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德育的三主体结构

时间:2023-04-30 23:31:47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课堂德育的三主体结构

课堂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缩影。80年代以来,国外“课程设计的人本化”趋势[1]和我国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作为教改的热点,已引起现代教学论和当代心理学界的极大关注。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的德育,是课堂教学整体生命的一部分,与智育、体育等各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直接发挥着导向、激励、调节和强化的功能。中小学的课堂德育,是学校德育中最经常、最丰富、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形式,因而加强和改进课堂德育对加强和改进整个学校德育工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加强和改进课堂德育,理论界已有许多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德育的主体问题上,“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说”已被许多学者所认同。本文提出课堂德育的三主体结构说,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现代课堂教学的实践结构作出新的描述,对集体在课堂德育中的主体作用作出新的价值定位,并对课堂德育的运作过程构建一个新的理论模式。

论课堂德育的三主体结构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双主体的线型结构,而是一个三主体的立体结构,是教师、学生个体和班级集体这3个主体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的协同运作。在最高层面上,教师居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基础层面上,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发挥着主动作用;在中间层面上,班级集体既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对班级成员实施教育的主体,发挥着主力作用。

课堂教学的三主体结构规定并规范着课堂德育的结构和运作模式。

班级集体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是班级授课制的必然产物。集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走进课堂,开拓了广阔的心理空间,将教学活动置于一个生动的社会心理环境之中,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新的活力。与个别化教学相比,3个主体在人际关系、心理和行为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教师方面

1.人际关系。教师教学和交往的对象不只是个别学生,主要是班级集体,师生之间的那种单一的线型关系已退居次要地位。

2.教师心理。教师心理上产生一种新的内在需要,即期望集体能以良好的风气对班级成员施加积极影响,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教师行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将以整个集体的实际需要为目标,个别化的反馈调节只是集体教学的补充。

(二)学生方面

1.人际关系。学生交往的空间和内容得以扩展,不仅有同教师的纵向交往,同时还有同集体的横向交往。

2.学生心理。学生普遍产生对班级的归属感、义务感和寻求尊重的欲望,这种情感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他们学习活动的内驱力。3.学生行为。学生的课堂行为不仅要受到教师的直接调控,同时要受到集体规范的间接影响。

(三)集体方面

1.人际关系。集体参与教学活动,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单位接受着教师的教育,并且通过学生之间的交往影响班级成员,同时也发展自身。

[1] [2] [3] [4] 

【论课堂德育的三主体结构】相关文章:

论创新主体结构04-27

论主体认知结构的形成04-28

论农民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体地位04-28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04-30

论现代大学的主体04-30

论主体约束意识05-02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语文“乐学”课堂结构04-30

论复杂性与开放理性--兼论当代科学技术主体的认知结构04-30

人与结构-结构主义对主体之人的终结04-30

论传统的结构04-28