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国城乡基础教育质量差距探折的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城乡基础教育质量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的相对不足,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管理缺失,学生学习时间严重不足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管理体制等。
〔关键词〕城乡基础教育 农村中小学质量 差距
由于我国城乡经济长期存在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基础教育在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即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比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质量要低。这种差异是一种教育不公平现象。这种不公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深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此,缩小城乡基础教育质量差距,解决好城乡教育不公平现象,对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乡基础教育质量差异现象
城乡基础教育质量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现象反映出来:一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一流大学中近10年来的学生人数的构成中,来自农村的学生人数远比来自城市的学生人数要少,尤其是文科专业更为突出;二是近几年来“211”、“985”高校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中,来自农村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更少,显示农村学生不仅“全才”少,而且特长生也少;三是中小学舍近求远求学的越来越多,农村的家长将小孩送到县城里的学校就读,县城里的家长将小孩送到省会城市就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事实上,城乡中小学教育质量确实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语文、英语、美术、艺术等学科成绩的差距更加明显。大学教师对城乡学生表现出来的差距深有体会,在校大学生中,农村学生学业成绩好的,往往突出在数理化方面,而综合素质比城市学生明显要弱,来自农村的学生参加文艺队、运动队以及各种文化社团的人数远比来自城市的学生要少。
二、城乡基础教育质量差距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的相对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也得到了逐年增加,全国财政教育经费从1978年7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1975亿元,增长达到151.58倍,年均增长率达17.6%,并且明显高于同期财政支出14.6%的增幅。教育已成为我国第一公共财政支出。教育经费的逐年增加,大大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特别是为了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义务教育还采取了一些重要举措,对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学习条件,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总的来看,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短缺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办公经费捉襟见肘。受经费限制,农村学校很少开展比较大型的教研活动,教师上课仍是传统的方式,大多数教师没有到县市以外学习的机会。农村学校普遍教学设施简陋,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图书、语言设备等与城市中小学相比有很大差距,大多数学校没有语音室,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实验室仪器比较简单,图书室的图书也较少,有些学校的图书还是城市学校捐献的。
(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到目前为止,农村中小学教师仍然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影响教育质量:一是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许多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补充的,这部分教师大多是20世纪70年代的初、高中毕业生,年龄已超过50岁,虽然有些通过教师进修学校进修取得了大专文凭,但知识老化现象依然突出,他们所积累的知识和教学经验与新课改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二是学习条件差。农村教师往往除了教科书和每一科一本教学参考书外,很少再有其他的学习资料;学校一般没有给教师配备计算机,因而很少上网查资料;由于经费的限制,教师外出学习和教研活动的机会很少。三是流动性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的主力军是有大学文凭的中青年教师,他们不满足于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的工作环境而离开,从而造成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四是教师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中,除了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外,还有学科结构不合理。〔1〕虽然教师数量是按照师生比分配的,但由于农村学校学生基数少,因而按学科来分教师往往数量不够,一些教师甚至不得不包揽了一个班的全部课程。即使是学生规模较大的乡镇中学也往往缺英语、美术、音乐、计算机等学科教师。
农村教师队伍的薄弱,导致了城乡教育质量的差异,尤其是语文、英语、美术、音乐等学科以及综合素质的差距更加明显。
(三)管理缺失
2001年以来,各地在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过程中,普遍实行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乡(镇)中心校(总校)和学校三级管理的体制。它是在上世纪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学区和学校三级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改革的,改革后将减下来的管理人员充实到学校中去,并且缩短了管理到教学的距离,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对乡镇数量过多、乡镇人数过少的县,又出现了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即造成了乡(镇)中心校(总校)数量及管理人员过多的问题。由于编制紧缺,加上受人口限制,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过程中,难以按照标准化学校的建设要求制定规划,更难以实现教师配备的学科专任化,使校际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并且大都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中心校的性质和定位不明确;二是乡镇中心校的带动、辐射能力不强。中心校的校长要身兼两职,既是中心校的校长,又是该乡镇所有学校即联校的校长,负责对该乡镇所有学校的管理工作。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联校校长主要精力放在中心校。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突出了中心校的地位,在上级扶持、师资配备方面,中心校都优先其他学校;在内部管理方面,中心校较其他学校规范、有序,而其他学校被边缘化,形成了新的中小学教育不平衡、不协调发展的状况。
(四)学生学习时间严重不足
随着农村小学生人数的逐年减少,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在不断地调整。这种调整主要是撤消学生数过少的学校,将教师、学生及办学资源相对集中,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其效率。由于农户居住十分分散,有些学生家庭离学校10多公里,这给学生上学造成了相当的不便。为了解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上级管理部门要求学生寄宿。然而,由于许多学校在宿舍、伙食及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一些学校至今学生只能走读,有些学校原来曾办过住宿,后来也改为了走读。因而总的来说,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的学习时间要短。农村学生本来基础就差,许多家长还要忙于生计而对孩子的学习疏于督促(特别是留守儿童更是如此),于是学生放学后自觉学习的很少,对于家庭作业也是随便应付。因此,无论是在校时间,还是在家时间,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的学习时间要少许多。
以上各种因素,导致了农村中小学教育往往只能是应付式的,特别是一些小学只重视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他学科根本不重视,有些甚至没有开设,根本没有条件重视素质教育。
三、解决城乡基础教育差距的措施
(一)加大经费投入
要改变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最根本的是解决经费的瓶颈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目标。要做到优先发展教育,就必须优先发展基础教育,特别要做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因此,在安排教育经费投入时,要优先考虑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对农村义务阶段教育的投入,应采取多途径。首先是要加大财政拨款,因为目前中小学教育相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来说,其办学经费远比这两类学校更显不足。这是因为财政拨款是中小学办学经费的唯一来源,而普通高等院校和各类职业院校还可以通过收取学费、科技创收和企业赞助等多途径筹措教育经费。因此,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在现有基础上应该适当提高基础教育的比例;在基础教育内部的财政拨款方面,应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二是继续加大推行希望工程力度,特别是鼓励企业和个人支持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并扩大支持面,对于大力支持农村教育的企业,在政策上可重点扶持。各级电视报刊等媒体也要多举办支教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应是努力建设一支数量、结构和改革·发展16等方面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
在数量方面,主要对学生数较少的山区学校适当多配教师,解决教师上合班课或一人包教一个班所有学科课程的现象。
在教师结构方面,要解决英语、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在教师整体素质方面,应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从外部因素来看:首先,要充分激发教师敬业爱岗的热情。教师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心理需求是激发工作热情的重要因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待遇、文化生活与城市同类教师相比还有差距,而经济待遇是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外流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政府要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待遇。可以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制,打破吃“大锅饭”的局面。业绩突出的教师尤其是工作条件艰苦的山区教师,其实际收入应比城市同类教师高出20%左右。其次,要创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条件和环境。要通过培养、培训、教研活动等形式促使农村教师整体水平以及教师个人全面素质的提高。要切实解决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并给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机会,创造有利于教师学习和成长的条件。
从教师自身因素来看:首先,教师要增强专业发展的主体性意识。由于农村学校的教师学习条件较差,农村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如果不在主体的自我规范和自我超越方面取得突破,就难以实现本质性发展和突破。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学习机会,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利用网络学习是最经济、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一方面,农村教师可以查阅同行们的教育博客,学习同行们所撰写的教学体会、教学经验、教学反思等,了解全国各地中小学的教学情况,并与他们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农村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心得、教学经验、教学反思等贴于教育博客中。
通过广泛地与同行们交流,开阔眼界,激荡思维,取长补短,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近几年来,许多市县积极推行了支教活动,即城市和县城学校选派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有些地方还规定城市和县城学校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以上才能晋升中级或高级职称。这一措施对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学校只派年轻教师,有些教师在支教期间,只是随便应付,因而,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要想使支教产生实际性的影响,必须选派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支教教师不仅承担一定的教课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对被支教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不断完善管理体制
目前,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由于县以下农村中小学数量多、地理分布广,由县教育局直接全面管理比较困难,因此,一般都设置了在县教育局领导下的分片管理的二级机构,即普遍实行了以县为主,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乡(镇)中心校(总校)和学校三级管理的体制。由于我国一些农村乡(镇)规模过小,教师编制紧缺,再加上受人口限制,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过程中,难以按照标准化学校的建设要求制定规划,更难以实现教师配备的学科专任化,使校际间的差距不断拉大。
特别是中心校管理层主要精力放在中心校,对其他中小学管理甚少,从而出现了管理缺失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县域教育三级管理体制进行理顺和完善,可以将乡(镇)中心校(总校)转变为学区中心校的管理体制。即撤销乡镇中心学校,成立农村学区中心校,取消学区内其他义务教育学校的法人建制,并成立农村学区管理办公室,管理若干所学区中心校,形成新的县级教育部门———农村学区管理办公室———农村学区中心校三级农村教育管理体制。
学区中心校所管辖的区域为小学区,学区管理办公室所管辖的区域为大学区。只有中心校和县教育局直管的中小学为法人单位,其他中小学都为中心校的组成部分,这样,法人制学校大为减少,有利于对中心校区域内中小学的管理,有利于按照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制定规划,从而达到实现教师配备的学科专任化,使校际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同时,要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确保农村教育各项政策和各项措施的落实。特别是要全面推行学前班制度,确保城乡小学入学起点的基本一致。
此外,还应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原则,应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而提出合理要求。要求过高,则会使大多数学生学习困难;要求过低,则不利于与高等教育衔接。教学内容应适当增加农村题材,以激发农村学生的学生兴趣。在课程改革的同时,高考内容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即增加农村方面题材的内容,以引导课程改革对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
【我国城乡基础教育质量差距探折的论文】相关文章:
浅议我国城乡教育差距04-30
缩小城乡差距04-29
国际贸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毕业论文04-29
我国城乡空间生态规划新思路论文05-01
关于我国的法律移植问题浅探论文05-01
城乡收入差距的计量分析04-26
我国城乡教师单向流动分析论文05-02
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初探论文05-02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05-02
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体育的城乡差异论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