标准普遍较低,成绩优异的学生与成绩较差学生之间水平相差较大。
(三)较高的行业综合素质要求与较低的基础素质教育水平之间的矛盾
飞行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飞行学生应当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素质、思想道德修养和强健的身心,然而,中国长期以来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一切围着高考转,以高考升学为唯一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模式,使飞行学生的教育管理面临基础薄弱、孤掌难鸣的尴尬,要使学生认可当前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对他们的职业素质要求,使他们自觉朝着应有的价值方向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四)飞行学生理论学习、飞行训练实施的阶段性和人员的高流动性与学生教育管理连续性、一致性的矛盾学生的教育管理要达到既定目标,使学生接受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激发学生自省,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就必须保证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连续性,持久性,有计划、有步骤、有的放矢地进行。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上严防“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现象,做到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但是,由于飞行学生培养方式特殊,整个教育管理过程中穿插多次理论学习和飞行训练,而且教育管理的实施主体也不尽相同,实施地点有所变化,有的甚至是在国外接受飞行训练,这就给飞行学生的教育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二、如何做好新时期飞行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一)坚持准军事化管理不动摇,不断创新、丰富
其新时期的内涵对飞行学生实施准军事化管理是由飞行职业的特殊性和飞行员核心素质决定的。准军事化管理是保证飞行员听党指挥,培养其遵章守纪意识,树立优良作风的重要手段,是被社会、民航企事业单位、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广泛认可、褒扬的管理措施,在长期的飞行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飞行学生的管理上必须坚持准军事化管理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社会及经济发展进入了持续、健康的通道,民航业也进入了努力实现“民航强国梦”的关键时期。飞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和行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准军事化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准军事化管理的时代内涵。
(二)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
教育平台和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是飞行学生政治合格、道德情操高尚、思想积极健康、爱岗敬业的重要保障,是确保飞行学生飞得高、飞得远、飞得正的重要抓手。在新时期,要进一步加强飞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避免教育的空洞、干瘪。首先,要在做好学生二课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基础上,增加教育平台、丰富教育方法,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多走访革命老区、爱国教育基地、民航生产管理的前沿等,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切身感受国家与民航业发展的历史进程,领悟当前成就与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使他们能自发、自觉地产生崇敬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并将之转化为学习与奋斗的动力。其次,在新生入校时,召开家长见面会,向学生家长介绍专业特点、培养流程及特殊要求,并听取家长建议,搭建家校共建平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管理,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认真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坚持实施新生教育的“六个一”工程,即进行一系列的入学专题教育、进行一次军训、一次学唱校歌活动、一次参观校史陈列馆、举行一次入校宣誓活动、写一篇入校教育心得;在新生入校第一年里,利用寒暑假开展“我爱读书”活动,让学生阅读学校指定的优秀专业书籍和学生自选优秀书籍并撰写读后感;寒暑假期间坚持开展“给家长的一封信”活动,将平时表现好、学习成绩好,做了好人好事、受过表彰的'学生的情况和平时表现差,学习差、有挂科现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信中如实反馈给家长,共同促进学生进步。再次,利用好飞行学生教育管理的周讲评制度,结合社会热点、国际国内时政,学生专业学习情况、职业生涯规划等几大方面进行专题讲座、主题教育。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还应有前瞻性和针对性,要多到学生中间去,多与学生聊天谈心,善于从日常沟通交流中发现问题,提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
(三)继续深度发掘和弘扬学校悠久的飞行文化
和安全文化,做到以文化育人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将学校教育管理的目标、思想融入学生骨髓和行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在60来年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行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既坚持利用校园网站、宣传橱窗、特定活动等多种有形的平台,宣传“远举高飞,博学笃行”的校训,宣传“忠诚团结、勤奋严谨、安全精飞、求实创新”的校风,宣传“安全是最大的政治、安全是最大的效益、安全是最大的幸福”的安全理念,又以组织集体学习或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学习《学生手册》《民航法》和学校的各种规章。飞行与安全是密不可分的,在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要使用生动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适时组织学生观看飞行事故调查案例,同时,可以在特殊时点,使用宣传橱窗进行安全主题宣传。
(四)优化团学组织建设,加强学生骨干培养、任用
飞行专业比较特殊,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是多次穿插进行的,先是两年的理论学习,再进行一年的飞行实践训练,接着进行理论学习,然后又是3个月的飞行实践训练,最后3个月回归理论学习,可以简单归纳为“三进三出”模式,这样就给学生教育管理的连续性、持久性、一致性带来了挑战,所以必须优化相关团学组织建设,加强学生骨干力量的培养和使用。团学组织新老生成员比例要合理、岗位分布要均匀,学生骨干的使用要不分阶段,不管所处地点,这样不但可以减少骨干培训和使用中的人力、物质资源浪费,还能发挥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保持学生教育管理的一致性。
(五)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疏导机制及设施,完善学生法制教育平台
强健的身心与遵纪守法意识不仅是一名合格飞行大学生必备的职业素质,还是一个人能健康持久地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要结合当代飞行学生的特点,健全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疏导机制及设施,充分利用学管干部和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双层干预,采取一般开导和专业咨询、疏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设立专业心理辅导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与学管干部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及时发现和疏导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建立情绪宣泄室,让精神紧张、压力大的学生适时进行情绪宣泄,避免因为情绪得不到宣泄而导致的失控行为。在已有的“庭审进校园活动”平台基础上,建立学生法制讲堂,扩大受教育面,邀请本地法院或公安局的法律专家结合本地治安实际与学校背景对学生进行法制普及教育。
(六)加强学管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学管干部队伍结构层次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管干部队伍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管干部每天与飞行学生朝夕相处,他们的言行、师德师风的好坏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因此,要坚持“以生为本,平等尊重,严管善教,关爱服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原则,逐步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充实学管干部队伍;要逐步建立并完善学管干部在岗定期教育培训制度,合理安排大学生学管干部与退伍军人学管干部比例,形成高低搭配,人尽其才,各司其职的格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管干部激励及晋升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要搞好传、帮、带,以老人带新人,切实发挥教技术、帮思想、带作风“九字经”的作用。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9
一、礼仪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班级管理中的必要性
礼仪教育既是文明传承的需要,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班级管理的需要。我国作为文明古国,文明礼仪世代相传,同时随着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尊重、宽容、温馨、真诚、互助、友爱、诚信、和谐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文明礼仪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良好生活环境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是一个人优秀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所在,同时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的基础教育。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班级管理中必须抓好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这不仅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需要,而且是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风良好的班集体的需要,同时也是保证学生进行正常学习,教师开展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
二、礼仪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班级管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学生的管理,只要对学生的管理到了位,班级管理自然而然就达到了标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礼仪教育有哪些重要性呢?
(一)改变幼儿教师观念,增强责任心
传统观念认为,幼儿教师就是看护孩子的“保姆”,每天的任务就是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带领着孩子玩耍,这种观念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安全看护孩子固然重要,礼仪教育也非常有必要。幼儿是我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进步和发展的源泉动力,我国优秀的文明礼仪需要通过教师传授给学生,代代相传,而幼儿时期正是进行礼仪教育的绝佳时期,孩子的内心对外界一切充满着好奇和渴望,而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好行为,好习惯,我们提倡;坏行为,坏习惯,我们禁止。如何防止幼儿教师自身坏习惯,坏行为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呢?这就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认真学习礼仪知识,加强自身的礼仪文化修养,增强责任心,充分意识到新时期礼仪教育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幼儿教育观念,给孩子树立良好的礼仪形象,从而保证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二)提升学生自信,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我国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现象越来越多,由于从小深受各种溺爱,孩子长大后各方面的能力表现都有所欠缺,动手能力差,合作能力差,好高骛远,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经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尊重别人,礼让别人,缺乏应有的礼仪。还有的学生在家里“称王称霸”“性格活泼”,在学校却是另一种状态,性格孤僻。有的甚至表现出胆小、懦弱的形象,不敢与别人交往,缺乏自信心。如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以这样的“状态”从事幼儿教学,教育出来的孩子是可想而知的。在我国大力提倡“中国梦”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需要的就是相互尊重,相互宽容,相互理解,自尊,自爱,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礼仪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自尊、自爱、独立、礼让、团结合作、以礼待人的优秀品质,使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如何交往等,提升学生的自信,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我们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礼仪修养,也是管理好班级的前提和保障。
(三)建设文明班集体,促进班级和谐
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只知道学习文化知识,缺乏自身相应的内在礼仪修养做支撑,缺乏最基本的做人礼仪,就是学问再广博也是徒劳的,缺乏礼仪修养的学生是不会组成文明班集体的,班级的和谐更是无从谈起。教师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情感”教学,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个学生,深入学生中间,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建立起深厚的“情谊”后,能够让学生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把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或“烦恼”向教师倾诉,教师成为学生感情上的“大哥哥”“大姐姐”,学习上的“良师益友”,从而培养学生尊重教师,热爱同学,热爱班集体的良好品质,进而达到建设文明班集体,促进班级和谐的目的。同时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每周一班会的开展,关于礼仪如何使班级管理更和谐的主题演讲等,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然后组织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礼仪对其自身,对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三、结论
文明礼仪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是教师正常开展教学活动的内在需要,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只有学生的礼仪修养提升了,学生的全面素质才会得到提高,文明班集体的建设才会成功,班级和谐管理才能实现。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学前教育专业班级管理过程中开展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礼仪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敢于探索,勇于实践,从而实现礼仪教育给班级管理带来的新突破。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10
摘要酒店是一个相对热门的行业,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中职院校应该加强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创新与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通过研读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已有文献,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归纳总结了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的教育现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进行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创新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希望为今后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希望能够促进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进而促进我国酒店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生酒店管理职业素养教育创新
0引言
酒店是为客户提供舒适、安全、能够进行短期休息或者睡眠场所的一种商业机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酒店这一行业也在蓬勃发展,相关管理人员吸收国外酒店的先进管理经验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酒店行业进行不断变革与创新。一个酒店要想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当前,我国各个中职院校都注重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从各个环节对学生展开职业素质教育,不断创新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以便于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中职院校及其相关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通过一系列途径使学生在迈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相关工作,满足酒店的用人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促使酒店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进而促进我国整个酒店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接下来笔者就中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创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存在于各个行业之间,而且还存在于各个行业的内部,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行业与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各个行业之间进行竞争的核心是产品质量的竞争,酒店这一行业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酒店之间的竞争核心在于其所提供服务质量的竞争,实质上是指酒店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竞争。酒店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要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与团队精神、较高的服务意识、优良的品质以及较强的职业素养等。酒店基层员工与中高层管理人员还要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从而打造一支具有较高职业综合素养的酒店团队,进而在最大程度上增强酒店行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随着酒店这一行业竞争的不断激烈化,我国的各个酒店企业逐步重视分析我国酒店行业的整体情况,不断加强对酒店客户需求与酒店发展环境的分析与研究,注重树立酒店的品牌,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好、更完善的服务。面对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酒店行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依靠专业性较强的管理人员。因此,中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酒店行业储备一定的人才,进一步提高酒店的管理水平,为酒店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进而推动酒店整个行业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酒店行业与旅游行业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中职院校酒店专利专业中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一专业的教师来说要不断革新自身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为我国酒店行业的.发展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人才团队,从而促进我国酒店行业的长远发展。
2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
高素质管理人才是酒店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求酒店相关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要求酒店相关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综合素养以便满足职业要求。但是当前大部分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往往对理论知识与职业素养的提升缺乏兴趣,仅仅注重职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学理念较为传统,盲目追求就业率,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忽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上的指导。在这样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下,只能在短期内弥补酒店行业从业人员的缺失,无法从长远上为酒店行业供应高质量的人才,进而影响了酒店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不可能有很大的提升,对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也将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
3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创新
3.1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当前在我国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要格外注意增强教学的专业性,这是从根本上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开发相关的实践课程,这一方式能够使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应当确立明确的课程标准,不断创新与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程时,应当通过导入案例、任务驱动以及转换角色等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传达有关职业理想的概念,以便于不断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将每一次课堂中都融入职业素养教育。中职院校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就必须与企业进行合作,两者进行合作以便于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聘请当地知名酒店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开展讲座活动,并参与相关的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和企业合作举办的项目中,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接收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够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酒店行业的氛围,加深学生对酒店行业的认识与理解。
3.2尽可能多地开展课外教学活动
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如果反复对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感,因此,教师要想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单单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无法实现的。除了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展一些与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课外活动。例如,可以在每年的开学季,带领酒店管理专业的新生参观相关的合作酒店,使学生能够在参与课堂教学之前充分体会酒店行业的职业标准,激发新生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在参观酒店的过程中,学校可以请酒店相关技术或者管理人员为新生讲解酒店对于人才的要求、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新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初步了解,促使学生确立自身的就业目标。同时,还可以将一个班级或者一个年级作为单位,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相关活动以便于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例如服务礼仪风采大赛、形体表演、专业知识技能大赛以及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竞赛类活动。此外,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之余,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社团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联谊活动等,为学生营造一种交流合作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以便于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3.3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教学质量的首要保证是创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因此,学校应该不断加强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促使这支队伍整体上提升专业素养、管理能力、教训能力等,引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要想确保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学校应该逐步发展和完善自身的教育改革体制,一旦有教师入职,就要为其制定一系列系统的教学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还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此外,辅导员要及时高效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为学生解决生活上或者学习上的难题,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
3.4组织技能大赛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素养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能力的提升也需要不断进行训练。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实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技能大赛又是检验学生实训成果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技能大赛,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参与省级比赛或者国家级比赛。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详细观察与记录,以便于能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通过多次参与比赛,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使学生在走入相关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学校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的专业技能大赛,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综合素养。
4结束语
进入21世纪,教师和学生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都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通过不断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通过对自身学习方式的创新不断提升其学习能力。创新是发展的前提,中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应当不断革新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便于更好地为学生呈现相关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综合素养,更好地满足酒店对人才的需求,进而促进酒店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玛玉珍.浅析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创新[J].发现,20xx(8X):128-128.
[2]张莹.浅析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J].经营管理者,20xx(11).
[3]袁晓.浅析中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J].新一代月刊,20xx(10).学科探索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11
摘要: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需要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本文从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素质要求,培养要求等方面,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及后续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引起社会各界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视,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才的素质水平。
关键词:多样化 人才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 创新教育体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的地位日显重要,财务管理在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地位不断提高。但我国从事财务管理的人员素质及综合能力不高,高层次的财务管理人才馈乏。所以,如何进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和应用能力,是我国会计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1、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
指导委员会提出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但这个目标过于泛泛,在财务管理专业的目标设置上可借鉴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对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要求学生在刚刚参加财务管理职业时就成为专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者,而是让学生具有作为财务管理工作者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从事财务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能力包括健全的人格、全面的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高超的职业技能、准确的职业判断力以及充分发展的潜能。”
2、财务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财务管理是一项价值管理和综合性管理,对企业筹资、投资、营运和利润分配等各个方面的管理。
因此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要能够运用企业所提供的主要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和决策的能力,以及进行综合管理的能力。
(1)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各方面的综合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知识都是财务管理能够学精学透学活的基础,因此必须要加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为学生打好基础。
(2)会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财务管理主要是非程序化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人员的核心能力是决策能力,企业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成本决策、利润分配政策的选择等等,都没有固定的程式遵循,相应要求财务管理人才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要求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财务分析与诊断、管理咨询与策划等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要求财务管理人才除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文字功底。
3、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
财务管理工作的综合性较强,财务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较高,在进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时,重点应做好以下工作。
3.1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
财务管理主要是非程序化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人员的核心能力是决策能力。
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需要在教学中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解决:首先,加大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力度。财务管理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杨宗昌等,20xx),在财务管理教学中使用案例方法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良好模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职业判断力,但由于我国财务管理案例研究的相对迟缓(王化成,20xx),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讲授中的应用,因此可以通过实践教学、课程实习等补充课堂教育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比如:我带的财务分析这么课程,最后用两周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查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包括对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以及报表的水平分析、垂直分析和趋势分析,最后学生做出的东西出乎我的意料,分析得比我期望的要好得多,很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了,最后期末的考试也考得非常满意。
3.2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财务管理不像会计那样是个程序化的基础性的管理工作,而是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课堂上一定要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在讲课的过程中,很多知识点是涉及到多门学科的,因此要综合起来讲,比如财务管理中资本结构问题与会计学中的会计恒等式是有一定联系的,恒等式左边是投资,右边是筹资,因此可以综合起来讲,还有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等内容如果能把会计分录顺便贯穿一下,效果会很好,不但让学生容易理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3注重职业道德和角色意识的培养
首先,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对职业道德要求很高的职业,在经济领域很多营私舞弊都与钱有关,而财务管理主要就是对企业各项资源的价值管理,其中最重要的就货币资金的管理,因此在课堂上灌输德育教育对提高我国财务人员的素质、优化财务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财务管理人员处于众人注目的焦点位置,因此在进行财务管理人员培养时,一定注重培养其角色意识。在实践中,企业中的会计方面的操作比较简单,但中、高层财务管理人才应具备较强的管理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监督意识、保密意识。财务部门是一个单位管财、理财、用财的职能部门,必须从机制、体制等方面进行管理,所以应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财务人员必须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参与本单位的预测、决策,为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因此,应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依法理财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所以必须培养财务人员的法制意识;财务部门参与预、决策本身便是对企业经济业务的监督过程,涉及到很多内幕信息和商业机密,因此应注重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督意识、保密意识等。
4、结语
财务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应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能力,以适应财务管理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我国财务管理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20xx,3:58。
[2]杨宗强。浅谈财务主管的角色意识[J]。财会文摘卡,20xx,3:18~20。
[3]潘飞等。美国的注册管理会计师和注册财务管理师[J]。中国注册会计师,20xx,4:163。
[4]张功富。大学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会计之友,20xx,5:14。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12
世界正经历第三次工业革命。新材料、新能源、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兴起,正在颠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各国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创新。20xx年的金融危机加速了世界经济、社会、环境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教育和人才需求的新标准(丁元竹,20xx)。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增长,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经济总体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并在整体上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但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制度红利、国际化红利与要素红利日益减少,而且由于发达国家占据产业链高端、发展中国家基于要素低成本吸引产业价值链低端的双重挤压,出口市场的扩张潜力有限,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由总体规模扩张向改善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转变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杜玉波,20xx),迫切需要加快转型升级。由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中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成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目标。
一、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迫切要求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转型升级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国内工商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国内80%以上本科院校逐步开设工商管理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快速扩大,短期内完成了规模扩张、学科设置和专业布局。由于主要强调扩大规模、申请学科、提高培养层次、引进理论体系,教育质量与社会需求很不适应,工商管理教育成为近年来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之一。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国工商管理教育迫切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经济转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进行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转变与升级,更加注重有特色、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与供给,并通过社会评价和监督,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
1、转变工商管理教育发展方式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教育的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实际人才需求,主要是人才培养定位存在盲从性、趋同性,缺乏特色;教育内容偏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人文素养与管理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竞合式学习重视不够,导致学生探索学习动力不足、分析解决问题的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变革,提出了人才需求的更高要求,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要在稳定规模的同时,优化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强化素质教育,依靠质量提升实现进一步发展。
2、培养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
目前,国内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育主要以知识教育为目标,尽管一些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聘请外国教师进行语言锻炼,引入了国际原版教材,采用双语乃至全外语教学组织模式,以加快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但由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过程管理、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的考核等方面的不足,在实践中普遍存在以教师授课为依托、单一教材为基础、课堂活动为中心的人才教育模式,难以体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要求(赵德武,20xx)。在现代企业经营范围逐渐扩大、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传统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甚至管理理论受到空前挑战,新的管理模式不断涌现,管理的知识内容更新加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标准和要求大大提高,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注定会遭到市场淘汰。只有具备基本的专业管理知识和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管理技能与素养,拥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才能够迅速把握全球市场机遇,控制商业风险,适应外部环境变革、个人成长的需要。可以说,培养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既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三、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关键措施
1、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和素养
首先,要通过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改革,使学生熟练掌握经济活动基本规律的专业知识,具备管理的理论基础与方法,掌握国际交流、管理沟通、计算机办公、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及快速及时地获取管理信息等基本技能,了解国际管理和实践的前沿动态、经营法则法规。其次,要重视现代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熏陶,通过科学思维训练以及世界历史、地理、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教育,提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管理国际经济活动的综合素养。工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活动,良好的科技与文化修养、健康的道德情操、得体的行为模式是人的基本素质,也是获得他人尊重与合作的基本前提,更是增强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培养合格的职业管理人的重要载体,尤其是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没有社会独立生活与工作的经历,更需要科技、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审美意趣,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工作方式。最后,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国际意识与创业精神,使学生能够适应全球经济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要求。经济全球化是以一系列国际规则与合作准则为基础的,并已经形成了规范的全球治理结构。中国的工商企业是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际规则从事经营活动是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实现转型升级的前提。重视和加强国际规则的教育,提升国际意识与创业精神,是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减少冲突和摩擦,真正走向国际化运营的必然要求,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在这方面普遍比较滞后。
2、切实强化创新与创业教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产品与工艺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但前提是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公司内部创业。工商管理人才作为企业未来的领袖,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企业家精神。为此,创新创业教育就成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必然发展方向。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创新与创业教育目标不仅仅是以书本知识为主,系统教授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公司治理等理论知识,更不是培养创业奇才或者创业竞赛冠军(陈炜,20xx),而在于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创业梦想,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具备敏锐识别发展机会、整合社会资源,把创意想法进行产品化、商业化、产业化的能力与素质,培育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不断改进人才培育过程的质量
一是转变教学观念、组织方式。变革以教师知识讲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凸显学生为中心、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理念,采用以小组为单位主动学习、讨论、汇报与评估的竞合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实践中掌握如何学习、团队合作、说服、分析与解决管理问题的知识与综合技能。二是重视实践与国际化教学。通过实习、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等多种途径与方式,以及学生对国际案例的独立分析、小组研究、讨论与展示等教学组织形式,推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国际意识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三是依托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科技提供的优质资源,推动教育手段的转型升级,形成开放教育背景下人才培育的竞争优势。基于网络共享平台的开放教育,促进了国内外优秀网络教学资源的公开化与共享,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提供了高质量课程的系统学习机会和自主学习平台,不仅可以模拟工作环境和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还有助于推动工商管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4、积极建立客观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评价体系
目前,国内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往往采用分数、绩点来衡量,虽然学生研究探索的专利、论文以及一些技能培训、创新创业活动等可以计入成绩,但总体比重不高、范围不大;学校外部对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评价,主要通过教育行政及其所属机构定期进行专业评估与指导,或者是一些研究机构根据院系学术论文的发表、科研课题的立项等指标对各校专业进行的排名。国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评价,主要根据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的薪酬等体现其在市场环境下的生存发展能力进行评价,评价体系和标准更为客观,而且可以促进学校的工商管理教育不断适应商业变化与新要求,提供高质量的课程体系。为了更好地挖掘学生发展潜力,特别是引导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跨国生产经营与服务的发展趋势,需要逐步建立客观的评价标准并获得国际认可。目前,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管理学院已启动工商管理教育的国际认证工作,但中国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工商管理教育评价体系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速。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13
一、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培养目标
创业教育模式是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是创业教育模式实施的重点。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是:基于专业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战略眼光与创新意识,掌握扎实的管理类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时具备较强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能够胜任企业各层次经营管理工作,具备自主创业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创业型管理专门人才。
(二)基本原则
本文将运用系统的设计思想,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遵循创业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有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如下:
1.融合性原则
即普及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教育过程中逐步强化与渗透创业教育,融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于一体,最终实现所有大学生接受普及性创业教育,部分大学生接受专业性创业教育,少数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的目标。
2.主体性原则
为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教学核心应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相关教学组织要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与专业需要,即“学生需要什么”,而不是“教师现在有什么”,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收集学生反应,并积极做出改进回应。因此,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同时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为目的。
3.实践性原则
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创业实训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始终,使学生能够接受全过程创业实践的训练,注重理论与实训、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实行全过程质量监控。
(三)总体框架
基于上述总体目标,遵循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从实际需求出发,本文构建了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培养思想-培养目标-培养结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逻辑思路,以造就创业型管理者为培养理念,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在能力结构上要求学生具有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创新综合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学生掌握人文素质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工具方法知识、拓展性知识、创业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与实训两大教学系统,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设计中详述。
二、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设计
(一)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1.课内教学体系设计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在各专业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创业教育的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创业思维、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五大模块,各模块的具体内容、要求以及实现方式如下:
(1)在原有专业课的基础上增设创业思维和创业意识模块课程,即开设“创业学”和“企业家研究”、“名师论道”等课程,并通过网络开展系统的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使学生接受创业普及教育。这些课程要求学生必修,大一修完,这是学生进入创业实验班的必要条件。
(2)对进入实验班的学生增设创业知识类模块课程,即组织设计、创业战略、风险投资、公司治理、新创企业管理等课程,并通过网络开展系统的创业模拟训练课程。这些课程要求学生必修,大二修完。
(3)大三以后,进入实验班的学生可根据兴趣,有针对性地选修创业能力模块(如团队管理、领导力、企业伦理与文化、创业领域专题研究等)和创业实践模块(如创业设计、管理决策模拟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创业能力与技巧,最终实现少数学生自主创业的目标。这些课程一部分列入教学计划,一部分要求学生自修,要求学生在大三、大四修完。
2.课外实训教学体系设计
(1)建立创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相互联系的主要环节,是高校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因此,各高校应加大力度建立适合本专业的创业实训基地,将理论教学过程根植于企业创业实践的土壤之中,为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2)强化校企合作。一是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教师的创业实践能力;二是请企业家走进课堂,介绍创业的成功经验;三是探讨逐步建立教学与企业发展之间利益相关的机制,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校企合作共同成长等有效方式,如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财务、税务代理服务等,实现企业与学校共同成长。
(3)开展创业大赛。创业竞赛包括创业计划书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创意大赛、GMC国际企业挑战赛等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大赛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4)搭建创业融资平台。把各种创业投资人集聚起来,建立起创业投资基金,并开展线上和线下的各种互动,使投资者和创业者能够相互了解,以此来解决创业者的资金筹集问题,为资金困难的大学生创业者筹集创业资金。
(二)创业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设计
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应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各种教学方法对不同能力培养的作用程度,优化教学方法,改变“在黑板上生产,在书本里经营,在课程中交流”这种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实施网络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及互动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于一体的新的教学方法。系统整合各种教学方法,使之能有效相互渗透与补充。如应用动态案例教学法,通过创业案例讨论、书面分析报告、角色模拟、课堂辩论等,让学生通过创业案例教学的体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感受和把握创业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高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业欲望。
(三)创业教育教学网络支撑平台设计
建立创业教育教学网络支撑平台,实现对整个教学体系的支撑。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平台,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供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借鉴。平台设有教学模块、创业实践模块、模拟实训软件模块及导师模块、交流互动模块等,通过这些模块的有效组合,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另外,通过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网络支撑平台,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置于云平台,实现开放式的网络教育。待条件成熟,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制作成慕课MOOC,实现国际上最流行的大型开放式的网络课堂教学。
三、结论
本文运用系统的设计思想,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导向,形成了由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培养评价等基本要素构成的人才培养架构。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寻找该学科与创业教育的契合点,并依托于此专业建立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一体化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将课外创业实践活动的训练作为辅助教学计划纳入教学过程,作为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方案的延伸和补充,建立起“以课堂教学为主线,课外实训教学相配套”的创业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14
摘要:讨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目的,研究了课程体系开发的理念与思路,构建了课程体系,分析了课程排序应考虑的因素.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课程体系开发
0引言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面向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物流运输企业,在铁路运输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铁路行车、铁路旅客运输、铁路货物运输组织工作,具有铁路行车、客货运组织等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研究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研究目的
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目前,我国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仍然沿用以学科体系为主线的、大而全的课程体系,实践证明,采用这种课程体系,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缺少实践经验.铁路运输企业对高职学生与本科生的岗位要求截然不同,要求高职学生能够熟练操作设备,完成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研究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首要任务.
2课程体系开发理念
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进经验,同时,也结合我国国情与铁路运输企业的实际,提出了课程体系的开发理念.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教育要主动适应铁路运输的发展状况,把培养从事铁路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主要任务;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以学生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为教学内容,兼顾就业实际与全面发展,兼顾岗位能力与职业能力培养,以铁路运输管理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开发符合职业资格标准的课程体系.
3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我们认为,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教育要面向高速铁路、城际和城市轨道交通等.根据铁路行车、客货运组织工作的需要,培养学生铁路运输组织能力;与铁路运输企业合作,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根据铁路交通运营管理技术领域中行车、货运和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的岗位任务及内在联系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从岗位需要出发,并与岗位任务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铁路行车、货运和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的工作任务都有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内在联系,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按知识内在逻辑关系排序的课程后,能获得完整的岗位工作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4课程体系开发
4.1课程体系开发步骤按照人才培养要求,在专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和专家座谈会的基础上,首先,分析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与工作任务,教育教学认知规律;然后,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讨,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1].
4.2确定课程学习内容
通过分析铁路行车、铁路货运和铁路客运组织岗位群的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中相互关联的任务集构成了职业任务类;通过归纳任务类,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由九门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见表1).
表1中的学习内容就是要
保证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它为学生提供了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特征的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学习,能认识知识与工作实际的联系,从而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工作过程性知识和背景意识,实现学习的可迁移性[2]功能.
4.3构建课程体系
(1)课程结构.按照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遵循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1)开设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实用英语等公共课,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2)开设铁路线路与站场、铁路机车车辆、铁路信号与通信设备运用一般专业课,为学习核心专业课提供必需、够用的理论基础.3)开设接发列车实务、车站技术工作组织、列车调度与指挥、铁路行车安全管理、一般条件铁路货运组织、特殊条件铁路货运组织、铁路货运安全管理实务、铁路旅客运输服务、铁路客运应急事件处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从事铁路运输管理技术领域最典型工作的能力,包括设备的选择和操作、工作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劳动的组织和管理等.4)开设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实训、客运服务礼仪综合实训、货运核算制票实训实践技能课程,强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基本技能的能力;以综合技能实训、标准化作业实训、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以突出职业标准化训练为中心,重点强化培训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岗位能力.5)开设物流管理实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物流管理实务、铁路运输市场营销、铁路运输企业管理、铁路客运服务英语、经济法规实务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领域,拓宽专业视野,为职业能力的迁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开设素质拓展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和认知专业前沿技术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发展状况,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课程排序.按照专业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以及岗位任务的难易程度,安排课程教学的先后顺序,确保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充分考虑企业的需要,积极采用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了满足企业的需要,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将其中的一个暑假和寒假变成一个小学期.在这个小学期内,通过学生在铁路部门的顶岗实习,完成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课程部分内容的学习任务,这样既解决了铁路运输企业春运与暑运服务人员紧缺的问题,学生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到了专业知识,实现了校企双方人才共育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张燕.“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xx(2):63-68.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13.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15
1.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发展现状
(1)教学内容不明确。现今,我国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时,大都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明确。在没有对市场进行调研的情况下,教师们仅仅根据自身所在学校的特点来设置课程,最终教授培育出来的学生们完全不能满足旅游行业和社会市场的需求。其次,教师们根本没有充分了解旅游行业的市场需求,从而导致设置的课程和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联系并不密切,学生们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根本不能学到专业知识,碌碌无为。
(2)教学目标不明确。目标明确是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但是,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师们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清晰的制定。因为制定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们在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时,方向性较为模糊,专业内容太过广泛而且比较杂乱,进而导致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们大多数都是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是略懂皮毛,但是没有一项是精通的。而且,学生们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没有给自己设置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学生们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根本不知道如何学习,学习方式杂乱无章,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3)实践场所过于简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没有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们准备条件较好的实践场所。如今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充足的经费,进而使本科院校不能在校内为学生们布置良好的实习场所,学生们根本没有机会去课外进行实践,接受的仅仅是课堂上的教育,大部分学生都只是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然而,旅游管理专业毕竟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在此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备实践经验与创新能力,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创新途径
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旅游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更严格。但是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设定的人才培养标准,显然是不符合旅游业对社会人才的需求标准,所以,为了跟上当前我国社会与旅游业的前进步伐,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旅游业发展的精英,必须要对其进行创新与改革。创新是推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下面,笔者将会根据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一些创新的途径:
(1)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目前,虽然我国在旅游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其中仍然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根据相关研宄成果显示,我国在培养旅游业人才方面主要包含两个问题:第一,旅游行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和该行业的发展相互适应;第二,培养出来的人才根本不符合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要求,也就是说滞后于旅游市场发展需求。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案。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设立一个“零距离”的概念,具体而言就是,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和人才的培养目标没有丝毫距离,旅游专业知识和设置的专业课程也不存在距离,校内安排的实习场所设备和具体旅游工作场所的设备没有距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们的旅游实践能力和专业管理技能,从而让学生们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技能上,都可以较快较好地融入旅游行业中。
(2)创新考核办法。当前,我国较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成绩考核方面,仍然较为普遍地采用学分制。在此种考核制度下对学生进行教学只会让学生们更加注重考试成绩,进而忽视了对知识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行了无形的束缚。因此,应用性本科院校必须要对学生们的考核方式进行创新。学校需要充分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特点,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把多种考核模式互相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
(3)创新教学方式。现如今,教师们采用的教学方式大都比较传统而且过于单一,具体表现在:在课堂上,教师们只是把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学生们只能被动地进行知识学习。长期下去,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所以,必须要对教师们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课堂中,教师们应当采用灵活、互动性较高的教学手段,比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各种方式使课堂气氛得到调节。而且把实践当作手段,促进学生们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3.总结
总而言之,如果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得到长远发展,那么就需要加强创新工作,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相关文章:
教育管理专业的论文07-04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05-21
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05-27
毕业论文小学教育专业12-18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15篇【热】05-31
(荐)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15篇06-04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通用[15篇]05-30
酒店管理专业的论文[精品15篇]06-05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开题报告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