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传统礼仪教育观念及现代价值论文
一、朱熹《家礼》的概述
朱子在对《祭仪》进行考订的基础上撰写了《家礼》这本书。《家礼》是朱熹在因母亲去世而丁忧在家时编著的。清朝的王懋竑认为《家礼》是后人假借文公之名作的伪书,不是朱熹所作,引发了后世对《家礼》真伪的论辩。这是因为《家礼》本就是一本还未编撰成熟的书,还没完稿的时候就被盗走,在后人为死去的朱熹举办丧礼的时候才又出现在人前。众所周知,北宋建立之前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代。由于五代十国漫长的战乱,家族传承观念受到战乱冲击已十分淡薄,至北宋中期,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朱熹认为当时还存在的礼经“皆已不宜于世”[1],虽然有很多人斟酌古今礼仪的变化,变更出一种与庶人百姓更为贴近的新的礼法,但都是“或详或略,无所折中,至或遗其本而务其末,缓于实而急于文”[1]。既然“有志好礼之士”[1]都不能列举阐述出礼仪的精髓要点,那么贫穷的百姓有可能终身都不能触及礼的边缘,所以朱熹编写了《家礼》一书,使“礼”接近庶民生活实际,能够普及于社会。《家礼》也有了“庶人礼书”的名头。
二、朱熹《家礼》中礼仪规范所蕴含的传统礼仪教育观念
(一)“养成”的观念。朱熹把生活中会遇到的事,遇到这些事时该说的话,都详尽地写在了《家礼》这本书中,除了冠、昏、丧、祭人生大事的四大类礼仪,还有日常琐碎的居家礼仪。本就是为了精简古礼而作的书,还要记录如此琐碎的日常礼仪,其重要性一览无遗。《家礼序》提到“有家日用之常,礼固不可以一日而不修”[1],朱熹独创“通礼”这一类礼仪,涉及的都是日常居家的礼仪仪节,并将其放在了篇首的位置,可见朱子对日常礼仪的重视。“通礼”对日常行为活动的礼仪规范进行如此详尽的叙述,目的是想要人们日常的一举一动都符合礼仪规范,把礼仪教育贯穿于人们的举手投足之间,进而养成人们的礼仪意识。这也等同于习惯的养成一样,当礼仪成为人们说话做事的习惯,也就不会再被遗忘。而对这些礼仪的提炼、删减、融合,将礼仪掰碎了揉进日常行为中,也是为了便于普通百姓学习礼仪,在底层民众中间施行礼仪。去掉一些繁文缛节,使礼仪更贴近生活实际,更让人能够接受,并一直坚持依照这些礼仪规范去做,在日常生活中让礼仪慢慢地成为习惯,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敬”的观念。礼,起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敬畏,《辞海》将“礼”的本意解释为“敬神”。在《家礼》中,“敬”的思想也贯穿于整部书的始终。首先,在《家礼序》中朱熹就写下了“大抵谨名分、崇爱敬以为之本”[1]这样的话,告诉了读者《家礼》的中心思想就是“爱敬”,“爱敬”就是整本书通篇所有礼仪规范背后的实质。其次,作为在五大类礼仪中都出现过的重要角色——“祠堂”,它也是“敬”的一种物质化的呈现。朱熹的批注明确地解释了他把“祠堂”这一部分内容放在篇首的用意,并揭示了报本反始之“诚心”,尊祖敬宗之“敬意”才是礼之根本:“今以报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实有家名分之首,所以开业传世之本也”[1]。朱熹在冠、昏、丧、祭这四大礼仪仪式流程中,都会在特定的时间里用到“祠堂”,并对人们在“祠堂”里的举动都制定了严格的规则。“祠堂”是祭祀先祖的地方,朱熹对人们在“祠堂”里活动的种种规则制度的阐述,将人们对祖先的敬畏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渲染了强烈的“敬”的氛围。
三、朱熹《家礼》对现代礼仪教育的价值与启示
(一)《家礼》对现代礼仪教育的价值。儒家思想传统家庭礼仪教育尊崇的是“修身齐家”。《家礼》就可以代表这一思想,书中的种种礼仪规范,都是在塑造一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的美好家风。华夏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爱敬之风,就是家庭礼仪教育的精神馈赠。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的稳定和谐与国家的稳定和谐相辅相成,正是家礼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吸取传统家庭礼仪教育正面的经验,有利于建立更完善的现代礼仪教育事业体系,更有效地提高全民的礼仪素养。
(二)《家礼》对现代礼仪教育的启示。1.使礼仪教育行之有据。朱熹撰写的《家礼》,是在司马光写的《司马氏书仪》的基础上删减改良而来,是贴近朱熹所生活的时代的,既符合传统,又可行、可用的礼。《家礼》一出世,就广为流传,成为当时社会婚丧嫁娶、举止行为的依据。《家礼》的各类礼仪规范极为详细,但凡列举堂屋器服的制度,出入进退的礼节,周旋升降的仪节,还有不同人际关系之间的称呼,文书往来的程序形式等都有具体的规范。“礼”之所以为“礼”,是从日常平凡的一举一动、一节一仪中体现出来的,只有在一系列具体礼仪规范的约束和引导下,礼仪教育才能真正的行之有据。2.礼仪教育要融入情感。“凡礼有本有文”[1],“本”是指礼的本质、内在精神,“文”是指礼的外在表现形式。朱熹认为“礼”的本质是教人“爱敬”,而冠昏丧祭的各种礼仪章法是“礼”的表现形式。古人谈论礼时,非常重视礼的内在价值,因此礼仪教育应该在强调“文”的同时更加注重“本”,也就是在礼仪教育中更注重情感的投入。礼本是适应人生情感的需要而设立的,也会随着世间人情的变化而变化,司马迁觉得应该“缘人情而制礼”,朱子也说“先王制礼,本缘人情吉凶之际,其变有渐”。《家礼》一书,也充满了对于世间人情的体贴和兼顾。3.礼仪教育要从小抓起。《家礼》对于礼仪的养成教育观念可以证实就个人的成长经历而言,礼仪教育应该从幼儿时期开始。幼儿时期是智力早期开发的重要阶段,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要求的最佳时期,更是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的最佳养成时期。在日本和韩国,礼仪教育从小开始,已经形成了浓厚的社会风气。这些国家的小朋友,在幼儿园的时候不像在中国,学习认字、算术甚至英语,课余时间还要学习音乐舞蹈等特长,他们学习的是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对人微笑的礼貌、如何鞠躬、耐心倾听日韩在礼仪教育上的成果证明这种教育方式是正确的,值得在中国的礼仪教育中借鉴,让中国人从小就开始学习礼仪,把礼仪刻进骨子里去。
四、结语
《家礼》一书只是中国几千年传统礼仪文化的一角,本文从《家礼》出发,只不过是想要证明传统礼仪并不全是糟粕,它的精华对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还是有一定的价值的。《家礼》是朱熹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而写,朱熹可以根据当时社会的现状改良古礼,现代人也就可以将传统礼仪作出适当的改动,使其可以适应现代的礼仪教育。而现代的礼仪教育也可以借鉴古礼,使礼仪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本文提出的建议简单来说就是将礼仪规范更加详细化,使人们的行为举止能够有据可依,并且将细化的礼仪规范运用到生活的点滴,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要在人成长阶段的幼年时期就开始进行礼仪教育,养成知礼守礼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朱熹.朱子全书家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57-958.
[2]王美华.家礼与国礼之间:《朱子家礼》的时代意义探析[J].史学集刊,2015(1):19-26.
【传统礼仪教育观念及现代价值论文】相关文章:
传统孝道的现代价值04-28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观念及现代启示04-28
西方道德意志观念及其现代价值研究04-27
传统和谐观的现代价值04-28
现代礼仪课心得 论文04-27
传统民本思想及其现代价值04-30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教育论文05-04
传统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指向04-28
理念及方法论文05-03
试论传统价值观的现代化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